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它以特有的形态,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中国人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传出来。在线条的飞扬和变化的布局中,你会时不时感觉到中国人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齐整与错落等等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汉字由象形的图画经由简化、抽象、变形,逐步演变为符号,每个汉字最初都是描摹事物的一个单幅画(如鱼、龙),或由两幅、多幅图画拼接起来的一幅组画(如有偏旁的好、安)。音指与象指在汉字中合一,笔划与结构中均有图像、意象和情象内容。后来随着字的日渐功能化、实用化、符号化,书与画在实用功能层面开始分离。自从书法进入了愈来愈重视以真草隶篆、特别是行草来表达书写者感情的阶段,艺术的功能重又上升,书与画在艺术审美层面重又结合。弹性幅度极大的毛笔,可浓可淡可枯可润的水墨,以及能够以吸水度和印迹感天然造成原生效果的宣纸,使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能以在快慢、提按、推拉、扭折、顿挫、转甩、浓淡、湿枯、晕涩、虚实中相映相辉、相生相克,能以比其他纸笔无比丰富的艺术语汇,给书法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提供无限张力,给精神创造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其他文字书写无可比拟的阔大空间。汉字的点、划、撇、捺、钩、方框(圆)和三角的多形态笔法,以及毛笔笔划的多方向性写法,这些在别的文字中罕有的特色,为各类线条和几何图形大量进入书法铺就了通道,使得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空间造型艺术的许多观念,很早就进入了汉字书写,同步提升了中国书法具象和抽象的双向表达能力。
汉字书写由具象的图画在漫长的岁月中逐级简化、变异、提升为书法艺术抽象的符号,却又草蛇灰线,留下了各种象形图画的印痕。中国书法在发生学领域的这一由形而神、由画面而符号的过程,其实全息着、也发酵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始终重视形神关系、持续解读形神关系,也就逐渐成为中国书论、画论、艺论、文论,乃致整个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中国书法的特征,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具有中国文化思维共有的“三易”质地,也就是说,在总的方面它诠释了“简易、变易、不易”的思维。西汉易学家总结出来的这个“三易”思维,“简易”不是简 单化,而是统摄、宏观、浑一地在各种关系的综合把握中看问题,是统摄提升具体而又庞杂的现象,简化、转化为总体感觉的能力。“变易”不能乱变,要根据你创作的具体情况去实现符合规律的变化发展,但又要有“不易”精神,执守本质、执守原则、执守规律。字体和书风就是“不易”,经典和传统就是“不易”,碑帖和程式就是“不易”。 在“简易”思维和写意表神精神统摄下,辩证处理好“不易”和“变易”的关系,是书法创作之精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之精要。
(摘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法以特有的形态,体现着中国人既规范又潇洒的人格价值,体现着中国人既守格又破格的文化精神。
B.汉字书写经历了描摹事物到音指与象指结合,再到书与画实用功能分离,最后书与画艺术审美重又结合的过程。
C.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比其他纸笔拥有更丰富的语汇,在书写和表达内容上空间也更阔大。
D.中国书法的特征与西汉就总结出来的“三易”思维有着紧密联系,“三易”思维完全可以诠释中国书法这一文化现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汉字书法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人们在汉字的变化与布局中能感受到中国人特有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B.文章第二段逐层递进论证,汉字书写元素的多形态多方向性笔划特性,比书画同源的造型特性对我们的文化思维和艺术思维产生的影响更广泛。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中国书法在发生学领域的演变过程发酵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重形神不仅是书法、画论、艺论、文论的特色,更是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特色。
D.文章第四段进一步论述了不管是书法创作还是中国文化发展,都要在“简易”思维和写意表神精神统摄下,辩证处理好“不易”和“变易”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汉字没有飞扬的线条和变化的布局,我们也许不会从中感觉到中国人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等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B.简化、抽象、变形,再演变为符号,是汉字由象形的图画开始演变必经的过程,这其中也有审美层面的追求。
C.汉字的多形态笔法、多方向性写法,促使了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等许多观念在现代逐步发展起来。
D.对形神关系的重视,对“三易”思维的总结体现者中国文化思维的独特性,这一独特性也可以在汉字书法中得以体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6 07: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望星空

聂鑫森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桩,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你和嫂子牛郎织女了几十年,也该去朝夕相守了。”

他忽然老泪纵横,说:“牛郎织女都老了,聚与别都习惯了。哎,离开‘望星空’我就再也回不来了。”

“望星空”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卫星测控中心,从卫星升空直到他完成使命,全方位时它进行跟踪、侧量、控制,以及运行中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他们自称牧星人,浩渺的天宇是牧场,大小星系是河流、溪涧,卫星是天马神骥。

儿子耿小星是本地一家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在父亲告老还乡之前,特意为父母在同一社区置办了这套顶层的房子,置办了一架远程望远镜放在露台。“爹,你回到老家,想念老同事了,可以夜夜眺望星空。”

耿星河说:“知父莫如子,好!”

