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网络與论常常是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力量。说办事群众“不是人民”的社区党总支书记,被网民怼得不再是书记了;堵住高铁门不让开车的彪悍女教师,也在网民的指责下黯然收敛了气焰。但对于两年前曾经在医患冲突中殴打医护人员的女老师参评正高职称,是否“宜将剩勇追穷寇”?对于疑因不堪压力而结束生命的寒门博士生的指导教师,是否一定要撤职砸饭碗?
离开了社会和集体,人很难再为人。因此,人类对道德规范有着内在的需要和呼唤。尤其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对高洁道德君子的呼唤,对失德败德行为的抨击,几千年来始终是维持社会纲纪和人们心灵秩序的重要维度。因此,我们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实守信、急公好义、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大力提倡和褒奖;另一方面,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之中。以法治安定天下,以道德温润人心。
一般而言,法律是针对大众所作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有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没有受到法律的处置;也可能会有一些在道德上值得推崇的行为,没有得到法律的特别优待。这是因为那些达不到违法犯罪程度的失德败德行为,对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的侵犯一般并不严重,所损害的往往是难以客观量化的社会道德感,法律很难对这些行为作出硬性的处罚规定。而某些道德上值得推崇的行为是否应予特别支持,法律也经常顾及不到。
但我们也必须同时认识到,法律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一种无奈,也有其道理。因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处理,本来就是法律上极富争议的地方,对语意模糊的“社会公众”及其难以客观量化的社会道德感的侵犯就更难讲清楚了。法律对这种情况的“宽容”,体现了一种极其重要的严肃和审慎,是一种惩罚与行为相适应的重要理念。刑法上讲惩罚与犯罪相适应原则,行政法上讲处罚与违法相适应的比例原则,民法上也讲救济应该与侵权相当。对于违法犯罪,畸轻畸重的处罚都不是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惩罚的及时性和必然性。法律当然要惩恶扬善,但它决不是情感宣泄的工具。只有惩罚规定清楚、程序正当,才能确保法律是我们的守护者,而不会沦为操之于情绪的喜怒无常的暴君。
法律与道德的完全匹配,始终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但很难臻至的理想。我们在疾恶如仇的同时,不应失去宽和敦厚的品格。在法律作出惩罚之后,道德虽然可以继续谴责,但“治病救人”或许更加重要。明乎此,也许我们在审视文章开头那一连串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出更为理性的答案。
(支振锋《法律与道德,应有各自的坚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难以对侵犯社会道德感的行为进行处罚,是法律的无奈,也是法律的“宽容”。
B.网络舆论作为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力量,能够呼唤有德君子、抨击败德行为。
C.法律惩恶扬善,道德温润人心,两者的完全匹配很难,但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
D.对违法行为的判决,最重要的是惩罚的及时性、必然性,其次是判决的准确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两个事例论述网络舆论的作用,两个问句则引发读者对网络舆论导向的思考。
B.文章主体部分先分析了法律对某些败德和有德行为的鞭长莫及,然后指出了原因。
C.文章强调刑法的惩罚与犯罪相适应原则,旨在强调法律不能成为情绪宣泄的工具。
D.文章首尾呼应,结尾处“得出更为理性的答案”一句实际已经回答了开头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维持社会纲纪和人们心灵秩序而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同样重要。
B.只要“治病救人”的理念得到认可,对失德败德行为的过度抨击就可能相对减少。
C.法律如果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会导致惩罚规定不清楚,达不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D.作者的主张是,我们既要疾恶如仇,又要宽和敦厚,法律与道德应有各自的坚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3 03: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腐败

语言腐败是指通过语言表达或者是语言行为做不正当的事,从而产生大家所关注的腐败现象,这是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

有腐败现象,必然就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是语言腐败最突出的表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说一套,做一套”。口头上说“打黑”,实际上做的是“黑打”,口头上说的是“打假”,实际上做的是“假打”。正如有的顺口溜所说:“心里想一套,开会讲一套,做的又一套。”

