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分)
面对蚂蚁
叶延滨
①“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想起这句话是站在窗前,看到窗外三环路上涌动的车流。远远地望去,那些金属的小铁盒子,在四只滚动的胶皮轮子上,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这令人想起了童年,童年最有自然特色的体验,就是在暴雨前夕,蹲在花园的树丛前,看一队蚂蚁匆匆地搬家。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大雨将至。这是最早知道的道理,气象学也罢,生物学也罢,简洁明了,而且生动直观,蹲在那里,嘴里念念有词“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心里却在想:“它们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它们搬到哪儿去?谁在下命令呢?它们怎么集合得这么快呢?”充满了问号的世界也充满了新奇。我觉得,我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也许就是从看蚂蚁搬家开始,因为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而在那样的场景中,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
②那是面对一片宽阔的草原,眼前的一切,简洁为两种色调,一块是蓝色,一块是绿色,蓝与绿的相交点就是永远召唤你又让你永远无法接近的地平线。天苍苍,野茫茫,我们聪明的先人也只能选择这样空旷的字眼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单纯为无垠,丰富为纯洁。
③那是面对一片荒寂的沙漠,沙漠上是烈日还有烈日一样灼烫的天空,灼烫的天空下是金黄无边的沙漠。仿佛这天空就是沙漠在阳光下幻化的灵魂,而这沙漠尽管每一粒砂粒都是死亡的证明,而所有的沙粒却起伏腾挪成沙丘,沙丘们舞蹈的热情会灼伤我们怯懦的心。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热烈为无语,贫瘠为博大。
④那是面对一派峰峦逶迤的群山,坚如铸铁的山岩远处化为画师笔下的泼墨,而轻逸如纱的云雾又与重峦叠嶂凝成浑然一体的水纹。云雾与石岩难分轻重,群山与云海如同伯仲。千山鸟飞绝,飞翔着的是山的灵魂。空旷之美,世间之大美,寂寥为深幽,厚重为空缈。
⑤每当我面对这样的大美之境,我会想到暴风前那一队匆匆搬家的蚂蚁。我知道那队蚂蚁并不像我们所感受到的那样“渺小”,它们迎接大自然赐予,自信而有节,无论是晨光还是暴雨。这也是我们内心的召唤,走出家门,去草原,越沙丘,登山岭,会在面对大美之时,听到来自内心的生命赞颂。
⑥空旷之美,对于今天的我和你,实在太重要了。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也不幸生活在一个物质充盈的城市。我们几乎变成了物化了的城市动物。我们的空间被丰富的物质世界充盈:楼群、街路、格式化的绿色植物和所有目光所及的事物!我们的时间也被紧张的物化日程充盈:上班、听报告、购物、交费以及闭上眼前接最后一个电话!
⑦当我们的孩子不能蹲下来,在树丛边看到一队蚂蚁爬过他的童年。这也许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但它是一个信号,就是我们已经成为了“城市动物”。我们生活在一切都经过计算机程式化了的世界中:像一架架煌煌书架,每一本书都经典,都文化,同时也都落满灰尘;像一台台冰箱,每一样食品都营养,都保鲜,同时也都令人没有胃口;像一个个超市,每一个产品都诱人,都必需,同时也都写上了交易价钱!城市用各种办法填充我们的需求甚至欲望,把我们填得满满的,以至于内心没有一个小角落放下一个自己”于是,我们被一种力量召唤,走出去,在空旷的草原、荒漠和群山间去,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
⑧望着草原,让绿色浸染你的心灵;望着大漠,让风沙吹走充填你内心的那些办公室职场风波;面对群山,直到你想起了那句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世界就再次接纳你,这个世界会悄悄对你说:“你真不错,你的生活应该这样富有诗意……”
【小题1】文章第①一段中说“相似的问号在另外的场景产生”,这“另外的场景”分别指什么?写它们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加以理解。(4分)
【小题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中划线部分的语句。(6分)
【小题4】.作者在第①段中说“都市人”“像一队蚂蚁似地列队而行”又说“我觉得我像一只蚂蚁”,在第⑦段中还说“去像一只蚂蚁爬过暴雨前的树丛”。这三种说法有什么不同?请简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无论哪个民族的文字,其早先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是到现在仍然使用象形文字的,就只有我们。汉字是当今人类各个民族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文字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其中既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这些都需要我们认识和辨析,我们一旦熟悉了汉字的内涵,就会对它产生感情。

