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东汉时期,纸张的广泛应用很快替代了竹简与帛书,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从那时起直到当代,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提到书籍,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纸本书。然而近十余年来电子书的出现,在极短时间里动摇了人们的观念,令部分人开始担忧它会取代纸本书,成为文字载体的主流。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电子书固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但完全取代纸本书还不太现实,未来的文字载体应当是百花齐放的一种格局。正如网络媒体的出现冲击了平面媒体,但平面媒体并没有全面撤出市场,报纸、杂志依然大量存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相关资讯,或满足精神上的追求与愉悦。从这点来说,无论读者是通过纸本书达到目的,还是通过电子书达到目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购买的价格。对于出版商来说,得到一部书的电子版权要比纸本版权便宜许多,相应地,电子书具有了天然的价格优势。就传播速度而言,纸本书也无法与电子书抗衡。正常情况下,一部纸本书的出版通常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电子书却可以在完稿之后即刻面世。网络的普及,也让电子书可以无视地域之分,瞬间抵达终端,不像纸本书还要受到交通等条件制约,增加时间及物流成本。而网络上的阅读更具拓展性,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找到与之相关的另外一篇甚至一系列文章,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到书架前慢慢寻找;在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网络的搜索功能亦能迅速地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尽管有着若干优势,电子书仍然有着自身的缺陷。既然是电子书,必然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够让读者阅读到它。然而,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阅读功能仅仅是其各项功能中的一部分。人们在通过电脑或手机阅读时很容易被它们的其它功能如看电影、玩游戏、聊QQ等分散注意力。要排除这些干扰,人们还必须回到传统的阅读方式。
就如电子书的优势是纸本书无法企及的一样,纸本书的优势也是电子书无法企及的。纸本书的独特优势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与数字出版形态下信息的瞬时、随意不同,传统出版物的选题必须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层次筛选,旨在从浩如烟海的材料中选择有价值的、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信息,因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正是这种权威性,才使纸本书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基础。而且,完善的审读、质检、责任编辑制度,保证了纸本书从选题到审稿到编辑加工的质量。这一点也是数字出版所缺少的。此外,纸本书在满足资讯获取的同时,还有着电子书无法呈现的纸张之美、印刷之美,以及因之而来的情韵之美,这也是未来纸本书的发展趋势——逐渐趋于艺术性与收藏性,将视觉之美、纸张之美与印刷之美完整地结合起来。(取材于韦力《纸本图书的出路》,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纸张在东汉时期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文字的第一载体,所以当时出现了最早的纸本书。
B.无论是阅读电子书还是纸本书,都可以满足人们获取资讯、获得精神愉悦的需求。
C.电子书必须依附于电子产品才能阅读的缺陷,导致读者最终回到了传统阅读方式。
D.纸本书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追求自己的艺术性和收藏性,而不是方便读者阅读。
【小题2】(小题2)(小题2)概述电子书和纸本书各自的优势。(4分)
【小题3】(小题3)针对纸本书和电子书的不足,分别提出三条改进建议。(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04 02:03: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小题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②段中作者以《溪山行旅图》和《渔村小雪图》为例,阐述中国画的主要面目是永恒的宁静。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第⑤段论述“静寒之境”中静与空的关系,是对第④段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的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骚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小题1】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作饲料、肥料
【小题2】傣族姑娘用来护发的淘米水,为什么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使用?
【小题3】选文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小题4】选文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5】选文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封寿炎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这个耗资上亿元的大项目,被人公开批评质量堪忧。有业内人士还提出了更为严重的质疑——在数字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极其珍贵的原声母带竟然毫无保留地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至今未见权威的结论认定。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经说过,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对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进行抢救整理,通过数字化方式使其得到永久性保存,毫无疑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问题在于,在获得永久性保存之后,这些音像历史资料,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里,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的悖论。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但与此同时,全球化时代又特别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时尚潮流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社会,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地方性经验。但是,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人,尤其是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了契机。为什么从前的人们喜欢看戏,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了?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活动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就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达至繁荣。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电影、电视、互联网、智能手机普及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之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举例来说,当人们打开手里的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网络视频、流行音乐,就可以跟天南地北的人们聊天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去观赏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完全可以为传统文化所用,促使传统文化重焕生机。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受限于交通和传播技术,只能在有限的地域里生存发展,但信息化、技术化的技术力量,完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毫无障碍地聚集,形成独特的文化群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举例来说,在2013年启动的“京剧电影工程”先后确定了10部经典篇目。其中首部完成的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首映,两年多来一直热度不减。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再如,秦腔是典型的地方性剧种,流行歌手谭维维跟华阴老腔合作推出的音乐作品,却使秦腔在短时间内引爆微信朋友圈,引发现象级的关注。这些成功经验,完全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繁荣的契机。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获得复兴和繁荣。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这句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关于国家的制度文明设计中,由《诗经》而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奠基性的,它构成了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受推崇的侧面。按照现代学科分类,诗被纳入文学,其价值仅被定性为审美愉悦;与此密切相关的风雅,则仅指文人士大夫所追慕的生活格调和情趣,这种定位,不仅使“文学”“诗学”之于传统中国的意义被狭隘化,而且使风雅之于中国传统制度文明建构的意义也变得逼仄了。那么。关于风雅,我们如何理解它的价值,并认识它的现代意义呢?

