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出口铁路?留住旅客

邢海洋

①“春运”大幕拉开,万人挤破火车站护栏的局面没出现,却出现了一列临客只坐一位乘客的“奇葩”镜头,诸如北京到哈尔滨、到成都的“秒光”线路还有余票。最能反映紧缺经济的“春运”大车票也供需平衡了。全人类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曾被认为是“无解”的难题,中国式的产能扩张却奏效了。但平日里这些过剩的产能,又该如何利用?

②中国铁路建设大干快上,高铁的网络化成就了全国人民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过剩的信号己经出现在铁路设备的生产上。 。我国铁路已成为世界上铁路运输强度最大,运输效率最高的国家,客车动力也从早期的内燃机车向电力机车和动车组过渡。5次提速以及高铁大跃进后,牵引动力的升级换代几近完成。如今,也只有春运高峰,铁路部门才会把闲置的老旧车辆拿出来,临时编组,让乘客重温绿皮车的回忆。

③可问题是:铁路建里程相对于既有铁路,未来只会是边际式的递减,如何支撑车辆业因更新换代而迅猛扩张了的产能?对于即将过剩的产能,无论是南北车的合并还是北京、莫斯科高铁的动议,制造商和政府,选择的都是走出去战略,可并不顺利。中国铁建投资沙特轻轨亏损了41亿元,墨西哥高铁项目被无限搁置。而雄心勃勃的泰国高铁和北京到莫斯科高铁也需要中国大量投资。与海外合作,远没有国内政企合力的确定性和高效率。

④中国的高铁路里程均已跃居世界第一。当“春运”也不再是紧缺商品,这意味着“春运”40天之外的320余天里,全国交通资产中已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按衡量生产企业的说法是开工不足。中国铁路一直处于超负荷的运营状态,松开紧的弦,对于调度和安全生产,未必不是好消息,但对中国铁路总公司逾3万亿元的负债却非如此,更不用说随着新线路的建设,负债还在快速升。如何盘活闲置资产,创造出利润增长点,铁路在竭尽所能。如开通了北京和燕郊之间的临时火车,争取日常通勤旅客。北京和广州深圳间还开通了夜行卧铺高铁,与航空运输争旅客。可和“春运”回家过年的刚性需求比起来,新增的试探性服务吸引到的客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⑤真正能够填补运力空缺的,应是体量更大的市场——旅游市场。据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超1.1亿人次出国旅行,游客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28%。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海外游输出国。另一方面,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却持续下降,2014年,中国遭遇历年来最大一笔旅游赤字,中国游客在海外的开销比海外客在中国的支出多出1136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近50%、