我很喜欢“认字”这个说法。以前,娃娃读书先学的就是认字,“小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后来的大学中文系也一直把《说文解字》当作一门基础的课程来教。现在对“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认字”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的演变。比如“臣”这个字,多少人把它解释成一个人跪着把背弓起,以取“臣服”之意。实际上,“臣”最早在甲骨文里的形象,是一只眼球凸出的眼睛,它的意思是瞪大眼睛,是“瞋”的意思。从前的君主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了,因此要派不同的人去管理不同的事情,去睁大眼睛管理,不是在那里打瞌睡,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以至于不得不另造一个“瞋”字去表示瞪大眼睛的意思。不把这些演变了解清楚,就无法给别人解释“臣”的意思,了解清楚了,才谈得上认识“臣”这个字。

有人问我,认得那么清,有何用处?用传统的文字学来解释汉字,最大的用处是使我们认识到,汉字是有道理的,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有些甚至是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我提倡“认字”,提倡学学古文字,不是为了狭隘地回到过去。文字学不需要也不可能普及,我的设想是,大学生中有万分之一的人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知识就好了。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基础,丢不得。先认识字,然后才谈得上认识汉字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发扬长处,修正短处,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吸收世界各国文化。所以虽然讲求“认字”,秉持的却是开放的态度。

文字是有趣味的,文字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我在成都这些年常常给大学、中学和其他社会团体讲汉字常识,台下常常座无虚席,大家听得很认真。文字是能吸引人的,汉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有些汉字一旦辨识出来,我激动得都要哭。比如前进的“进”,繁体字是“進”,甲骨文就是一只飞鸟,下面一个“止”——脚趾,而且是左脚。人走路也是先出左脚。为什么一只飞鸟一个脚就是前进的进?最初我没弄懂,后来一下子懂了。所有的动物包括昆虫都能往前爬,也能退着爬,人也能够进能够退,只有飞鸟不能退着飞,只能前进,因此飞鸟的运动就是前进的“进”!这个字能造出来,完全是靠古人的观察和归纳,充满着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但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名字的几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呢?汉字对于我们中国人说来,是和阳光、水、空气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但凡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反而不去思考它,反而是最陌生的。我们的母语形成我们的文化,中国人的灵魂就在汉字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它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还保留着我从哪里来的印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的“认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字是“小学”的一部分,古代很重视“小学”,现在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B.认字,就是既要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又要了解它的演变过程。
C.认字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曾经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因为汉字都是文化活化石。
D.认字是认识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我们要辨析反映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汉字,因为其中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
B.“臣”即“嗔”,意思为眼球突出的眼睛,这个字是古人凭观察和归纳创造出来的。
C.从前儿童学习就是认字,而现代学习内容繁多,因此很多人不太重视文字学知识。
D.我们都对当代唯一活着的文字——汉字,充满了感情,并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它。
【小题3】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请从三、四段文字中概括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分享经济的发展与问题

材料一:

工业时代晚期的资源紧缺是分享经济出现的大背景,而我国交通、路面资源和住房资源紧张,催生了分享经济在这些领域首先兴起。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指出,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时长大概每天只有1~2个小时,而接入网约车平台的私家车使用时长大幅增加。

从美国的经验看,2008年短租和民宿领域的代表Airbnb成立;2009年,分享出行领域的代表Uber和跑腿网站 TaskRabbit5 Grubwithus成立。2010—2013年,每年全球分享经济初创企业的数量以近50%的增速发展。

在我国,自2011年起,途家、蚂蚁短租等在线短租平台,春雨医生等医疗知识分享网站,以及后来的网约车平台、租车网站、共享单车都陆续发展起来。近期,具有共享基因的各类众创平台大量涌现,经过政府部门认定的众创空间超过4000个。

在我国“互联网十”迅速发展的当下,发展分享经济具有了重要的平台基础,分享经济模式迎来高速成长的浪潮,该模式未来将向更多领域延伸。

(摘编自鲁元珍《分享经济,新模式呼唤新思路》)

材料二:
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规模
领域
交易额(亿元)
2015年
2016年
增长率
知识技能
200
610
205%
房屋住宿
105
243
131%
交通出行
1000
2038
104%
生活服务
3603
7233
101%
生产能力
2000
3380
69%
医疗分享
70
155
121%
资金
10000
20863
109%
总计
16978
34522
103%
 