首先,奠基于诗教的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孔子之所以将诗教排在“三教”首位,原因无非在于诗总是传达关于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情愫,能够使人在受教育之初,就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良善心志,进而使人性变得积极、健康、乐观。这种心志,是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否则就极可能成为缺乏内在根据的假风雅或附庸风雅。

其次,孔子以“温柔敦厚”为风雅定调,并不意味着为人处世柔顺软弱,而恰恰是要由此彰显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和果敢。在儒家看来,以泰然心态面对方为真勇者和大丈夫。如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围困鲁国曲阜,面对行将降临的屠城灾难,“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种对文明价值的无畏坚守,显然是一种大风雅和大勇敢。同时,儒家的温柔敦厚,也不是不讲原则,而是外圆内方,怨刺而不失善意,坚持原则而不伤大雅。

第三,在中华文明史上,风雅不仅关乎士人个体的精神养成,更关乎家国天下的风尚再造。在个体层面,风雅表现为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即孔子所讲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家族层面,它表现为对人文教养和知识文化学习的重视,古人所谓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无一不是将良好家风的养成作为家族延续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层面,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数千年风雅传统的开端,此后的中国史就是对这一传统的不断追忆、回溯、复归和发扬。

需要指出的是,风雅在传统中国,虽然具有多元价值取向,但它归根结底奠基于中国人对美和艺术的崇尚。在一个以礼乐风雅为标识的国度,美和艺术因为对中国文明乃至国家建构的深度参与而显现出崇高性和神圣性。我们今天提倡的“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应指自然界山川秀美,同时也应将人文礼乐风雅纳入其中。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在世界文明史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良传统。

(摘编自刘成纪《走向风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诗经》衍生出的风雅精神是中国美学乃至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受推崇的侧面之一。
B.表现为君子之风的风雅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因感悟世界美好而兴发的良善心志。
C.孔子关于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的说法倡导的是士人文质一体、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
D.孔子讲的“温柔敦厚”内含超越世俗价值的雄强果敢,外显为不失善意和不伤大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介绍“风雅”的价值及现代人们对其狭隘化的定位,从而引出了问题。
B.文章分析了风雅对于人文教化、人性修养、家国天下等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C.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引用论证等,分析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小到大。
D.文章末尾指出了风雅的,提出了风雅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诗学对于传统中国,风雅对于中国传统的制度文明建构,均具有普遍意义。
B.孔子将诗教排在了“三教”的首位,所以我们说风雅之教是一切人文教化的始基。
C.风雅对士人个体的修养、家族的延续、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D.人文礼乐风雅是具有鲜明审美特质的立人、立国之道,是崇高而神圣的优良传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包括智能化与网联化两个层面。智能化方面,国际上通常采用L1—L5五个等级的分级方法。L1级是指系统执行转向和加减速中的某一项操作,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完成;L2级是指系统同时执行转向和加减速操作,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完成;L3级是指在部分工况下,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但根据系统请求,驾驶员需要提供适当的干预;L4级是指系统完成所有驾驶操作,特定环境下系统会向驾驶员提出响应请求,驾驶员可以对系统请求不进行响应:L5级就是完全的无人驾驶状态。

智能网联汽车将大幅度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提高交通效率,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解放驾驶员,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经济效率。智能网联汽车对驱动***王坚结合汽车发展历史谈到了汽车的出现改变了城市形态。相比之下,王坚认为当前人们更需要注重道路基础设施的变革,并利用汽车智能解决汽车带来的城市资源消耗问题。他希望智能网联汽车出现后,结合杭州城市大脑案例和经验,能够高效挖掘城市道路等资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出行效率。

(摘编自《人民网》2018年10月22日)

材料三:

2018年12月27日,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部长苗圩指出,与传统汽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支撑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通信设备等领域形成一批国际领军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4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10名,华为等通信设备制造商也跻身世界第一阵营。“在节能汽车领域,我国只能采取跟随模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国可与国外同行竞争。而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我国可能成为引领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说。

如今,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而信息篡改、病毒入侵等手段也已成功被黑客应用于汽车攻击中,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问题变得日益严峻。专家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危机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企业经济损失,以及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甚至会上升为国家公共安全问题。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白皮书》提到,据统计,56%的消费者表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将成为他们未来购买车辆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28日)

材料四: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各国纷纷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目前,多国都积极投入和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美国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内容,通过制定国家战略和法规,引导产业发展。2017年9月美国交通部发布《自动驾驶系统2.0:安全愿景》,同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首部自动驾驶汽车法案(H.R.3388),对各州的碎片化法规做统一管理。

日本政府积极发挥跨部门协同作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实施。2016年5月,日本IT综合战略本部制定了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将在2020年允许无人驾驶的乘用车在部分地区上路;同月,日本警察厅颁布《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指南》,并启动修订《道路交通法》和《道路运输车辆法》;2017年4月,政府将自动驾驶期间的交通事故列入汽车保险的赔付对象。

(摘编自《全球及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研究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联汽车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能够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驾驶。
B.智能网联汽车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对驱动国家创新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我国互联网巨头高管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腾讯、百度不约而同地将该产业摆在了战略高度的位置上。
D.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危机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因此多数消费者购车时会首先考虑汽车的信息安全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方面,国际上常用L1—L5五级分级法,五个等级逐级提升,达到L5级时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B.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空间巨大,只要信息技术产业实力增强,我国就能在未来成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引领者。
C.材料二主要介绍互联网巨头高管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认知,材料三侧重于阐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
D.全球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态势良好,多国都积极投入和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美国和日本的做法可以为我国提供相应的借鉴。
【小题3】你认为应如何发展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