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他认为世情思想的演变、人之觉醒,乃文学自觉的动因。正因为关切世事,文学所承载的乃是世情、思想和个人情性及其生命体验。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使气”并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自觉”。
事实上,思想之活跃、人之价值之重视、精神之摆脱束缚而趋于自由,乃文学自觉之前提。追求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与自足,乃使士人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可贵、处于动荡时世的艰危与无奈。服食求长生乃虚妄,纵情享乐为荒诞,如何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立德、立功,皆须依凭机遇和位势,非由自我所能掌控,唯有立言则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而获致,遂为人所青睐。因而,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于文学艺术来表达。
文学自觉乃一个渐进的进程。以文字记述事件,表达思想与情性,进而描摹物象,传神写照,娱情悦性,经历了漫长的演进,日益积累了创作的经验与体会。从此,文学的表现内容扩大,文学性日趋明确、丰富。内容的扩大与丰富,不仅关注“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的自然景物之感发,而且关涉广泛的人生悲欢离合。动荡社会中的民生百态,开始进入了建安、曹魏时代作家的视野,尽情展示时代乱离与悲苦人生,抒写个体命运的焦灼忧虑。就文学性而论,曹丕“文以气为主”,旨在强调作家才情、生命体验的独特性,陆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主张诗歌应基于个人情感,而有“绮靡”之美;刘勰 “立文之道”有形文、声文、情文,特别彰显语言之美。
文学自觉,指的是一种自觉之创作意识与状态。为艺术而艺术,仅仅指作家看重艺术,借艺术(文学)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打破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鲁迅论及《世说新语》等志人书有曰:“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验与情性、审美。曹丕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既突出文章之价值,也强调文章可以使作者“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以自我的努力,达到超越权势、生命局限的不朽。而这正可以视为文学自觉的宣言。
文学自觉,乃是魏晋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开启于建安时期,兴盛于曹魏、两晋,影响于南朝,并且最终开启了唐代文学之雍容大雅和丰富多样。
(节选自雷恩海《“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鲁迅对“魏晋文学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魏晋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思想先进、活跃,重视人之价值,自尊、自我觉醒,积极入世。
B.鲁迅认为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演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这是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因。
C.鲁迅所说的文学自觉,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是一种追求“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的意识。
D.鲁迅论及《世说新语》等志人书,认为其“远实用而近娱乐”,彰显的仍是个体生命体验与情性、审美。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服食求长生乃虚妄,纵情享乐为荒诞,觉醒的个体生命意识,必然借助于文学艺术来表达。因而,人们认为唯有立言才可凭借自身的努力超越限制而自致不朽。
B.自然景物之感发,动荡社会之民生百态,时代离乱之悲苦人生,个体命运之焦灼忧虑,开始进入建安、魏晋时代作家的视野,成为文学的表现内容。
C.魏晋张扬文学的个人情性表现、审美追求,意味着这种文学自觉打破了寓训勉于文学的樊篱,完全摆脱了文学的教化功能和文学应该承载的社会责任。
D.曹丕“文以气为主”、陆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立文之道”都表明魏晋文学的内容的扩大与丰富。
【小题3】结合文本所给信息,简要概括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出现的条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4 09: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后的子弹

包利民

冲出战壕的时候,班长赵锐只觉得兴奋,他大步向前,狂风,还有子弹的呼啸。他都没有一点儿的恐惧,这样的场景他经历得太多了,竟是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忽然,一丝莫名的凉意夹杂着不安涌上心头,只觉背后异样,猛回头,却见战士钱万里正跟在身后十来米处,黑洞洞的枪口晃动着,不时划过他的后心,他不禁颤了一下。

赵锐瞬间想起,许多次战斗都是这样,冲锋的时候,钱万里就跟在他后面不远处。他的心更是紧提了起来,作为班长,他没少收拾这个沉默的战士,总是找茬让他吃些苦头。有时是钱万里真的犯了错,有时是无事找事,不为别的,他就是讨厌钱万里的冷淡与冷漠,这个兵蛋子,不会讨好班长,也不会笑,让人心里不舒服。赵锐回想起刚才钱万里看着他的目光,比那枪口更让人心生寒意。事实上这种眼神赵锐在钱万里的眼中已看过多次,说不出的阴寒。这小子总跟着自己,不会瞅冷子照自己放上一黑枪吧!

