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东汉时期,纸张的广泛应用很快替代了竹简与帛书,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从那时起直到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提到书籍,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纸本书。然而近十余年来电子书的出现,在极短时间里动摇了人们的观念,令部分人开始担忧它会取代纸本书,成为文字载体的主流。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电子书固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完全取代纸本书还不太现实,未来的文字载体应当是百花齐放的一种格局。正如网络媒体的出现冲击了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并没有全面撤出市场,报纸、杂志依然大量存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资讯,或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与愉悦。从这点来说,无论读者是通过纸本书达到目的,还是通过电子书达到目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购买的价格。对于出版商来说,得到一部书的电子版权要比纸本版权便宜许多,相应地,电子书具有了天然的价格优势。就传播速度而言,纸本书也无法与电子书抗衡。正常情况下,一部纸本书的出版通常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电子书却可以在完稿之后即刻面世。网络的普及,也让电子书可以无视地域之分,瞬间抵达终端,不像纸本书还要受到交通等条件制约,增加时间及物流成本。而网络上的阅读更具拓展性,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找到与之相关的另外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到书架前慢慢寻找;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网络的搜索功能亦能迅速地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尽管有着若干优势,电子书仍然有着自身的缺陷。既然是电子书,必然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够让读者阅读到它。然而,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阅读功能仅仅是其各项功能中的一部分。人们在通过电脑或手机阅读时很容易被它们的其它功能如看电影、玩游戏、聊QQ等分散注意力。要排除这些干扰,人们还必须回到传统的阅读方式。
就如电子书的优势是纸本书无法企及的一样,纸本书的优势也是电子书无法企及的。纸本书的独特优势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数字出版形态下信息的瞬时、随意不同,传统出版物的选题必须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层次筛选,旨在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有价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信息,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才使纸本书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基础。而且,完善的审读、质检、责任编辑制度,保证了纸本书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质量。这一点也是数字出版所缺少的。此外,纸本书在满足资讯获取的同时,还有着电子书无法呈现的纸张之美、印刷之美,以及因之而来的情韵之美,这也是未来纸本书的发展趋势——逐渐趋于艺术性与收藏性,将视觉之美、纸张之美与印刷之美完整地结合起来。(取材于韦力《纸本图书的出路》,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纸张在东汉时期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所以当时出现了最早的纸本书。
B.无论是阅读电子书还是纸本书,都可以满足人们获取资讯、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
C.电子书必须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阅读的缺陷,导致读者最终回到了传统阅读方式。
D.纸本书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追求自己的艺术性和收藏性,而不是方便读者阅读。
【小题2】(小题2)(小题2)概述电子书和纸本书各自的优势。(4分)
【小题3】(小题3)针对纸本书和电子书的不足,分别提出三条改进建议。(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04 02:0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里约奥运会不乏中国元素,从地铁、空调到安检设备,从毛绒玩具、各国国旗到专业运动装备,你总能看到熟悉的品牌名字。
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里约地铁四号线终于宣布通车。它全长16公里,共设5站,全程用时13分钟。这条线路比从里约南部市中心驱车到奥林匹克公园所在巴哈区的耗时缩短了半小时,它也被称作“奥运地铁”。据估计,它每天能运送30万人次,被视为“里约奥运会留给里约的最大财富”,对提升里约民众的生活舒适度和便利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报道,车体的纵向载荷为363吨,该数值是欧洲城铁设计标准的2.5倍。针对治安环境问题,列车设计方特别为它安装了防爆聚酯玻璃。由于里约常年高温,设计师还贴心地为其加装了空调,保证车厢内温度保持在20到23摄氏度之间。
中国公司“同方威视”为奥运会提供了260多台手提行李和大型货物的X射线扫描设备。而且,这些设备在奥运会结束后,将继续为巴西司法部所辖的各个监狱提供安检服务。据介绍,本次奥运会上,“同方威视”的两款安检机,都拿出了高科技。它们采用低能X射线成像系统,该系统具备更加优化的X射线发生器、高分辨率探测器和更高级别的图像计算方法,还拥有基于人体工程原理的用户界面和多样的网络程序,可以帮助安检员实现高效操作。
