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熏衣与被,以取芳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不过是融A本土固有的习俗,而非创立新制。到两宋,香事兴盛发达。元代出现线香,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
中土香事发展演变,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香料的变化,二是香具的变化。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也大致有两项:其一与香料相关,其一与用途相关。后者便是因供养器具与日常生活用器之别而有了香炉的式样和风格之别,或者说俗与雅之别。设于寺院为公众所用者,自然不以难为标准;设于桌案为士人所用者,自求古朴典雅。两宋,香妒传统式样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
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宋代士人之焚香,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
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从水沉香的使用可知当时用香的大概情况。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霍香、郁金、麝香为多。宋人重沉香,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香也是核心。调和众香制作香饼,从两宋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而宋人艳称的“龙涎香品”也是以水沉香为本,杂以脑麝香花而制成的舍香。为宋人所喜者又有“蒸沉”,即用蒸馏香水的方法薰制水沉香,调配出个性化的香气。类似的办法宋人发明了不少。
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合香之法,两宋已经完全本土化。本草学的发展此际达到一个高潮,园艺学的发达也可谓空前。牡丹、梅、菊等各有专谱,“更将花谱通香谱”乃是必然,成为宋代合香的重要特色之一。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不过寻常所用毕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
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的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的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富贵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的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嚣的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近年出现了“香文化”热,面对久违的香事,我们应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了解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
(摘编自扬之水《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土久远的香事有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也有实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
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人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霍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
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
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D.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的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人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成体系,而是被吸收同化,融入到中土传统的香事习俗中。
B.宋代合香技术在原料使用以及制作方法上比前代更具多样性,调和众香的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
C.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在人们平常用香中居多,在大众化佛事活动中更是广泛使用,但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
D.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宋代香事的清韵,但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成分,这种清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9 05:3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

仁者之心

张晓林

清早起来,范希文(范仲淹)搬一个小木板凳,去院子里的那棵槐树下弹琴。槐花已经开了,一串一串挂满枝头。坐在槐树下,槐花的清香让人陶醉。这样的心境,最适合弹琴。

琴声在槐花间穿越。槐花和着琴的旋律开始舞蹈。这个时间,范希文的妻子李氏开始下厨做饭。李氏对这支曲子再熟悉不过了,这些年来,她都是听着这支曲子做早饭的。这是一支名叫《履霜》的曲子,是她手把手教给丈夫的。范希文只会弹这一支曲子,再教他,他说,会弹一曲《履霜》就行了,会那么多干什么?李氏就打趣他,我看干脆叫你范履霜吧。

李氏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世代书香门第。这样的一个女人,也是打心底敬佩范希文的,在她看来,能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刚过门的那些日子,她的婆婆,脸上皱纹像几张重叠的蛛网,常常向她谈起范希文小时候的事,每逢谈到儿子,婆婆满脸的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

婆婆说,希文进京赶考前,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给家里节省点口粮,他就住进了淄州长白山下的一座寺院里。和他一起住的还有个姓刘的秀才。每天黄昏,等僧人们都消停下来,他们就开始在一口铁锅里煮米,这些米粗糙无比,咽下去刮得喉咙疼。煮好一锅米,倒进瓦盆里面,算是第二天的三顿饭了。过一夜,瓦盆里的米凝结成了一块,希文他们用刀把米切成六块,吃的时候各捞出一块儿用开水泡着吃。

每当婆婆说到这儿,李氏都要插话问一句:“他们也不吃菜吗?”

婆婆瘪瘪嘴,慈祥地看着媳妇,说:“有时吃有时不吃,全凭老天爷了。春夏二季,去山上寻些野葱,七八根,十几根,就着下饭;十冬腊月,雪封住了寺门,就倒上小半瓯的醋汁,加上一小勺盐……”婆婆开始用衣襟揉眼,“这种日子,希文一过就是三年呐!”

