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根据(知识付费经济报告)的数据,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这里的知识付费不是传统意义上花钱买书、参加培训班等,而是指知识经济时代,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群体达数千万,同样达到千万量级的,还有活跃在喜马拉雅FM、得到、分答等知识付费平台的知识供给者。“听,见真知”“碎片时间,终身学习”……虽然这些平台的口号不同,但背后的逻辑都很相似:作为中介,释放不同领域学者、专业人士等的认知盈余,以高效率的优质知识为卖点,让知识变现更加快捷。

(摘编自《优质的知识有价值成为共识》)

材料二:

知识付费,付费的可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有人帮你消化一本书,然后讲给你听,这就是服务;再比如,一些大V开设小密圈,帮你挑选出精准优质的信息,你可以付费加入,这种挑选,也是一种服务。

知识付费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知识本身是不值钱的,那是百度、谷歌甚至知乎可以做的事情,是免费的,但将知识包装为产品和服务就是值钱的。所有学习产品的商业模式,无外乎都是某种服务,或者承载这些服务的交易平台。

目前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其实可以按照服务的不同类型来区分。这些类型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学习中的痛点。(如下表)

(摘编自孙圈圈《知识付费,是不是伪命题?》)

材料三: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对于绝大多数人,听再多知识付费内容都不可能成功,因为都是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摘编自拾遗《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

材料四:

知识付费(这里是广义的,包括材料二提到的4个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服务,是有价值的。很多人诟病它,说不如去看书。但实际上,我们大学里面的学习,也从来不是自己去看教材的,而是听老师上课、听大咖做讲座的。更何况时代变化这么快,我们都不敢说学习一定只有看书才行的,学习的形态其实一直在演变。

而学习产品(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学习产品要想发展得更良性,首先需要设计体系化的学习内容,越是碎片化时间学习,越需要体系化内容。第二要设计帮助用户结合实践的产品,让用户能够以最低的学习成本来“学以致用”,一定是学习产品的发展方向。第三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根据他们的优劣势、工作的需要来个性化设计。

