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而且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史诗。早期汉民族是否也存在过通过口头流传形成的史诗的传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表明早期中国有长篇史诗。不过,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点,似乎也不用怀疑,因为这些口头传说如今还散见于各种先秦古籍中。
传说黄帝有两个著名的史官,一个叫仓颉,一个叫沮诵。传说仓颉是文字的发明者,被尊为“仓圣”;沮诵的名声不如仓颉大,对其的记载见于《世本》、应劭的《风俗通义》等书。另外,《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可能与沮诵的名字相关:“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 “诵”在古代是“讲述、传授往事”的意思,这里的“副墨”是记录的意思,“洛诵”说的是口传之事。由于“诵”是口传的意思,所以与其认为沮诵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不如说是口传的史官。 “沮诵”作为史官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中国古代有“瞽史”的职官,其作用就是口传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或者文字虽然已经产生,但书写很不方便的年代,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有一种说法是,在春秋以前,基本还是口头传说时代,春秋时代的很多典籍,就是直接从口头传说记录下来而成为书籍的。此前的时代应该是以口传方式成书的时代。有人认为,《国语》记载的各种国家之事,都是作为一种“语”而撰写。大体上是崇尚儒家思想的说客们,为了陈述自家的某种主张而引用各种往事的故事,其内容书于竹帛应该是后来的事,此前很可能是作为口头故事流传的。《尚书》、《左传》、《国语》、《世本》都是根据口头讽诵写定的。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比如《黄帝内经﹒素问》《神农本草经》等。
口传和著述,作为学术传承的两种方式,各个时代都是并行不悖的,各个时代都有口头传说,而口传时代,却是特指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的时代。若说,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都是口授的,是不对的,但口传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原文应该是口授的。
(摘编自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各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并且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诗篇。
B.“沮诵”作为口传史官而不是有关文字记录的史官的名字,是中国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C.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有没有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一直存在争议。
D.瞽史的存在证明了在某个年代,中国必定有口头传说的历史流传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通过分析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释了中国的汉民族早期的口头传说与逐渐形成巨篇史诗的必然联系。
B.文章第二段从传说中的黄帝的两位史官说起,论证了中国口头传说时代存在的事实。
C.《国语》《尚书》等史料的成书过程,为文章中“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存在依靠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第三段写中国古代担任“瞽史”的职官,其作用是口传历史,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依靠口头传说流传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中,把“诵”解释为“陈述,述说”,这与本文中“诵”就是口传的解释并不矛盾。
B.在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口传时代,那时历史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说,而非文字记载来实现。
C.仓颉发明文字的事情只是口头传说,沮诵名声虽不如仓颉大,却是有籍可查,有“以竹帛代口耳”的史证。
D.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竹帛代口耳”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一些“私人著述”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01: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合一”观

——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钱穆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对人类求生存有重要贡献。
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而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天命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中国古人对“人生”与“天命”认识的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它们两者和合为一。在此基础上,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而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人合一”观,是推进中国古代文化演进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而西方人则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天命”与“人生”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做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中国文化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中国古代人抱有一种“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如果我们今天效法西方人,强要把“天命”与“人生”分别来看,那就无从去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了。

即如孔子的一生,便依循天命。《论语》中,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又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认为违背了天理,必将遭祸。倘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关天命,则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人生便分为二;离开天命,专论孔子个人生活,则孔子一生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会减少。换言之,人生的价值依乎天命而彰显,人生离去了天命,便全无意义价值可言。这一观念,也为孔子以后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所阐扬。

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如果人生远离天命,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

