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同的文化境遇和自我内心文化定位,决定了陈洪绶和伦勃朗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内涵,并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貌。从陈洪绶的《仕女图轴》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注重传统法度的精神。衣纹线条简练、优美,具有明显的装饰性;造型平面,色彩简淡,把物质性表现降到最低,突出精神特征,处处见匠心。再看画面的形式感,陈洪绶具有专业素质,他利用尽量简洁的点线完成画面疏密、黑白、虚实的经营,惜墨如金。他的画不管在形式的意味上,还是在局部的刻画上,都让人赞叹。从画面看,陈洪绶的画可算得上高古奇骇,他的慕古情绪是显见的,是继承传统与浪漫张扬的个性创造相结合的典范。伦勃朗是一个不肯墨守成规的人。他吸收明暗技法,造型厚实,他的《圣家族》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构图技巧。在伦勃朗手里,光和影成为表达主题和情感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正像中国绘画中常常让黑色的形象突现在大片空白背景上一样,他常让明亮的形象从黑色的背景里突现出来,以求在显著的反衬中让主体突出。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陈洪绶的“叛逆”是画家的“叛逆”,即以浪漫的形式、风格和夸张的创作手法所获取的艺术创作自由,而伦勃朗的“叛逆”则表现出更为纯正、直接的审美理想的自由。因此可以说,陈洪绶更贴近于绘画本身,而伦勃朗则更靠近于审美理想。
中国古代版画与中国画一样,重视线的运用,注重轮廓感。主观上来说,陈洪绶身处明、清交替的动乱年代,对当时的社会、制度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屈子行吟图》以非凡的想象力塑造了屈原屡遭排挤、内心苦闷、行吟泽畔的形象。总体来说,陈洪绶版画的线描简洁、明确,充满运动感和节奏感,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沉着含蓄的艺术效果。
西方自文艺复兴起,就不断探索用光的明暗变化来表现对象的体积与质感。伦勃朗是一位用光的高手。他善于用光的明暗的强烈对比,突出形象的主体,使表现的深度直达人物内从总体上来说,17世纪的欧洲画家,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那样,只是用深浅色调画出立体感,用近大远小表现空间感,而是创造一种人造光,一种当时并不存在的人为的强光来形成一种明暗反差,突出中心、传达情感、营造氛围。这是快速发展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光学在艺术中的实际运用。伦勃朗整个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在画中运用光线的问题。在版画中,他借助油墨的透明性和不同密度交替表现细微处的质地组织和线条凹凸的立体感、明暗效果和神秘昏暗的气氛。巴洛克美学的强烈明暗对比和远景模糊的处理手法,在伦勃朗的版画中展露无遗。蚀刻风景画《三棵树》通过极为精确的笔触刻画,仿佛可以看到光的闪烁和空气的流动。最后,从形象特点来说,和中国画一样,陈洪绶版画的艺术形象不受客体的局限,不斤斤于形似,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客体形象加以取舍提炼,通过夸张、变形,鲜明地表现对象内在的神。西方版画也和绘画一样,注重写实。但相同的是,都要深刻、传神地表现对象的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陈洪绶或伦勃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陈洪绶的《仕女图轴》惜墨如金,其中人物的衣纹线条简练、优美,体现出他注重传统法度的精神。
B.陈洪绶的画常常让黑色的形象突现在大片空白背景上,因而成为继承传统与浪漫张扬的个性创造相结合的典范。
C.伦勃朗是一位用光的高手,可以说他的整个一生都在研究如何在画中运用光线的问题。
D.伦勃朗借助光和影等艺术语言来表达主题和情感,常常使得表现的深度直达人物的内心。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洪绶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关注,同时也为上层社会服务。在这点上,伦勃朗也是一样。
B.陈洪绶受明、清交替的动乱时代的影响,有时也把对当时社会、相关制度等相当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渗透到自己的绘画中。
C.受文艺复兴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伦勃朗在表现并突出形象的主体的时候,善于借助光的明暗对比来实现艺术目的。
D.陈洪绶与伦勃朗的绘画与版画都有相同之处,他们都能深刻传神地表现所要刻绘对象的“神”,这说明艺术是没有边界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洪绶与伦勃朗尽管在绘画领域都有“叛逆”之处,但是他们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思想还是不尽相同的。
B.陈洪绶的版画艺术形象不受客体的局限,根本原因是他的作品线描简洁、明确、充满运动感和节奏感。
C.在巴洛克指导下,伦勃朗借用强烈的明暗对比与远景模糊的处理手法,使得绘画产生光的闪烁和空气流动的动感。
D.陈洪绶更贴近于绘画本身,伦勃朗更靠近于审美理想,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文化背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2 04: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注】①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
【小题1】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B.叶嘉莹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C.叶嘉莹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并把顾随的讲课稿整理出版。
D.叶嘉莹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小题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
E. 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小题3】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C.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C.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D.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华裔物理学家王中林和其博士生宋金会成功地在纳米(十亿分之一米)尺度下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纳米发电机。这一最新成果开启了纳米科学和技术的新篇章。

