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qíng   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中一种常见的内容风格,并且能够迅速得到追捧和传播。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正在从不同方面质疑传统话语权威,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同时,要注意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权利的不平等。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人的权利的延伸,个人权利的保证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其获取技术的难易程度相关。“技术上和理论上的平等,绝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jué   择和妥善处理。
【小题1】给拼音写词语。    引qíng________ jué择__________
【小题2】防止人的异化,指出“异化”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对材料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但增加了人们的记
忆负担。
B.媒体新的传播方式、内容风格,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并且改变了现有的语
法规则和话语结构。
C.媒体新各项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
D.媒体形态的多元化,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渠道,都获得了社会参与的权利。
【小题4】新媒体的发展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5】新媒体的发展同样也对学校产生了一些消级影响,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采取哪些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来消弱、消除这些不良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08: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学校、望得见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
②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③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④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来的。
⑤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⑥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⑧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⑨“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⑩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向寺院作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
(11)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抱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12)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生!”
(13)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
(14)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震荡了,脑子就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一样,嗡嗡作响。
(15)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
(16)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17)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
(18)桑吉一直匍匐在草地上,他的一双膝盖很快就被苏醒的冻土打湿了。他的眼睛为了寻找这短而细小的虫草芽都流出了泪水。一些把巢筑在枯草窠下的云雀被他惊飞起来,不高兴地在他头顶上忽上忽下,喳喳叫唤。
(19)和其他飞鸟比起来,云雀飞翔的姿态有些可笑。直上直下,像是一块石子、一团泥巴,被抛起又落下,落下又抛起。桑吉站起身,双臂向后,像翅膀一样张开。他用这种姿势冲下了山坡。他做盘旋的姿态,他做俯冲的姿态。他这样子的意思是对着向他发出抗议声的云雀说,为什么不用这样漂亮的姿态飞翔?
(20)云雀不理会他,又落回到草窠中,蓬松着羽毛,吸收太阳的暖意。在这些云雀看来,这个小野兽一样的孩子同样也是可笑的,他做着飞翔的姿态,却永远只能在地上吃力地奔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像一只笨拙的旱獭。
(节选自阿来《三只虫草》,有删改)
【小题1】(梳理情节)请围绕小主人公桑吉,梳理文章的情节。
【小题2】(分析情节技巧)有人认为,描写云雀的文字是小说的赘笔。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3】(分析情节作用)分析小说第⑩段的作用。