婆婆心疼儿子。在李氏看来,这三年未必不是好事,也许因了那三年里,范希文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睡觉前,都要盘算一下今天花了多少钱,这些钱花在了哪些地方,到底该不该花。如果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他就会把双手搭在已经有点发福的小肚子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否则,一夜将不能入眠。第二天一定把昨天不该花的那点钱省回来才心安。

女人嘛,总爱想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希文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他的心胸大着呢。李氏很清楚地记得,在苏州的时候,他们得到了一块宅基地,一个堪舆大师看后私下对范希文说:“世代当出卿相。”希文笑笑,说:“若果如此,我不敢一家独享,应为天下人所共有。”于是,就把这块地捐出建了苏州府学。

想到这儿,李氏为丈夫自豪起来。

李氏在想着这些事的时候,范希文一曲《履霜》弹完了。他收了琴。他要简单吃点早餐,然后到朝堂去面见仁宗皇帝。一想起要见仁宗皇帝,范希文的心里就有些堵得慌。前两天西京光化军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他与枢密副使富弼的意见简直是水火不容,各不相让。今天就是要到仁宗皇帝那里来见个结果的。

平日里,他和富弼相处得很融洽,富弼像对待长者一样地尊重他,帮了他不少的忙。但希文也深知富弼的脾气,犟得很,他认准的事,八匹骡子去拉,他也不会轻易回头。这年暮春的一个上午。范希文和富弼一同站在了仁宗面前。仁宗问:“光化知军弃城逃跑一事如何处置,二位爱卿可商议好了?”富弼率先往前迈了一步,口气决绝地说:“应按军法处置,斩了他!”仁宗看了看范希文。范希文不慌不忙地向仁宗行了君臣之礼,然后说道:“光化城既没有城郭,也没有兵卒,强盗来势凶猛,光化知军不逃匿躲藏,他又能如何呢?望陛下从轻发落。”仁宗沉思了一下,说:“准范爱卿的奏。”

走出朝堂,富弼的火气还没消。范公太宽容罪犯了,这让仁宗如何治国!他第一次对范希文说出不恭敬的话:“参政是想修炼成佛的啊!”范希文笑笑:“我只是个普通人,不想成佛。但我的话有道理,等到政事院再给你细讲。”

富弼愈发显得不高兴。

到了政事院,二人坐下来,范希文从容地问:“你希望把皇上教唆成一个暴君吗?”停了停,他放缓了语气:“仁宗还年轻,我们岂能动不动就教他杀人,等他杀得手滑了,不但我们做大臣的常会有杀身之虞,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