钱万里的心里也的确是这么想的。每次冲锋,他都紧紧尾随赵锐,他甚至无视迎面而来的弹雨,眼中只有那个让他痛恨的背影。他是有着痛恨的理由的,他才十八岁,偷偷跑出来参军,就是为了躲避养父母的虐待。从小到大,他是在阴暗的际遇中成长起来的,心里已经没有了温暖,虽然不至于去恨每一个人,可他也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本份地当一个兵,作战也勇敢不退缩,可这却引来了班长的不满。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翻了自己的那份饭,却被班长痛斥,不但饿着肚子,还被关了一夜的禁闭。他没想到逃出那样的家庭,却又迎来这么一个班长。他的恨便疯长起来,每一次他的手都攥得发白,下定决心一定要报复。

已经越来越接近敌人的阵地,不少战士都倒在了冲锋的途中。那子弹也越发密集起来,可却影响不了这两个人的推进速度。随着脚步的迈动,钱万里的步枪枪口也在不停地抖动,而枪口的前方,就是赵锐。赵锐也因此一阵阵地脊梁发冷,奔跑的身姿也有些僵硬。前方,敌人已经冲出阵地,战斗的短兵相接异常激烈。混战之际,钱万里觉得机会来了。他不停地开枪打倒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同时寻找时机向那个背影开上一枪,而这一枪,一定要毙命,还要做成是敌人射击的假相。赵锐听着身后的枪响,见敌人一个个倒下,暗自吁了一口气,同时笑自己的多疑。于是恢复了状态,围拢过来的敌人在他的枪口下一个个倒地。

冲到敌人阵地前,兵员已经大幅减少,敌人也呈包围之势靠拢过来,几乎四面都有敌人。见这情形,钱万里一阵激动,这就是最好的时机!他机警地四顾,敌人又倒下许多,前面的班长也撂倒了不少,在全排,他们两个的单兵作战能力是最突出的,钱万里想也许正是因为这个,赵锐才会收拾他。见周围的敌人有些退缩,暂时对自己构不成威胁,钱万里的枪口暗暗对准了前面背影的心脏位置,他相信自己的枪法,手因用力而微微颤抖。全身也出了汗,风更猛,他忽然打了个冷战,感觉到冷。那一瞬间,他记起一个同样寒冷的时刻。那时他躺在战壕里,午夜,冬季,睡梦中被冻得醒过来,而更大的困意再度让他迷糊,只觉得一个草垫子忽然盖在身上。他微微张开眼睛,只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而此刻,那背影正在清晰。

赵锐仿佛有预感般转过身来,见钱万里的枪正直直地瞄着自己,他下意识地举枪。钱万里的枪响了,而赵锐的枪也响了。有那么一刻,赵锐觉得无边的寂静,自己仍然站着,转回身去,一个接近他的敌人正在倒地。钱万里见到赵锐开枪,脸上竟露出了微笑,可身上却没有痛的感觉,一个敌人在他身后正慢慢倾倒。

两人对视了一发。赵锐骂道:“发什么呆,快跟上,小心我收拾你!”钱万里提枪而上,全身的寒冷顿消。战场上,两个身影正所向披靡。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班长赵锐担心钱万里会放自己黑枪,是因为他平时老收拾这个战士,不仅因为钱万里有时做错事,还因为他对钱万里存在偏见。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交代了钱万里对班长的“恨”疯长的缘由,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C.班长赵锐冲出战壕的时候,兴奋,没有一点儿恐惧,甚至喜欢这样的感觉,与下文的“不安”“不禁颤了一下”形成对比,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以“背后的子弹”为题,形象地呈现了小说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小说情节都围绕它展开。
【小题2】小说中钱万里的心理变化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题3】小说以钱、赵二人同时人性复苏、互相救助结尾,这样的收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小题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官阶越高,玉饰越少。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就成为了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的双翅有一些变动,双翅的宽窄显示官阶的不同,官阶越高,双翅则越宽。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当时这种帽子在民间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到明朝,乌纱帽成为官员的象征,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官职在六品以下的官员乌纱帽上没有玉饰。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用“红缨帽”代替“乌纱帽”,但是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的景观。

②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益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懒惰,因此毋宁说是有害的。

③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④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

⑤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此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世界,有时更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

⑥ 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_____________,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假真和伪善的剔析,对集天使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上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

