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色中原

何 频

眼前都过了小雪节气了,本该掉光叶子的树木还端着架子,大模大样,并没有迅即出局的势头,柳树也处处柳色正壮。此刻,郑州和南方似的,犹是晚秋模样。

我并非特别喜欢冬寒,只是觉得这几年秋天的尾巴延长了。当院的一棵大乌桕,每年霜红之后,一过小雪,无论下雪与否就赤裸无叶了。可今年延后多日,它秋叶还多,就连旁边的栾树与梧桐,也跟着乌桕耍大牌,赖着不肯下课。园里的青杨树,竟然和国庆节额济纳的胡杨一样,满树金黄连片金黄。银杏的叶子由青黄而明黄,再变深黄,轻盈的泛起浅醉模样。法国梧桐,则大面积变成了金红色。法桐是街树里的伟丈夫,最宜广场和操场,眼前这排山倒海漫天金红的阵势颇雄壮。这场面不多见,个中原因,要归功于一夏天的好天气,加之城市小气候湿润涵养,这才有满眼法桐好颜色!在门口,看树叶变色十分从容,大家都看不够,而我感触更深,这彩叶久违了,这不是浮皮潦草地发黄,而是树木很健康地发黄,是应季而变得红黄,此刻,树木仿佛不仅是树木,更似我们在老家的父母或祖父母,他们微笑的模样,和颜悦色,从容憨厚而又慈祥。

初冬的树色是暖格调的,市场里的色彩更丰富,更丰厚,俨然包罗万象。仿佛开了天眼,我发觉一年四季,包括鲜衣怒马的夏秋两季,它们都没有眼前这一刻的水果蔬菜品类齐全。单说郑州市场上橘子的品种,就比苹果、梨的都多。此刻没局限,地不分南北,季节的门槛拆除了,简直是四季物产之大交汇、大博览,满满的水果蔬菜总动员。正是大白菜大葱雪里红上市之际,野外这时下霜了,但苦霜还没下来,露天的菠菜、蒜苗、芫荽正嫩正肥绿。饮食男女,一大早上街喝大碗羊肉汤,本地人要么放葱花要么放芫荽,白生生的大葱和鹦哥绿的芫荽,蒙霜湿和露水之后滋味最长。根茎类蔬菜,远不止传统的萝卜胡萝卜、芥疙瘩苤蓝、生姜洋姜、山药红薯、茭白莲藕。只要有效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如最正宗的手工打烧饼,高炉芝麻烧饼两元一个,比普通烧饼翻倍,可照样食客排队。于是,本地芦笋,南方的莴笋和冬笋,也争先恐后登场。还有紫红黑绿的红菜薹和塌棵菜——前者是武汉人的最爱。我在武昌读书时,冬天和早春时节,红菜薹炒腊肉没少吃。遗憾郑州人拿着红菜薹当做菜心作青菜吃,名门闺秀充丫鬟使,可惜了红菜薹!而塌棵菜,这种江南和远方的土物,如今郑州郊区也大面积种植,和菠菜、小白菜交替供应市场。塌棵菜,又名塌枯菜和黑菜,秋冬贴地而生,重叠的叶片围着菜心呈很规矩很厚实的圆形,看着仿佛编花,拿起来像个绣墩儿。它是白菜远房的儿孙,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有一绝句:“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醴。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我拿肥厚乌绿的塌棵菜,学习扬州与上海人烧菜饭,取本地黄河边出产的新米“黄金晴”,放姜丝和海米煮菜泡饭,味道好极了!

我是个馋人,一说到好吃的就合不拢嘴。就这,还没有说到大棚蔬菜和野菜呢,霜秋和初冬之时,包括野菜在内的冬性杂草,和麦苗一样密集出生。农田和城市隙地,荠菜面条棵,繁缕野油菜,白蒿苣荬菜纷纷出生。性子急的且抽莛开花,大花小花,亮眼的不起眼的,特别是野芫荽与附地菜的小花,眨眼睛一样闪闪开花,而它们皆入那《野菜谱》,分明都可以入馔。十月小阳春,得天独厚,不同寻常。

市区以外的图景也变了。初冬外出看北方田野,登高望远,古人那“立望关河萧索”的旧景不再。傍着南北走向的太行山,依次是京广铁路、107国道、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和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高铁,原本依山而居的城镇村舍,葵花向阳似的往外向高速公路和高铁倾斜,昔日空旷大平原,摇身一变,变成繁忙无比的黄金地段。而每一道水线、公路和铁道线,也是新建的绿廊和绿化带。这时候,乘坐高铁去趟北京打来回,出郑州过了黄河老远,车走豫北至石家庄之间,方才显示地大地阔一地好麦苗。而保定向北,接近北京又都是苗圃和树林了,水边芦花铺天遮地地开。