富弼猛然惊醒,额头的汗水纷纷滚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范希文常在妻子做饭时就着院子里槐花的清香,弹奏李氏教给他的《履霜》,意在刻画范希文好丈夫的形象。
B.文中“脸上皱纹像几张重叠的蛛网” 、“皱纹就一下子舒展开来”两处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C.小说中范希文面对富弼的强势,只是“笑笑” 、“放缓了语气”,因为平时富弼很尊重他,他不好意思和富弼撕破脸皮。
D.小说结尾“天下百姓也会因此遭殃啊!”一句是语言描写,突出了范希文“为民止杀” 的精神,与题目遥相呼应。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范希文的性格特点
A.
【小题3】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范希文与富弼的同僚相争,但前半部分却用大量笔墨写范希文妻子的回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手法和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与其他学科相比,美学更需回归于生活世界来加以重构,这是由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学科本性所决定的。这种美学新构的现实性要求还在于: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审美泛化的质变,这包涵着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实际上,我们在面对艺术时,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的,而在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一定意义上也是依据于艺术的。这就是说,生活美学既认定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又认为美具有非日常生活的另一面,尽管它们在摒弃主客两分思维模式方面是如出一辙的。
追溯本源,在中国本土的丰富思想中,历来就有“生活美学化”与“美学生活化”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欣赏、欣赏与批评,都是内在融通的,从而构成了一种没有隔膜的亲密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家的人生就是一种“有情的人生”,他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
从“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解读儒学,似乎更能回到原初的语境来言说问题,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中的“礼”与生活常情中的“情”,以及二者的统一。从上说,这种基本规定一方面直接来自中国古人自身的本性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来说,情更是与“巫史传统”息息相关的,或者说情是间接来自于这种独特传统的。在原始儒家时代,礼乐相济无疑是儒家美学的主导理念,然而随着乐的衰微,这种统一便被转化为礼与情的合一,而乐对于人而言的内在规定就在于“性感于物而生情”之情。进而可以看到,对于作为感性学的儒家美学而言,情较之礼才是更为根本的,或者说,儒家美学最终就是以情为本的。所以,从生活美学与“情之本体”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儒家美学的基本定位问题,无疑是一种新的美学思路。
在孔子本人那里,这种情的实现更多是在诗与乐当中完成的。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表明不仅诗之“兴”是达于礼的前导,而且礼与仁最高要在乐中得以完成和完善,诗与乐将礼前后合围在中心,孔子正是意识到了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由此可见,从孔子时代开始的以情为本的美学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这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0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面对艺术时,一定意义上就是面对生活美学;我们审美化观照生活的时候,也是依据于艺术,生活与美学,虽主客两分思想模式不同,其实如出一辙。
B.在中国古典文化看来,美学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美与生活、创造与批评,关系密切,内在融通没有隔膜。
C.中国古典美学家能在适当地方将体悟到的生活本身的美感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使自己的人生成为一种“有情的人生”。
D.从儒家美学的发展来看,以情为本的美学从孔子时代开始就已经走上了生活美学的道路。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活美学”这一概念的范畴的一项是()
A.生活艺术化B.艺术生活化
C.美与日常生活所形成的连续性D.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题3】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不属于“儒家美学”的阶段性特点的一项是()
A.在原始儒家时代,礼乐相济是其主导理念
B.随着乐的衰微,礼乐相济被转化为礼与情合一
C.“情”为根本
D.儒家美学的基石实际上就是生活践履中的“礼”与生活常情中的“情”,以及二者的统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中的老台门
沈卫君
一位好友在朋友圈发了几张她曾居住过的老台门照片:雕花镂空的花墙,古朴典雅的门窗,高挑镀金的堂檐,铺满翠绿苔痕的阶梯;只是花墙上那镂空的兰花一瓣不知去向,绛紫色的门窗在岁月的映照下泛出了死鱼般的灰白色,堂檐高挑依旧而镀金层已被剥蚀得体无完肤;只有石阶上的苔痕依旧绿着,绿着生,绿着死。照片中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老台门那大家闺秀般的端庄和历经风雨后的沧桑。
好友说,老台门正面临拆迁。听到这个消息,我心猛地一震。这些年很少有空回老家,即使回去也从未想到去看看近在咫尺的老台门。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却又那么的不舍。
好友说,拆迁是住户们的要求!在到处靠拆迁变百万富翁的年代里,住在老台门的人们自然也不愿再蜗居于此。
我不知道,拆迁后老台门的命运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只知道,历经风雨的老台门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
住在老台门里的都是大户人家。记忆中老台门是有三进三院的四合院。每一进中间一个大庭院,每一个大庭院都种满了各种果树和各色鲜花,一年四季鲜果不断,花开不谢。四合院的每间房子里的每扇门和每个窗都是朱红色的,都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卉、人物图案;有些窗玻璃上还贴着漂亮的剪纸。
我们家是小户人家,住在老台门的附近。小时候每每看着老台门里的人在高门槛上进进出出,看着威武地守护在老台门外的两只石狮子,看着两扇紧闭着的带着铜锁的厚重的大门,心里对老台门里的世界总是充满无限的向往。可是每次跟大人说起时,忙着劳作的大人都会撇撇嘴说“有什么好看的,还不都是一户户人家”。
惦记了老台门许久以后,一次,当那两扇让年幼的我望而却步的大门竟虚掩在我面前时,我瞅准了时机,凭着身体瘦小的优势终于成功地溜进了老台门。那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当时的我无法形容。直到上学后读到陶潜的《桃花源记》时,我才恍悟我所见到的老台门便是书中的“世外桃源”……
还记得那是个宁静的午后,一走进老台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在微风中摇曳着的夹竹桃头顶的粉红的花枝,长着硕大的手掌般的墨绿叶子的无花果树,一丛丛颀长挺拔的翠竹。树叶是精巧别致的新笛,被风的唇呜然吹响。还有一盆盆开得自在的花草:有说得出名字的,如兰花、茉莉、鸡冠花、胭脂茬;也有说不出名字的。我抬起头,看瓦缝间漏下的斑斑蓝天,像新勾兑了纯乳的蓝色鸡尾酒,在微醺的空气中释放醉人的醇香。台阶上每家每户放的盆景,也让我流连不已!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望眼欲穿的望夫石,只等愿者上钩的姜子牙……盆景中的假山水边蹲坐着的戴着斗笠长须飘飘的老者,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钓鱼竿。每一个盆景都精妙极了,每个盆景都是一幅图画、一个故事、一种心境。
正当我流连不已忘乎所以时,耳边传来一声尖叫,“哪来的小毛孩?”一个穿着藏青色斜襟的大婶模样的女人突然出现在面前,吓得我拔腿就跑,一下就撞到了高门槛上……
从那以后,很长时间里我没有再走进过老台门。而老台门内的世界也更令我好奇,令我心向往之。直到上学后我与住在老台门里的一个小姑娘相识相知,成为好友,才有幸再次走进老台门,目睹老台门的真容!
老台门里小姑娘家的白发老爷爷手握笔管在或圆形或弧形的扇面上从容勾勒花草鸟虫,题字写诗,让一旁年幼的我为之惊叹、羨慕不已。回家后竟缠着父母要来毛笔学起了写字绘画,以至于后来在上小学习字课时常能得到老师的红圈圈。我暗暗与老台门里的小姑娘较量,比比谁得到的红圈圈多。
之后,因外出求学和工作竟很少回家更从未想到去老台门看看。如今当老台门即将消失,想到以后与老台门有关的点滴记忆再也无处可寻时,人也越发伤感起来,一丝怀念油然而生。我怀念老台门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我怀念温暖灯光下围着看老爷爷描扇面的感觉,我怀念与同伴互比红圈圈的感觉……
倚窗独坐,秋风薄凉。暗夜的一缕斑驳的灯光,映上我的面庞。年华易逝,姹紫嫣红终将付与断壁残垣;世事变迁,刻骨铭心也要归于波澜不惊,繁华落尽只能留下满地凋零……独饮一杯岁月的淡茶,低眉倾听老台门的心声。独自痴想,如若老台门有情,不知它会作何感想?
(有删改)
【小题1】开头从老台门的照片写起有什么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老台门是“世外桃源”?
【小题4】“想到以后与老台门有关的点滴记忆再也无处可寻时,人也越发伤感起来”,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伤感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惊雷