(摘编自36氪《从教育角度观察,“知识付费”行业是不是好生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识付费是指用户为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进行付费的行为,目前,我国知识付费用户和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提供者数量都达到了千万级。
B.知识付费产品按照服务类型,主要分为“资讯”“知识”“课程”“个性化咨询”四种,它们都能针对我们学习中的一些痛点,进行有效的解决。
C.购买了知识付费产品并不一定能真正获得知识,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经过了产品化加工之后,会出现知识不够系统,而且失真的情况。
D.由于学习形态的不断演变,知识付费作为一种学习服务肯定具有存在价值,但是知识付费要想良性发展还需要在产品内容上进行更科学的设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知识付费行为的存在,证明知识产品是有经济价值的,因此,今天高效率的优质知识都能在知识付费平台快捷地变现,实现它们的经济价值。
B.根据材料二可知,要想开发一个“课程”类的知识付费产品,无论是在线课程还是训练营,课程效果是考量其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C.材料三认为现在的知识付费产品普遍存在知识不够系统的问题,材料四在思考知识付费良性发展时,首先考虑了要设计体系化的学习内容。
D.知识和知识付费产品是两个概念,在今天,知识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免费获得,而知识付费产品必须付费,是因为知识付费产品比知识更有价值。
E.因为人们进行知识付费学习主要是“利用碎片时间,终身学习”,所以知识付费产品付出的最大成本根本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小题3】知识付费和传统意义上的花钱买书及参加培训班有何差异?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1 01: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艾 平
在我六岁的那一天,我亲爱的老祖母,你把我举在马背上,我的腿够不到马镫,你就用红缎子把我捆在马鞍子上。你手牵着马缰绳在前面走,一连走了三个屯子,带我拜见了三个可靠的人。你说的话,现在每一次想起来,总是忍不住流泪。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叔叔了,请你教给他套马的本领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舅舅了,请你教给他养牛的手艺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姑父了,请你教他当一个勇敢的男人吧!”……
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
那小牛犊伸开四条腿跑,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
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阳光温暖。我看见一头母羊正在分娩,我按着你教给的办法,果然一头湿漉漉的小羊羔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不一会儿,又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黑脑袋瓜的小羊羔。
我正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也有了生产的迹象。也许是头一次生产,它显得十分惊慌。天色暗下去,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母羊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
你又令我提起母羊的后腿,往下顿了几下,还在母羊的下腰处系上了一条皮带,然后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样开始吃草了。
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你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
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你拎着一块羊腿肉,走到离那只狼五六米远的地方,把羊腿肉往狼跟前一扔,可那狼没有动。
“嗥……嗥……”,直到夜晚,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甚至你拴在羊圈前的牧羊犬都没有被惊动。
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
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它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才敢召唤同伴来救助。
事实证明你说的对,这群狼的家就在周围的草场上,而我们的畜群却不曾被袭击。
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2017年7月16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回忆老祖母带“我”去拜见三个可靠的人时的情形,透露出“我”的身世之苦,也表现了老祖母为了教育“我”而煞费苦心。
B.文章对老祖母训练“我”抓抱小牛犊的描写,既形象又传神,生动地展现了“我”一步一步成为一名臂力强壮的小牧童的艰难经历。
C.“我”在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老祖母不但没有怪罪“我”,还耐心教导“我”要体会牲畜的冷饿病痛等。
D.老祖母阻止“我”伤害母狼、试探母狼、帮母狼呼唤同伴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老祖母善待生灵的思想,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小题2】画线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抗癌秘方
竹韵
张大爷又突然发病,高烧不退,被送到医院。正好赶上李医生值班,一看送来的病人,他忍不住惊呼一声:这老爷子还活着呢!
这倒不是李医生说话刻薄,张大爷实在是个老病号了,经常被送过来抢救。对他的病历,几乎所有医生护士都了如指掌:严重的肺气肿、心脏病、肝囊肿、脑血检、高血压......每次张大爷被送来时,医护人员都以为这次他肯定挺不过去了,但每次张大爷居然都能硬阔鬼门关。好在离休老干部的医药费都是由国家负担,不然,单是这抢救费用就足以让人倾家荡产了。
虽然这次张大爷又化险为夷,但是李医生的心情却很沉重,因为这次又查出新的病症--肺癌,而且已经是晚期了。老人家的生命看来是真的走到尽头了,最多还有三个月。
张大爷再一次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求生欲望。他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对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极其敏感,但他从来不抗拒治疗。最让人动容的是,癌症晚期的疼痛是极强烈的,但张大爷坚持不用止痛药,有时候护士看不下去,想劝他打一针,张大爷总是摇头,然后很认真的说: 不行,我怕像3号床那样,大爷说的3号床,是另一位癌症晚期患者,也是疼痛难忍,只能靠止痛药维持一小段时间的安静。结果有一天,打完止痛药后,他安静的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李医生和护士们私下说到张大爷,都忍不住说: 别看这老头儿当年叱咤战场,杀敌无数,到老了,照样怕死。
让人没想到的是,张大爷奇迹般地又开始恢复,居然能够出院回家了!同病房的病人羡慕得不得了,纷纷问李医生:是不是给他用了什么特效药?或者他身体里有什么癌症抗体?要么就是他有什么偏方 ?
从此,张大爷是抗癌明星的事便不胫而走。五月,社区里专门织织了一次抗癌明星活动,以激励那些患病的老人,张大爷也在被邀之列。会上,大家都踊跃发言。交流用药心得,介绍自己的抗癌经历,唯独张大爷,始终沉默不语。
一向是火暴脾气的王老头儿不乐意了:我说老张,你这可就不对了。这种活动重在交流,难道是你有什么秘方偏方故意不说?你的病情算是最重的,可看起来恢复得最好,肯定是有什么秘密!大家都把热切的目光投过来,是啊,都是身患重症的病人,谁不想发现
救命的良方啊。
张大爷仍旧沉默,一声不吭,大家问得紧了,他就小声说一句: 别问了,说了你们也不信。
王老头儿继续激他: 你可别跟我们说,就是因为怕死,所以才一直耗了这么久!咱们都到这个岁数了,都怕死,若单靠这一条就能从鬼门关里进进出出,咱都不用去医院了!
张大爷的嘴唇哆嗦半天,终于开口了:我儿子四十多岁了,一向游手好闲,干啥啥不行,连个正经工作都找不到。到现在,养老医疗保险都没有。儿媳打零工,一个月的工资自己糊口都困难,孙子马上上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就得好几万,靠他们,能供得起吗?女儿女婿也都下岗,又没有技术,又不肯吃苦。今年又赶上房子动迁,单是动迁费、回迁费、装修费就几万块,她不吃不喝也攒不出那些钱来啊。都是亲骨肉啊,我哪个舍得不管?我每月离休金有两千多,医药费还有国家管,只要我活着,儿子就能有饭吃,孙子就有书读,女几就有房住。我要是死了,他们怎么办?想当年,枪林弹雨我都没怕过,我不是怕死,我是......不敢死啊!
大家都沉默了。张大爷的眼里流出混浊的眼泪,他伸出枯瘦的手擦了一把,一拍桌子:如果说我有抗癌秘方,只有一个,那就是: 养两个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交代张大爷是个离休老干部,多种疾病维身,却每次都能硬间鬼门关,花费甚巨,反映了百姓医药费用负担过重的主题。
B.小说中间加入张大爷坚持不用止痛药的细节,体现了张大爷不想稀里糊涂地死去的心理,也可看出张大爷与疾病顽抗到底的精神。
C.小说安排了李医生和王老头两个人物,独具匠心。他们两个人的作用是:既设置了悬念,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张大爷虽然爱儿心切,但利用自己离休金和国家负责报销的医药费为儿女谋福利,也说明了他多多少少有一些自私的心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中“怕死”和“不敢死”看似同义,其实不然。请试作分析。
【小题3】小说的突出特色是悬念叠加。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悬念叠加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母亲的手

