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广泛地、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这给自身注入了新的营养物质,使中国饮食给人们一种既古朴而又清新的感觉。

中国饮食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是深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和”观念使得中国饮食活动充满了辩证意识,呈现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状态。中国古代的美食家同时又是美学家,从孔子到孙中山皆如此。他们多以美学思想来阐述饮食文化,或以饮食现象来说明美学深奥的道理。这样,饮食文化在深层心态中往往与美学等同了起来,扼制了中国饮食文化本身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饮食发达而理论水平萎缩的不平衡现象。还有,一些道德观念和美学规范在美食中得到潜在的反映,如尊卑、长幼的封建道德观和中庸、和谐的传统美学观,无不灌注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之中,致使饮食活动中的因袭重负把餐桌扭曲为一个社会。在餐桌上装进了如此多与“吃”无关的东西,如果说这不算是对“吃”的亵渎,至少也是一种“吃”的异化。

中国饮食最有魅力也最富美学色彩的就是“调和”。但是“调和”的中心是“五味之和”,根本目的是要调出“嘉味”,而绝不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也就是说,中国饮食忽视了其根本目的——为人体提供所需的一切养分,没有很好地较科学地将饮食的各种营养成分与人体的物质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中国饮食活动展现的美学意蕴既是深刻的,又是片面的。

中国饮食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国烹饪技术高度发展,使烹饪成为艺术。同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饮食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出于保健养生的需要,甚至也不仅仅出于赠送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的需要,而是一种在严格规则支配下的郑重的社会活动。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具有超越功利欲望满足的特点,这便使得人类从最初的味觉快感中感受到了一种和科学的认识、实用功利的满足很不相同的东西。于是,把“味”和“美”联系到一起。另一方面,中国饮食活动又深深地陷入功利之中,和礼仪及伦理教化、真善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饮食成为传播和实施封建仁义道德及礼仪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这一特点,在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同样给予中国古典美学以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万建中《中国饮食活动中的美学基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的产生。
B.封建道德观和传统美学观灌注于饮食活动形成的因袭重负把餐桌扭曲为一个社会。
C.把道德观念和美学规范装进餐桌,不仅是对“吃”的异化,更是对“吃”的亵渎。
D.“五味之和”是中国饮食“调和”的中心,讲究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古典美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刻影响。
B.文章列举孔子和孙中山的例子,证明了饮食文化在深层心态中往往与美学等同。
C.文章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超越功利欲望满足”和“陷入功利”的矛盾特点。
D.文章仅论及中国饮食活动与礼仪等联系在封建社会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刻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国饮食就不能给人一种既古朴又清新的感觉。
B.如果没有阴阳五行学说,中国饮食活动就无法充满辩证意识,并呈现千变万化。
C.因忽视了饮食的根本目的,中国饮食活动展现的美学意蕴除深刻外又是片面的。
D.饮食对满足延续生命、保健养生、赠送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等需求都有重要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10 10:2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节选)

①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象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

②大家知道,数学是2+3=5这样一门抽象的科学。例如:“两头牛加三头牛等于五头牛”,“两棵树加三棵树等于五棵树”。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正是从这类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了这样一个达四海亘古今、囊括宇宙万物的伟大的抽象公式:2+3=5。它好比是说:“两只空筐加三只空筐等于五只空筐。”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天地间万物。如果 只能装一样东西,倒不出来,那数学的用处就极有限了。

③有趣的是,艺术魅力的源泉之一,也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空筐”,其中尤以音乐最为典型。就是说在一切艺术中,当推音乐“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如果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在于他们分别提供了两个伟大的“空筐”:F=ma和 E=mc2,那末,贝多芬的成就却在于他向人类文化宝库提供了好几个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的音乐“空筐”:《英雄》《命运》《田园》和《第九》这四部交响曲。这些“筐”竟是如此的“空”,它们要求乐队指挥、演奏家和广大听众把各自的内外阅历统统放进去。因此,有海菲茨的贝多芬,也有梅纽因和小泽征尔的贝多芬,同时还有张三、李四的贝多芬。

④20岁欣赏《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聆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很不同的——如果你在这20年间,饱受事变,经历了坎坷人生的话——之所以有这种效果,正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空筐”性质。这种性质的音乐心理学基础,便是自由联想。所谓“空筐”,正是艺术家为万千观众提供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爱因斯坦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不仅是指理论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而言,而且也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 可以说“空筐”是为想象力而设置的,“空筐”要求万千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再创作。

