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史学原本注重图像。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记录了很多地理、物产、民俗、宗教、山川鸟兽等内容,本来也有图像,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日渐遗失,最终只剩下文字。中国史学,素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宋代的郑樵在《图谱略》中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当然,图像不仅指平面的图画,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在表现思想方面的长处凸显,与此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这之后,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那就是形成于北宋、发达于清朝后期的金石学。金石学是以器物上的铭文和石刻碑碣上的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但它的缺憾在于,没有将器物本身的造型,位置等作为历史资料或者思想观念的表述来看待。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书法也是一种图像,但远远不够,毕竟那些古代的铜器、石刻,包含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
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此外还发现了一批档案文献,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及“八千麻袋”的清宫大内档案等,都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史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研究有了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图像和历史的交流融合渐趋深入。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科,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体会到芸芸众生之貌、熙熙攘攘之景。
(摘编自摘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史学研究原本重视图像,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书稿原本有图像,古代的学者常从图中“索像”,从文字中“索理”。
B.宋朝以后,图像在史学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衰落,是因为图像传播起来比文字困难,并且在表意方面欠缺深刻性和准确性。
C.形象直观是图像作为史料的明显优点,如果图像和文献能够完全对应,就会清晰而具体地还原文字所表现的史学内容。
D.20世纪80年代,重文字轻图像的习惯有所改变,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代以来,甲骨文献、简牍文书等地下史料,敦煌藏经洞经卷,清宫大内档案等史料的发现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史学的科学化的发展。
B.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都注重史料,并且史学大师们对图像有着浓厚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
C.20世纪初新史学科学的理念、史学大师的呼吁倡导、改革开放后较为宽松的叙述研究环境,促使中国史学的研究不断变更、发展。
D.做为史料,文字能够蕴含丰富信息,图像能够直观再现历史情境,二者相互印证,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金石学过于注重文字、书法的研究,却忽视了丰富的图像和历史文化信息,所以金石学的兴起没有使图像重拾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B.戟作为礼器,在唐代可以表示主人的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利,研究人员依据《唐六典》的文字记载推断出陕西潼关的隋代大墓应列十八戟。
C.“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受到了郑振铎的批评,可见郑氏对图像史料的重视,但他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仍未将图像作为编著主体。
D.普通百姓的面貌、市井生活的具体情形,很难载入史册,诸如《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字资料的欠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30 02:2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时,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 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刘梦溪《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轨辙》)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内涵宽博,它主要包括大量的文本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B.魏晋至隋唐以来的禅宗文化和道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产生了新儒学。
C.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是遵循着反思---反传统---接续传统的轨辙走过来的。
D.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异质文化的介入,会使固有的传统会增加或减少。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写起,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更新的特点。
B.第二段中陈寅恪的观点说明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和新资源。
C.明代的耶教来华,清朝的道光以后的历史,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文章最后论述了传统传承的规律,并指出现代人接续传统的有效方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肯接受异质文化介入,接受外部世界互动,国家就一定会繁荣富强。
B.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脱不了关系。
C.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接受和连接传统。
D.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不同,传统文化能够看得见,文化传统则不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隋、唐、北宋均推行均田制,是为了通过对土地的控制与分配,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元明清三代推行了“摊丁入亩”等土地政策,使得对边疆的控制较两宋时期明显加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展开论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B.文章用周康王封赐名盂的贵族的事例,论证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以井田制的推行与瓦解对当时政治变革的影响,证明了政治体制与土地制度是密切关联、互相影响的。