耿星河出生在一个秋夜,正星斗满天,当语文老师的父亲浮想联翩,从古诗“耿耿星河欲曙天”中拈出三个字组成儿子的姓名。姓名似乎成了一个先兆,耿星河读小学、中学时,对天文星象兴趣盎然,是业余天文小组的铁杆成员。耿星河大学读的是宇航动力专业,毕业后因成绩优异分配到卫星测控中心。

几十年飞快地过去了,他和妻子芦管一直是两地分居,如银河两岸凝目相望的牛郎织女,只有探亲时才能团聚。领导多次征求他的意见,要把远在老家的妻子调来,他都婉谢了。他知道妻子离不开那所聋哑学校,离不开一拨接一拨的聋哑孩子。作为一名模范教师,她的口语和手语出类拔萃,为不少残疾的孩子找到了光明,到了“望星空”来她会无用武之地。

耿星河揖别“望星空”时,不禁想起宋词里的两个句子“去也终须去,往也如何往”,心头涌出淡淡的悲凉。他交接了全部资料、图纸、手稿,征得领导同意,只带走了他在内部出版的一本书《卫星机动轨道的测算与修正》,那里面密布着令外人感到乏味的数据,而在他眼力却如至交好友。他在一种复杂的心情中回到故乡,回到妻子和儿子身边。

每晚十时,芦管会准时来到露台,和耿星河并排坐在一把长靠椅上。

“星河,歇歇吧,我想听你讲牧星人的故事。”

“谢谢你。这顶层住房多好,‘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唐代沈佺期《夜宿七盘岭》中的句子。好记性!”

“夫人在古诗词造诣上远胜于我。白天无星可看,承你指点,我专读古人写有关日、月星、风、云的诗。”

“聊解思念之情。”

“是啊!”

“我现在对宇航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的先生是个牧星人。”

耿星河双眼蓦地发亮,说:“谢谢。我来讲一件难忘的事,十多年前的秋风黄瑟时,我国一颗遥感卫星突发故障,在太空中急速翻滚,星上的能源完全消失,只有阳光照射到太阳能帆板时,才有几秒钟信号反债。”

“这可怎么办呀?”

“如果不抓住每次几秒钟的卫星加电时间,注入控制指令,价值十几亿的卫星将成为毫无用处的太空垃圾。”

“哦!”

“经过持续的仿真分析,我们终于掌握了规律,准确预测出卫星最大的供电时间段,于是,我们指令望远号测量船在南半球上捕获卫星,注入遥控指令,让卫星恢复正常运行。你猜,这次太空费了多长时间?”

“猜不着啊!”

“69个日夜!”

芦管像小孩一样鼓起掌来,大声说:“太奇妙了!”

耿星河无端地叹了口气。

“星河,是不是你觉得你像那颗能量消失的遥感卫星,整天闲着,慌慌的?”

“是呀,‘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你还不能称老,还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芦管的嘴角忽然露出笑意,说:“你知道吗?

这里的一座青少年宇航科普馆即将建成,有展览、讲座、仿真操作等项目,正招聘义务辅导老师。我报了名,有聋哑学生来参观,我可以给他们讲解。你想去吗?”

“想,培养未来的牧星人,好事。”

“我已经替你报了名。”

“真的吗?”

“真的。”

耿星河禁不住仰天大笑,说:“我太开心了!多谢夫人给我补充电源,你也是了不起的牧星人啊!”