以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中国人最喜言“天下”,“天下”二字,包容广大,其涵义即有使全世界人类文化融合为一、各民族和平并存、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天”“人”分离观的发展对人类生存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现代科学的演进而愈显严重。
B.中国思想中,“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无“隐”“现”分别,导致中国古代没有宗教信仰。
C.中国古代思想认为人生的要义是阐明天命,因而对天人关系理解的深度决定了人品德性的高度。
D.如果我们今天要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就不能效法西方人,把“天命”与“人生”分开来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中西方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理解作了总体阐述。
B.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言语,主要强调中国古代“天命”对人生的主宰作用。
C.文章举《庄子·齐物论》的例子论证了儒家和道家在天人观上的共性和差异性。
D.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及意义,显示了严密的逻辑性。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同类题2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活 着
余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学优高考网gkstk:学§科§网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 “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也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很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有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退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展开故事的方式非常巧妙。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老人在树下休息时,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老人歇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行文流畅自然。:学 优高考网
B.福贵买牛时,在新丰市场碰上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C.福贵掏钱买牛时,作者重点刻画了赤膊男人和周围人的哄笑,他们的言行与神态侧面烘托了老人行为的不可理解与他这次买卖的不划算。
D.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点出了老人在乡间生活的环境,增添了小说的意味,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和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
E. 本文通过老人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他年少时的风光与落魄、与老牛的相遇及相依。老人的经历虽坎坷,但全文基调并不悲凉。
【小题2】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主人公福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描写的对象是“老人和牛”,作者为什么以“活着”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绝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对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视,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到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现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意象美学亦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本土美学,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艺术的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到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意象美学是中国古代注重抽象思维的典型体现。
B.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C.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都认为“意象”是西方的美学概念,来自于英美诗歌创作。
D.诞生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哲学背景下的意象美学是中华民族本土美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作用,对意象美学的认识、建构过程。
B.第二段介绍意象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背景、构成特点,与西方实体论哲学、美学的不同。
C.第三段以中国古代诗学、书法艺术、音乐等为例,论述了意象是中国艺术本体的观点。
D.第四段论述如何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意象之美,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外在于情感意识,意象创造的世界引领人们超越现实而追求高远的境界。
B.中国书法注重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等,说明中国书法本质上是意象创造的过程。
C.用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是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的有价值的尝试。
D.“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误解了艺术的意象世界的审美作用,错把艺术当作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各题。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 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1)根据上文,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2)对文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 B.筑(“夯”是一个会意字)
C.生机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   D.生(“衍”的读音是yǎn)
(3)文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对这种创作有些什么要求?请作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过年

红柯

皮芽子(即洋葱)一直堆在墙角,妈妈好像第一次看到,眼睛刷地亮了。她望了孩子们一会儿,又去看那些土豆和皮芽子。“这些小饭桶,个个都是无底洞。”妈妈摸摸孩子们的肚子,又去看土豆和皮芽子了,她说:“缺一块肉。”“妈妈你说什么?我们没听见!”孩子们跟一群群鸟儿一样围着妈妈飞旋。“妈妈你再说一遍。”“我说一块肉。”

一块肉一块肉!孩子们听得清清楚楚是一块肉。“妈妈这是过年吗?”平时都没有肉吃,只有过年他们才能吃一点肉。那正是秋天,离过年很遥远。妈妈一个挨一个摸她的孩子,“妈妈给你们过年。”

正说着,爸爸回来了。妈妈耳语了几句,爸爸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爸爸走进茫茫荒野。那是准噶尔边缘一个很辽阔的地方,穿过田野和林带就是一片大莽原。他掏了几个兔子洞,都是空的。他嚼着草根,凉丝丝的汗液让他兴奋,荒原还活着。

远方升起虔诚的心灵之光。他朝那光走去。那是一顶白帐篷,帐篷前边有个孩子,孩子朝帐篷飞跑,边跑便喊:“来客人啦,来客人啦。”进了帐蓬,女主人端上奶茶和馕、麦粉打的馕很难见到了,他不好意思动这么好的馕。主人见状,说:“这样子吃这样子吃嘛。”他只好掰一小块塞嘴里,主人到咧开嘴大笑:“吃,就这样子吃。”喝奶茶吃馕仅仅是开始,女主人又端上揪片子,羊肉汤煮揪片子。他吃出一头汗。主人高说:“客人是我们的太阳,我的帐篷很久没有照过太阳了,我的帐篷热烘烘的,会热整整一年。”

主人刚宰了一只羊,肉差不多分光了,主人只能给客人一块肉。

爸爸走过沙漠走过荒原走进院子。妈妈和她的孩子坐在床上,孩子们的小脑袋埋在妈妈怀里,他们颤抖着不敢抬头看,害怕自己失望。爸爸就用肉擦孩子们的小脸蛋,跟擦火柴一样孩子们的心里噗一声冒起火焰。

“肉,肉肉!”