委婉语和语言暴力是语言腐败表现的两个极端、两个软硬兼施的手法、一个矛盾统一体。前者以羞答答的姿态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后者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用委婉语来遮羞,往往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说话人心里往往有理亏的感觉。用恶毒言语侮辱无辜民众,实施语言暴力者往往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真理也在自己一边,骂起人来觉得天经地义。殊不知把自己推到民众的对立面,不能不说也是语言腐败的一种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暴力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远比遮羞的语言大。

委婉语的产生,本来是同语言禁忌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回避说出一些不吉利或不雅的词语,用拐弯抹角的办法表达那些不愿意说出来的事物或概念。一般地说,委婉语具有文明礼貌的语言功能,特别是能够创造比较温馨和谐的语言环境。例如用“安睡”、“长眠”代替“死”。委婉语作为语言腐败的手段,并不是中国当代腐败人士的发明。中国古代买官就说是“捐纳”。美国人创造了“技术监视”一词来代替“窃听”,因为窃听总有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的意思。时下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涉及腐败现象的词语,有些就是委婉语,这些委婉语似乎不是出于文明礼貌的原因,如明明是渎职,却说是“管理不到位”,明明是跑官要官,却说是“要求进步”,明明是受贿,却说是“礼节性收入”,明明是在打麻将,却要说是“政治学习”。这些发明看起来似乎很有创造性,说穿了只不过是玩弄文字游戏,耍小聪明而已。委婉语本来的文明礼貌功能在这里丧失殆尽,实际上变成了腐败现象的遮羞布。

用攻击性语言侮辱人,那便是语言暴力;对无辜人士实施语言暴力,那便是语言腐败。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有许许多多无辜遭受语言暴力的体会,不管是发生在自己还是他人身上。例如对于那些应该被打倒的人,说打倒他们、批倒斗臭还远远不够,还得再踩上一只脚,让他们永远不得翻身。“炮打”、“摧毁”、“砸烂”等等暴力语言是施暴者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卖国贼”、“崇洋媚外” 等等莫须有的罪名铺天盖地,利用这些暴力语言便可以置人于死地而后快。文化大革命中无辜遭受语言暴力致伤致残致死者不计其数,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们对那一幕幕惨剧怎能那么快就会从记忆中消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戴帽子、打棍子的语言暴力现象为人民所唾弃。摆事实讲道理、开放务实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但是不可讳言,文化大革命语言暴力的阴魂不散,至今在某些新闻报道中仍然可以找到影子,例如辱骂不喜欢看国产电影的观众崇洋媚外,赫然用上“中国电影观众有崇洋媚外的劣质性”标签。

语言暴力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会对他人造成人格、情感、自尊以及心灵的伤害,它违背了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一种不与他人合作,也不要求他人与之合作的错误言语行为。这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选自《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总第393期 ,作者:苏金智。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语言腐败”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语言腐败是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是腐败者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是他们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
B.语言腐败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即委婉语和语言暴力,委婉语是腐败者为自己的丑恶行径辩解,语言暴力则是以攻击性的语言对无辜者进行辱骂或攻击。语言暴力给社会安定带来的危害更大。
C.语言腐败中的委婉语不仅在中国早已有之,而且在外国同样存在。但它几乎丧失了委婉语本来的文明礼貌功能,变成了腐败现象的遮羞布。
D.语言腐败中的语言暴力常用攻击性语言侮辱人,对无辜者戴帽子、打棍子,使他们遭受人格、情感、自尊以及心灵的伤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渎职说成“管理不到位”,将跑官要官说成“要求进步”,将受贿说成“礼节性收入”,这类语言看起来似乎很有创造性,所以注重在文字上做文章和追求语言的创造性是语言腐败的手段。
B.文化大革命中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无辜遭受语言暴力,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致伤致残致死,从那场劫难中走过来的人们是不会很快忘记那一幕幕惨剧的。
C.现在某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仍然存在语言暴力的倾向,一件普通小事就给中国人贴上某种标签就是一种表现。
D.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人们不愿意看到通过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他人造成伤害,有违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错误言语行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语言现象不属于语言腐败的一项是(  )
A.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有关部门回应说是被“维修性拆除”,重庆的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也被拆了,当地文管部门回应称,这是“保护性拆除”。
B.导游对游客说:“我们如果要‘上厕所’就说‘去唱歌’。”于是每次旅游车一停,游客们就热闹地喊:“唱歌啦,唱歌啦。”
C.网络将大街上一部分人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行为冠以“中国式过马路”,接着又诞生了“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旅游”,“中国式”一时间成了国人不文明的标签。
D.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通报事故情况所言 “×××是奇迹,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被冠以“高铁体”的称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xx”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而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的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形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则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通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进而被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xx"——“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不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尽管社会上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C.“打酱油”“被xx"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种政治表达的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控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将书院视作学校,这是宋代书院的一个特点,而其结果就是书院与科举相结合。它是历史的选择,对书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自从选士的科举和养士的学校扯到一起后,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就成了令人头痛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北宋中后期三兴官学就做出了将二者剥离的努力,但积重难返。

