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小题1】下面关于“忧世乐天”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具有的情怀。
B.鲁迅说宝玉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笔者认为那应该是黛玉逝后。
C.《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D.“忧世乐天”是对立的,宝玉、黛玉展现出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的人生命题。
【小题2】“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对此句含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恨的情感表露。
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D.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历经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完全相同。
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等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5-24 03:1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艺术当然不是哲学,而且在一般人看来艺术应该是哲学的反面。但艺术和哲学有一个不应忽略的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能吃不能穿,即没有功利的效用,可人类就产生了它们,而且文明程度越高,它们的地位也就越高。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追问宇宙和人生的意义,艺术、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追索这类问题的途径。

(2)哲学不是艺术,却也能像艺术一样给人以美感,什么是哲学?康德把哲学分为“学院哲学”和“世界哲学”,前者是大学里教授们的所谓专业哲学,讲究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讲究命题演绎和语词分析等等。而世界哲学则不然,它关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关心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人活着意义何在?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就是基本的哲学问题。世界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并一定要用哲学方式去追求,去探讨,用艺术的方式,同样可以去追求、去探讨。

(3)什么是艺术?艺术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最初的意思是技艺。中国古代也有艺术一词,对艺术的理解也是技艺、技能。但是人们渐渐明白艺术和技艺不是一回事。艺术不可能是任何一种技艺,艺术家当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和技巧,他获得这种技巧就和工匠一样,部分是通过个人经验,部分是通过分享他人经验。(  )单凭由此获得的技巧并不会使一个人成为艺术家。( )一个技师可能造就,而一个艺术家却是天生的。对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很多人会回答艺术就是娱乐。今天,在艺术名下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其实就是娱乐。但艺术不是娱乐,娱乐只是艺术在某些时候产生的一种效能。艺术家们把艺术看作是他们思索世界和探索人生基本问题的途径。艺术是用诉述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同时又是有思想的表达感情,而思想就必然与哲学有关,如小说、影视作品等。

(4)哲学因艺术而可爱,艺术因哲学而伟大,一切伟大的艺术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哲学思想。一切可爱的哲学之所以可爱,就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某种艺术。

(5)因为哲学,艺术而变得伟大。这里说的哲学当然不是指任何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或体系,更不是指哲学活动,而是指哲学一般思考的那些基本问题。

(6)歌德说过,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他明确地意识到他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认识到自己,并且由此开始也深切地认识到别人的思想感情。艺术家往往比哲学家更有这种天赋。比如莎士比亚,他以非同寻常的能力洞察世界,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和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比如莎士比亚。他以非同寻常的能力洞察世界,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见解,并且让读者和他一起在更高的程度上领悟世界。仔细观察莎士比亚的剧本,我们会发现,其中诉诸感性的行为要比表达精神的词句少得多。“生存还是死亡那是一个问题”“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 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以上的台词所表达的绝对是一个哲学问题。当然也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哲学就是起源于人对世界和人生的永恒困惑。 我们通过莎士比亚剧本了解了生命真谛和生活意义, 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 人们总是说哲学家和世界精神结伴;莎士比亚也与世界精神结伴,他看透了这个世界。科波拉就要通过《现代启示录》来思考越南战争给人类提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而不是仅仅拍一部以越南为背景的影片。我们这里说的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艺术家对事物的理解。艺术作品的高下就取决于此,哲学是艺术的灵魂。