我有几位朋友都是节气吟唱的能手与行家,说到时令和廿四节气,我说至少要错开一个节气,才能比对目前的自然。各位异口同声皆曰“善”。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树林没有凋零,生长正旺,交代特定的时令和地点,巧妙照应了题目,又引出了下文。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如市场上冬季物品的种类与夏秋季品种的对比,市区外图景的今昔对比。
C.文章有几处写到了蔬菜的吃法,既增添生活气息,又显出作者对郑州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结尾朋友们异口同声的“善”,体现了朋友间的理解默契与和谐关系,含蓄表达了歌咏时代发展的主题。
【小题2】根据文本,分析标题“暖色中原”的含意。
【小题3】本文用语灵活,风格多样,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2 10:5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
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节选自《东西南北·看人物(上半月)》2016年8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
(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B.叶嘉莹诗书满腹,离不开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
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
D.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
【小题2】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叶嘉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创作与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B.挚爱诗词,志向高尚。叶嘉莹一生以诗词为伴,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不辞劳苦地做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C.注重人才培养。叶嘉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
D.个性鲜明。叶嘉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
【小题3】文章标题为“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你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袁隆平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1992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斥责杂交水稻,称其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他的同事,学生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没事,会解决的。”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省副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那些言论让群众产生了困感,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杂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才算是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2014年秋天,安徽蚌埠等地的近万亩“两优0293”(超级稻品种)出现大面积的绝收或减产。一时间,对超级稻的质疑甚嚣尘上,“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超级稻口味品质不佳”等话题在网上流传。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20世纪60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揄理论不对,甚至秧苗全部被毁,都鲜少与人争论,觉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科研到育种公司,从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袁隆平”三个字熠熠生辉,全中国数以亿斤计算的杂交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法被播种。

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20世纪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委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救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相关链接: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20世纪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权威人士斥杂交稻为“三不稻”,袁隆平一开始不反驳是因为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后来处于无奈才为自己辩护。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确实有问题,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小题2】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及相关链接分析说明。
【小题4】科学的道路上往往布满荆棘,是科学家的“本心”鼓舞着袁隆平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上文中提到了袁隆平作为科学家的本心,而他的这种“本心”在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中也有所体现,请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中袁隆平的“本心”是怎样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
沈青黎
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的姿态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员”这个身份是命运强加给他的,他一直“很被动,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许多同行那样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始终怀有“出离心”,懂得用内省的方式看自己。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他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方式,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他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是常有的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很多剧组一开工,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提高效率,演员们也越来越关心合约完成后有多少钱打入自己的账号。起初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自己修炼成了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但一旦接下一部,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赶工的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一站就是一天。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陈道明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于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于我参与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会一直穿着戏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应该有自己的神韵,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没有感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楚汉传奇》拍了六个月,陈道明就把里面的几套戏服穿了六个月,拍完戏回家,他依然穿着刘邦的衫裤,期间从未穿过别的衣服。拍完戏把衫子一脱,他才变回了他自己。
圈内的人都知道,陈道明演戏对片酬并不计较,但假如对方开出的片酬过高,他反倒要再三斟酌,更加留心剧本的质量。因为“如果本子质量太差,制作成本也低,你给我这么多钱,那其他演员会请些什么人?这戏的质量能好到哪里去?如果剧本足够好,对方开出的价码又很高,我会跟他们谈,不要给我那么多钱,你们把钱拿去多请些好演员,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个好戏,至于我没那么重要。”
只要剧本合适,时间和心情配合,陈道明接戏并非不爽快,至于后期的宣传,他乐意配合,但绝不迎合。有人说他太傲,他也照单全收,认为“傲不是一件容易事,谦虚倒是容易——只要弯下腰就行了,傲却要挺直腰板,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
陈道明常说自己是个对人生的设计感差也不想有设计的人,而节制和疏离是他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至于这种交流带来的副产品,比如褒贬,比如毁誉,他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可以,就像天冷就加件衣服,暖了就脱一件,这么多年我早已经适应了,容易受刺激的是那些没有准备的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说:“他,是演艺界永远的一股‘清流’”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陈道明以一种固执的缓慢,生活在自己的步调里。
近四五年,在不多的接受采访的时候,陈道明已不局限于指正身边所见的不满,他开始公开批评国内品质低劣的影视剧作品,包括圈内急功近利的风气。
丁尘馨 马海燕《陈道明:倔强为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道明回忆起那个慢的年代,大伙慢工出细活,都以排好戏为最终目标,根本不会考虑获奖、提名、赚钱等功利性的目的。
B.“总得有什么撑住腰吧……”,陈道明用高于常人的实力,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高洁出尘的情操来支撑自己的傲气。
C.文章第一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陈道明的具体介绍,“异数”指出陈道明的特殊之处,吸引读者的兴趣。
D.演完角色,陈道明就迅速变回自己,说明他对戏子这个职业没有太大的好感,只有回归才能找到自我。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他鲜有话题,也不制造话题,因此他认为自己是演艺圈的边缘人,甚至不承认自己演员的身份。
B.文章通过对陈道明言行及经历的叙写,表现他率真、敬业、淡泊等与众不同的个性,是“演艺界永远的一股‘清流’”。
C.大环境的改变让陈道明很不适应,他的内心无所依凭,只好选择精神上的消极遁世,寄情于书画、钢琴和古籍,将自己修炼成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D.社会商业大潮滚滚而来,艺人们努力迎合,甚至不惜丢掉底线。陈道明认为这点还不及旧时的戏子,他宁愿以受人轻视的戏子自居,做个有操守的戏子。
E. 陈道明用节制和疏离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从不设计自己的人生,对由此带来的褒贬毁誉泰然处之,因为他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小题3】陈道明说:“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请结合材料概括,这种“无奈”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艺术表达。好莱坞大兵压境,中国电影应追求有效表达。所谓有效表达,就是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动人,更感人,更好看。艺术表达要走心,观众接受时才入心。艺术表达既要坚持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具有人类意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艺术表达提倡创新——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定式,告别陈旧感、机械化。艺术表达的基本要义是类型确定、风格定位、情节设置、角度与结构的选择。分众化的电影市场,意味着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审美爱好,决定了观众对电影有不同的选择,因而中国电影必须走类型化道路。