聂鑫森

年过花甲的梅问寒缓缓睁开眼的时候,天已经破晓了。锃亮的玻璃窗上泻进一片冰冷的雪光,使厚重的方砖地上涌动的寒意有了体积有了重量。

几十年来,梅问寒以一个名士的身份存活于世,古城湘潭无人不知。他是前清的秀才、民国的议员、国民政府的名记者,到1936年,对这一切都厌倦了,便回家乡来住进梅府当隐士。祖产和他历年的积蓄够他花销的,何况没有家室之累。梅问寒还是个爱读书多颖悟的才子型的人,作诗、写字、绘画、下祺、弹琴、品花、唱皮黄,无一不能。

古城是夏天被日军攻破的。

几个月来,梅问寒足不出户,在一场大病之后,他聋了,哑了,成了一个废人。经常来梅府拜访的是日军司令部的黑田。

黑田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于琴棋书画也不外行。每次来,他总是向梅问寒鞠一躬,然后恭敬地坐下来,问长问短。

黑田说:“你是大大的名士,有影响的大人物,想请你担任中日亲善文化委员会主任,你的,好吗?”

老仆人梅仲君比画了好一阵,梅问寒依旧不懂,直直地望着黑田。

黑田显得很丧气。

之后,梅府的电线被剪了。梅仲君寻出锈迹斑斑的烛台。一到夜里,梅问寒的卧室里便燃起了蜡烛,火光闪闪,烛泪盈盈。国破家亡,民不聊生,蜡烛也不是无情之物啊。

梅问寒顺手扯了扯床边的一根绳子,不远的一个房间里便响起了叮当的铃声。

不一会儿,梅仲君匆匆走进房来。梅问寒对着梅仲君做了几个手势:“园子里梅花开了吗?昨夜的雪好大!”

梅仲君点点头,大声说:“梅花开得又红又大,花蕊里尽是雪哩!”