里约奥运会还对安检设备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比如沙滩排球比赛场地设在科帕卡巴纳海滩,安检设备需要安装在松软的沙滩上,它还可能遭受海水腐蚀,供电也可能出现问题。为了保证设备能顺畅运行,“同方威视”为奥运会成立了一支16人的技术保障队伍。马拉卡纳赛区和德奥多鲁赛区使用的安检设备全部由“同方威视”提供。所以,进入这些赛区之前,你一定能碰到“中国制造”。
中国家电品牌“格力”是本届里约奥运会官方供应商。它为本次奥运会场馆和配套项目提供空调设备和服务,意味着它通过了来自奥组委对格力公司的生产管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评估和审核。除了“格力”,中国企业“美的”同样在里约赛事场馆中标,“美的”中央空调进驻了24个场馆和附属设施。其实,“美的”中央空调早在2007年就进入了巴西市场,这个品牌对巴西人来说,也并不陌生。
材料二:
在四年一度的奥运赛场上,引人瞩目的除了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体育成绩之外,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技术,这也使奥运会成为一个新兴、新奇技术的展示平台。
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有多家公司为观众和用户提供360度奥运盛会体验,让用户在虚拟现实(VR)中去一趟巴西,感受奥运赛场的如火激情。
比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美国拥有电视和网络转播权,他们希望用户能看到虚拟现实内容和360度全景视频和图像,因此,通过安装在三星公司的虚拟现实头盔上的NBC体育应用设备,为用户提供85个小时的虚拟现实报道,包括为开幕式、男子足球比赛、体操比赛以及田赛和径赛等提供虚拟现实报道。
数字媒体公司盖蒂专门成立了一个虚拟现实部门,负责拍摄360度照片。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盖蒂公司的摄影师就拍摄了很多360度照片,那时,这一技术才刚刚兴起。在此次里约奥运会上,盖蒂的每位摄影师都拥有一个360度照相机。盖蒂的首席执行官道恩·艾雷说:“我们处于VR技术变革之巅。”
无独有偶,媒体界的技术先锋英国广播公司在VR技术领域也不遑多让。该公司为电视观众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为在家里观看电视的观众引入360度虚拟现实视频,让观众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NBC的母公司康卡斯特公司则展示其X1机顶盒,让用户可以以国家、运动员和运动类别为关键字,搜索现场报道并重播,这套系统也囊括了语音搜索。例如,观众可以通过说“美国的表现如何?”来获得美国最新的奖牌数目信息。
材料三:
此次里约奥运会,排球赛场上动用了鹰眼系统,解决可能出现的争议;长距离游泳比赛的泳池底下,用上了LED显示屏,贴心地告诉运动员他们还剩多长距离到达终点;射击赛场使用了激光电子靶系统,数据精度进一步提升……奥运会台前幕后,各路炫酷玩意儿悉数登场。
当然,这些只是竞技体育科技产品的冰山一角。更多更“狠”的科技手段,用在了运动员日常训练中。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动员要了解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教练团队也要掌握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体能状况,制定科学训练方案。一块奖牌的背后,是一整套科学训练体系。
训练中用得最多的就是视频分析技术。现在主流视频采集频率为每秒50帧,如果对特定行为点进行分析,则能以每秒500—1000帧的高速摄像对运动员动作进行捕捉和采集,并分析运动员各项细节的技术指标。当年刘翔的教练团队,用摄像机捕捉其动态,将刘翔在110米栏训练中的跑动全程制成一张图。他们看着满图的“刘翔”,分析他每个关键节点的动作做得是否到位。
科技的进步,确实曾带来体育成绩的大幅提升。1963年,由于玻璃钢撑杆的使用,撑杆跳高项目成绩的提升幅度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然而到了现在,在材料改善和人体工学设计优化上,运动装备的改进幅度已到达极限。除非使用新材料,否则很难再有革命性的变化。与此同时,智能化也成为运动装备界的一股新潮流。近几年来,可穿戴设备已成为专业运动员训练中的助手。在足球训练中,运动员会穿上内置传感器的背心,教练团队就能监测他们的跑动距离、跑动速度、跑动轨迹和心率等多项数据。未来可穿戴设备会更加隐形化,甚至成为衣物的一部分。这些设备不仅可以“被动记录”数据,还能对运动员施加“主动刺激”,提升他们的兴奋度。
人类不断突破身体极限,要依靠强大的科技支撑,这是奥运背后真正的斗法场。运动员的极限在哪里?这与他当时的状态、训练方法密切相关。这是个重大科学问题,奥运会比的不仅是体育本身,而且是综合国力尤其是科技的实力。
(以上三则材料取材于《科技日报》)
【小题1】根据材料,下列对“奥运地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里约地铁四号线因为耗时更短,所以被称为“奥运地铁”。
B.“奥运地铁”能提升里约市民出行的舒适度和便利度,是属于里约的最大财富。
C.针对里约的特殊条件,“奥运地铁”安装了防爆聚酯玻璃和空调。
D.奥运地铁”的运载量是每天30万人。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里约奥运会上的地铁、空调、安检设备和专业运动装备大多是中国制造。
B.“同方威视”为奥运会提供的260多台具备高科技的X射线扫描设备。
C.在巴西奥运赛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每位摄影师都可以拍摄360度照片。
D.运动装备的改进幅度已到达极限,没有新材料的出现,不会再有革命性的变化。
【小题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说明科技为里约奥运会提供了哪些保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中国探月三期工程将采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发射场,发射全新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探月三期工程副总设计师孙为钢披露了我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总体方案,其中首次公开了嫦娥五号的飞行方案——由长征五号火箭直接将8吨多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探测器与运载火箭分离后,经地月转移飞行和轨道修正,在近月点实施制动,进入环月圆轨道。