⑤诗歌的“空筐”的性质也是很显著的。比如,李商隐的杰作《乐游原》便是一个典型的“空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____________________”你有你的“夕阳”,我有我的“无限好”;也许,你的“夕阳”和“黄昏”,比李商隐的“夕阳”和“黄昏”还要丰富得多,这不仅不违背原诗的本意,而且正说明原诗的成功。我以为诗人的艺术成就如何,全看他创造了多少个 “空筐”,李白、杜甫创造的“空筐”恐怕最多,最好。宋朝学者张炎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乃是“空筐”说的另一种表述。

大致来说,艺术分两大类:情节类和情态类。前者的“筐”较“实”,后者则较“空”。在一生中,我们至多只想把《福尔摩斯探案》这类小说重读三遍,可是在我们一生中,却可以把贝多芬的《命运》重聆一百遍。(    )一般来说,文化素养较低者更倾向于   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特别要求观众(读者、 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主动地进行再创作。与此相反,文化素养较高者,则更倾向于   作品。因为他在这类作品中发现了一个驰骋自己想象力的广大空 间,发现了一个可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广大世界。

【小题1】下列对“空筐”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是艺术世界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B.“空筐”性质不是艺术创作必须遵循的规律,而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
C.“空筐”是艺术家为万千欣赏者提供的调动想象力的空间。
D.艺术家创造的“空筐”的多少和好坏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的高低。
【小题2】请填出第⑤段横线上的古诗句。
【小题3】第⑥段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⑥段括号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或者说,它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自身的情节
②因为前者属于情节类作品
③而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可以不断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
④而后者属于情态类的艺术,具有恒听恒新的性质
A.③①②④B.②④①③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小题5】第⑥段中的两个空格分别应该填入□□。
A.情态类艺术作品B.情节类艺术作品
【小题6】根据“空筐”理论,请举一例谈谈应该如何欣赏情态类作品艺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教养与奢华无关
梁文道
①今天的中国,无论你走到哪里,几乎都能看见“奢华”这两个字。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于是房子是奢华的,车子是奢华的,大衣是奢华的,手表是奢华的,皮鞋也是奢华的,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
②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可是有一天,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一两千字之后笔锋忽然一转,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子有多奢华,并将其定位为“低调的奢华”。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位,再将品位等同于奢华。许多媒体早就在“奢华”和“品位”之间画上等号了,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绅士”也挂了上去,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
③我的生活奢华不起,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在我的印象中,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④且看19世纪英国绅士之间的通信,关于绅士的品位,他们是这么说的:“×××的家朴实无华,真是难得的好品位。”“他是那种老派的绅士,一件大衣穿了20年。”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低调而不张扬,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作品位,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位。
⑤就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它是很贵,但它可以穿上一二十年,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更是你穿它、用它的态度。首先,你会珍惜它,所以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不会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其次,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护理它,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拭灰,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就算他有佣人,他也宁愿自己动手)。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10年之后,它略显老态,但不腐旧,看得出是经过了不错的照料,也看得出其主人对它的爱惜。这叫作绅士。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但一定不随便花钱,朝秦暮楚。
⑥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⑦当然,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但他的人格、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简单地讲,这就是教养。“教养”是一个何其古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啊。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的、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久而久之,甚至开始有人以为,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
⑧如果你觉得“教养”太过抽象,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开着一部奔驰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吓死的贱民,这是没有教养的。手上戴着伯爵表,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服务员小妹妹,这也是没有教养的。
⑨教养不必来自家教,更不是贵族的专利,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然而,如今有力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岂不可叹?
(选自《中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真正的绅士具有哪些品质。
【小题3】请结合文章,说说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它能够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
(2)深度工作的概念虽然不是卡尔·荣格的说法,但是他的做法却像是理解其中深意。荣格曾在树林中用石头建起一座塔楼,以此实现职业生活中的深度工作——这项任务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探究历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生活,你会发现深度工作在他们身上是非常普遍的。比如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问小屋里完成;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JK.罗琳确实会使用电脑,但是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3)当然,深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人物和“厌恶”电脑之人。众所周知,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只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另外很具有讽刺性的是,被称作网络朋克作家的尼尔•斯蒂芬森参与创造了流行的网络时代概念,我们却几乎无法通过电子通讯的方式联络到他。
(4)在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身上,深度工作的普遍存在现象很值得强调,因为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群体过快淡忘了深度工作的价值。知识工作者之所以远离深度工作,原因显而易见——网络工具。网络工具是一个非常广的门类,包括电子邮箱和短信等通讯服务、推特和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以及Buzzfeed和Reddl等炫酷的娱乐信息网站。这些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然而与此同时,现代知识工作者也并没有游手好闲。事实上,他们称自己和以前一样忙碌。