近十年来,纳米科学界对纳米材料合成和应月的研究方兴未艾。尺寸微小、功耗低、反应灵敏的纳米器件和纳米机器人,一直是纳米学术界的前沿,因为它们可以完成微观医疗以及遥感等普通人力难以启及的使命。但对于全球众多的研究者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不管纳米器做到多小,仍然不得不依赖庞大的外接电源。如果真正让这些微小器件工作起来,保持纳米系统微小而且体内可植入等特性,小型化的供电系统必不可少。只有实现了自带电源的纳米器件才可视为真正的纳米系统,也才能在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王中林和宋金会巧妙地利用竖直结构的氧化锌纳米线的独特性质,在原子力显微镜的帮下,研制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世界上最小的发电装置——纳米发电机。他们充分利了氧化锌纳米线的半导体性能和医电效应:通过外界环境震动,无论是超声波,还是人的行走、潮汐的运动,甚至心脏跳动(如果被植入人体内部的话),使得纳米线因机械运动所产生的动能传导,而产生微小的共振、摆动、变形,从而在表面积累起电荷,再使纳米线所附着的电板输出电流,从而完美地实现纳米尺度的发电功能。据测算,当时这一的米发电机竟然能达到17%—30%的发电效率,为自发电的纳米器件奠定了物理基础。

王中林教授早在七年前就敏锐地认识到氧化锌具有独特的半导体、光学和生物特性等其他纳米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带领科研小组,一直致力于以氧化锌为基础的纳米材料的合和应用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1年,他们首次合成氧化锌半导体纳米带大科研成果震动了整个纳米学界。

王中林团队的科研成果表明,纳米发电机的发明势必是纳米科技界的重大科研里程碑,用前景不可估量。

(取材于《纳米发电机问世》)

材料二

摩擦运动产生的微小能量收集起来能不能发电?王中林教授的回答是“能”。2011年,王中林教授发现表面上修饰着纳米结构的塑料薄膜,互相摩擦就有静电产生,而且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压电流是过去用压电产生的几十倍。基于这样的发现,王中林团队研制出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在2014年将其翰出功率提高了五个数量级。

从2006年开始,王中林团队先后发明了压电式纳米发电机、热势纳米发电机、混合型纳米发电机、摩擦纳米发电机,用单根氧化锌纳米线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化。此外,美国另一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联合开发一种能从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中收获能量的纳米发电机,将车辆的燃油效率提高10%。而中科院纳米能源所2014年也成功研制出旋转型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了恒定电源的输出。

发电机可以收集机械能,如人体运动、肌肉收缩等所产生的能量;还可收集震动能流体能量,如声波和超声波产生的能量;体液流动、血液流动和动脉收缩产生的能量。然后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电能,提供给纳米器件。

纳米发电机在生物医学、军事、无线通信、无线传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例如每个人的衣服、鞋子里放置这样的电源,肢体运动时就可以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为身上携带的电子设备(包括MP3、手机等)提供能量。还可用来植入皮下,利用肌肉活动来供电,不需要更换电池,就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脏活动。甚至可应用到安保方面,将传感器安装到门把手上、地面上、屋子里,有人触碰上就可产生信号,实现报警或启动监视状态。

目前,纳米发电机可以预想的主要有三大应用领域:第一大领域是移动通讯、移动能源,也就是逐渐流行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第二个应用是自驱动的传感,包括健康监测、物联网、环境监测方面等等。第三大领域则较为长远,利用大能源发电。比如现有的风力发电机,体庞大,风力太小带动不起来。而利用纳米发电技术,在一堵墙上做出蜂窝状的小洞,只要有风就可以发电,也就是说,纳米发电机具有大规模收集和转化自然界中机械能的潜力,有望成为绿色能源供给的全新途径。

和传统的电磁发电机相比,纳米发电机具有诸多优势。例如,摩擦发电机由薄膜高分子材料和薄膜电极材料制成,具有极轻的重量和极小的体积,特别适合于为小型电器提供电能;摩擦发电机的制作材料均为大规模工业化原料,其结构简单,制作成型简便,制作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发电技术,为其广泛应用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