D.文章结尾一段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古代土地问题与政治进程的密切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当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出现,就会引发政治领域内的变革。
B.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保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是由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逐渐形成的。
D.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也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同类题3

美国也是文明古国
金灿荣
在比较中美两国时,常听到这种说法:中国有5000年历史,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但换个角度细究起来,这种说法需要予以纠正。所谓比较,必须是将不同的事物放在统一标准中进行对比。上述“5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
从文明史的标准看,如果我们中国有5000年文明,那么美国文明的源头大致也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美国的主流文明一直是于欧洲的西方文明,而且美国还是堪称集西方文明之大成的一个国家。一般学者将西方文明简化为犹太-基督教文明。从正面的角度归纳,西方文明至少有四大历史要素:希腊人的求真精神、罗马人的法治传统、犹太-基督教的上帝信仰以及凯撒在《高卢征战记》中提到的“高贵的野蛮人”的自由精神。在今天的美国,上述西方历史要素经过融合与转化而表现为:科学、法治、基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对世俗权威持怀疑态度的传统而来的公民参政,以及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高度追求。
从统一的现代国家史的角度看,美国可是比中国要早。联邦制的美国成立于1789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成文宪法,而中国的现代国家史严格地说只能从1949年算起,也就是说1949年的中国在现代国家建构方面相当于1789年的美国,两者存在160年的时间差。我个人的观点是,1949年以前的漫长的封建主义以及1840年之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家。中国作为一个合格的、独立的国际关系参与者,开始于1949年。这是因为近现代史上,中国第一次有一个现代政府能真正地把社会组织起来,并有效地保卫疆土。但随后,中国的现代化走了弯路。因此,严格地说,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始于1979年。
(摘自《环球时报》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5000年对200多年’的说法,其问题就在于采用了不同标准”,结合全文,说说分别采用了哪两个标准?(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美国是文明古国的理由。(6分)

【小题3】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漫话“渔樵”
“渔樵”中的“渔”和“樵”,本意分别为“打渔”和“砍柴”,是农耕社会时期极其常见和平凡的两种劳动;它们合在一起时则指两种身份,即渔父和樵夫。有意思的是,这两类劳动者在中国历史中被一些文人合二而一,并被赋予了高雅、旷达甚至超凡入圣的品性,每每具有哲人的智慧。就说《屈原列传》中的那位渔父吧,在屈原表明自己不会听从劝告,宁死也不愿让光明纯洁蒙上世俗尘埃的意思之后,他只好笑着拍打船桨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其中就包含一种与世推移的思考,足可见得这不是一般的渔父,他的举止和言谈都有不同寻常的高雅。《观棋烂柯》的传说,则将樵夫的隐逸高超流传于世: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童叟下棋,站在一旁观看,一局终了,拾起斧头欲去,斧柄已经腐朽,回到家里,无人相识,原来已经过了百年。这和那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真可谓异曲同工,仿佛都在表明“渔”和“樵”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除开传说,真实的渔父和樵夫还有的是,像姜子牙、严子陵就都曾是“钓叟”,朱买臣得志之前也曾经砍柴卖柴,有了这些青史留名的“渔”“樵”,也就难怪“渔樵”要与高雅以及学识联系在一起了。
渔和樵本来是两码事,为什么被文人、被历史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樵夫和渔父和山水最亲近,所以就很自然地被看成超然物外、远离名利却又旁观兴亡成败的理想人物。在一些士大夫笔下,他们尽管大字不识,却德才兼备,博古通今,而且在饮酒食鱼之中享用无尽的自由,甚至于被推崇为“不识字渔樵士大夫”。历史的真实是,渔樵和士大夫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那些渔樵,苦于生活的基本需要,风里来雨里去,“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谓渔父生活的写照,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历史上樵民的普遍心态。这样的“渔樵”,其实是很难有财力学问、闲情逸致去饮酒品茗、说古道今的。
之所以有“不识字渔樵士大夫”,是和文人即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就是“士”,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文人”,其进身之阶往往是儒家道统下的“学而优则仕”。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仕途坎坷,一些人虽然屡有作为,也往往因为正直、犯颜而屡屡遭遇不平。儒家固然主张“入世”,却也并不排除“出世”即退隐的必要,孔子就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况且,在服膺儒教的同时,还会接受道和佛的影响,自给自足、遗世独立也就成了他们的第二天性。这样一批知识分子,无论怎样廉洁正直,怎样热衷事功,自我宽解,力求旷达,也难免时有退隐避世的虚无之感,托身渔樵、寄情山水也就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取材于刘禹轩《漫话“渔樵”》,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渔樵”一词中的“渔”和“樵”,最初只是指平常的打渔和砍柴两种劳作,后来才逐渐被赋予新的内涵。
B.屈原不为渔父的劝说所动,选择用死来捍卫光明纯洁,显示出他和那些有与世推移处世思想之人的不同。
C.在中国历史上,“渔樵”是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群体,晋人王质以及武陵渔人就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
D.一些青史留名的渔父和樵夫,加强了人们对渔樵身份的美好想象,让渔樵与高雅以及学识联系在了一起。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渔樵文化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解释渔樵文化的成因,可以从理解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入手。
B.对所谓的“不识字渔樵士大夫”的推崇,美化了渔樵文化中的渔樵劳作。
C.渔樵文化内涵的最后确定,有赖于渔父樵夫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不断提高。
D.渔樵文化中本来就兼有儒家的仕、隐观念,与道、佛等还有一定的联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以天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