环月期间,探测器一分为二,分为着陆上升组合体与轨返组合体,其中轨返组合体继续环月飞行,而着陆上升组合体经变轨和动力下降飞行,在月面预定区域软着陆。

着陆上升组合体着陆后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封装,随后上升器从着陆上升组合体中分离,月面点火起飞进入交会对接轨道。

轨返组合体与上升器完成交会对接后,将月球样品从上升器转移至返回器内,轨返组合体再与上升器分离。

轨返组合体进入月地转移轨道,在距地球一定高度处返回器从轨返组合体中分离。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再入方式进入大气层,并最终落至地面着陆场。

(摘编自邱晨辉《中国嫦娥五号飞行方案首次披露》,《中国青年报》2017年6月12日)

材料二:

《饿罗斯报》7月12日发表题为《中国宣布征服太阳系计划》的报道称,《太空新闻》杂志消息显示,从6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传来了上述消息。

现有资料显示,木星的直径是水星的近3倍,也是质量最大的太阳系行星。科学家推测,木星上也许有原始形态的生命体或者至少是生命体存在过的痕迹。木星探测任务包括分析其冰盖、地形地貌和构造,为今后的研究做准备。

报道称,中国的探月工程将继续推进。中国计划在嫦娥五号探测器出征月球后,向月球至少发射3个探测器,其任务主要是月球南北极的探测和在月球表面进行各种实验。

报道称,谈到载人航天,中国的目标是发射自己的载人轨道空间站。2019年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载人空间站核心舱。为这一目标,中国近期将开始培训10~12名航天员,其中至少有2名女性。同时,并非所有的航天员都是从飞行员中挑选,还需要一些科学家。

至于中国人登陆月球一事,计划时间不会早于2030年。为此应研制类似美国土星5号的重型运载火箭。预计这将是能载重140吨的长征9号运载火箭。在更遥远的未来,中国也许会建设月球基地,所需氧气拟从月球土壤中制取。

(摘编自《俄媒称中国公布“征服太阳系计划”:将探月球火星及木星》,《参考消息》2017年7月13日)

材料三:

全部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接收处理顺利,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取得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近日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已再度唤醒,正在第三个月昼执行探测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的一举一动,都牵绊着吴伟仁的思绪。

“中国探月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很高。”吴伟仁强调,我国并未在国际同一个水平进行简单重复,而是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方案和道路,以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我国的月球探测。这种情况下,我国以较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成功率,实现了“五战五捷”。

2019年年底,我国计划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这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吴伟仁介绍,目前嫦娥五号的整个探测器系统和其他技术系统准备较为充分,预定嫦娥五号将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采集月球样品,并将样品送回地球。“通过表取、钻取方式,嫦娥五号任务计划采回月壤,为我国科学家提供充足的样本进行研究。”

吴伟仁说,随着今年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明年发射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等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我国将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行列。未来十年左右,月球南极将出现由中国主导、多国参与的月球科研站。

(摘编自李函林《中国探月工程正在从“跟跑”走向“领跑”》,“新华网”2019年3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五号的飞行方案涵盖从发射到采样返回的整个过程,包括发射、地月转移飞行、环月飞行、月面软着陆、无人采样和返回等。
B.据《俄罗斯报》报道,为建立自己的载人轨道空间站进而建设月球基地,中国已经开始培训了10~12名航天员,其中至少有2名女性。
C.《俄罗斯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规划了未来探索太空计划,显示了中国征服太空的雄心,也证明了中国在空间领域取得的发展和进步。
D.再度唤醒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在第三个月昼执行探测任务,全部科学载荷工作正常,探测数据接收处理顺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能够在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披露我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总体方案,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的科技自信。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外媒关注中国航天工程,说明中国在积极探索太空领域有了重大发展,对于宇宙探索和人类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C.航天专家指出,起步较晚的中国探月工程,一起步就站在了国际同一个水平上,以较低的成本和极高的成功率,实现了“五战五捷”。
D.我国探月工程稳步推进,按计划在今年底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再通过大约十年的努力,将建成月球科研站。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内容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山村走出的两院院士——邓秀新
2007年12月,在出任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半年后,46岁的邓秀新摘得我国科技领域的荣誉桂冠,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支撑赣南地区柑橘发展,使其种橙面积世界第一,为重庆奉节脐橙“一棵树养30万人”的奇迹洒下汗水。
这位著名的农学专家深谙作物生长“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的道理:生长在东北寒冷地带的稻米质量最佳,干旱山区长出的黄连药效特别高,山沟里长出的柑橘最好吃……”
从艰难岁月一路走来,他自身的成长轨迹同样可以为此写下最好的注脚。
邓秀新4岁那年,父亲病故。其时,哥哥姐姐尚未成年,刚刚出生的小妹嗷嗷待哺,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
迫于生计,读初中的哥哥辍学回家,3个姐姐也只是在离家300米的小学读到二年级,半大不小的孩子挣工分养家,把接受教育的机会留给了年幼的邓秀新。
“全村(自然村)120口人,只有4个人念中学。”多年后,这位从小山村走出的院士追忆往昔,感慨命运的神奇和自己的幸运,“是哥哥姐姐的坚持成就了我。”
1972年,邓秀新参加小升初考试,顺利进入白沙圩人民公社五七中学。
从家到学校需要翻两座山,两个小时的路途,11岁的少年“跑起来快得很”,也不觉得累。
就是在这所中学,邓秀新遇到了让他感念一生的恩师——刘根发老师。
师范毕业的刘老师教数学,也是班主任,腰椎损伤不能站直,但“身残志不残”,钻业务,爱学生。
有一次,刘老师在带队竞赛时碰到一道因式分解的题目,一些高年级的参赛选手没做出来,就打算让正在学习这个章节内容的学生来试试。没想到邓秀新一下解出来了,这让刘老师对他刮目相看。
听闻邓秀新家庭情况后,虽然行动不便,刘老师翻山越岭跑到他家做调查,帮他争取到每年1.5元的助学金。这笔“相当于全年学费”的资助,给予了邓家坚持的力量,也温暖了邓秀新的少年时光。