同类题2

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过去30年来,人类已经从激动人心的技术进步中获益匪浅。但说起人工智能,大家一定对阿尔法狗和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围棋大战记忆犹新:阿尔法狗以大比分赢了。此战之后,阿尔法狗声名大噪。怎样更好地开发应用“人工智能”,人们各抒己见,各施良策。
当前,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开始在人工智能上发力,在“互联网+”时代,这二者的结合将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一、智能家居——舒适、便捷家居新体验
智能家居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家庭中的设备连接在一起,使多个设备形成联动,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于一体,从而给用户带来最大程度的方便、高效、安全与舒适。
试想一下: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你可以通过手机对家中的一切进行预先设定,空调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电饭煲、饮水机开始工作……当你踏入家门时,就可以享受到舒适的温度和美味的饭莱。当你准备睡觉时,通过遥控器的控制,窗帘渐渐合上,卧室内的床头灯亮起,其他不使用的灯光和用电设备同时断电,室内安防系统开始运作。
这将是多么美好!
二、智能设备一______
智能设备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而开发出的可穿戴设备的总称。通过这些设备,人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与自身的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网络甚至其他人的辅助下更为高效率地处理信息,实现无缝交流。
咕咚手环是首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用户可将该手环戴在手腕上,当处于运动模式时,该手环能24小时记录佩戴者的活动情况,以里程、步数和卡路里为单位,令佩戴者明晰地知晓一整天内运动了多远距离、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能为热衰减肥和运动的用户提供实时监测服务;切换至睡眠模式时,除了能监测睡眠质量,手环还将根据使用者睡眠深浅状态,在应该叫醒的时间段中的浅睡状态下,通过震动来唤醒佩戴者。
三、智能汽车一______
智能汽车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它首先要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道路及各种服务设施的信息资料;其次要配备几个智能系统:GPS定位系统,以确定行
驶方向;道路状况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前方道路状况信息,必要时改变行驶路线;车辆防碰系统,控制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在探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减速或刹车,并把信息传给指挥中心和其他车辆:紧急报警系统,出事故后自动报告指挥中心进行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用于汽车与指挥中心联络;自动驾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点火、改变速度和转向等。
以往在科幻大片中才能见到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近了。
以上提到的仅仅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的部分事例。在未来的日子里,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会在更广、更深的领域里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小题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不属于智能汽车中的智能系统的一项是(   )
A.无线通信B.GPS定位
C.车辆防碰D.导航信息
【小题2】对下列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的相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获益匪浅:匪,读音为fěi。
B.记忆犹新:犹,“如同”之意。
C.声名大噪:噪,形声字,声旁从“喿”。
D.各抒己见:己,共3笔,第2笔为“横”。
【小题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1)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2)……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⑾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小题2】请结合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文明的两种知识
钟祥财
①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三种。一种是理论知识,又称思辨知识,是指人类为着知识自身而追求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等;另一种是实践知识,它是人类为着社会行为而追求的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还有一种是创制知识,它是人类为着创建和制作而追求的知识,包括各种技术、工艺等。归结起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知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知识,另一类是非技术性知识;前者是指工匠制造一件器物的确定知识,可教可学,后者是人们思考道德哲学等问题的更为复杂的知识,除了教育和交流,更需要通过体验、积累、感悟逐步掌握。
②古希腊人对知识怀有深深的敬畏。他们智力敏锐、生活从容,又如履如临、懂得自律。比如,他们对数学有精到的理解,但不会大胆地把数学作为改变生活方式、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在他们眼里,数学本身就是理念,是本质,是认识的极致,其他的一切不过是它的外包装。如果把思辨知识降格为创制知识,无异于把人类所有的智慧都变为工具,人也就失去了知识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世界本身生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也变成工具。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是希腊人最了不起的智慧。
③依据技术知识而运行,社会经济可以快速发展,可以有数据证明的增长,但其中掩盖的问题、隐藏的风险,往往超出技术知识所能解决的范围。所以博尔丁警告说:“世界很复杂,如果我们非常欣赏数学模型的简单,认为世界的确像这些模型,真正的危险就会发生。”金融危机是经济学数理崇拜的代价,体制转型是对科学计划的矫正,而所走弯路正是由于人们追求所谓“通天塔”的确定知识所造成的。
④在环境方面,在怎样减少碳排放的问题上,各国的思路还是集中于替代能源和开征新税等,试图依靠技术进步解决人类需求和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通过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地球负担显得不合时宜。在生活方面,转基因技术等正不可阻挡地走上百姓的餐桌,生物学界一再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安全、必要的,但生态学家、伦理学者和普通民众仍心存疑虑,因为经验和理智告诫人们,当一种技术知识满足了人类一部分看得见的需求时,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是看不见的,人类很可能得不偿失。
⑤100年前,马克思·韦伯在回答什么原因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的问题时,提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个概念可以与上面划分的两种知识相对应。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是技术性知识,它服务于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目的的本能和意识。而体现价值理性的非技术性知识则不同,它以人类文明中与功利目的相关性不紧密的观念习惯和普适价值为内涵,崇尚智慧、道德和正义,难以用技术性知识加以推理或证明。如果说技术性知识是对人类求利本性的承认和满足,那么非技术性知识则是对人类本性的精神引导和制约。技术知识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人类毕竟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非技术知识体现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今天,延续人类文明急迫地需要技术知识和非技术知识发挥协同作用。知识不该仅仅能使人类富裕,而且要能使人类智慧和快乐。
(2011年11月21日《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知识划分为技术性知识和非技术性知识两种。
B.技术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学掌握,而非技术性知识则不需要通过教学而掌握。
C.在环境方面,人类应该尝试通过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以减轻地球负担。
D.工具理性就是指技术性知识,价值理性就是指非技术性知识。
【小题2】下列属于本文所说“技术性知识”的是
A.第一段中提到的形而上学
B.第二段中提到的数学
C.第三段中提到的数学模型
D.第四段中提到的经验和理智
【小题3】请简析第二段“不轻易品尝智慧之果”的含意。
【小题4】非技术性知识对于人类文明有何价值?请作简述。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那些情态各异、匠心独具的篇什,是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了漫长岁月里的每一个黑夜,也使得每一个白天更加灿烂和妖娆,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

②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抒情表意,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抒情表意的方法很多,诗歌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诗歌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重要方式,而且,在上古时代,诗、乐、舞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③在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面对着神秘莫测的洪荒自然,面对着无从把握的个体命运,人类积压了太多的惊慌、苦闷和悲伤。于是,在篝火之侧,鼓乐声中,或是幽怨、或是激昂的歌声就会在天地之间唱响,个体情感融会成了集体意志,集体意志又传达给了神灵,个体的焦虑就此得到释放,生活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可以说,人类正是在诗歌光芒的烛照下,一步一步地走出黑暗的丛林。此时,诗歌表达了人和自然的冲突与和解,情感淳朴而深厚,节奏简单而重复,我们从《诗经》中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震撼力。

