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的意境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附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心目中山水之美,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物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连接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
《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引用诗句不属于原文所论意境的一项是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诗句表现湘夫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袅袅”既描写秋风的柔弱细长,又表现了湘女情思的婉转波动。
B.“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洛桥》)抒发了对好景不常、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舞腰”既写了柳枝迎风飘舞的状态,也使人联想到当年歌女翩翩起舞的情景。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诗句写氓当年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子的状态,“蚩蚩”表现了氓当年忠厚的样子。
D.“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向子諲《秦楼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愤恨和悲凉,“啼血”既写了子规在残月中的悲凉叫声,也表现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托名为王昌龄的《诗格》认为,诗歌可分为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但在目前还没有被学界认可。
B.意境一词在唐朝出现,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介绍唐诗的诗论中提出的,这里的“意境”指情意和境界。
C.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要在视听范围中感知景物,然后在景物上附着情感,以此产生诗意,构成创作。
D.意境指情意同境界结合,要求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色彩附着在景物上,或在诗中写出景物本身具有的情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间词话》举“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闹”“弄”二字,主要是说明诗歌要写出诗人内心的独特感受,这样才是有意境的。
B.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中提到的“写气”“属采”是指描写对象和手法的问题,“写气”指描写气候,“属采”是运用辞采。
C.作者认为《诗格》中提到的诗歌三境究其本质都是意境,因为三者都是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都是情和意的结合。
D.《诗格》中提到的物境主要指山水诗,写这种诗首先要胸中有山水之美,然后观察山水,最后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7 11:05: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了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模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烈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是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扩到报师长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的进取精神和坚韧品格。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发展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夫妇关系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中庸》有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认为君子之道首先体现在夫妇关系之中,夫妇之道与天地之道是相贯通的。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明以后问题才越来越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唐代的尉迟恭,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而重视夫妇之道与家庭和谐,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优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家庭;没有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
  (郭齐家《家和万事兴》人民日报2017年07月04日 07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和谐。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B.文章在论证父慈子孝时从父慈对子孝的作用的角度切入,强调父慈是子孝的前提。
C.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D.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指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以及社会的稳定。
B.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C.西方通过宗教、中华文化通过家庭培育熏陶说明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然不同。
D.一代代人继承祖辈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家庭、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就学科分类而言,医学与文学无疑是不同的学科。但如果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这两种学科都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人为本”是两种学科的共同本质。在分析医学与文学的形成过程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两种学科都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二者存在天然的共通性。

中国传统医学依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传播。在传统文化的早期阶段,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这种形态成为孕育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的共同摇篮。在这两个学科尚未独立分离出来的时候,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杂糅现象。无论是诗歌、民歌还是市井小调,都是古代医学重要的传播载体。以《诗经》为例,其中有大量关于医学内容的描写,对阴阳、五行、脏腑、疾病、医疗、药物等均进行了相关记述。后世的医学著作很多都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呈现出浓郁的文学色彩。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就很典型,比如“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四句诗就将浮脉的位置、脉象、临床价值等描述得非常清楚。

事实上,很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着丰富文学价值的作品。在阅读这些古典医学著作时,往往能够体验到文学中的那份恬然和深邃。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蕴含中国传统医学知识。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与医学相关的著作很多,包括《左传》《庄子》《吕氏春秋》等,都汇集了大量医药寓言故事。《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老残游记》等名著中的医学思想更是丰富。《红楼梦》中涉及的疾病有114种,方剂共45个,对药物的描述超过120类,其中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在中医看来正是肺肾阴虚的一个病征,而《红楼梦》中对林黛玉性格与命运的描述,与其疾病的变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医学作品承载着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医儒不分家。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文学大成者走上了医学道路,而医者中兼通医学与文学的也是大有人在。比如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不仅在文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同时对中医针灸也颇有研究。他的哲学观点在其医学著作中也有鲜明体现,《针灸甲乙经》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论述的就是“生命万物都是由‘气’这个根源构成”的观点。范仲淹提出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主张,曾影响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文人士子。其实,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对医道都有着精湛的研究。如白居易、苏轼、元好问、蒲松龄、刘鹗等文学家皆有医学作品存世。