(7)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们是不可能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或多或少的在艺术作品中渗透着创作主体的世界观。而作品本身所发出的哲学讯号也成为评判、赏析作品的重要依据,在很多的时候,哲学思想的高低深浅直接体现出作品的优劣深浅。因为起码在接受主体即欣赏者来看,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才是作品本身的最终价值,对作者的哲学思想的领悟程度直接关系着对作品的解读,比如对《逍遥游》的解读必然需要就庄子的哲学思想有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领悟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8)我们必须看到哲学在艺术表现中的巨大作用。司马相如、陆机等的文赋都曾红极一时,洛阳纸贵,但是由于缺乏深刻的哲学魅力而很快在历史潮流中化为平淡,而先秦诸子散文在历经焚书坑儒这样的考验后仍流传几千年,除了政治因素外,文章自身所体现出的伟大哲学思想是其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小题1】请在第三段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   ”。
【小题2】第(5)段中“哲学运用汉语语法理解文章内容学一般思考的那些基本问题”在文中是指: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哲学和艺术有相似处。
B.哲学和艺术具有相关性。
C.哲学是艺术的灵魂。
D.哲学不同于艺术。
【小题4】比较第(6)段中“莎士比亚”和“科波拉”两例在文中作用的异同点。
同:
不同:
【小题5】请举一例对第(8)段画曲线的句子加以阐释。
【小题6】这是一篇被节选的文章。根据文章信息推断第(8)段后的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衙门是旧时代官府的俗称,由“牙门”转化而来。在古代,凶猛野兽的利牙为武力的象征,如果军事长官们的办事处摆有此物,那是引以为豪的事情,是荣誉的象征。后来军营门上常刻兽牙图案作为装饰,故也被称为“牙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军政合一,军事长官便常在军营内处理民政事务。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泛流传开来。封演所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也。”北宋以后,多数人所知道的就只有“衙门”了。衙役,顾名思义就是“衙门里的差役”,又被老百姓尊称为“公差”。
衙役最早是衙门中帮工打杂的人。宋朝起,衙役成为衙门里一种专门的“职务”。衙役事务繁杂,要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等工作。衙役一般分为内外两班,内班是在衙门内部服役,如门役之类。门役的主要职责是帮办衙门公务,他们是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和奴仆,但又和一般奴仆有不同之处,他们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选择主子。外人同衙门长官接触时,必须经过他们,于是他们经常利用这一点作威作福,赚取外快。外班分为壮班、皂班、快班。他们办事的地方被称作“班房”,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坐班房”作为进监狱的代称。壮班是由衙门临时召集来的人组成的,主要负责打杂工,也在危急状况时看守城门。皂班的人是负责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的,在审案时兼做行刑手,帮同震慑犯人。快班的任务是侦察案件、缉捕盗贼、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
唐宋以后,由于科举制度完善,从任用体制上来讲,官与吏的区别逐渐拉大。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走上仕途,官位可以不断升迁;而吏基本上是终身不变的,为读书人所不屑。衙役的地位比吏员还要低,虽然吏员没有品级,但人家也属于官方人员,属于“正式编”,而衙役根本就没有官方身份,他们仅仅是为衙门服役的,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起初,衙役是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当,后来由本地人自愿充当。清代的户籍制度规定,衙役分两种:民壮、库丁等属于良民;皂、快、捕等属于贱民。在统治阶层眼中,衙役是政府的行政奴才,而奴才就是低等人;有的衙役甚至连科考结亲都会受到限制——子孙三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当官。
衙役毕竟只是衙门中的跑腿人,对于衙门长官来说,他们地位卑贱,对于他们横行霸道、勒索讹诈百姓的行为,衙门长官常睁一眼闭一眼,根本目的是使衙役能全心全意地为衙门做事。一旦衙役们办事不力危及到长官们自身的利益时,衙门长官也会给衙役最严苛的制裁。作为处理衙门事务的“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衙役的待遇却极差。以清代为例,各种衙役在清朝可得到的年薪为白银三至十二两,平均下来,每天的薪水在两文左右,相当于自己的一顿饭钱。仅仅两文钱,并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道:“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贿为生。”可见,衙役并不是靠薪水生活,而是靠陋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色收入”。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衙门”与“衙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衙门,由“牙门”转化而来。在古代,野兽的利牙象征着武力;放在军事长官的办事处,也象征着一种荣誉。
B.衙门,最早称为“牙门”,指军营门,因其上装饰有兽牙图案;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泛流传开来。
C.衙役,一般分为内外两班,内班在衙门内部服役;外班负责外部事务,他们办事的地方被称作“班房”。
D.衙役,即“衙门里的差役”,是衙门中帮工打杂的人,负责衙门的各种事务,宋朝起是衙门里一种专门的“职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衙役起初是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当,在清代分良民、贱民两种;衙役是政府的行政奴才,其子孙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允许当官。
B.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官与吏的区别逐渐拉大,官大多由读书人担任,既可升迁,又有品级;而吏基本上终身不变,且无品级。
C.衙役事务繁杂,其中壮班主要负责打杂工,皂班主要负责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快班负责侦察案件、缉捕盗贼、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
D.为了使衙役能够全心全意地为衙门做事,衙门长官对于衙役横行霸道、勒索讹诈百姓的行为,常常睁一眼闭一眼,而不会给予严苛的制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衙门”起初应为“牙门”,后经人们误传,且以讹传讹、习非成是,“牙门”最后便成了“衙门”。
B.衙役虽称“公差”,却不属于官方人员,因此有的衙役虽为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与奴仆,却与衙门长官并无人身依附关系,衙役可自由选择主子。
C.衙役仅是为衙门服役,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因此其待遇极差,如清朝衙役可得到的年薪为白银三至十二两,他们主要是靠“灰色收入”维持生计。
D.虽然衙役只是衙门中的跑腿人,但又是处理衙门事务的“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他们常会利用手中权力在百姓面前横行霸道、勒索讹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此时,母亲对夏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他的自我中心阶段,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使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慢慢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着爱的能力。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于。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地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可见,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思想世界”,即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自己爱的能力建筑在母亲的良知上,把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建筑在父亲的良知上。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选自弗罗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儿时期还不具备爱的能力,他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部要求,还不会区别辨认外部世界包括母爱。
B.少年时代的儿童已经开始慢慢越过自恋阶段,能发觉爱的力量,他开始学习爱并练习看爱的能力。
C.母爱,代表“自然世界”,即便孩子有任何罪孽、罪恶都不会失去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和祝福。
D.父爱,是有条件的,孩子必需符合父亲的要求,孩子做错了就必需承担后果,否则就会失去父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孩子、父母两个角度阐述爱的内涵与影响,内容上侧重分析父母的爱对孩子的不同影响。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对父爱、母爱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突出人的发展成熟离不开父爱和母爱。