庄因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定焦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那手,是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与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人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晶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选自《八千里路云和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由梦开端,然后顺势拙笔写母亲的手,感情细腻深挚,文笔朴素自然,全文抒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B.文章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往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平凡生活一一展现开来,凸显了母亲人格的魅力及其对作者的影响。
C.文中写母亲“揪拧”我之后“坐在床沿气结饮泣”,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失望,也表现了对孩子教育不成功的痛心。
D.文章结尾一段用“至大完美”点明母亲的手所显示的伟大的母爱和永恒的人格力量,两个“从未”意在表现母亲的朴实自然。
【小题2】文章通过多次写母亲的手,一段段往事历历再现,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在其中鲜明起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章开头对梦境的描述细腻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梦境描写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或许你看到过日出

徐怀中

一位军事学博士,不了解他的人,说他整个儿一个穿军服的陈景润,专业上才力过人,个人生活方而,差不多是一个白丁。陈先生把他全部时间用于“猜想”,此外心无旁鹭。

一天,他五时起床跑步,不知不觉间跑到了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公园,叫做妙园,全部陆地覆盖着银杏树,气息特别好。他决定选一个僻静地方,读希伯来语一小时,然后跑步回营房,准时上班。正在练习口语,无意间看到,一个女学生一侧身,很方便地就从公园铁棚栏墙的空隙间挤进来了。女学生像是发现有人在注意她,对他微微一笑,顺着林中小路匆匆去了。女孩穿着小红裙子,两条腿瘦长瘦长,显得步幅很大,书包在胯骨上一磕一碰的。公园要查验门票的,她应当从大门口出入才对,所以他觉得,女学生送过来一个微笑,是希望得到他的谅解。一连三天都是这样,他开始有所警觉了,尽管不是有意为之,你接连几天,在固定的地方,观望十三四岁的一个女学生,给人印象,怕是离犯罪不远了。他换了一个地方,好静下心读外语。可能是生物钟起作用,一到那个时刻,总不由得向栅栏墙那边注视着。女学生照常挤进来,照常是那样微笑着,消失在银杏树林里。

从此,他每天跑步有了目的地,一早赶到妙园,像是赶到海滨观日出,热切地等待着粉团团的一张笑脸儿出现在公园栅栏墙外面,如同等待着水漉漉的一轮朝日浮出海面。

那年,他作为交换学者,进入了法国圣希尔军事学院。他总是远隔重洋遥望着故土遥望着那片银杏林,遥望着妙园的栅栏墙。从法国回来,他照旧每天起早到妙因去读外语,一连多少天过去了,冬去春来,再没有能看到女学生。

事情过去很久了,博士才开始向我们解密。女孩子那笑容并无特别之处,莫知其然而然,自觉不自觉地绽露出那么一抹笑意,极淡薄极淡薄的。他很难用简单几句话说明,这极淡薄极淡薄的微笑,为什么竟会引起他内心极深切极深切的呼应。他凭直觉知道,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怕很难得从另外一张面孔上发现这样的笑容了。

