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鹿回头看海
熊召正
我本该早晨来看海的。在这山上,看桔色朝霞投到海上,是怎样的一种陶醉。那时的海当然不像湖水醒来时的宁静。充满激情的早潮怒拍岸碛,用摇动乾坤的大气魄来迎接一丸红日的杲升。太阳是伟大的,在海中它却显得渺小。海以沧沧之浪濯其天旅中的尘灰,使之发散的朝气有如混沌未开的一,其精,其神,既可浇天下之淳,亦可拓人世之朴。
若是黄昏来看海,也自有妙处。随着阳光的冷却,水汽渐濛。海天晨分夕合。分而蓝,合而灰。三三两两归来的渔船,如蚕、如蚓,蠕动在宇宙的大胸襟上,逗人以旷远的遐思。更有海边拾贝的少女,渐入凝眸,百褶裙吻着汐水,笑声在波浪上飘远,她也变成一枚大自然的彩贝了。
而我是中午登上鹿回头的。这时间的海过于肃穆。茑萝不动,纤尘不飞。我面对着这一片千里万里的大宁静,作诗人状,继而哲人状。
鹿回头是最高的一座峰。来此旅游的人近年渐多,鹿回头上因此建了一个观海亭。亭子后的峰头上,还有一尊晒得发烫的雕塑。一只回首河山的梅花鹿旁,倚着一双儿女。男是英姿猎手,女是红粉佳人。这尊雕塑是根据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创作的:一位年轻猎人追逐一只梅花鹿到这海边。森林里的精灵当不了蹈海英雄,于是变成一个袅袅婷婷的少女,回身来与猎手结为夫妇。
中国的名山大川无不活在美丽的传说里。山水因传说而生魂魄。就像我脚下的这座山,同样是泥,是石,是大海推到沙岸的青螺。可是就因为摊上一个鹿回头的传说,它便成了中国最南方的胜景。
兽类中,鹿是善良的。苏东坡“侣鱼虾而友糜鹿”,是躲避尘世烦扰的最佳选择。在人们心中,鹿又是吉祥的。百姓人家的窗花或婚床上的彩绘,都少不了鹿的形象。而在风雷激荡的中国历史中,鹿又是政权的象征。乱世中的鹿,凄惶在寒光闪闪的戈予剑戟中;治世中的鹿,便只能和寂寞的宫花相对,挨度百年如一日的幽禁生涯。皇帝老儿辟有鹿苑,使鹿变成笼中鸟,鹿呀鹿,你纵然肥了脂膏,瘦损的,却是你自由撒欢儿的风蹄。
鹿回头的传说,产生在这么一种文化背景下,剥开粉饰的纱幕,我们看到这不是天造地设的爱情。而是忧伤的屈从。猎手凭着武力掳取了她,让她满足他的欲望,为他繁衍孔武有力的后代,不肯横死荒丘的鹿,以其香鬟雾鬓,换了一长串红粉青肠的岁月。
难道没有别的结局吗?作哲人状的我,再一次抬起头来,询问一碧万顷的大海。
迷怔有时,又一拨上山人的车声把我惊醒。回头看看那只蹲踞的鹿,我想,被猎手追赶到此,一眺大海时,难道没有我刚才的那种感觉么?它如果纵身一跃,扑向大海,海肯定会以宽广的胸怀等待它,以深挚的柔情托举它,让它开始崭新的漫游。让它看看海外有山,山外有海。山山海海,风光无限。这是何等的壮举啊!是博大无极的逍遥游。
但细而一想,在传说产生的年代里,不会有如此瑰丽的结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漫长的历史时间里,人们对海是如此畏惧。海是自由的象征,开放的风范。人们却以它为苦、为灾、为困厄、为坎坷,这等佛家训戎,移植到生活中,便有了鹿回头的悲剧。
青水宜碧,我以为是六品水中的上品,缥碧的是山泉,澄碧的是河水,苍碧的水便是眼前的大海了。这样的水,是生生不息的激情的元素。它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力,容纳一切生命。走下鹿回头山,我的心中响起海啸声。回首山顶的雕塑,我想,如果我是那只鹿,我将跃出那个倒霉的传说,舒啸一声,扑进大海的怀抱……
(选自《文明的远歌》,长江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用太阳的伟大,来衬托出大海的沧浪浩渺,表现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赞美之情。
B.文章第四段,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写了鹿回头的神话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
C.鹿是善良而吉祥的,但又是懦弱的,神话传说鹿回头里的鹿是一头懦弱的鹿,不得已变为美丽少女。
D.作者从大海写起,从海水结束,以“海水”为线索,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全文充满了思辨的色彩。
【小题2】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请分条概括。
【小题3】作者对“鹿回头”的爱情故事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分条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3 11:3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没有距离感的时代,如何克制冲动

