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擀面杖的故事
铁凝
我父亲作为一个长于西画的画家,特别喜爱中国民间的“俗物”,擀面杖是其中之一。他搜集的擀面杖,多半来自乡间农户,木质、长短和粗细各有不同,他对它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他的原则是有意思就行。当他有机会去农村的时候,他喜欢串门。那时主人多半是好客的,他们通常会大着嗓门邀他进屋。他进了屋,便在灶台、水缸、案板之间东看西看起来。遇有喜欢的,或直接买到手,或买根新的来以新换旧。有一次他为了“磨”出一根他看上的擀面杖,在一个村子耽搁了大半天。而他进村的时候,不过是想画些钢笔速写。这样,画速写用去二十分钟,“求”擀面杖却花了五个小时。为了达到目的,他能忍住饥饿,忍住焦渴。他的顽强以至于惊动了那村的全体村干部。而看热闹的村人越发以为那家的擀面杖总是个稀有的宝贝,便撺掇着主人将价格越抬越高。最后还是村干部从中说合,我父亲以近二百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擀面杖买下。我没有问过父亲这值不值,我知道“喜欢”这两个字的价值有多高。
那年初秋,我随父亲去太行山西部写生,他在一户人家发现了他中意的擀面杖。照我当时的看法,这根擀面杖其貌不扬,木质也一般。但也许正是它那种不太圆润的样子吸引了父亲,他小声对陪同我们前来的镇长(年轻的镇长是父亲的朋友)说了买擀面杖的企图。镇长说这也叫个事儿?这也用买?先拿走,回头我让人上供销社给她们送根新的来!
这个上午,这家只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妇女。她告诉我们,她丈夫上山割山韭菜去了,大闺女正在地里侍弄大棚菜。当她得知我们要买她的擀面杖时,显然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明确表示了她的不情愿,她说其实那不是地道的擀面杖。那年她当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时候,他们家没分上擀面杖。他当家的在院里捡了根树棍,好歹打磨了几下权作了擀面杖,其实这擀面杖不过是个普通的树棍子。这位妇女想以这擀面杖的不地道打消父亲想要它的念头,我却接上她的话说:“既是这样,就不如让我买一根真正的擀面杖送给您吧。”哪知妇女听了我的话,立刻又调转话头,说起这擀面杖是多么好使,说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家伙了,称手啊,换个别的怕还使不惯哩……这时镇长不由分说一把将擀面杖抓在手里,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说这擀面杖归他了,他让妇女到镇供销社拿根新的,帐记在他的身上。妇女仍显犹豫,却终未敌过镇长的意愿。我们自是一番千谢万谢。一出她的院门,镇长便将擀面杖交与父亲。父亲富有经验地说,应该尽快离开这个村子,以防主人一会儿翻悔。
我们随镇长来到镇政府,在他的办公室,镇长对我讲起了他的一些宏伟计划。我们的聊天被一阵高声叫嚷打断,原来是刚才那家的闺女前来讨要擀面杖了:“把我那擀面杖还给我!把我那祖传的(明显与其母说法不符)擀面杖还给我!”镇长上前想要制止她的大叫,说我们又不是白要,不是让你娘去供销社拿新的么。但这女性显然不吃镇长那一套,她哼了一声冷笑道:“别说是新的,给根金的也不换!快点儿,快把擀面杖拿出来,正等着擀面呢(也不一定),莫非连饭也不叫俺们吃啦……”她的音量仍未降低,四周无人是她的对手。我和父亲只感到很惭愧,毕竟这其貌不扬的擀面杖是一户人家用惯的家什。用惯了的家什,确能成为这家庭的一员。那么,我们不是在“掠夺”人家家中的一员么。我父亲不等这女性再多说什么,赶紧从屋里拿出擀面杖交给她,并再三说着对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着歉意。谁知这女性接了擀面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来,有点像一个铆足了劲挥拳打向顽敌的人突然发现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并不满意这痛快简便的结局。愣了一会儿,她才攥着擀面杖骑车出了镇政府。
过后父亲对我说,这没什么,比这艰难的场面他也碰见过。我知道他要说起一个名叫走马驿的山村,两年前他就在那儿看上了一根擀面杖,却未能得手。两年之间他又去过几次走马驿,并且间接地托了朋友,每次都是败兴而归。但父亲在概念里早已把那擀面杖算成了他的,有时候他会说:“走马驿还有我一根擀面杖呢。”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枣木的,梨木的,菜木的,杜木的,槟子木的……还有罕见的铁木。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它们是北方妇女祖祖辈辈赖以维持生计的可靠工具。正如同父亲收藏的那些铁匠打制出的笨锁和鱼刀,那些造型自由简朴的民窑粗瓷,在它们身上同样有劳动着的男人的智慧和匠心。每一根擀面杖,每一把铁锁,都有一个与生计依依相关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正是这些凡俗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能使我的精神沉着、专注,也使我能够找到离人心、离自然、离大智慧更近的路。
【小题1】(小题1)村民“抬价”和那家母女“讨还擀面杖”等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小题2)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几个具体数据:“求”擀面杖花了5个小时,而画速写只用了20分钟;花费近200元人民币买一根擀面杖。使用这些数据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加以概括。(4分)
【小题4】(小题4)一根短短的擀面杖,给家人带来殷实的温暖,给乡村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在“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时代,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珍视这些凡俗的器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6: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
B.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
C.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
D.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B.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事例,论证了“知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
C.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
D.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
C.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D.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注)本数据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NSRC)设计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8个区县的112所城乡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18日)