孩子们跳啊叫啊冲上去,爸爸高高举着肉就像举着一盏灯,很豪迈地对妈妈说:“做饭去!”孩子们郑重地告诉妈妈:“你要给我们做好啊。”妈妈给每个孩子下保证。孩子们高兴坏了,帮妈妈打水烧火洗菜。孩子连院子都扫了,扫得干干净净一直扫到大门外的马路上,洒上清水。村里人感到惊奇,孩子们就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过年。”孩子把门窗都擦干净了。他们互相拍打尘土。老大,他们的哥哥还要洗手洗脸。大家乐意听哥哥指挥,很乖。

那个最小的孩子顺着木梯爬到房顶上,孩子们都上去了。他们围着烟囱,炊烟的芳香跟空气一样散向四面八方,整个村子笼罩在芳香里,准噶尔、天山、天山的那边都能闻到他们家的肉香。

那个最小的孩子看得最远,他看见大漠深处有个叔叔。“嗬!我们有客人啦!”孩子们都朝那边看,那个远方的叔叔一点一点出现在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里。“我们家有客人啦。”在孩子们的印象中,过年一定要有客人,没有客人的年是很难过的。

心急的孩子已经奔出门外,飞跑去迎接贵客。另外一些孩子去告诉大人这个天大的喜讯。爸爸说:“我去搞点酒。妈妈说:“再搞几个馕。”妈妈问她的孩子:“知道怎么招待客人吗?“让客人先吃,让客人吃饱。”

妈妈又做一盒饭,玉米糊糊煮土豆。皮芽子剁碎炒一炒,浇到玉米糊糊上,热气腾腾。孩子们嚷着要吃土豆。不用妈妈动手,他们自己就把盆子里的玉米糊糊吃了。玉米糊糊里的土豆粉粉的,像一团白雾弥漫在肚子里,孩子们从来没有这么馋人地吃过土豆皮芽子,“过年就是好啊。”妈妈给每个孩子喂一小块肉。“啊,这是什么东西?”“肉,孩子,是肉。”

妈妈仔细看她的孩子,确实像吃过肉的孩子。妈妈用剩下的小块羊油给孩子们化妆,画他们的小嘴巴,小嘴巴油乎乎的。爸爸带回半瓶酒半包烟还有两个馕,不是油馕,是麦粉打的馕。妈妈很满足:“你赶在了客人前边。”大人和孩子安心地等待远方的客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子,出现在地平线上的人影就是他们心中的太阳。

大孩子领着客人进来了。客人走过来去摸孩子毛茸茸的脑袋,他在戈壁滩上走了好几天,就想摸一摸毛茸茸热烘烘的东西。大人把烟插在他嘴上给他点着,他抽一口,喷出来的是天池烟的香味和烟雾。那些年天池烟是最好的烟了,金黄的烟丝就像黄金草原,在客人的嘴里化为青湛湛的天池水喷泻而下。女主人递给他一条新毛巾。脸在新毛巾里就不想动了,就像俯在春天的草地上,明亮的野花和温暖的青草从鼻孔从嘴巴从眼瞳里直入腑脏。他不知道他吃了多少,女主人不停地递碗,肠胃发出咯咯声,嘴里才尝出饭食的滋味。他看见孩子们个个像天使,孩子手托下巴热切地看着这个叔叔,叔叔说:“你们咋不吃?”“我们吃饱啦。”

客人说他是地质学校毕业的,为了给国家找石油,在卡拉玛依大戈壁里走了三天三夜实在支撑不住了。说着说着叔叔的头点着点着打起盹,“早晨五点钟叫我。”客人要在明天赶上大家。

妈妈干完所有的活后想到了她的孩子。孩子们挤成一团围在灶眼跟前,灶膛里的火已经熄灭了,灶眼里还有着热乎乎的气息,那只黑乎乎的大铁锅却已经空荡荡的了。妈妈说“干什么呢?“煮肉,我们有好多肉。”“不嫌热?”“不热不热。”

大铁锅竟然咕嘟嘟响起来,锅盖噗儿噗儿地直喷香气。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嗬!我们有客人啦!”“我们家有客人啦。”这两句既表达了孩子们对客人的欢迎之情,又为下文这家人热情待客作了铺垫。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写人的内心感受,如客人洗脸时“就像俯在春天的草地上上……从嘴巴从眼瞳里直入腑脏”,客人放松享受的心态就生动体现出来了。
C.小说写了两次人们热情“待客”的过程,真挚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也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D.小说擅长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如文末,在热情招待客人后,孩子们还围在锅灶旁“煮肉”,这一情节就颇具匠心。
【小题2】小说前两段写了这个家庭的处境,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主要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