他特别讲到了,启程去法国的前一天,他一定要看到女孩子,做一次不经告别的告别。天不作美,他是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妙图的,心里并不抱希望,这样的天气,女学生肯定不会出门的。他照旧守候在栅栏墙那边,不想女孩子在公园大门口出现了,一件透明雨衣紧紧在身上,正迎着风雨往前去。一棵刺槐被暴风刮倒,树枝挂住她的雨衣,怎么拉让也扯不脱,她干脆把雨衣留在树枝上走了。洁白的麻纱连衣裙,水淋淋地裹着腿,她简直迈不开步。博士这才恍然大悟,难怪在栅栏那边等不到她,即使不穿雨衣,以她现在的身高和体型,钻栅栏进来也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了。博士下部队搞调查,有一段时间没有到妙园来了,女学生该是高中毕业了吧?他回想着女孩子两条腿瘦长瘦长,疯长到这样一个高身条儿大姑娘,原本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间隔时间并不长,给他的感觉,她生理上的这种历史性变化,是骤然之间完成的。他本来很难认得出她的了,又所以一眼认出了她,是因为那一张粉团团的脸儿上,依然绽露着婴儿般的微笑,尽管大雨浇着她。

他耐心地对我们讲解说,站在银杏树下,你会感受到暖融融的一脉和煦温润的气息。银各树有活化石之称,科学家们考察这种孑遗植物。居然可以测知,当初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银各树分布最为广阔,生长也极茂盛。可见树木保藏着生物信息传接延续的某种图像,否别人们无法追溯到地质历史的古远时期,无法破解银杏树生长奥秘。植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博士永远不会淡忘, 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妙园迎接日出。回想那一张笑脸儿水漉漉地浮出海面,便足以滋润他的一生一世。

由于偶然的机会,我们单位一个家属认识了那位女士,并且建立了亲密友谊。女士回忆说,还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经过妙园,好像有人在注意她,她很不好意思,因为没有买门票,是栅栏墙钻过去的。回头看看,又看不到人。从那天起,每次经过妙园,总感觉银杏树林里有人在现望看她,久而久之,也就不大在意了,可是过种有形无形的感

觉始终存在的。她清楚地记得,那年高中毕业考试。她冒雨赶到学校去,雨衣被槐树枝挂住了,手扎得生疼生疼,怎么也摘不开。她不知怎么突然意识到,银杏树林里一双眼睛正远远注视着她。女孩子家,发现有人注意自己,不知怎么好,丢下两衣不要了。女士自我

解嘲说,当时下着瓢泼大雨,四处迷迷蒙蒙,大风要把银杏树卷跑了,树林里还会有什么人呢,只不过是她自己莫名其妙的一种直觉罢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人不正来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对比的手法交代了博士的个性特点,为下文写博士在妙园日复一日地观看女学生埋下了伏笔。
B.银杏是这篇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物象,作者在文中反复介绍,一方面突出了银杏古老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衬托姑娘的微笑。
C.小说介绍了博士到法国去后,也不忘“遥望着那片银杏林”,一方面突出了姑娘笑容的美丽,也表达了博士对姑娘的痴情。
D.小说以小姑娘的成长,成熟为线索,将文章零教的片段串联起来,突出表现了人只要心中拥有“日出”,便不会轻易改变或放弃。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作用。
【小题3】小说结尾续写姑娘长大后回忆与博士相造的情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持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晚秋的胡杨

史建新

一道又一道沙梁上,胡杨高高低低前前后后散散地耸立着。近看空旷,远望一片苍茫,落落寞寞,却是另一番景致,而那一树的叶片,呈现着的金黄色已是金壁辉煌了。

走走停停,我们在荒无人烟的胡杨林踯躅,一行四人,被这无以伦比的美景陶醉,竟忘了还要去办的正事了。

逶逶迤迤的一道沙梁,梁顶上痴痴地立着几棵胡杨,叶片团团簇簇。树干足有合抱粗,树顶却稀稀地散着一树的黄叶。四周没有一丝风,静静的心里便生出一份感动。同伴都在各自心仪的树旁拍照,我却望着眼前的金黄色愣怔在了那里。

条条树枝硬硬地向上挺立着。一年到头它们要经历多少风沙,可树枝却是向上的,迎着风的。叶片,金黄金黄的。 金戒指、金项链,那种黄只是小里小气的一点或一串,而这里却是一树一树,成片成片的金黄啊,站在这里,就像一个人面对一座豁然打开的金山了。

我惊喜着,感叹着,轻轻抚摸着这高贵的颜色和这让人无法相信的树木。虽然已是深秋,树下却没有一片落叶,片片黄黄亮亮的叶,在枝杆上轻轻地摇着头,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什么。每棵树上都奇怪地生长着三角形、柳叶形和椭圆型三种叶片。三角形的叶片厚实,叶面布着点点伤痕;柳叶形的单薄,却片片金光闪闪。