(1)新媒体的发展给公众带来的一大好处是,终于可以不必像过去那样过度依赖传统媒体,而可以在微博上直接接收信息。

(2)过去,公众与很多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之间是有距离的,远离新闻现场,与新闻当事人隔着很远的距离,无法从第一现场得到消息,而只能依赖媒体记者的报道——通过报纸或广播电视这些“媒介”了解到事实和真相。而新媒体的崛起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很多事件上,公众无须依赖“媒体”这个“中介”而可以直接接收各种信息,公众与新闻事件间越来越没有了距离感。

(3)很多事件,都是源于微博的策动,话题和线索从微博发起,起于微博,兴于微博,以微博为主战场,新闻当事人和主角都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网民也通过微博围观了解事件的进程。这样的自媒体传播格局,似乎使传统媒体的存在变得多余。微博就是第一现场,公众在围观中可以直接看到当事人的诉说和事件的进程,而无须多此一举地再借助传统媒体的报道。典型如近来微博的一系列反腐事件,传统媒体的报道多跟着微博走,人们在微博上可以看到比传统媒体直接和丰富得多的信息。

(4)公众与新闻现场和当事人没有了距离感,是新媒体赋予公众的一大福利,但对公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很大的考验。起码考验着公众在无距离地面对一个让自己义愤填膺的信息时,如何克制激情和冲动而作出理性的判断。

(5)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网友调侃说,距离产生第三者。我想说的是,距离还产生作为旁观者应有的客观和理性。   可有些时候,距离越近,反而越妨碍着我们看到事件的全貌;听新闻当事人在自己眼前诉说,反而影响着我们作出客观的判断。没有了距离,就没有了理性判断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容易被情绪和激情所感染而远离了真相。

(6)当一个新闻当事人在微博上诉说着自己某种受迫害经历时,比如在拆迁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遭到了当地官员的打压,被逼得家破人亡。因为这样的诉说非常符合我们的想象,也击中了我们的同情心和对强权的痛恨,我们轻易就会被这样的诉说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去审慎地判断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当一个网友,利用人们对某种现象的痛恨,制造了一些故意找骂找抽的信息吸引人气时,网众也非常容易就急吼吼地跳进炒作者设置的话题陷阱中,而失去了理性的判断力。新媒体上充斥着类似信息,它总能在某个“点”上刺激你的道德神经,或让你义愤填膺,或让你暴跳如雷,或让你目瞪口呆,或让你瞠目结舌。

(7)因为我们与这些信息间没有任何距离感,没有防火墙,没有过滤器,没有传统媒体这个“媒介”,我们很容易就被这些信息操纵者所植入的情绪所感染。浮躁的语境形成一种判断压力,逼迫你冲动地作出非理性的判断。

(8)过去依赖传统媒体报道的时候,因为有传统媒体这个把关人,我们与新闻信息间隔着较远的距离。我们从报纸上看到的信息,已经远离了新闻现场,我们与新闻当事人之间也隔着记者。记者把在现场看到的写出来告诉我们,记者将新闻当事人说的话传给我们。这个过程中,记者会核实当事人有没有说谎,会通过信息的交叉判断信源的真假,会通过采访多方新闻当事人以客观地还原事实全貌。记者的报道还须经过多层把关,最大程度地去除“情绪化”和“想当然”,最终才会出现在新闻纸上。中间隔了这层距离,读者从报纸上看到记者对事实的描述后,就会理性很多。

(9)这样说,并非想开时代的倒车,怀念传统媒体主宰舆论场的时代,而是提醒公众:在这个没有距离感的新媒体舆论场中,应该意识到“距离感”的重要。与信息没有了距离感,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是极大的考验,必须明白:其一,有图未必有真相,图片具有欺骗性;其二,不要站队,不要轻易相信当事一方的说法,每个人只会选择性地向别人描述对自己最有利的信息,一定要兼听各方的声音;其三,要警惕符合自己想象和期待的信息,很多假消息正是根据你所期待的而编造的;其四,要克制自己的冲动,当一件事让你义愤填膺愤怒异常的时候,不要急于去转发和吐槽,而要有意识地与这件事保持一个“距离”:换个角度看一看,过半个小时再作评论,或者远离微博一会儿,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一下,冷静下来,才会有理智的判断。