南宋理学家们也曾有过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失败之后,他们弃置官学,转而致力于官方书院的建设。具体的做法仍然是从批判科举入手。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刘珙建设的目的是“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エ而已乎?盖欲成就人オ,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可见岳麓书院并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这种态度比较现实,意在科举之外另辟新径,以达到书院的教育目标。

白鹿洞书院的做法更为灵活,朱熹发布《招举人入书院状》,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此举意在利用集训的机会,以理学家讲学修身的一套来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其用心仍然是在以书院来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

等到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为石鼓书院作记时,他总结历史,观照现实,提出在地方官学之外,另立门户,创建官办书院,“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也就是说,在理学家们看来,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被定位在补充匡救州县官学不足的坐标上。这与替代官学的北宋初年完全不同,理学家们这时追求的目标是,让官方书院主要作为修正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而存在。

官办书院如何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呢?理学家们设计的理想目标是,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讲学为指归。关于这一点,朱熹曾清楚地表述为“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理学家并不泛言反对科举,只将反对的目标锁定在仅仅以科举为目的这一点上,而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讲学事业,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在对待科举的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既认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又对其不可胜言之害深恶绝,而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其“大要”在“续洙泗之正传”,而“淑诸人者”,无外乎为“忠君、孝亲、诚身、信友,用则泽及天下,不用则无愧俯仰,如是而已”。至于救正之方,也就是讲学的内容,则各家各派已呈现不同特色,“天理人欲之分”剖析章明,是张栻、朱熹的长处,“喻义喻利之论”敷阐精至,是陆九渊的强项。

摘编自邓洪波《宋代书院的开拓与进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书院为养士的学校,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后来与选士的科举扯到一起,沦为科举的附庸。
B.书院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的定位是补充匡救州县官学的不足。
C.书院并不反对科举,白鹿洞书院就曾为即将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但书院反对仅仅为了科举。
D.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都对科举不可胜言之害深恶,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产生的危害为立论前提,重在分析理学家们对其的化解。
B.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突出了理学家们在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方面做出的努力。
C.文章注重分析理学家们对书院的理想的目的,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论证南宋理学家们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办书院要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完全抛开与科举相结合的做法,以自由讲学为要务
B.理学家们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C.南宋学者,有很多派系之分,有的重在“天理人欲之分”的剖析,有的重在“喻义喻利之论”的敷阐。
D.经过南宋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官办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产品,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王者荣耀”又一次次被质疑,该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但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日活跃用户超过8000万,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如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却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游戏装备盗刷10余万元……游戏到底是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共生时,后者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迷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怎么做,不仅是态度,更要见成效。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不止“三板斧”,如何给游戏立规矩,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手游市场火爆,但手机不能沦为“手雷”。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虽然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保护来成年人身心健康实施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通知》,但监管的滞后性仍旧明显。是否强化游戏审核?如何建立游戏监管规范'可否实行手机游戏分级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抓紧论证、出台并落实。

(综合改编自“人民网”刊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款游戏如果成为全民性、现象级的游戏,就可能被称为“毒药”“农药”。
B.尽管“王者荣耀”不断释放负能量,但它的用户数量可观,所以还是成功的。
C.游戏研发者营利的同时,更应该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
D.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政府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王者荣耀”被质疑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其“陷害”人生方面展开论证。
B.文章提出,对于不设限的游戏,不能听之任之,并举“王者荣耀”之例证明。
C.文章认为:游戏的研发者在营利方面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D.为促进网游健康发展,文章提出网络平台应承担责任、政府要强化监管的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戏研发者推出的防沉迷系统,不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沉迷网游问题。
B.如果企业、政府和家长等都能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一些悲剧就可以避免。
C.只要游戏研发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研发的产品就会受到社会普遍欢迎。
D.政府已经参与对网游的管理,但不能说明青少年沉迷网游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出口铁路?留住旅客