 ⑦在此,我愿再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读经典》中恳切的告诫:“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AJL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闭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作者所说的“荒败”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小题2】第⑤段加点词“原始图景”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从文章第④⑤⑥段看,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是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六段横线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①了解自己非常重要
②而要做到这些
③人恰恰最难自知
④但实际情形是
A.④,①,⑦,③B.②,①,④,③
C.③,④,④,②D.①,②,③,④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们热衷浅阅读是因为音画类产品出版繁荣,网络便捷吸引人。
B.作者认为一味读图读网无益于人的精神,甚至有百害而无一利。
C.媒体的世界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我们更需要经典之烛照。
D.引罗曼•罗兰和普鲁斯特的话说明读经典作品有利于认识自己。
【小题6】第⑤段画线句作者称阅读经典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请你以自己阅读经典的体会为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艺术欣赏最好“单课独进”。因为艺术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狄德罗《绘画论》),所以,“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休谟《论艺术趣味的标准》)。

②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的能力则必须围绕同类对象“反复经验”,才会提高。炼钢工人善辨钢焰,制陶工人善辨陶音,就是因为反复训练。与之相同,任何艺术都以其特定形式所表现的感性形象而作用于人的特定感官,所以也必须反复训练,其感知才能准确。另外,对艺术保持持续关注和有效思索,同样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艺术的活力。不过,如果不是因为兴趣的导向,强制某个人“单课独进”,效果会适得其反。

③“单课独进”是需要费一点时日的,在此期间不要东张西望见异思迁。然而一旦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东张西望”“见异思迁”反而能更好地促进“举一反三”,使欣赏者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现象甚至被人夸张地称为“一通百通”。看懂优秀京剧演员的动作之美,也有助于感受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若再能从京剧舞蹈中抽象出洗练、矫健而富有生机的线条与节奏,那还有助于感受书法、篆刻、绘画、雕塑的线条质量。倘若再借助通感的运用,那么对线条节奏的感受能力还有助于理解音乐。音乐难道也有线条?是的,对于一个有较强通感的人来说,旋律就是“声音的线条”,它同样也有一个干净漂亮的问题。当然,要“一通百通”到这种地步很不容易,有人唱了一辈子戏,唱功做派身眼手法炉火纯青,但你叫他将其写下来却依然为难,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这涉及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需要在对各种艺术门类界限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一些突破。就像一个音乐家试着用一些文学欣赏的技巧去解释一部作品,一个诗人需要用小说的笔法去让自己的诗歌更贴近生活。但我们说“单课独进”能比其他方法更快地达到这种境界,这是没有疑义的。

④在“单课独进”中最好还要抓住两个环节:第一是比较,因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很能提高感受与识别的能力。比如看戏,看不同水平的演出,你就会注意二者在动作唱腔上的区别。第二是练练,关起门来练练实为“单课独进”中最有效的课程。当你认认真真学会十段京戏,再听京戏的唱,那感觉和开始看戏将是大不一样的,那是需要用心玩味体悟的过程。当然,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翻“筋斗”,摔“枪背”,那是不可轻易去练的;但在过去功底的基础上做到一通百通,比如练练字,画几笔,唱唱歌,那是完全有益于身心的,可以算另辟蹊径。

⑤“单课独进”是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最佳方法,但这自然不是说在一个时期中除了欣赏某种特定的艺术之外,其他都不闻不问。就像一个快要应考的学生,应考的知识固然要反复研磨,但不能因此而失去对身边一切生活杂务的兴趣。而是照常可以积累生活经验,吸纳各类文化知识,这样才能“一通百通”。但在这个时期中,如果有意识提高欣赏能力,最好能确定在一种特定的艺术之上,直到较为精通之后,再转而至于其他。

(摘编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课独进”是提高或改善艺术鉴赏力的最好办法,其主要做法就是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内不断反复地练习、观察、鉴赏。
B.艺术欣赏之所以强调“单课独进”,是因为欣赏艺术要从感知入门,而感知能力很难用语言讲述,只能通过反复训练才会提高。
C.能看懂京剧演员的动作美,就可以感受出其他舞蹈乃至体操动作的质量,还可以感受书法、绘画等线条质量,以及音乐旋律节奏。
D.看不同水平的戏然后比较高低和关起门来练练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需要用心观察、玩味体悟。但关于练练,则需要因人而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引用论证阐释“艺术鉴赏力”和“单课独进”的概念内涵。
B.文章以炼钢和制陶工人为例,证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需要反复练习。
C.文章以“看戏”和“学戏”为例,阐释了实现“一通百通”的方法。
D.文章论及“单课独进”与“一通百通”的关系,旨在让读者“一通百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课独进”的方式会使欣赏者的感官在反复的训练中变得越来越敏捷,因此,只要让某个人某种艺术上“单课独进”,他就会获得艺术鉴赏力。
B.一个喜爱欣赏艺术的人即使没有在感知能力上围绕同类对象“不断训练”“反复经验”,但只要对艺术保持持续的关注,同样会使生活充满艺术活力。
C.在“单课独进”时要杜绝“东张西望”“见异思迁”,但养成了较为精细准确的感知能力后,“东张西望”“见异思迁”会更好地促进自己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
D.要有意识提高欣赏能力,最好能确定在一种特定的艺术之上,即“单课独进”,但如果因此放弃对其他艺术的起码关注,这样就不利于“一通百通”了。

