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50年春,王希季拒绝了好几个美国“高大上”电厂的录取通知,踏上驶回东方的邮轮。他计划着回国创业,“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王希季的“电厂梦”没有实现,国家的需要把他的目光从大海指向天空。改变他命运的,是在红旗漫卷的大洋彼岸,一个震惊世界的大计划。
几经辗转,37岁的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1岁、根本没见过火箭的年轻技术队伍,充当起中国航天第一代“创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都在‘放卫星’,可真正放卫星的科研人员清楚,依照当时条件,发射能送卫星上天的火箭几乎不可能。”王希季说。
没技术,没资料,没外援!
“王希季们”不具备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既无前人经验,也无现实把握。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何起步?
“只有人,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王希季摆摆左手,一字一顿。
“当时就靠两个,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二是后来总结的两弹一星’的精神。”
那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困难的年代,吃着跟稀饭差不多的烂糊面,“王希季们”靠“土办法”摸石头过河。
从最容易的探空火箭开始,先克服气动力阻力飞起来,再上到空间去。
留学时受的学术训练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使触类旁通地学习并不那么吃力。而且他们很多人对热力学、燃料学、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涡轮机等方面的理论都了解,欠缺的主要是火箭方面的知识,以及综合利用诸多知识的实际工作经验。
哪有什么电脑?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器,完成了全部的计算任务。一屋子都是手摇计算器,计算用的稿纸堆得比桌子高,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左右,才算出一条弹道来。
火箭发射场有多简陋?只有个发射架,指挥所靠沙包堆成,火箭推进剂用打气筒打进去,发电机跟部队临时借,天线靠人拉着转……
1960年,王希季负责的三次火箭发射任务接连受挫。其中一次,因为天气状况突变,本来发射正常的火箭被风吹倒了。
“痛心啊!大家那么多的心血!岂止是沉默,很多人流泪了。”王希季向组织讲:“我是技术负责人要处分就处分我,其他人都没责任……”
“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定事情,就是我们这些人通过失败得到的经验。”王希季说,中国的航天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跟着外国跑,要不图虚名。
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有12种是由王希季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探空火箭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气象火箭、高空探测火箭、生物火箭乃至载人航天器的研究都有很大贡献。中国的载人航天没有做大动物的试验,省了很多时间。
在技术问题上不能少数服从多数,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王希季没少当过“少数派”,没少讲过别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20世纪80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大部分人的意见是紧跟国际潮流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为此,王希季专门写出题为《重复使用的并不都是经济的》长篇论文,指出耗资巨大的航天飞机不符合国情,他的观点逐渐将业内专家引向发展载人飞船的方向上来。
这位94岁的老人,身上仍是“创客”的节奏。他每天上班,认真研读“十三五规划”,关心“中国制造2025”。说起自己今年搞的新项目—“互联网十航天”,说起互联网时代航天如何服务国防、服务经济、服务民生,王希季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这就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代“创客”。
(钱芳《王希季:94岁仍是“创客”》)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希季学成后,拒绝了多家美国电厂的邀请,依然选择回国创业,这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振兴我国工业发展的爱国心。 |
B.王希季回国后,并没有能够实现他的电厂梦,反而转向他并不熟悉的航天工业,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研究方向的指挥棒。 |
C.37岁的王希季,带领一帮年轻人,在“三无”的条件下开始了对载人航天器的研究,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
D.有限的科研条件,并没有让王希季止步。他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搞科研,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王希季面对多次火箭发射失败,没有退缩,更没有推卸责任,使得其他参与研究的人员免受惩罚让火箭研究,乃至后来的航天研究得以继续进行。 |
B.王希季主张发展航天事业要符合中国的国情,他曾撰文反对搞耗资巨大的航天飞机,逐渐将我国的航天事业引向发展载人飞船的方向。 |
C.王希季在科硏上反对急功近利,反对跟着外国跑反对图虚名;在技术上主张尊重规律.尊重那些敢于说出自己独特见解的人。 |
D.94岁的老人王希季负责的新项目是“互联网十航天”,项目已经在互联网时代航天服务国防、服务经济、服务民生三大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
E. 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和“‘两弹一星’的精神”王希季带领团队,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困境,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
【小题3】“创客”本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的人。如何理解王希季“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代创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