⑥如果说“春运”是刚需,是亲情纽带和传统习俗浸润下中国人的不二选择,旅游则是提升生活品质之道。弥漫全国的雾霾、高昂的物价和景区涸泽而渔的门票,却使国人不得不舍近求远,费时费力去海外。纵观全球旅游输出国,不乏日本和俄罗斯那样地理气候单调的输出源,而如国土面积与我们相仿的美国,大半国民甚至没有出过国,中国的地大物博,气候与环境的多样性全球无出其右,资源禀赋上,国人本不该有出国旅行的冲动,现实却是不得不在春节加入“春运”大军,平日出国旅行,将交通网络的使用和闲置都推向极端。留住国内游客,吸引海外游客将是一个比“春运”更难解的难题,这就不仅是交通部门的难题了。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奇葩”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2】依据图表数据并结合上下文,填写第②段横线处的内容。
【小题3】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铁路产能过剩已成为了中国铁道建设最为重要的问题。
B.绿皮车承载了美好的铁路回忆,因此只有在春节使用。
C.能从超负荷状态走出,呈现出了中国铁路建设的进步。
D.铁路部门为了减少铁路部门负债采取的措施见效甚微。
【小题4】第⑥段谈及日本、俄罗斯、美国旅游状况,分析其作用。
【小题5】全文多次提到“春运”,请分析其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6:0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②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由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③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④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以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C.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和保护利用传统街区时所出现的问题入手,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
B.文章第一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慎言“打造”的论点。
C.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提供了例证。
D.文章第四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B.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C.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D.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别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别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B.“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C.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D.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理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C.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D.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C.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当我们追根溯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最初形态时,我们看到,它就是史前巫教系统以及随之而来的三代天命神学,它们同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最初形态和总体,为中国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后来,当诸子百家纷纷起来冲破传统宗教的束缚,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不再与天命神学体系混而为一,从此才有了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天命神学体系的各种世俗文化形态。在诸子思想体系中,人文主义的因素极大地突显,消解和转化了传统宗教的神学内容,改变了它的迷狂与非理性成分,从而在本质上有别于天命神学体系。但是诸子百家也不是一下子突显出来的,它脱胎于传统天命神学这一文化母体;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也并没有完全推倒先前思想文化所取得的成果,而是在相当的程度上把它们保留了下来,使之成为新的文化形态,成为他们创立思想体系的思想酵母和出发点。只要我们具体地去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就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传统天命神学的影响。
从传统宗教这一方面来说,当它失去作为文化整体或总体的地位以后,也并不是对世俗文化形态不再具有任何影响力。认识到宗教与中国文化的这种根源性关系,对把握两汉以后,尤其是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以后,我们认为宗教对中国文化具有启示性的影响。无视这种影响,完全忽略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领会中国文化。
从理论上说,宗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构成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完整的文化共同体。这是一种动态互补结构,宗教与中国文化整体之间在长期的历史行程中彼此认同,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当我们说宗教受制于中国文化背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并只有在中国文化所能提供的框架内合理地发展,从中国文化的其他各种形态中吸收养料来充实丰富自身时,同时也就表明了宗教在中国文化中不纯然只是一个消极的因素,只能被动地去适合中国文化,而是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外来宗教传入中国文化并且经过一定程度的中国化而相融于中国文化,但它们并没有完全泯灭自己作为一种宗教形态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它们具有非宗教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因此能够去补充传统文化,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佛教等外来宗教的例子来看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宗教在相当的程度上提供了其他文化形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尤其是社会转型或人生发生变故之际,宗教更能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事实上,宗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抽象思辨能力,展现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与想象力,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中国文化的理论深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及其生活态度、人生价值、人格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宗教就不可能具有价值,也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其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些外来的宗教或教派之所以传入不久就湮没无闻,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不能满足中国文化的某种需要,不能提供中国文化所需要的东西。
(选自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史前巫教系统而来的三代天命神学,为中国文化的诞生奠定了基石。
B.传统宗教对世俗文化形态的影响力,正是体现在它失去作为文化整体或总体的地位以后。
C.宗教与各种形态的中国文化构成了文化共同体,此共同体是完整的,具有内在统一性。
D.尤其在社会转型或人生发生变故的时候,宗教能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诸子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有别于天命神学体系,但诸子百家又脱胎于传统天命神学这一文化母体。
B.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在相当的程度上把先前思想文化所取得的成果保留了下来,使之成为他们创立思想体系的思想酵母和出发点。
C.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只是消极的,它也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D.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具有价值的宗教,是可以在某些方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
【小题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诸子百家与天命神学的体系还混而为一,我们就不能说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
B.要完整准确地领会中国文化,就不能无视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具有启示性的影响。
C.宗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宗教和中国文化能彼此认同,相互影响。
D.在中国文化中,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之所以能够去补充传统文化,是因为它们具有非宗教文化形态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总部设在北京。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投权代表在北京签约。

亚投行的治理结构分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每个成员在亚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理事会可根据亚投行章程授权董事会和管理层一定的权力。董事会有12名董事,其中域内9名,由代表域内成员的理事选出;域外3名,由代表域外成员的理事选出。管理层由行长和5位副行长组成。中国人当选亚投行首任行长,5位副行长分别来自英国、德国、印度、韩国、印尼。

——百度百科

材料二

2015年3月12日,英国向中方提交了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的确认函,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它也成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大国。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开对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表示质疑。该委员会对于亚投行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高标准表示关切。

美国是目前世界金融体系的领导者,世界银行就是美国人领导的。而在亚洲地区,美国通过日本领导的亚洲开发银行,也占主导地位。然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作为补充,成立亚投行是有必要的。亚投行只关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世行和亚行关注更广泛,它们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观察者网

材料三

材料四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与“一带一路”建相互呼应。一方面,24个项目全部集中在亚非地区,涉及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印尼等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2个成员;另一方面,项目内容涉及贫民窟改造、防洪、天然气管道建设、高速公路与乡村道路、宽带网络、电力系统等方面,聚焦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自身特色突出。

2017年6月,亚投行宣布与世界银行联合融资,为印度尼西亚国家贫民窟升级项目提供贷款。印尼资深媒体人士表示,中国在推动实现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了表率。成立初期,中国并未从亚投行贷款。至2017年12月,亚投行业已批准20多个投资项目,而首个对华项目才落户北京,这是综合考虑亚投行宗旨、投资战略重点以及突出示范效应等各方面因素后审慎做出的决定。

中国倡议筹建的亚投行,秉持开放包容原则,并未借此将人民币作为亚投行的主导货币。

——2018年1月1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多边开发机构。
B. 亚投行是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C. 亚投行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的成员由创始成员国推荐人员组成。
D. 在亚投行中,由每个成员国的理事组成的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所进行,聚焦能源、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
B. 根据材料二可知,美国质疑英国的原因是亚投行在治理能力、环境和社会保障上不具有行之有效的高标准。
C. 由材料三可知,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加入亚投行的成员从57个增加到84个,说明亚投行有较强的吸引力。
D. 亚投行成立两周年以来推动的所有项目,都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益匪浅。
A.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有限,无法满足亚洲国家发展经济的需求,亚投行的成立是对其有益的补充。
【小题3】亚投行创立之初,某些国家担忧由中国倡议、中国人担任行长、最大股东也是中国的亚投行会完全按照中国意图办事,请从以上材料中找出证据,驳斥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