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虽然所属学科不同,但它们共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相互滋养,彼此融通。这样的联系,既赋予了医学以诗意,也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摘编自孙玮志《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从文化层面来分析,医学和文学这两门学科都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
B.中国传统医学常把诗歌、市井小调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传播载体。
C.人们在阅读一些古典医学著作时,也可以产生恬然和深遂的文学体验。
D.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主张,影响了白居易、蒲松龄等文学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中国医学和文学的关系,主旨明确。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分述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关系时层次清晰。
C.文章援引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意在说明传统医学需依托文学作品来传播。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很多医学古籍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因而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蕴含着医学知识。
B.《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充分证明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间有明显杂糅现象。
C.医儒不分家意味着古代的文人士子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对医道有精湛研究的医者。
D.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和文学相互影响,医学具有了诗意,文学内涵更加丰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近六十年来,现代考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了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在翻转的地面上,曾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考古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般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划符号,都是简单的刻文,刻在陶大口尊上。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墟四百年左右。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热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起码应该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字的资料。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根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划记号,用意不清。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可以想见,在汉字有所积累的时期,它不可能不用来进行日常书写。那种临时性的交往或保留时间不必过长的书写物,是可能划在易于腐烂的兽皮、木片、树皮、树叶、草叶等东西上的。而这些书写物在数千年之后无法再现,就像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原始社会的木船和草鞋一样,应当是十分正常的。而且,隔开这一段,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我们还可以窥到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发现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片十六件,大都出自墓葬,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和甲骨文与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虽然这些符号绝大多数刻在陶尊外壁口下颈部,而且一个陶尊一般只刻一个符号,只有一件在颈部两侧刻两个,另一件在颈部、底部各刻一个,相互并不连贯,因此,意义无法探求。但说它们是原始文字,已有相当的理由。
(节选自《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
【小题1】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于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状况,在近六十年来的现代考古中,已经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B.研究汉字的起源主要不是研究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C.二里岗文化中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可以推测汉字起源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
D.二里岗文化、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吴城遗址等陶器上的陶文,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有一定价值。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没有找到可确证为文字的资料,这与一般认为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应该有原始的文字的看法不相合。
B.从考古层位上来说,处于最上层的应该是二里岗文化,其次是河南龙山文化,处于最下层的是河南偃师县发掘的二里头文化。
C.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文化,它所处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根据专家的研究,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D.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缺乏,但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中,已经有了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的二里岗文化的考古挖掘中发现的骨上的文字,考古学家作出断定,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
B.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的文字,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所以能保存下来;而划在易于腐烂的东西上的文字,就无法保存。
C.大汶口文化中大都出自墓葬的刻有符号的十六件陶尊和残器片,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中透露出原始文字的信息。
D.考古工作者研究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之前的不同时期陶片上的刻划记号,因为弄清这些记号的年代,就能够弄清汉字的起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把李白贩卖成了古惑仔
最近,大众传播领域的学术语言越来越像在恶搞:一会儿有人吆喝“孔子是丧家之犬”,一会儿有人叫喊“李白是古惑仔”;左边的场子在用京韵大鼓语言讲经,右边的场子在用单口相声语言说史。一个劣质学术“秀场”,正在商品展销会的角落里悄悄地拉开了灰色的帷幕,试图与吴宗宪、小S争风吃醋,一较高下。
与其说孔子是丧家之犬,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丧家之犬:它离家出走,自暴自弃,在娱乐文化的垃圾堆边东闻西嗅,四处溜达。与其说李白像古惑仔,不如说今天的学术语言自身更像古惑仔:在街头扮鬼脸、吐舌头、哗众取宠,既挑战了“家长”的权威,又骚扰了过往的行人。学术语言已经沦落到“古惑仔”和“丧家犬”的地步,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既不能感受斗室里枯燥和寂寞的乐趣,又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更没有找到进入公众传播领域的有效途径或话语方式,于是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去卖狗皮膏药,还制造了一种学术思想进入公共领域的幻觉。这种思维放弃学术话语的理性原则,将它翻译成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语言,甚至不惜娱乐化(大话、恶搞、骇人听闻的新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公众对话。对此,公众惊诧不已——这就是学术?怎么越看越像初次登场的娱乐小明星滑稽、拘谨的业余表演?这种拙劣的方式,是学术思维中的小媳妇心态的表现:在强大的娱乐话语这个“婆婆”面前哆哆嗦嗦,并以模仿“婆婆”为荣。
传统学术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大学讲堂、学术沙龙和专业杂志。公众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一般的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或“公众论坛”。民间话语的传播,主要是靠生活空间(饭局、客厅、酒馆、街道、广场),再加上今天的网络BBS等。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单一的话语形态的孤立状态,没有对话和交锋,只会使它日渐枯萎。让各种不同的话语方式(学术思维、公众诉求、民间语言)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或许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但前提是,彼此必须坚守自身的原则和底线,不是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
学术思想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目的是将各类思想从讲堂和斗室的狭小空间,转移到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参与公众对话。但是,如何转移,是否有效,却一直是一个难题。毫无疑问,无论是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进公众传播,还是将学术完全变身为娱乐,都是无效的方法。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将“左”的道德观与“右”的认识论融合防止僵化保守。这种融合,要求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
今天的学术明星和学术贩子所采用的语言,似乎摆脱了传统学术话语的弊端,其实并没有自己的语言,而是租借娱乐明星哗众取宠的语言。学术话语仿佛从娱乐垃圾堆里随手捡起的一个塑料袋,将孔子、老子、李白们塞在里面兜售。他们从一种极端(抽象化的极端)转向另一种极端(娱乐化的极端)。这正好应了民间的一句谚语:戴了狗皮帽,丢了狐狸皮。
【小题1】对目前部分学术语言选择“离家出走”的原因,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学术研究人员坐不了冷板発,被大众传播领域的热闹景象、吴宗宪和小S们的风光无限所诱惑,所以某些学术语言变了身。
B.某些学术研究人员缺乏对学术语言自身应有的热衷和信念,不能在枯燥和寂寞的斗室里感受乐趣。
C.学术语言在向娱乐语言学习的一些尝试中,没有顾及到自身的原则和底线而迷失了自我。
D.学术语言的小媳妇心态,使得它在进人公众传播领域时,以最时髦、最热门的“无厘头”的语言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来,大众传播领域出现的学术语言的恶搞现象,暴露出传统学术思维方式的致命病理。
B.让传统学术话语、公众话语、民间话语互相碰撞,取长补短,就会使它们同时呈现出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C.学术思想进人公共传播领域,是值得提倡的,但如何转移,是否有效,还需要对传播知识的语言进行探索和创新。
D.传统学术话语,在新的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过程中,需要对话,需要融合,否则, 就可能会消亡。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娱乐文化中有一部分是垃圾文化。学术话语不能放弃原则而同化为一种更低级的东西。
B.学术思想进人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所以,把网络BBS作为传播学术思想的主要阵地,现在是学术思想参与公众对话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C.将传统学术思维强行插入公众传播是无效的方法,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就是在制造出一种学术思想进人公共领域的幻觉。
D.作者把认为“李白是古惑仔”的北大博士和说“孔子是丧家之犬”的北大教授都认定为是哗众取宠的学术贩子,他们只配到垃圾堆里去捡塑料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汲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其中道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特别重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明白。”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这些论述比较客观。的确,儒家关注的重点是“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研究“人与物之关系”。道家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所形成的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的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提出适应、和谐这样的总原则,还提出许多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例如,《老子》中的“三宝”就非常突出,其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俭”指的是节俭。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理念有一定契合之处。