④文明的发展,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变得重要。在这对关系中,个体仍然是渺小的,理想令人激动,挫折令人沮丧,歧路令人疑惑……这一切情绪,都必须得到□□和化解,于是诗歌的韵律再次出现。楚国大夫屈原有志报国却惨遭迫害,由衷感叹道:“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正是诗歌的力量,拯救了悲愤之中无以自拔的屈原,这位宗室政治家也就成了个体抒情诗的先驱和巨擘。此后,无论是忧心如焚的阮籍,还是深情济世的杜甫;无论是以诗干政的白居易,还是豁达自处的苏轼;诗歌,都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是世俗之外的栖息处。

⑤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个体自我最为幽微的探索,不是哲学,而是诗歌。无端而起却飘渺如烟的爱情,季节变换中莫名的兴奋、忧伤甚至是挣扎,山水花树里摇曳的寂寞、感动和彻悟,还有总也无法左右的命运……这些,到底是缘于人性的脆弱,还是现实世界的虚幻呢?正是陶渊明、李白、李贺们,执著于即时的、神秘的、独特的精神体验,他们的诗在风吹云动、花开叶落的境界中,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有限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⑥中国诗歌,除了开拓生命的境界之外,还以其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

⑦诗和音乐相伴而生,所以,音乐节律就成了诗歌最重要的结构方式。早期诗歌,如《诗经》中的国风,多采用叠句和联章复沓的形式,循环往复,一气相贯,再加上用韵绵密,多即景起兴,涵泳中能真切体会古老的民间歌谣的情态。至楚辞,因双音词增多,诗句主体由四言而变为五言,再益一语气词“兮”字,形成以六言为主的诗句形态,而音韵婉约缠绵,风情婆娑,且多变化,读之令人沉醉。《诗经》之温柔敦厚,楚辞之沉痛悱恻,皆与各自的语言形态交相辉映,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风格类型。

⑧汉代以后,文人结合《诗经》和楚辞的形态,摒弃了复沓、语助词等民歌因素,发展出了五言体诗。五言体诗算得上是中国诗歌中最为基础性的诗体,它充分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和优势,形式朴素而整齐,给人一种温润含蓄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往往是一些不加修饰的、集体性、时代性的情感,因此能够直指人心。钟嵘《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说明了五言诗在描绘事理、抒发情感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后人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七言。以上皆为古体诗。

⑨与古体诗相对的是近体诗或格律诗,又分为绝句、律诗、长律,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格律,是指从汉语四声出发的声律组合的法则,它的目的是使诗读起来声韵起伏有致,自然而富于变化,形成美妙的音乐效果。唐人在此基础上,穷尽变化,形成多种谱式,而规则也趋于谨严。在格律诗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对仗。对仗追求的是句式和内容的对称,尤其追求错落有致中的均衡。对仗的形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面对、借对、当句对、错综对、蜂腰对、偷春对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水对,“缈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殷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是扇面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是当句对。这些精美雅致的诗歌形态,以及蕴藏其中的丰富细腻而新颖别致的意境,是智慧和敏感心灵的结晶,是中国形式美学的高峰。

【小题1】文章第④段空格中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泄
B.喧泄
C.渲泄
D.暄泄
【小题2】写出文章第②段所引用的古文中包含的两个成语。
【小题3】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进行分析。
【小题4】根据文章③—⑤段的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阐述的角度
诗歌的作用
面对神秘的自然界
(1)
面对强大的世俗社会
(2)
(3)
开拓人类精神世界,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意义。
 
【小题5】文章第⑥段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  )
A.精巧而谨严的格律
B.复杂而深切的情怀
C.新颖而别致的意境
D.精致而多样的形式
【小题6】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功能相近,三位一体。
B.第③段中“黑暗的丛林”指的是蛮荒时代人类险恶的生活环境。
C.诗歌的体裁及相应的语言形式对意志感情的表达有重要的作用。
D.格律诗具有精美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小题7】根据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内容,结合自身的阅读积累,阐述诗歌是如何“开拓人类精神世界”的。
【小题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样子。也可以指流水声。②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1)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五柳”是 (人名)。
(2)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这是一首五言体诗,属于古体诗。
“寒山”、“暮蝉”点明了季节特征。
这首诗重在表现隐居的安逸闲适。
诗中蕴含着超然恬淡的生活态度。
(3)运用现代文一中的观点,从思想情感或韵律美感上对这首诗作简要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