(10)没有了距离感,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以使自己保持一双慧眼。

【小题1】联系上下文,对第(3)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媒体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已无用武之地。
B.“似乎”一词表明传统媒体在自媒体传播格局中并非多余。
C.公众可以借助于自媒体而无须依赖传统媒体关注所有的新闻事件。
D.以微博为主的自媒体大有取代传统媒体的趋势。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5)段方框处,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我们都期待着近距离的接触
②在很多事情上
③甚至零距离接触
④身临其境近在眼前
⑤以为距离越近
⑥才能看到更多和更真实的信息
A.②⑤⑥④①③B.⑤③④⑥②①C.①⑤③④②⑥D.②①⑤③④⑥
【小题3】第(7)段加点词“防火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简析第(7)段的作用。
【小题5】概括第(8)段大意。(25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最后一段说“没有了距离感,我们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作为了解新闻事件的公众,我们应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距离”?
时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渔樵问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②“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们的对话中到底蕴藏了什么玄理呢?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书《渔樵问对》。琴曲《渔樵问答》与《渔樵问对》也许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渔樵问对》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貫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④《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⑤渔父作为“圣者”与“道”的化身,由来已久。《庄子·杂篇·渔父》中曾记述了孔子和一个渔父的详细对话,对话中渔父对孔子大段阐述了道家的无为之境,孔子叹服,尊称渔父为“圣者”。屈原所著《楚辞》中的《渔父》一章讲了这么一则故事,屈原被放逐后,游于江边,看起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屈原为何流落于此。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而被放逐到这里。渔父劝屈原该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举”。屈原不听,执意欲“葬于江鱼之腹中”。渔父莞尔而笑,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远去。渔父在这里已成为一个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⑥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很赏识他。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李太白曾有诗云“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胜景。

⑦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出身贫寒,常常上山打柴,靠卖薪度日,后妻子因忍受不了贫困而离开了他。有人说“樵”有禅意,这种说法待考。

⑧中国自古以来有渔樵耕读的说法。民间的屏风上常画有渔樵耕读四幅图。渔图和樵图画的分别是严子陵和朱买臣的故事。耕图和读图画的分别是舜教民众耕种的场景和战国时苏秦埋头苦读的情景。渔樵耕读是农耕社会的四业,代表了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四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价值取向。其中渔为首,樵次之。如果说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

⑨《渔樵问答》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尘世间万般滞重,在《渔樵问答》飘逸潇洒的旋律中烟消云散。这种境界令人叹服,然古往今来几人能够?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选自《中国十大古曲赏析》,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中“内中深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③段中的画线句,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题3】根据文意,最能体现《渔樵问答》乐曲主旨的诗句是(   )
A.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B.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C.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D.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小题4】从全文看,《渔樵问答》一曲中有哪些中国文化积淀?
(1)
(2)
(3)
【小题5】名曲《渔樵问答》以渔樵对话的形式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举重若轻,飘逸潇洒,境界令人叹服。与苏轼的《前赤壁赋》异曲同工,请根据下列表格作简要分析。
 
《渔樵问答》
《前赤壁赋》
形式
渔樵对话
 
话题
古今兴亡
 
境界
举重若轻,飘逸潇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 聊

马汉

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滑入了谷底,开始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落班①的人拖着疲惫的腿脚回家。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嗓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晚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累了一天的男主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饭菜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一些赶早的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来者往往站着,掠过吃饭者的后背打量饭桌上的阵容,对饭菜加以点评,因此,那时候邻居之间是难有隐私可言的,每家的家底彼此都很了解。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和灶台后才开始。女主人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就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过来,探头探脑的,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就进了门去。这时进屋的,八仙桌旁的长凳和骨排凳是空着的,自然也就在桌旁坐下来了。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由此及彼,话题不断扩大。透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人立即静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先到的在长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猛②,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了,才插嘴。也有因为后来者的到来而改变了话题的,话题是与后来者有关的,或是后来者扯到的。这样,不断前来的参与者会不断带来新的话题,使夜聊永远充满新鲜话题。也有因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原先坐着的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嘴里说着前客让后客,就起身让座。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节的,见一方来了就急于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

被选作聊天场所的人家,必是主人性格开朗、随和,有较好的人缘;房屋敞亮,进出方便。常聚集聊天人群的所在,有福根家里和我家。福根家是开楦头店的。他夫妻俩都生性厚道,因而他家常被选作聊天场所。