材料三:

共享雨伞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尤其是其商业盈利模式受到了很大质疑,近期还曾出现城管以扰乱市容为由收走雨伞或者雨伞损毁、丢失的情况,这也从侧面印证共享雨伞商业模式的漏洞。

同时,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的困扰也一直存在。由于投放过量,经常看到无人使用或者废弃损坏的单车堆满街头,占道拦路,甚至影响交通。

有专家指出,能够将闲置资源与需求对接是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而脱离了这一理念则有“走偏”的隐患。以共享单车来说,很长时间以来自行车是“生产过剩”产品,市民购买一辆自行车后需要支付日常维护、保管、停放等诸多成本,而共享单车用租赁的方式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然而,当大量商家涌入,出现共享单车投放过量的问题,自行车又回到了过剩”的状态,这就违背了分享经济的初衷。

对于共享雨伞模式来说,雨伞属于个人消费品,容易损毁,使用频次低,而共享雨伞的智能锁、雨伞桩、GPS定位系统以及人力成本则相对较高,这导致企业盈利模式堪忧。专家认为,相比而言,一些耐用消费品或许更适合共享模式,然而目前,各行各业纷纷试水共享模式,却缺少必要的规划和分析研究,大量资金涌入后,其发展前景引人担忧。

也有用户指出,当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服务的质量难以保障。例如,专车司机常常不认路,民宿网站提供的住房常常设施不完善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对于新技术和新业态,政府应在监管中引入适应性治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而不是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规制”。因此,具体促进措施将有效带动分享经济发展,如积极调查研究、推动公众参与、鼓励行业协会发展等。

(摘编自鲁元珍《分享经济,新模式呼唤新思路》)

【小题1】下列关于分享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滴滴出行这种分享经济企业的出现与目前我国交通、路面资源紧张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B.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4000多个具有共享基因的各类众创平台,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
C.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城市场交易额,与上年比大幅增长。
D.对于分享经济这类新生事物,政府在监管时,要突破传统的方式,采用适合的治理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先从工业时代晚期的资源紧缺这一特点说起,说明全球分享经济初创企业的增长发展有其时代原因。
B.材料一把美国的分享经济企业与中国的众创平台进行对比,突出了美国的分享经济企业比中国出现得早,但发展却慢的特点
C.材料二中的表格说明了我国分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规模的扩大情况:交易规模小的增长率高,反之亦然。
D.材料通过解剖共享雨伞和共享单车的模式,说明分享经济模式,成为各行各业的尝试点,但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反思。
E.材料交代薛澜的身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是突出薛澜提出解决分享经济中的一些问题的权威性和正确性。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分享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①遗产是个古老的词汇,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辈留下的财产。在传统的遗产观中,遗产只是一种私有的物质财富。19世纪中期,开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共财物同样视作遗产。这种遗产观的产生,缘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转型。人类的文明由远古到今天,一共经过两次转型。一次是由渔猎文明转为农耕文明,那时人类尚没有文化和文化遗产的概念。另一次是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化。在文明转型期间,人们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事物的内在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遗产的消亡正是在这种“物换星移”的时候。

②最先表达出这种新遗产观的是法国作家雨果。1832年他在《向文物的破坏者宣战》一文中,用激愤的语言斥责当时大肆破坏法国城市历史的人。历史地看,新的遗产观最初总是被一些有识之士顽强地表达着。由于这些人不屈不挠的努力,新的遗产观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然后形成了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法国的第一部《历史建筑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纪初,英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陆续有了一些范畴不同的遗产保护法。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现代化的加剧,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普遍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促使新的遗产观被国际社会广泛地接受。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建议案》,这表明人类社会就新的遗产观已达成共识。

③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静态的,是实体,比如文物器物、经典古籍、大文化遗址、重要的历史建筑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广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包括民俗、方言、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等。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创造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底层的文化而不被重视,有些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但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它直接表现着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还有各自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能体现各个民族的本质,也最能体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④最早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日本、韩国等国家。日本在1950年确立的《文化财保护法》中首次提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它的范畴。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并于1967年把江陵端午祭列为韩国的“重要无形文化财”。由于他们的努力,这种遗产观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选法》,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有好几种叫法,如“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等。我国过去习惯称作“民间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上的称谓相协调,便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遗产内容由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伸延到非物质的、无形的、精神的、生态的,显示了当今人类对自己的文明创造的认识进了一大步。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保护时,一个现代的遗产观便形成了。