C.文章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展开论说,得出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是与父母的爱紧密相关的结论。
D.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说理透彻,饱含感情,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是因为那个儿子与他最相像,最得他欢心,这体现了父爱是有条件的。
B.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这是因为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让人痛苦。
C.经历了“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两个阶段,孩子的灵魂便得以健康并达到成熟。
D.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因为母爱的无条件性会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的和谐观
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和谐文化,古代文化中儒家学派关于和谐的丰富思想,既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儒家的和谐观是什么呢?
儒家贵“和”尚“中”,认为“德莫大于和”。《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中庸》又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和谐”思想发展到政治领域,就有儒家本源之一——《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
“和为贵”和“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中华先民对“和”的理解是知情意的统一。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八德。儒家主张,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洞明“和实生物”之道;个人修身养性,要讲究“心平气和”之工;与人交往,要恪守“和而不同”之法;应对潮流,要坚持“和而不流”之则;治理国家,要追求“政通人和”之理;与国交往,要坚持“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之规,最后的终极关怀乃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们积千年之理论与实践而积淀流传下来的精华瑰宝。作为今人,要建设和谐社会,须高度重视和弘扬这一历史传统。
儒家学说更看重“人和”。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儒家还为中国文化指出一个“大同”社会的远景目标,以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生生不息的价值之源。《礼记·礼运第九》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在此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和谐社会蓝图。维新运动的旗手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
儒家还强调“讲信修睦”社会和谐观。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为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民族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古代先贤们对社会和谐的体认和追求。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伦理法则。
【小题1】下列关于“儒家和谐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和”尚“中”的儒家和谐观是中华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和谐文化的固有传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
B.因为儒家倡导推己及人、由近至远的思维模式,所以儒家和谐观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德主张。
C.儒家和谐观的内容博大精深,包含了个人休养观、政治观、社会观、自然观、宇宙观及待人处事法则等等,在这些内容中,儒家学说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D.儒家和谐观描绘了“大同”这社会远景目标、达成这一目标的“天下为公”思想基础及“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方法和措施,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人原则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社会伦理法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的政治准则与古代先贤们“政通人和”“协和万邦”的体认和追求的指导思想都是儒家和谐观。
B.儒家强调“以和为美”的人际关系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人和”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来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C.儒家设计的“大同”社会和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蓝图都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D.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一方面是为了论述儒家和谐观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读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的儒家和谐观的一项是
A.“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本命篇》
B.“去(民)疾苦、抑兼并、便趣农。”——王安石
C.“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董仲舒
D.“伏望皇上罢冗员之俸,损不急之赏。止无名之征,节用省费,以足军国之需,天下幸甚。”——王阳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探索与美
冼鼎昌
①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二者南辕北辙。其实艺术创作和科学创造是有共性的,有共性就可以来比较。比较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就是科学和艺术的比较美学。科学和艺术都需要探索,探索与美也有密切关系。
②在科学领域里,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了大爆炸、混沌等新的词句。直到不久前,讨论宇宙的起源和大小似乎还只是哲学家的专利,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到了六十年代,科学家直接得到支持大爆炸理论的观察证据。澄明的夜空给予人们宇宙的宁静感是一个错觉,宇宙本身就是从大混乱中诞生,也可能最终走向大混乱的结局。虽然这个理论从根本上背离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关于宇宙是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概念,要接受它有一定的难度,但这毕竟是客观实在。二十世纪物理学大师劳厄说过一番话,对于如何看待物理学中美的观念的发展和变迁是很有见地的。他说:“物理学从来不具有一种对一切时代都是完美的、完满的形式;而且它也不可能具有完美的、完满的形式,因为它的内容的有限性总是和观察量的无限丰富的多样性相对立的。”
③如果把劳厄话中“物理学”这个词儿改成“艺术”,把“观察量”这个词儿改成“艺术对象”,这番话对于如何看待艺术中美的观念不是同样很有见地的吗?
④是不是一切新的探索最终都归结到美呢?不一定。在艺术上如此,在科学上也如此。在科学上一切探索都最终要经受实验的考验,而在艺术上则是时间的考验。如果它们确是被挖掘到的世界的一个新的方面,那它们是美的。美不能先验地规定,就像毕达哥拉斯和开普勒那样。
⑤在回顾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时,人类有理由为文明在这一百年里的突飞猛进感到自豪,但是也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我们发现的问题多,我们驰骋过的领域远没有我们未曾涉足的领域大,这就是今后艺术和科学继续发展的根据,也是今后人们美学观要继续发展的道理。也许科学和艺术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差异,那就是,重大的艺术成就总是给人们带来慰藉,而重大的科学成就则并非必定如此。无怪乎在深入研究宇宙的起源之后,对于眼前的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温伯格这样写道:“很难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充满敌意的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更无法想象到现在的宇宙是从一个难以言传的陌生的早期状态演化而来,而又面临着无限冰冷的,或是炽热难耐的末日。宇宙越可理解,也就越索然无味。”
不过从美的观点来看,怡人的美和悲怆的美同样动人,同样有追求的价值
(选自《门外谈美》,有删改)
【小题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A.
【小题2】文章引用物理学大师劳厄的话,有何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末画线句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