邢海洋

①“春运”大幕拉开,万人挤破火车站护栏的局面没出现,却出现了一列临客只坐一位乘客的“奇葩”镜头,诸如北京到哈尔滨、到成都的“秒光”线路还有余票。最能反映紧缺经济的“春运”大车票也供需平衡了。全人类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曾被认为是“无解”的难题,中国式的产能扩张却奏效了。但平日里这些过剩的产能,又该如何利用?

②中国铁路建设大干快上,高铁的网络化成就了全国人民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过剩的信号己经出现在铁路设备的生产上。 。我国铁路已成为世界上铁路运输强度最大,运输效率最高的国家,客车动力也从早期的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过渡。5次提速以及高铁大跃进后,牵引动力的升级换代几近完成。如今,也只有春运高峰,铁路部门才会把闲置的老旧车辆拿出来,临时编组,让乘客重温绿皮车的回忆。

③可问题是:铁路建里程相对于既有铁路,未来只会是边际式的递减,如何支撑车辆业因更新换代而迅猛扩张了的产能?对于即将过剩的产能,无论是南北车的合并还是北京、莫斯科高铁的动议,制造商和政府,选择的都是走出去战略,可并不顺利。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亏损了41亿元,墨西哥高铁项目被无限搁置。而雄心勃勃的泰国高铁和北京到莫斯科高铁也需要中国大量投资。与海外合作,远没有国内政企合力的确定性和高效率。

④中国的高铁路里程均已跃居世界第一。当“春运”也不再是紧缺商品,这意味着“春运”40天之外的320余天里,全国交通资产中已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按衡量生产企业的说法是开工不足。中国铁路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运营状态,松开紧的弦,对于调度和安全生产,未必不是好消息,但对中国铁路总公司逾3万亿元的负债却非如此,更不用说随着新线路的建设,负债还在快速升。如何盘活闲置资产,创造出利润增长点,铁路在竭尽所能。如开通了北京和燕郊之间的临时火车,争取日常通勤旅客。北京和广州深圳间还开通了夜行卧铺高铁,与航空运输争旅客。可和“春运”回家过年的刚性需求比起来,新增的试探性服务吸引到的客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⑤真正能够填补运力空缺的,应是体量更大的市场——旅游市场。据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超1.1亿人次出国旅行,游客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28%。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海外游输出国。另一方面,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却持续下降,2014年,中国遭遇历年来最大一笔旅游赤字,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开销比海外客在中国的支出多出113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50%、

⑥如果说“春运”是刚需,是亲情纽带和传统习俗浸润下中国人的不二选择,旅游则是提升生活品质之道。弥漫全国的雾霾、高昂的物价和景区涸泽而渔的门票,却使国人不得不舍近求远,费时费力去海外。纵观全球旅游输出国,不乏日本和俄罗斯那样地理气候单调的输出源,而如国土面积与我们相仿的美国,大半国民甚至没有出过国,中国的地大物博,气候与环境的多样性全球无出其右,资源禀赋上,国人本不该有出国旅行的冲动,现实却是不得不在春节加入“春运”大军,平日出国旅行,将交通网络的使用和闲置都推向极端。留住国内游客,吸引海外游客将是一个比“春运”更难解的难题,这就不仅是交通部门的难题了。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奇葩”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2】依据图表数据并结合上下文,填写第②段横线处的内容。
【小题3】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铁路产能过剩已成为了中国铁道建设最为重要的问题。
B.绿皮车承载了美好的铁路回忆,因此只有在春节使用。
C.能从超负荷状态走出,呈现出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进步。
D.铁路部门为了减少铁路部门负债采取的措施见效甚微。
【小题4】第⑥段谈及日本、俄罗斯、美国旅游状况,分析其作用。
【小题5】全文多次提到“春运”,请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