胡杨的这种黄,与沙土的土黄有着天壤之别,沙土的黄是那种让人看了心里生腻,让人心生苍凉的黄。那是病态,是冷漠,是恐怖,是死亡的象征。而胡杨呈现的却是一种高贵,是雍容,是皇家的颜色,皇家的专利,皇家的象征。

沙漠里的植物原本是那样的稀少,这里却因了太多的金色到处呈现出不可思议的生命的海洋。从一棵棵树的背面向着太阳望去,我被笼罩在金黄里,我的周身煌煌地不可思议地反射着胡杨的叶色,在这一刻我的五腹六脏,我的毛孔,我的皮肤,我的一切被这种颜色蒸腾。我站在那里微微仰着头,闭着眼,我感觉自己飘浮了起来,像驾着一片祥云在金黄色的世界里翱翔。

千百年来,黄色在人间被神化,人们固执地认为,只有皇族才配披上这黄色,可胡杨却毫不谦逊。每年的深秋,它都以这样一种壮大的形象展示在人间。

苦难深重的胡杨,最后时刻却演绎成了这种人间少见的形态,演绎出这样一种令人敬畏的灿烂啊。世界有哪一种树如这般苦难,把生命绽放到这般极致呢。许是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才在这一刻暴发;许是有了那深深扎在沙漠的根,才让叶那样的坚韧;许是烈日的毒辣,它才这样昂扬着;许是没日没夜狂风沙粒的吹打,才让它最后这样高贵……

我张着嘴,痴痴地在林中呆愣着。

城里的杨树叶也发黄。可那是一种凋零,一种衰败。轻轻的抚摸,便飘落手心,颜色寡黄淡白。一遇风,叶片便急不可耐地落了。胡杨金黄色的叶却是不轻易落下的,在这里,它将金黄留到深冬。它只有到来年春天,新的一代开始萌动时才肯离去。

在另一片葱葱郁郁的胡杨边我们驻足,那棵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树,依然从顶上抽出一丛一丛的枝条,在夕阳下泛着金色。它的皮龟裂着,我仔细的数,共有七大捆。每一捆都向外弓着、裂着的一捆树皮,又分为几十层。这棵胡杨,应该有四五百岁了罢。可是它仍然郁郁葱葱,仍然顶着满树的金光。

我在美仑美奂的金黄色中漫步,四周是金黄色,头顶是金黄色,满天都是金黄色啊!我多想躺在这里,与它们共生共死。可是我不能、我不配。在它们面前,我只是世间一只可怜的蚂蚁,而焕发着满天金色的胡杨,却携带着浩气,生发出让人耀眼的光芒。灿灿的悬在大漠的天空映照着沙海,映照着西天,映照着无言的天穹。

枯枝败叶在我的脚下吱嘎吱嘎作响,几个世纪的残枝被雨水风沙固化成坚硬的碱壳,面目峥狞地坦露着。树与树之间,除了沙就是延伸着的胡杨的尸体,可谁又能想到在这里,在深秋,在万物肃杀的季节,它却生成了这样一道惊心动魄的晚景。

这不是它的一生,这只是它的一年;这不是它的全部,这只是它的一季;这不是它的全貌啊!这只是它三千年中的一瞬。可这一瞬却映照的那么耀眼,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我的心灵,永远定格在塔克拉玛干的上空。

滚滚塔河东流去,带走片片真情,茫茫巨龙下东海铸就生命的永恒。固身在这里,坚守在这里,坚守着生命的理想、原始的本真、永恒的贞操……

它不似香山红叶般受万众瞩目,更不如峨眉松柏让人称颂。它没有名花贵树的地位,连草原都被宠爱着、唱颂着、成了北方人的母亲,而它却没有……但,正是有了它们的寂寞,才使我们欢歌笑语地镇守住了多少城镇、村庄、镇守住了我们的暖暖的家园了啊!

【小题1】作者笔下的“晚秋胡杨”有怎样的特点?胡杨生存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小题2】作者笔下的胡杨具有象征意义,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笔下“晚秋的胡杨”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小题3】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段中加点的“另一番景致”在文中指什么?写此有何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我张着嘴,痴痴地在林中呆愣着”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小题4】本文除了“象征”手法之外,作者还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