材料二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虽然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的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的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4次,每月联系4次,达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题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持。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9次,每天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说。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及《工人日报》2016年7月)

材料三

对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有了国家层面的制度,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职责,首次提出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的制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且规定了台账的主要信息: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通过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后掌握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乡镇政府组织的重点核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中国青年报》2016年2月16日,有改动)

材料四

僵化的户籍制人为地画地为牢,把人们固定在户籍地,这才是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制度性原因。很多人不去要求政府改革户籍制度,而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希望更多公益机构去关怀、帮助留守儿童,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如果改变了产生留守儿童的制度,也不需要政府投入这么多资源了,纳税人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如果户籍制不变,恐怕再多的政府投入,再多的公益人士也无法解决问题。

(黄凯平《留守儿童的伪问题与真问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只有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较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是最突出的。
B.打工父母与孩子见面和联系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心理状态越好,不见面和不联系情况最差,每年见面和每月联系次数要各不少于4次。
C.如果想要让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每年父母与孩子见面的次数要超过9次,且每天都要有联系。
D.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他们有关爱和保护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关系,这是心理学家的普遍共识。
B.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讲,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就不能再建立儿童依恋,并且儿童的情感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C.从材料一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农村留守儿童的身高与城市儿童和随迁儿童相比都要低。
D.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与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对未来却更怀有希望。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 戴帽子的王”,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见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

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 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 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 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 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 “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

1936 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 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 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 钺。“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 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 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 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 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 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 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 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 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 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 ”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 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多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出炉。数据显示,十大“堵城”人均每天的通勤拥堵时间均超过了25分钟。其中,北京人均一生的通勤时长12325小时,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相当于1541个工作日的时长全部在路上;北京人均一生堵车时长6260小时,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相当于783天工作时间从早到晚全部堵在路上,也就是连续被堵在路上两年二个月。按照目前中国人76岁的人均预期寿命计算,一生中有3%的时间被堵在路上。

2018年度中国堵城排行榜

 

城市

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

高峰平均速度

km/h

人均一生堵车时长

(小时)

人均一生通勤时长

(小时)