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

(摘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简洁明了,既交代了小说的主人公耿星河,又用“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巧妙点题,充满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在人物对话中多次引用诸如“山月临窗近,天河人户低”等诗句,既点明了人物的知识分子身份,也使得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文学色彩。
C.儿子耿小星特意置办了一套顶层的房子并在露台上安置了一架远程望远镜,小说中的这一情节安排,表现了儿子的孝心,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少说中耿星河向妻子讲述的用69个日夜营救一颗遥感卫星的故事,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的同时,还突出了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的主题。
【小题2】耿星河的个性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小说作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夜渐深,满天星光灿烂”结尾有何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敦煌艺术结晶的莫高窟,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又是其载体和见证。
第一,敦煌是最先接受外来思想的地方,也是外来宗教传入我国的最早落脚点。佛教、景教、摩尼教等都是经敦煌传入中原地区的,佛教并不是从印度直接传入中国的,而是间接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国传入的。最早的汉文佛经也不是从梵文、巴利文直接译成汉文的,而是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胡”语译成汉文的。这是因为当时既懂梵文又懂汉文,而且还精通佛典的人实在太少了。可喜的是,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些梵汉对照佛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等,这些佛经均附有梵文原经。而这些梵文原本,在印度早已散佚。现在就有可能利用这批梵文本再次翻译,修正古译本的缺点和不足,以便人们更正确地认识这些佛经的宗旨。另外,敦煌文献中还发现了署名为马鸣、龙树、世亲等所著的佛经,他们都是古印度佛教大师。这些典籍的发现,为学者研究印度佛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汉藏佛教交流,印度佛学大师的生平、著作及影响都提供了新的课题。
第二,莫高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佛教从印度发祥后不断东传,在传播过程中开凿了许多石窟寺,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从莫高窟早期洞窟看,带有较为浓厚的西域、中亚风格,但也显示出中原汉文化的影响;而后,中原风格渐渐产生较大影响,并在内容、形式上与印度、中亚、西域风格融合,形成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敦煌石窟艺术。除了佛教这一世界主题外,敦煌的艺术也是世界的,如敦煌壁画上发现的玻璃器皿,表现出了萨珊伊斯兰的艺术风格,由此可以探讨西亚地区玻璃器皿的制造工艺。另如敦煌壁画中最有名的飞天形象,是中外文化交流相互借鉴的代表。飞天出自印度,在公元前二世纪的雕刻和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飞天形象。随着佛教的东渐,飞天也随着丝绸之路飞越千山万水,途经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犍陀罗,吸收了希腊、罗马和波斯的艺术之后,形成了最早雕刻佛陀形象的犍陀罗艺术,然后又进入西域。到了十六国时期,又从西域继续东传,飞越玉门关、阳关,才在莫高窟落户。
在古代中国,飞仙有两个系统:一是中国固有的,就是指羽人,是神仙家思想的产物;另一个是印度传来的,是佛教天人。南朝大墓中的戏龙、戏虎图,都是羽人和天人并存于同一画面上。这种羽人和天人并存的情况,在敦煌中也有发现。由此可知,羽人进入了佛窟,天人进入了陵墓。这种情况,既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又反映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敦煌飞天,既不是印度飞天的翻版,也不是中国羽人的完全继承,而是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从而创造出的表达中国思想意识、风土人情和审美思想的中国飞天。
总之,莫高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摘编自刘进宝《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是从印度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国间接传入中国的,而景教、摩尼教则是直接传入中国的。
B.敦煌文献中发现了古印度佛教大师所著的佛经,这些著作的发现为研究印度佛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路。
C.莫高窟早期洞窟异域风格比较浓厚,只是后来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与印度、中亚、西域风格融合,形成了敦煌石窟艺术。
D.中国本来就有的羽人、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天人是古代中国两个飞仙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相互融合,形成了敦煌飞天艺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高窟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例如佛教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在莫高窟可以找到印迹。
B.当时既懂梵文又懂汉文、而且又精通佛典的人很少,所以最早的汉文佛经是经过中亚和西域一带的语言翻译成汉文的。
C.“除了佛教这一世界主题外,敦煌的艺术也是世界的”的意思是,佛教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敦煌的艺术也将走向世界。
D.南朝大墓、敦煌艺术中的羽人和天人共存形象,既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人们的需要,又反映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佛经的梵文原本在印度已散佚,在敦煌文献中却有这些佛经的梵文原经,这些文献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正确地认识这些佛经的宗旨。
B.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壁画上的玻璃器皿以及飞天形象都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结晶,在它们身上兼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子。
C.飞天在公元前二世纪印度的雕刻和壁画中就已经出现,后来佛教渐渐传入东方,飞天也随之历经很长时间、途经许多国家和地区后进入了中国。
D.南朝大墓中的戏龙、戏虎图,都是羽人和天人并存于同一画面上。这一现象说明,在南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以及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徐风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C.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C.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D.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叶谣