电影核心竟争力来自作品深度。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竟争力,电影内容还要向生活纵深处递进,题旨向深度开掘。有思想深度才能有思想力度。时下有一个误识,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于是快餐文化电影和速食文化电影盛行。误识带来创作上的误区,不少创作者回避深邃,拒绝意蕴,追求浅白,误认为现在是读图时代、读题时代、颜值时代和感官时代,笃定这些才是时尚,如此创作才会受到青年观众欢迎。然而,生活的本质是我们处在一个新时代,处于全民族践行中国梦的伟大新时代。我们需要有生活深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表现生活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抵制腐朽与没落观念的侵蚀,展现新时代的风貌。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久远,而防速朽。

(选自赵葆华《新时代中国电影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

材料二:

如图:2016-2018年三大票房区间电影票房占比图

如图:2018年电影票房占比情况分析

(注)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表现可谓非常优秀,年度T0P10(前十名)电影中国产电影占据了6席位,且包揽前四。但电影市场头部效应进一步集中,票房超过10亿的17部影片贡献了54.2%的票房,而1000万以下的331部影片仅贡献了0.9%的票房。

材料三:

从电影史的角度上来看,《流浪地球》是里程碑式的影片,它已经进入了电影史。一部电影最值钱的就是它的戏剧情境,这个电影的戏剧情境是带着地球去流浪、带着地球寻找新家园,这个情境非常伟大。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电影思想性、文学性的重要价值,同时,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的表达。我们一直说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其实就是来自于中国立场、中国表达。我们以前有一些作品在国际上也得奖,但是那还不够,因为它没有表达中国立场。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愚公移山这些东方式的哲学,不光是对中国电影,对世界的科幻电影也是有贡献的,它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了新的精神内容。

(选自网络影视评论专家、编剧汪海林《为世界科幻电影提供新的精神内容》)

材料四:

当前中国电影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的新闻比中国的电影要好看,中国的新闻当中有很多的大片,如王立军案件、反腐打大老虎、非典、温州动车事故等重大社会事件,都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中是缺席的。很多正面的改变也是缺席的,如我们废除了原来的劳教制度,应该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至今不能呈现在电影当中。虽然有些电影看起来是现实题材,但是它们都是隔断了时代变迁的爱情故事,一些拳头、枕头加噱头的商业戏剧,几乎看不到这个时代巨大的社会发展的张力,我们也看不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很多电影,比如爱情题材电影中表现的是直接追求高富帅、直接追求富白美,一些爱情电影还直接追求“总裁”,而且总裁不过瘾,叫“霸道总裁”’这些霸道总裁们不可一世,对那些女性不屑一顾,而且充满了骄做、充满了那种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缺乏最基本的对自由和平等价值观的传达。

(选自尹鸿《电影,配得上这个时代吗?》)

【小题1】下列选项对材料中关于“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们有效的艺术表达,既要用艺术的形式讲好故事,使大众喜闻乐见,又要提倡创新,讲新的故事。
B.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创作者对电影的不同选择,确定电影的类型,定位电影的风格,设置电影的情节,选择电影的角度与结构,走类型化的道路。
C.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向生活的纵深处递进,立足于现实的题材,就能创作出深受观众欢迎的电影作品。
D.提升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使作品有生活的深度和思想的深度,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
【小题2】下列选项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不少电影创作者认为电影艺术进入了小时代、轻时代、微时代,所以中国当前的一些电影没有呈现精彩的社会事件。
B.材料二从票房的角度展现了近三年中国电影竞争力的提升,但是票房的两极化严重,体现了中国电影市场头部效应集中的特点。
C.《流浪地球》让我们找到了中国立场、中国表达,呈现了东方式的哲学,体现了坚持中国电影民族文化身份的艺术表达。
D.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要认清新时代的特征,作品要体现这个时代真正的质感,展现新时代的风貌。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当前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