同类题5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的生活

王安忆

   ①一日,走在上海虹桥开发区前的天山路上,在陈旧的工房住宅楼下的街边,两个老太在互打招呼。其中一个手里端了一口小铝锅,铝锅看上去已经有年头了,换了底,盖上有一些瘪塘。

②这老太对那老太说,烧泡饭时不当心烧焦了锅底,她正要去那边工地上,问人要一些黄沙来擦一擦。两个老人说着话,她们身后是开发区林立的高楼。新型的光洁的建筑材料,以及抽象和理性的楼体线条,就像一面巨大的现代戏剧的天幕。这两个老人则是生动的,她们生活在高科技的现在,却过着具体而仔细的生活,那是过去的生活。

③那时候,生活其实是相当细致的,什么都是从长计议。在夏末秋初,豇豆老了,即将落市,价格也跟着下来了。于是,勤劳的主妇便购来一篮篮的豇豆,捡好,洗净。然后,用针穿一条长线,将豇豆一条一条穿起来,晾起来,晒干,冬天就好烧肉吃了。用过的线呢,清水里淘一淘,理顺,收好,来年晒豇豆时好再用。缝被子的线,也是横的竖的量准再剪断,缝到头正好。拆洗被子时,一针一针抽出来,理顺,洗净,晒干,再缝上。农人插秧拉秧行的线,就更要收好了,是一年之计,可传几代人的。

④过去,伞没有现在那么鲜艳好看,也没那么多的花样:两折、三折,又有自动的机关,“哗啦”一声张开来。那时的伞,多是黑的布伞,或者蜡黄的油布伞,大而且坚固,雨打下来,那声音也是结实的,啪、啪、啪。有一种油纸伞,比较有色彩,却也比较脆弱,不小心就会戳一个洞。但是油纸伞的木伞骨子排得很细密,并且那时候的人,用东西都很爱惜。不像现在的人,东西不当东西。那时候,人们用过了伞,都要撑开了阴干,再收起来。木伞骨子和伞柄渐渐地,就像上了油,越用久越结实。铁伞骨子,也绝不会生锈。伞面如果破了,就会找修伞的工匠来补。他们都有一双巧手,补得服服帖帖,平平整整。撑出去,又是一把遮风避雨的好伞。

⑤那时候,工匠也多,还有补碗的呢!有碎了的碗,只要不是碎成渣,他就有本事对上茬口,再打上一排钉,一点不漏的。今天的人听起来就要以为是神话了。小孩子玩的皮球破了,也能找皮匠补的。藤椅,藤榻,甚至淘箩坏了,是找篾匠补。有多少好手艺人啊!现在全都没了。结果是,废品堆积成山。

⑥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要粗糙得多,大量的物质被匆忙地吞吐着。而那时候的生活,是细嚼慢咽

⑦那时候,吃是有限制的。家境好的人家,大排骨也是每顿一人一块。一条鱼,要吃一家子。那时,吃一只鸡是大事情,简直带有隆重的气氛。现在鸡是多了,从传送带上啄食人工饲料,没练过腿脚,肉是松散的,味同嚼蜡。那时候,一块豆腐,都是用卤水点的。绿豆芽吃起来很费工,一根一根摘去根须。现在的绿豆芽却没有根须,而且肥胖,吃起来口感也不错,就是不像绿豆芽。现在的东西多是多了,好像都会繁殖,东西生东西,无限地多下去。可是,其实,好东西还是那么些,要想多,只能稀释了。

⑧现在的生意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像更远的过去,客人来一回,就面熟了,下一回,已经与你拉起了家常。店家靠的是回头客,这才是天长日久的生意之道。不像现在,今天做过了,明天就关门,后天,连个影子都不见了。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述第②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请以第③段、第④段为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细嚼慢咽”的含意。
【小题4】请探究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