符浩勇

二喜8岁时就跟娘去逃荒。路过四英岭下黄家村时,娘病倒了,被一户人家接济。娘对她说,这方水土虽贫瘠些,但扎下根苗也会长出枝叶,留下当童养媳吧,或许能捡条活命。黄家老俩口老来得子,取名祥生,刚满两岁,图日后有个照应,就答应了娘。娘在黄家躺了半个月,病未见好就撒手走了。

黄家老俩口把二喜当亲生闺女待,饿寒不着她柔弱的身子。二喜也勤快,把两岁的男人当弟弟,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祥生长到10岁,也懂得怜惜她。一回,娘让他去打火油,他偷偷给她买了一只蜻蜓发夹,回来说钱丢了,遭了爹一阵臭骂……二喜不敢戴那只蜻蜓发夹,她在溪边对着倒影梳妆时,祥生就掐边上的野花往她发鬓上插……

山里的水土养人,果然像娘说过的那样,根苗扎在贫瘠的地里,居然抽出了枝叶,人吃树叶也长肉,喝凉水也带劲。二喜长到20岁,身上的短蓝布褂也遮不住青春气息。那时,有支穷人的部队在邻村扎营下来,祥生去报名,竟然被收编了。黄家老俩口这才想起办了婚嫁的事。

离别前,二喜看着祥生的脸,说,离开姐了,你出门在外可怎么过啊?祥生忽然哭了:姐,这辈子我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我走后,你要孝敬爹娘,你要等我回来!二喜说:你说什么话啊,把心放肚子里,谁跟谁哩,你走了,姐的心也像蜻蜓一样跟着你走。二喜说话的时候摸出了那只蜻蜓发夹。

祥生刚走1年,就给家里捎信,说部队打了胜仗,还特地对二喜说,他当了连队号手,就像姐小时候带他上山打柴,摘了嫩树叶编成的哨儿,含在嘴里腮帮鼓鼓地吹……二喜不识字,听念信的说,想着祥生顽皮的身影,眼里盈着泪光,心里却偷偷笑了。

3年后,部队就有四英岭对面人家的探亲途经黄家村,带话说,祥生当警卫员了,嘱咐爹娘一定要多加保重身体。二喜忙问:什么是警卫员啊?回答说: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二喜听了焦急,千叮咛万嘱咐回家探亲的一定要带话给祥生,就说子弹不长眼睛,姐不能抽身去代替你,你,你自己一定要当心,你要死了我也不得活!

到了第5年,刚开春,部队就来了人,是个警卫员,却不是祥生。警卫员说,首长很忙,很快就要转战了,抽不开身回来。哦,原来是祥生的警卫员。二喜差不多跳起来了,心想弟弟你有出息了,终于有人为你挡子弹了。警卫员带来了黄家村人这辈子也没有见着的钱。老两口已是风烛残年,行动不很灵便,对警卫员说,这家里多亏了媳妇二喜,像闺女一样孝顺,内外累弯了腰杆。二喜听着忙把话顶回去:爹、娘,看你们说的,不能让祥生在部队分心啊……说时,转身去伙房烧火。

警卫员掏出一封信,欲言又止,嗫嚅了一阵,才说,其实,这趟来,首长有个交代,他不能再耽搁二喜了,说要让二喜不要等着他,他当个首长不容易……再说,首长与二喜的婚姻也不受法律保护……

老俩口听着,气不打一处来,忽然大嚷:天杀呀,良心喂狗了……这让我老黄家怎么对得住人家,没有二喜,我们这把老骨头早弃荒野了……

其实,二喜没走远,从伙房转来正听得明白,她蹿出来,盯了警卫员一眼。她低下头去,这才忽地抱着老俩口,跪了下去,说,爹、娘,祥生在部队有出息,我们该高兴。他一定有他的难处,我从小把他拉扯携带长大,知道他心地好,或许他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才那样做的,只要他好好活着,他还会回来的,我不还是你们的闺女吗?我这闺女从8岁就是你们拉扯大的呀……警卫员走前,对老两口深深鞠了一躬,说,你俩老一定要保重身体,让二喜找个好人家……二喜连连摆手,说,不,我不走,我一走,祥生就会落下骂名,世道人就会咒骂他陈世美,就会遭人戳背丢眼。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离开……我娘说过,地再贫瘠,只要扎下根,就会长枝叶的。