除了在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上的道家对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尝试,比如所谓“洞天福地”就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道家道教的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不对山体作大的改变,而是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常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者别有洞天的美感。“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说的就是道家道教在建筑方面追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然环境。

西方许多学者很早就关注到中国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美国学者马夏尔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家已经表达了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道家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在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比起儒家思想,我们对道家思想的道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儒道互补”“三教合一”,现象,儒家研究和运用道家思想是很普遍的事。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道家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研究。

(节选自熊铁基《重视对道家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研究》,2018年7月2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的生态智慧,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道家思想对我们中国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现实的借鉴意义。
B.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因为道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占重要地位。
C.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进而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种生态文 明建设决策是中华民族可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D.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加强对道家思想中智慧的研究和开发,合理利用,因而实现“儒道互补”。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着重论证道家思想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借鉴意义。即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中尝试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
B.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重点阐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时代,应该重视道家思想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
C.文章列举《老子》的“三宝”、建筑上“洞天福地”等中外论据,论证道家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
D.道家不仅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且做了尝试,建筑产生曲径通幽或别有洞天的美感,理论和事实都给以证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外庐认为,老子的观点虽然好,但其概念蒙混,含糊不清,人的秩序应该适应物的秩序。
B.陈寅恪说,儒家仅讲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研究人与物的关系,道教贡献为多,抑儒扬道明显。
C.西方诸学者很早就关注中国道家并给予较高评价,因为道家最早最清晰地表达了生态思想。
D.只有重视对道家生态智慧思想的研究,才能汲取中华文明智慧,从而破解世界生态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