梅问寒又做手势,告诉梅仲君:“我想去赏梅。”

漫天皆白,一圈围墙分割出天地的界线,远望那几株老梅,开着灼灼如红焰的花,俨然一幅画。梅问寒想起父亲的两句诗:梅花天寒寒几许,傲然而立自凛之。

梅问寒站在这几株百年老梅前用手轻抚那铁干虬枝,凸凸四凹,饱经了多少世道炎凉,却仍然倔强如昔。那些梅花,花蕊里含着冰雪,冻不住的是滚滚烫烫的心緒,好像要和冬天抗个胜负。

突然,院门擂得山响。

梅仲君慌忙去开了门,进来两个日本兵,递给他一张请帖,白色的,上面用毛笔写着:“梅问寒先生:日军司令部黑田少佐恭请您今夜七时赴华南大剧院观看京剧《梁红玉》。”

梅仲君说:“老爷身体有病,请原谅。”

两个日本兵拉开了枪栓,“哇啦哇啦”地咋呼着,逼着梅仲君把请帖送进去。

华南大剧院戒备森严,四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

他被挟持着走进剧院。在惨白的灯光下,他看见了座位上的许多友人,他们站起来,向梅问寒点头致意,梅问寒不停地挥着手,表示问候。

梅问寒被挟持到第一排正中的座位上。整个一排座位只安排了他一个人。黑田司令正坐在他的后面。黑田见梅问寒走过来,忙伸出手去,但梅问寒装着没看见,一屁股坐下来。

《梁红玉》这出戏,梅问寒是太熟悉了。说的是金兀术入侵宋朝,韩世忠守卫润州,与梁红玉共约邻镇张俊刘绮合兵抗金。梁山好汉的后代阮良等人也来投军助战,会战于金山江上。梁红玉揭鼓助阵,宋兵王达又诱引兀术入黄天荡,韩、梁等合兵大败金兵。

黑田前倾身子,把嘴凑到梅问寒的颈后,谦和地说:“梅先生,你是个京剧通,但愿你喜欢这个戏。”

梅问寒头也不回,似若未闻。

黑田又说:“梅先生,我可以告诉你这样一出宣传抗金兵的戏,没有人敢鼓掌、喝彩的。中国人怕死大大的。”

梅问寒只觉得一腔子血冲到了头顶,他很想回过头去,将一口痰唾在黑田的脸上,但他克制住了,依旧纹丝不动。

戏演到了高潮处。

英姿飒爽的梁红玉,锐气逼人,登上鼓台,手握系着紅缨的鼓槌,擂鼓催阵,掀起一片震天喊杀之声。

梁红玉唱道:

捋鼓亲操,焕旌麾芝盖冲霄,

列艨艟,铁链环绕,听军中喊杀声高。

谁敢小觑女英杰,江天舒啸。

拥高牙,力撼江湖,秉忠肝,凭赤胆,保定了大宋旗号。

……

梅问寒听到这里,全身发热发烫,有如烧红的铁杵,只觉喉头焦躁,从丹田冲上一股气流,惊天动地吼出一声“好”来!

“好”声未落,剧院各处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宛若炸了锅。

“好!”梅问寒举起双手喊道。

“好!”

“好!好!”

剧院里喊“好”声此起彼伏,有如海潮排空,天摇地动。

梁红玉继续唱道:

眼见这黠虏奔逃,恨不尽扫;

挽绣甲跨马提刀——

女天魔,下九霄,只看俺威风杀气战这遭。

满场都是喊“好”声。

梅问寒心里说:黑田,中国人都是哑巴吗?在这一刻,他从喧腾杂乱的声音里,听见了黑田从枪套里取出了枪,并把枪口对准了他的后脑匀,手指已扣到机上。

梅问寒蓦地站起来,疾速地转过身子。他举起手臂,对黑田说:“《梁红玉》,真好!《抗金兵》,真好!”