(取材于《可收集摩擦发电的纳米发电机》)

材料三

如今,纳米技术几乎涉及到现有的一切基础性科学技术领域,并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发生革命性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人们憧憬着纳米技术将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前景时,也应该冷静地考虑纳米技术将对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纳米技术的重要理念。日本于190年就开展了工程纳米材料毒理方面的研究。美国自2000年提出纳米技术开发计划的同时,就提出考虑纳米技术的负面影响。中国自2005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资助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的项目。

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储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环境中,从而对生态和人体都可能造成影响。首先,纳米粒子通过肺呼吸、皮肤渗透、肠道系统以及医疗过程中被有意的注入(或由植入体释放)进入人体,可能对肺部产生炎症,可能会穿过血脑屏障向脑组织、血液或者其他组织迁移,并对机体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其次,人工纳米材料由于其尺寸较小,具有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人工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还可能与环境中的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动物等产生生态毒性效应,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稳,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刚刚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纳米技术可能会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工作,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对社会伦理道德存在潜在的威胁。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人类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去生育后代,从而改变传统的生育方式和人类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方式,到时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如果结合转基因技术等新技术,也许未来人类的寿命将得到不断的延长。如果每个人都可长生不老,那么必将导致地球有限的空间人满为患,而且再也没有人去珍惜时光,追求生今的价值,这样的社会也必将衰落。这对人类的伦理道德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取材于《纳米技术的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兴未艾:艾,读作“yì”,为“停止”之意。
B.“难以启及”“潮汐”“附着”三词书写都正确。
C.电荷:“荷”字与“荷枪实弹”中的“荷”同音。
D.震动:意为“使人心不平静”,可与“振动”替换。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纳米发电机”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
B.具有功耗低、反应灵敏等特点。
C.能为纳米器械工作提供电源保障。
D.在科技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纳米发电机实现发电所需条件的一项是
A.机械运动
B.氧化锌纳米线
C.原子力显微镜
D.电极板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2011年,王中林团队发明摩擦纳米发电机,并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五个数量级。
B.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收集摩擦运动中产生的能量,来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
C.纳米发电机可收集机械能、震动能、流体能等一切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D.纳米发电机一旦通上电源后,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
【小题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纳米发电机应用性”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泛B.永久C.便捷D.绿色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电磁发电机相比,不属于纳米发电机优势的一项是
A.摩擦发电
B.体积小、重量轻
C.适合为电器提供电能
D.制作成型简便,成本低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面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纳米技术可以触及到基础性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B.研究纳米科技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表明了中国在发展纳米技术时具有负责任的态度。
C.纳米材料进入环境之后,就会与环境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产生生态毒性效应。
D.如果利用纳米技术改变人类基因和细胞结构,那么传统的父母双亲的概念就会消失。
【小题8】纳米技术将会在哪些方面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我国能源依赖、解决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能源汽车行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奠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地位。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相关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还较为少见。另外,燃料电池主要的原料为氢气,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氢气的制造成本较为昂贵,使得其在市场化下的竞争力较弱。

(摘编自《2017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1.23)

材料二:

材料三:

刷脸坐车、无人驾驶……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现实。

去年以来,多地开始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智能”,新能源汽车将与人工智能、5G通信紧密结合,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合众新能源汽车创始人方运舟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将成为如手机一样的智能移动终端。“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将是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而不再仅仅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

业内人士认为,传统汽车主要依赖发动机的性能,而电控、电机和电池“三电技术”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国产自主品牌插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翅膀,通过技术创新制胜电动车领域,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摘编自《未来智能汽车什么样》,新华社,2018.2.13)

材料四:

虽然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但从分项指标看,只有新能源汽车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他分项指标排名均不高,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基并不十分牢固。在政策环境竞争力方面,虽然政策力度全球最大,但基础创新环境不足,应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产业支撑力方面,我国虽然有较强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但主要在国内市场配套,进入国际市场配套体系的较少,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我国还需要在产业化服务平台、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企业前瞻性投入方面继续加强和提高。

(摘编自《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2017.8)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想要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就必须大力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
B.智能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种趋势,而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C.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智能化,无人驾驶和刷脸坐车等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转变为现实。
D.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无论哪种类型,都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产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就能实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车。
B.材料二的图表显示,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差距很小,这说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C.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智能移动终端,不再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而是可供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
D.从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的分项指标的排名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小题3】根据材料,请你就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