(取材于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遗产观的改变,使许多重要的文明遗迹得以保留,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转型。
B.一些作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促成了世界各国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形成与推广。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能体现出各个民族的个性特征。
D.我国把“民间文化”改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示对国际新遗产观的认同和支持。
【小题2】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属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法的一项是
A.国务院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将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
B.手工绘制内画鼻烟壶费时费力,有人设计出自动生产流水线以提高制作效率和产量。
C.我国有关部门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各地方言的原始数据。
D.一些学校邀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亲眼目睹并学习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小题3】在第①段中的“传统的遗产观”和第④段中的“现代的遗产观”中,“遗产”各指的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以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小题1】第②节在全文起哪些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具体分析。
【小题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1)第④节画线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节画线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姥姥这一形象的?
【小题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进入国人的生活,以英语缩写和表情符号为主的网络语言是最初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也开始了“本土化”的历程。由最初描绘网民生活的汉字、汉语拼音形式,如大虾、mm(美眉)等,以及各种数字谐音、寓意形式,如88(拜拜),向多元化发展。

关于网络语言的话题,已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热点。媒体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反映了网络词语新陈代谢、不断丰富的发展态势,以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程度的逐渐加深。

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网络语言热的出现并非坏事。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这既要有一定的社会使用“热度”,也要有学术研究的冷静思考。只有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事物,我们才能将它引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网络媒体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媒体,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使网络具有其他媒体难以比肩的特点,对其他媒体传播及其语言使用样式产生影响,实属正常。同时,网络媒体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也使网络媒体不单单是新闻传播的工具,更是集信息传递、娱乐、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交际平台。因此,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认为,应将大众传媒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
网络传播过程中,键盘输入、屏幕阅读的非面对面的交际方式以及即时、快捷的交际特点,使之迥异于网络之外口耳相传或白纸黑字的“传统”交际行为,这促使人们以最简洁的输入形式来应对快速的信息交流,进而寻求以缩略、替代、新造的形式来代替以往有词典规范的“传统”表现形式,网络也由此成为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一个孵化器,也是新词语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pk”、“粉丝”、“山寨”等的流行就是典型的案例。

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娱乐化特点,使网络语言少了些规范的自觉约束,而多了些个性张扬、特征鲜明的表现形式,也使语言的“游戏功能”在互联网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网络词语与通用语言的差异性和鲜活性,也使其成为社会各界与语言研究所持续关注的热点。

对此,我们的社会应秉承科学的精神,客观认识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问题,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难以造成“中文危机”、“汉语危机”;我们的媒体应持严肃、负责的科学态度关注网络语言现象,避免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网络语言及相关现象研究,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

(摘编自汪磊《网络语言热的冷思考》)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语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语言“本土化”历程的最初形态还不多元,多是些描绘网民生活的汉字、汉语拼音形式和数字谐音、寓意形式。
B.网络语言最早产生于外国,以英语缩写和表情符号为主要表现形式,是网络技术发展和网络媒体广泛传播的结果。
C.网络语言具有强劲的发展态势,对此,社会普遍表现出或不安或焦虑的态度,甚而在潜意识里把它看成为洪水猛兽。
D.网络语言在当今社会呈现出新陈代谢、不断丰富的发展态势,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现实生活,因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待网络语言这一发展中的事物,我们不能以简单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那样做不利于将它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B.孤立地看网络媒体给其他媒体传播及其语言使用样式产生的影响,觉得异常;但联系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独特性看,则实属正常。
C.网络媒体是集信息传递、娱乐、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交际平台,这是由其传播手段的巨大而独特的兼容性决定的。
D.键盘输入、屏幕阅读的交际方式不同于网络之外口耳相传,而网络即时快捷的交际特点也明显优于白纸黑字的“传统”交际行为。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人们以最简洁的输入形式来应对快速的信息交流,这使得网络传播过程具有了鲜明的交际方式和交际特点。
B.人们为了应对快速的信息交流,寻求到缩略、替代、新造等语言表现形式,使得网络成为汉语新词产生的孵化器。
C.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传播更具娱乐化特点,这使语言的“游戏功能”在互联网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D.对于网络词语与通用语言的差异性和鲜活性,我们如果不能采取严肃、负责的科学态度,很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