警卫员咬着唇,没听完二喜的话,他转身就跑,跑得比四英岭飒飒山风还快,但山风不知道,他哭了;更不知道,祥生,再也回不来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蜻蜓发夹代表了祥生对二喜的怜惜与喜爱之情,也寄托着二喜对祥生的爱恋与痴情,表现了小说的诗性之美。
B.“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这个整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二喜的勤快和对祥生的照料与疼爱。
C.“警卫员带来了黄家村人这辈子也没有见着的钱”这钱是祥生捎回家来的,还是别有深意,读者可以猜想。
D.小说主要运用暗写的手法刻画祥生形象,他参军五年后当了首长,却要求退婚,表明他的忘恩负义和自私自利。
【小题2】文中三次提到根叶谣,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警卫员为什么哭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克思很早就针对人类空间的认识过程加以论述。自从人类意识产生后,空间就被对象化。随着资本主义全球的进程,空间又被资本化、政治化。构成方式和重要意义。历史进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演进,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有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天下观”就是其中之一。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之下,京师被设定为天下之中,由城墙拱卫,京城之中复有宫城,以居住皇室。京城周边或曰京兆或曰顺天府,再外围则为“直隶”,南京为首都有南直隶,北京为首都有北直隶。直隶之外为行省。行省之外为藩属,通过朝贡制度维持联系。藩属之外则为蛮荒之地。这种同心圆结构的“空间”,既是地理、物理和有形的,也是哲学、文化、历史和无形的。但是,中国传统的这种空间观念所代表和承载的政治文化、典章制度和生产关系,在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中遭遇了巨大挑战。在书写中国近代以来历史的过程中,把中国这个空间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从而把中国历史视为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前辈学人的遵循。可以说,正是空间观念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历史书写。

历史研究实践表明,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比如,一部世界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强行复制其生产关系的历史,也就是资本主义在空间维度上排拒其他形式生产关系、进而改写其他空间政治建构和文化的历史。所谓“地理大发现”,其本质是欧洲列强在完全陌生的空间中强行复制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乃至国家结构的过程,其结果不仅仅是当地土著和维京人早已“发现”美洲的历史被改写,整个人类近代史的叙述结构和价值取向都被改变。再进一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基本依赖工业区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中国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落后的大后方支撑全面抗战。落后的大后方经历了怎样的改造,生产了什么样的产品,以至于能支撑如此长久的全面抗战?从“空间”要素入手,显然可以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对“空间”的关注也有利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古老的史学焕发新的生机。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把“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作为一个“世界”,其实正是将其作为彰显长时段综合性史学理念的特殊“空间”。这个“世界”里纷繁复杂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无不与特定空间结合。

当前,在历史书写中,空间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物理意义上说,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必定发生在特定空间之中;从哲学意义上说,历史又必定是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对历史书写而言,空间是主客观的统一和结合。空间制约历史书写的范围、内容和主题,但书写者绝不只是被动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其想象、界定、形塑。洞悉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历史书写中体现空间这个要素的深刻含义,是深化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编自张生《“空间”在历史书写中的重要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类意识产生到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空间经历了对象化、资本化和政治化的过程。
B.代表政治文化、典章制度等的中国传统空间观念在近代被资本化、政治化空间所击败。
C.资本主义通过复制自己生产关系、排拒其他生产关系来改写其他空间的政治建构和文化。
D.对历史书写而言,空间是主客观相统一和结合的理念,但其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马克思的言论引出把联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空间引入历史书写之中的意义。
B.第二段从中国传统历史书写中的“天下观”角度强调空间观念对历史书写的巨大影响。
C.第三段举例论证了自觉在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中突出空间要素有助于深入对历史的理解。
D.第四段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论述了对空间的关注可以使古老的史学焕发新的生机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中极具特色的空间观念。
B.如果我们在历史书写中改变空间观念,就能改写近代以来中国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
C.从空间要素入手研究中国全面抗故,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与二故中其他参战国的不同。
D.历史书写者要主动从空间角度思考历史,否则会被空间制约历史书写面遭到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