高中时代,邓秀新学的是机电,物理老师带着整个班到村子里帮忙安电灯,三个学生负责一家,帮村民解决点儿技术活,老师则负责安装电器,“还有人专门到拖拉机厂修拖拉机”。
若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彼时的中学教学颇不完备。然而“歪打正着”,这也让他得以亲近自然、认识社会,学工的经历锻炼了他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对日后的科学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山砍柴时,邓秀新经常见到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到了大学,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专家对此做专门研究。他回到老家山区,将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邓秀新近期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也发轫于早已足迹遍布的南岭,“儿时的记忆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多年后,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校长,面对今天教育的重重藩篱,他常感叹现代学生学业的繁重,呼吁青少年要时常跳出书本,“以多样的方式去接触社会”。在他看来,贡献社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满腹经纶不一定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人走的地方越多,看得越多,体会就越深,思维就越活跃,“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
邓秀新至今难忘高中时第一次出门挣钱的经历。
听说枇杷叶晒干后可以卖钱,为了凑点学费,邓秀新和姐姐一起上山采摘野生枇杷叶,妈妈负责切成条状并晒干,然后由邓秀新挑到隔壁的省份广东去卖。从白天到黑夜,来回160里山路,邓秀新足足走了三天,挣到了8元钱。
睡惯了中学的硬床板,吃惯了咸菜拌饭,一直到大学一年级还穿着补丁衣服,成长岁月打上了艰苦的烙印,也赋予了邓秀新坚韧的品格。
他一头扎进果树生物工程技术,硕士期间攻克“柑橘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研究”课题,博士期间攻克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继以色列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获得柑橘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国家。
他每年抽出20%的时间深入基层,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远销31个国家和地区,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有时人生经历逆境并不是坏事。”这位从艰辛岁月中走来的院士常常现身说法,鼓励青年一代思索顺境与逆境演绎的人生哲理。
他借助农学知识来教育青少年: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比如种粮食、种水果、种药材”,他解释,“顺境条件下产量很高,但是品质不一定能够保证。而品质好的作物,一定是逆境中长出来的,中药材更是。”
“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邓秀新感激那段艰苦的岁月,磨炼了自己的性格,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28日12版刊文,作者雷宇,实习生王雅兰、刘振兴)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邓秀新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他的成功既有其本人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家人默默的支持。
B.邓秀新在中学时代遇到了恩师刘根发,正是刘根发在带队竞赛时发现了他的数学才华。
C.邓秀新为了锻炼自己实验室的动手能力,在高中时就跟着物理老师到村里帮忙安电灯。
D.邓秀新博士期间就攻克了柑橘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此技术国家。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邓秀新的主持下,我国首次建立起柑橘原生质体分离、细胞融合、培养及再生技术体系,揭秘了“甜橙基因组”,他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两院院士。
B.邓秀新大学时才知道有专家专门研究柑橘,这使他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山沟里生长的野橘子,于是他将家乡橘子带回做科研,并发表研究报告。
C.邓秀新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多有批评,他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业繁重,所以虽然满腹经纶,但仍然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主张学生要时常跳出书本,多接触社会。
D.邓秀新作为农学专家,他扎根农村,走遍了我国种植柑橘的所有地方,指导培育的“赣南脐橙”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也因此被果农称作“农民的财神”。
E. 全文用倒叙的手法,先概述邓秀新的科学成就,再按照时间顺序回忆其成长过程,从而使读者在赞叹其科学成就的同时,也对其成长的艰难留下深刻印象。
【小题3】“顺境出产量,逆境促品质”,请结合邓秀新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超级计算机最早出现在《1929年纽约世界报》的报道中,超级计算机的完整定义是“由超过百处理器组成的,能够完成普通PC机和服务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复杂课题的计算机”。