(5)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20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它之所以有价值,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种原因与学习相关,第二种原因是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摘编自美国卡尔•纽伯特《深度工作-前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深度工作是指在认知能力达到极限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
B.深度工作能够唤醒人们在当前智力水平下深藏于心的价值需耍。
C.荣格在树林中用石头建造塔楼是为了践行作者深度工作的理念。
D.当代大多数知识工作者从未意识到深度工作对成功的潜在价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浅易的文字对深度工作的概念、作用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释。
B.文章第二、二两段列举深度丁作在古今成功人十身上的具体表现以论证中心。
C.文章第四段着力剖析当今知识工作者淡忘深度工作价值的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D.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展开事实论证和比喻论证,最后重申其价值所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取得伟大成绩的深度丁作者为了在成名后不受干扰大都拒绝使用电子通讯。
B.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是其无法进行深度工作的主要原因。
C.因深度工作与学习相关,与数字网络革命的影响力是双向的有关,所以很有价值。
D.如果当代知识丁作者都能像荣格、盖茨一样深度工作,就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⑴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⑵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⑶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⑷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⑸中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节选自《中国文史百科总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不同,重道义而远鬼神,强调以人为本。
B.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强调以神为本,信仰上帝。
C.孔孟的儒家思想虽也强调“天”“神”,但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
D.儒家文化特别重视和谐,“和”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中心论题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B.文章首先亮明观点,再分点论述,最后总结,整体结构是总分总。
C.文章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D.文章第⑷段,引用很多孔孟言论,突出“以人为本”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自古就是无神论,孔孟偶尔提到的“天”与基督教的“上帝”毫无关联。
B.儒家强调自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有道德自觉心。
C.中国知识分子宗教思想相当淡薄,这与儒家“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有密切关系。
D.中国哲学强调“以和为贵”,西方文明虽也讲“和”,但更注重“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天的我们端正姿容,昂首阔步前进。中国百年革命进程中,有许多恢弘的故事和人物,值得今人与后人永远铭记,并且能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继续前行的经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重现惊心动魄的风云岁月,毫无疑问是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那些拥有精彩故事的历史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参与到历史“故事”的当事人,基本上很难直接与我们对话了。写好革命历史,宣扬好革命历史,成为我们文学工作当前与今后的一大艰巨任务。
要写好革命历史题材、塑造好历史題材中的人物形象,自己要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仰,半信半疑者是无法写出令读者信服的作品的。自己对革命历史题材的认识要有深度,浅层次地理解事件和人物,只是简单的历史记述,无法进行艺术的升华。“夹生饭”式的历史题材创作,不会受到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革命历史更无法以“夹生饭”的形式获得继承与传扬。与此同时,创作者还要具有表现历史的境界——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艺术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创作者本人的艺术表达水准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每一个时期读者的阅读情趣都有所不同,历史题材创作者必须考虑每一个“当下的”读者与观众的“口味”,作品出来后不被社会接受和传播,就不符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根本目的与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创作之所以叫“创作”,在于它是创作者的智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艺术之所以叫“艺术”,在于它是艺术创作者独有的艺术表达的本领和技术。创作,是在某种精神、责任和使命的激发下催生的灵感性劳动,它的艰苦性、艰巨性和卓越的贡献性,皆系于此。艺术,是创作者们长期磨炼、自成一派、独具风格的创造,是从生命与智能中勃发岀的能量,是最光辉的精神财富。革命历史要获得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再生,就必须依靠先进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艺术来完成。因此,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文学工作者和艺术界人士不仅应该继续以巨大的使命感拿出重要历史节点的纪念作品,另一方面,由于革命历史距离现实越来越远,继承和宣传革命历史精神的任务也将变得越来越重,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难度随之不断增加,要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表达,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要求、新挑战。
我们只有抱着对革命历史本身的尊重态度,对客观事实的忠诚度,对价值取向的坚定不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作精神、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才能让越来越悠远的革命历史,闪着光芒活起来,永远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2017年08月17日《人民日报》何建明《让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鲜活起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题材的作品,不可一味拘泥于史实,而要以鲜活的艺术形象面对读者和观众。
B.革命历史故事和人物,能让我们从中获得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继续前行的经验。
C.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是当代民族精神建设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D.精彩故事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使得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者普遍感到任务艰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意义和写好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方法、途径。
B.第2自然段第一层讲革命历史故事的意义;第二层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必要性、艰巨性。
C.第3段从理想信仰、认识水平、历史境界、艺术表达等方面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者的修养。
D.第5段从历史态度、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等方面总结全篇,对创作者提出明确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只有充分考虑“当下的”读者与观众的“口味”,作品才能被社会接受和传播。
B.只有依靠先进思想引领下的创作艺术,革命历史才能获得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再生。
C.面对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难度增加的现实,创作者要不断攻坚克难、创新表达。
D.只要创作者有正确的价值观,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就能写出好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