枪响了。一连三声。

梅问寒趔趄了一下,緩缓地倒了下去……

(摘编自《滇池》1999年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冬季,显然题目中的“惊雷”并非实指,而是喻指梅问寒及在场民众面对侵略者发出的如雷般吼声。
B.日本人攻破古城,梅问寒不愿同流合污,装聋作哑,这既为下文爆发吼声埋下伏笔,又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C.小说对看戏场面着墨不多,而对剧情和唱词却作了详细交待,这种详略安排是为了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需要,别具匠心。
D.小说语言生动形象,简练而考究,让人觉得既典雅别致,又质朴凝重。如:写蜡烛“烛泪盈盈”,写梅花“铁干虬枝”。
【小题2】小说从第二段开始,用了较长篇幅交待梅问寒的过往经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小题3】“士”是指中国民间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梅问寒波称为湘潭“名士”,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他的“名士”特点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跛哥
李世袭
跛哥的大号叫郭苇。我想,应该是那种有思想的芦苇。
因为脚跛,他上学没少受人欺负。跛哥上初二的时候,新任的语文老师上第一次课时,让学生解释“蹒跚”的意思。一个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给我们表演一下吧。”学生们一阵哄笑,老师也笑了,说:“郭苇,既然大家都同意,你就上来学一学吧。”跛哥听了,脸红得像灌了半斤老白干。他拿起语文书朝说话的那个学生砸过去,然后背起书包往外走。跛哥走的时候,一拐一拐地,正是“蹒跚”的“生动解释”。可学生们却不再笑了,老师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后来老师来到跛哥家,道了歉,希望郭苇能回去接着上学。跛哥说:“我早该不上了,家里没钱供我了。老师您不用过意不去。”说来说去,说去说来,老师还是没有劝动跛哥。
跛哥退学以后,就去大城市当了几年维修钟表的学徒。回来后到镇上开了个修钟表的小店,店名就叫“跛哥钟表维修店”。跛哥想开了,跛就是跛,为什么不让人家说?
一开始,跛哥的生意只是勉强有些进项,但他能钻研,肯努力,生意很快就火了。周边的人们都知道,没有跛哥修不好的钟表。几年过去,跛哥的店名换成了“跛哥钟表家电维修部”,生意多得忙不过来。但跛哥娘也开始发愁了:儿子老大不小了,上哪儿找个媳妇呀!跛哥却说:“急什么急,您儿子心眼好,脑子灵,挣钱多,咋都不愁个媳妇。说不定还会有人送上门来呢。”跛哥娘便勉强笑笑。
一天,跛哥店前来了个讨饭的孩子,脚也一拐一拐的。跛哥很是可怜他,给他了些钱,孩子便哭了。他告诉跛哥,他是出来找活干的,活没找着钱却花光了,又没脸回家,只好一边讨饭一边找活干。他还说跛哥对他最好,希望能收他做学徒。跛哥犹豫了一下答应了。这孩子心眼灵,又勤快,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跛哥把活儿干完,不等顾客来取,他就主动给人送去。维修部的生意更火了。
时针一圈又一圈地跑个不停,转眼间,孩子在跛哥这儿待了多半年了。这天,跛哥拿出一沓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工钱。你也该回家了。你手艺学得也差不多了,回去后自己开个店,只要勤快,好好干,日子肯定错不了。”孩子接过钱,对跛哥谢了又谢,依依不舍地走了。
半年时间又在“嘀嗒嘀嗒”声音中过去了,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
春节快到的时候,跛哥家来了两位客人,一位就是那孩子,另一位是那孩子的姐姐,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孩子和跛哥叙旧,姑娘和跛哥娘边唠嗑儿边准备饭菜。
这天晚上,姐弟两人住了下来。晚上,孩子对跛哥说,他想把姐姐介绍给跛哥。跛哥听了问:“你不是说梦话吧?”孩子说:“不是,你心眼好,又有本事,将来肯定会成大事,我们家里人都说,我姐跟了你肯定能享福。”跛哥不说话了,跛哥不是不想媳妇,有时想得还挺厉害。但跛哥想:找媳妇,得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呀。跛哥想好了,就说:“我怕委屈了你姐。”……
第二天,姐弟俩走了。后来孩子的姐姐嫁了人,日子过得挺不错。孩子每次来看跛哥,总免不了说上一句“你当初不该回绝这门婚事”的话。跛哥总是笑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说:“我的爱情,总会来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一段寥寥数语,在交代跛哥名字的基础上,写了“我”对名字的理解,为的是突出小说主人公身体残疾,像芦苇一样柔弱。
B.调皮的学生说让郭苇通过表演解释“蹒跚”的意思,同学们一阵哄笑,老师就让郭苇上台表演,跛哥看到大家都歧视他,生气地走了。
C.“跛哥娘的叹息越发重了”这一段的交代既符合跛哥的职业特点,也说明跛哥岁数一天天增大,跛哥娘为给跛哥找媳妇越来越发愁了。
D.受过跛哥照顾的“孩子”,要把自己的姐姐介绍给跛哥,但是跛哥拒绝了,他看出了姐弟俩的思想有些庸俗,和他的爱情观不相符。
【小题2】小说中的跛哥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跛哥”为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