超算领域的国际竞逐并非只有一个维度,而是运算速度、体系规模、产业应用的协同共进,中国超算研发的全面崛起,是建立在强悍的计算个体芯片、先进的运算管理技术、可靠的操作系统支持基础之上的。现今,超算领域的最强争夺,已是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竞争,几乎没有哪一方能长久保持超算速度之冠。不过,中国超算的研发实力已经跻身世界第一阵营。

2018年8月5日,国产超算研制向着皇冠又迈进了一步:神威E级超算原型机在国家超算计算济南中心完成部署,并正式启用。可以预期,中国超算未来可以赢得很多世界第一,但这并不表示可以赢得未来。

长期以来,国内更关注升级技术,做好产品,很少去想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很多基础概念都是别人提出来的,别人设立这个跑道,我们在上面跟着跑。我们很少找出问题和逻辑的源头,所以,哪怕中国超算的研发实力已经十分强大,但未能提出更多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也就不能真正掌握未来,因为伟大的创造往往缘一个绝佳的问题。

(摘编自2018年8月刊总第4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材料二:

为进一步在与各国的高性能计算竞争中取得先机,我国将百亿亿次(E级)超级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国家“十三五”规划,希望在2020年左右实现这一宏伟研究计划。在2016年启动的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中,国防科技大学、中科曙光和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时获批开展E级超级计算原型系统的研制工作,形成了“三头并进”的局面,拟通过赛马机制打造我国自主的E级超算系统。

高性能计算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行业应用知识。我国高性能计算的研发人才具备相当实力,不但勤苦且在研发中有突出贡献,但应用人才相对短缺,特别是缺乏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方面的专业人才。主要原因在于培养相关人才的门槛高、专业性强,学科交叉协作还未形成风气,缺乏鼓励学科交叉合作的具体机制和组织保障。

因此,培养高素质跨学科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应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科普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高性能计算,同时扩大设置“高性能计算理论+多学科应用课程”的高校范围,加大对“懂计算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推动该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还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结合实践培训用户来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摘编自2018年6月12日《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材料三:

美国能源部表示,将不款五亿元给英特尔公司和克雷公司。以共同建造美国首台可实现每,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机(简称E级运算)“极光”。“极光”预计2021年交付,将主要用于推进科学研究,促进新发现。

美能源部表示,“极光”将建在能源部下属的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内,目标是促进科学创新、引领新的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美国在全球的科学领导地位。

美国能源部部长里克·佩李19日在阿尔贡国家实验室举行的新闻会上说:“实现百亿次计算,对于提升美国科学界的研发能力,改善普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极光”及新一代百亿次亿次超级计算机可将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癌症研究、气候模拟等领域,基于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创新将对社会产生难以置信的重大影响。”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鲍勃·斯旺则表示,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的融合不仅是解决世界重大挑战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中国目前已走在E级超算研制的前沿,据悉,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牵头的“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系统”已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完成研制部署,并于2018年7月22日顺利通过项目课题验收,其将逐步进入开放应用阶段,与中国一级超算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

《纽约时报》的报道称,名为“顶点”的超级计算机,去年在每年排两次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重夺第一名。此前这一位置以为中国占据5年。但中国在上榜数量上领先——中国有227台超级计算机上榜,而美国只有109台。

(摘编自2019年3月19日美国能源部网站)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计算机处理器众多,完成的课题复杂,运算速度快,、体系规模大,应用范围广。
B.超算领域竞争激烈,中国很难长久,保持速度,但研发实力以及身世界第一阵营。
C.中国只有及早规划积极实施高性能计算的研发布局应用拓展,才能确保取得竞争先机。
D.美国能源部将拨款给一些公司,以便共同建造美国首台名为“极光”的超级计算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E级超算未来可期,因为同时启动三家研发单位,拟通过赛马制达到自主系统。
B.中国超算发展令人鼓舞,但又让人担忧:未来能获第一,可未必就能赢得最好的未来。
C.高性能计算研发很重要,应用更重要,而要加大培养交叉综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D.中国超级计算机上榜数量领先,已部署将进入开放应用阶段的E级原型机系统的研制。
【小题3】“中国超算的研发实力已经跻身世界第一阵营”的原因有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