我家的客堂间是和邻家合用的,又常有住在屋后的人把我家当过道去河边清洗,这样我家的客堂间基本没了私密性,很合适串门。加上我母亲总是默默微笑着接纳各家邻居的到来,我家就自然也成了适宜的夜聊场所。每到黄昏,总是邻家在技工学校当教师的小儿子宝泉先揭开夜聊的序幕。他斜跨在木扶梯的台阶上,靠着本色的木板壁和我家讲他的见识。这时邻居陆续地来了。人少时邻居还文文静静地说话,人多了,就会发“人来疯”。有时屋里正热闹着,小老鼠也会探头探脑出来趁闹猛。我几次看到它乌黑发亮的眼眸,水汪汪地好奇地看着人们。我一吼,它赶紧一缩头闪电般地逃走。

在我家的夜聊,总是被我父亲的归来画上句号。父亲每天起早摸黑地上班,落班也是极晚。母亲端出热饭菜,又给父亲倒上一盅药酒,父亲微笑着坐下享用这些。邻居嬉笑说,劳动模范回来了。父亲也只是一笑,并不做出任何言语的回应。父亲的回来让他们记起时辰不早了,就纷纷起身告辞。

母亲送客出去。开了门,才发觉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邻居们抬头看看月亮,相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①落班:无锡方言,下班。②闹猛:方言,热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江南小城夜聊的生活,展现了那时居民悠闲的生活状态,流露出对乡情亲情的怀念。
B.前两段的环境描写,分别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来临,表达富有感染力。
C.夜聊者多是晚饭后出来寻热闹的邻居,他们陆续而来,相互礼让,聊着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气氛融洽。
D.小老鼠用乌黑发亮的眼眸好奇地看着人们,似乎被夜聊“吸引”,作者用这一细节反衬了夜聊的热闹。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作者是怎样以“夜聊”为中心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汽车产业是高端制造业,产销规模大,涉及行业多,影响范围广,带动效应强,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将带动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新能源汽车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3.28亿吨,对外依存度首破60%,达到60.6%。因此,要想摆脱右油对外的依存,实现能源安全,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最有效的途径。

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显示,目前城市中空气污染50%来自燃油汽车的废气排放,而汽车拥有量最集中的欧美国家的一些减市,60%的空气污染能源来自汽车废气。

能源与国家安仝息息相关,汽车废气污染则严重威胁着环境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与生存,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发展零排放(或低排放)、低噪声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此外,从技术角度考量,中国传统汽车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若要实现弯道超车,需在传统汽车技术快速追赶的同时,以新能源汽车为抓手,实现汽车工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看,主要包括产品研发、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四个方面,全产业链及诸多行业,往往带动100多个产业的发展。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转型,为建设汽车强国乃至制选强国莫定基础。

(《战略前沿技术》2016年10月18日)

材料二:

(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材料三:

近日,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在一个论坛上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

事实上,很多国家已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荚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統柴汽油车,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将2030年确定为禁售时间,挪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与新能源汽车趋势相适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也日益清晰。财政部官员日前表示,为避免企业患上财政补貼"侬赖症",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的退坡政策已经明确。长远来看,降低补贴幅度,既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更能倒退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加快转型步伐,制选出真正让消费者受益的新能源汽车,最终获得与传统燃油车的比较优势。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当下不少人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仍持观望态度,以北京为例,尽管新能源小客车指标愈发抢手,但上牌率却并不高,这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存在短板,如电池成本昂贵、最大绩航里程不足、充电设施少等。就此而言,只有加怏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关键突破,提供技术成熟同时又安全便捷的汽车产品,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取代燃油车。

(《人民日报》2017年9月1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高,要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最有效的途径。
B. 发展零排放(或低排放)、低噪声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减少目前城市中来自燃油汽车的50%废气排放。
C. 要缩小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既要继续研究传统汽车技术,又要从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实现突破。
D.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发展新能源汽车会为我国成为汽车强国奠定基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表明,因新能源汽车能带动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我国将其定为战略新兴产业。
B. 材料二表明,我国未来十年的汽车产量仍然呈增长态势,而新能源汽车增速尤为明显。
C. 西方很多国家已出台了传统燃油汽车的禁售日程,我国也已启用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
D. 新能源汽车存在诸多短板,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少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持观望态度。
A.三则材料反映,只要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关键突破,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指日可待。
【小题3】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