1

北京

2.032

23.35

6260

123325

2

广州

1.911

23.96

5396

11321

3

哈尔滨

1.903

23.50

4372

9216

4

重庆

1.890

25.84

5032

10686

5

呼和浩特

1.850

25.04

3542

7711

6

贵阳

1.849

25.54

4455

9707

7

济南

1.848

25.84

4754

10360

8

上海

1.847

23.27

5443

11869

9

长春

1.834

24.65

4049

8903

10

合肥

1.801

24.57

4193

9429

 

(摘自《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材料二:

机动车“限牌”与“限行”是目前大部分一线城市用于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拥堵的常见手段之一,北京率先开始以“摇号”的方式限牌,辅以“限号”来缓解交通压力之后,上海、广州、深圳也相继加入到“限牌限行”的队列之中。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比如北京市,摇号获得机动车号牌指标的概率之低已经成为了老生常谈,而外地车牌进京一年只能办12张限时7天的“进京证”,且在高峰期期间不能进入六环之内。广州市对号牌的规定则较为宽松,可以通过“摇号+竞价”两种方式获得机动车指标,而且广州的限外比较特殊,是划定限行区域针对外地号牌汽车实行“开四停四”,从制度上来看是比其它城市的限行似乎更加人性化。但是根据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2018年广州的交通出行高峰拥堵延迟指数为1.911,已从2017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2位。也就是说更加“人性化”的“开四停四”并没能帮助广州改善市内高峰时间段的拥堵情况,广州市的交通拥堵情况还在持续恶化。

(摘自凤凰网《缓解交通压力为何“越限越堵”?全面限外真能解决拥堵吗?》)

材料三:

推进绿色出行,解决交通拥堵,成为2018年多个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重点。多个地方政府对于“十三五”期间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标有着明确要求,其共同特点是,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需要提高至60%以上。

在地面交通日益拥堵与城市可用地面积逐年成少的背景下,发展轨道交通成为不少城市的首选。从现有情况看,2018年各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地铁建设仍然是交通基建领域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主要流向之一。此外,在智能城市的建设背景下,通过先进的移动支付方式与传统的公交、地铁相结合,可以增加城市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除公交地铁外,共享单车是“绿色出行”的另一种方式。从共享单车的日均使用量这一数据观察,可以发现共享出行方式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热捧。以深圳市为例,89万辆共享单车在2017年的单日使用总量达到了543万次,平均每辆车的日均使用频率为6.1次。

(摘自《绿色出行趋势报告:多地明确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目标》)

材料四

今天,当我们的汽车越来越智能,当我们在憧憬以后可以取代掉人类驾驶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到道路的基础设施也必须要跟着变,也必须要进行改造。即使是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讲,改造基础设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自动驾驶的汽车很多都是需要依赖极其昂贵的激光雷达来实现,这个激光雷达如果每一辆车都配一个,每一辆车的成本都会增加十万块钱。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激光雷达配在道路上,很多的车其实就可以共享这个激光雷达,成本就会大大下降。新的基础设施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以及随着我们相应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换代,道路拥堵的状况应该是可以得到大幅度改善的。

(摘自百度CEO兼董事长李彦宏在2018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的讲话)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报告》数据显示,城市拥堵指数与城市级别关系密切,一线城市拥堵指数普遍高于二三线城市。
B.“限牌”、“限行”是大部分一线城市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拥堵的常见手段,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
C.从2018年各个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可看出,地铁建设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主要流向之一。
D.李彦宏认为,随着我国汽车智能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升级,交通拥堵状况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一”,2018年广州的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要高于上海,但是人均一生堵车时长和人均一生通勤时长均低于上海。
B.广州的“开四停四”措施从制度上来看比其它城市的限行似乎更加人性化,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未缓解广州交通拥堵的紧张。
C.为推进绿色出行,解决交通拥堵,2018年多个地方政府明确要求“十三五”期间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需要提高至60%以上。
D.使用移动支付乘坐公交地铁和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这说明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治理交通拥堵。
【小题3】你认为解决我国目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