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一门经验性学科,环境社会学应该更为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使用的“社会”这个词是从外面移植的。根据钱穆先生的观点,如果简单地用西方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社会,就是“强异以为同,其不能深入了解往昔中国社会之真相,殆无疑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没有与西方同样意义上的“社会”,西方所谓“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权利基础上的,群己界限十分明确。中国的传统是集体主义取向的,家庭、家族是社会的基础单元,个人以及个人权利的界定并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直到今天仍有传统的延续。如果不考虑这些内涵上的差异,将“社会”进一步看作人群的集合及其生活形态,那么我们在分析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就应该有所注意。
不同规模的人口对于资源环境的需求和影响是明显不同的。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规模是1000多万,美国工业化时期的人口规模是2000~3000万,日本也只是在3000多万人口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中国在超过13亿人口的条件下推动工业化,其所引发的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以前一些小规模国家的经验借鉴价值是非常有限的。
社会是有时空限制的,或者说任何社会都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时空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不同,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状态也就不同。很明显的是,狩猎采集时代的社会与环境关系是区别于农业时代的,而农业时代则与工业时代有显著不同。即使是在工业时代,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经济学家为此还提出了所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指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曲线型关系。进一步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当今世界各地的社会越来越摆脱了彼此隔绝、隔离的状态,全球一体的社会形态正在出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社会文化、制度安排以及阶层结构也有差异。不同的文化,比如说基督教文化与儒家文化,其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不一定相同。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说,相对集权的再分配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交接的政治经济体制,对于环境的影响和反应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社会结构也应该影响着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一个充斥着社会不公、缺乏社会互信和共识的社会,其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无疑是很脆弱的。
因此,环境社会学应该特别关注对于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关系的经验分析。研究中国环境与社会,就要看中国人口、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文化传统、阶层结构等等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之间的互动。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还应该更进一步地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开展具体分析。当然,这样说并不是简单否定对于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抽象的理论思考的重要性,只是更加突出了社会学的经验性要求。
(摘编自洪大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与新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与西方同样意义上的“社会”,西方所谓的“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和个人权利基础上的。
B.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延续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取向,个人以及个人权利的界定并不是那么明确。
C.“社会”在表征上可以被看作是人群的集合及其生活形态,所以可以不考虑其在内涵上的种种差异。
D.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水平呈现倒U曲线型关系,这也意味着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直接提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接着从西方和中方的角度对“社会”进行了论述。
B.作者赞同钱穆对“社会”的看法,认为用西方的观点并不能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真实情况。
C.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在研究环境社会学时应多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指出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特点是要具体地讨论环境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社会学是一门经验性学科,要关注具体社会与具体环境的关系,因此抽象的理论思考对社会学研究并不重要。
B.钱穆认为,用西方社会学的观点看中国社会,是强制把不同社会看作是统一的,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真相。
C.不同的文化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不一定相同,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对环境的影响和反应也不尽相同。
D.研究中国环境与社会,就要看中国社会与中国特定的环境条件之间的互动,还要对特别情况开展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5 08:31: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文教育
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有别于科学教育,是旨在培养“人之为人”的教育。“人之为人”是指人能从生物状态中走出来,自觉主动地追求社会意义的精神价值。人文教育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相连,其发展是多元的,而非单面的,在横向上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纵向上需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可见,人文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其发展历程需要一代代的积累、沉淀与历史坚守,不是靠金钱的堆积或从其他地方挖几个大师就可以一蹴而就;其发展路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因革损益,“因”是主体,“革”是手段。
在当前,我国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教育大家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或故步自封,而是在学习其他文化时不能忘却自我。已得到确认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因,新的知识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思想是革,可为中国人文教育不断焕发生机提供动力。人文教育发展从整体来看是不断吸收其他教育思想,在坚守的基础上向前创新发展的过程,但新的教育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教育思想的联系。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曲线,而非直线,没有因革损益就没有人文教育的发展。因为只有“革”没有“因”,“革”就是无源之水;只有“因”没有“革”,“因”就是固守僵化。
人文教育没有具体参照标准,其教育理念千差万别,教育观点各有不同,教育内容非常庞杂,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但无论哪一种人文教育都必须立足社会环境,面向传统、历史,又不能完全拘泥于自身,其要求是和而不同。人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走向的引导者,需要对已有的知识文化不断反省、质疑、批判、创新。这些都需要教育界人士以全新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广泛吸取其他国家的教育思想,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这样才能对现有民族、国家的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思想、政治、文化的发展变革提供新的思维,生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文教育需要借鉴创新,但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能像科学教育那样以强势的西方为标准,不能西方高校学什么、怎么学,就完全照搬。“西方”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著名高校也各有特色,即使以欧美一所大学为标准,全盘照搬,所学的也只是表面而非精神内涵。
因此,人文教育必须将整个学术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各科贯通,不能仅执一端,以偏概全。内容设置方面,既要有差异性,又要有和谐性,不拘泥于具体的学科及研究领域。只要是对人格塑造、人心反观、人类文明发展有所贡献,都要兼收并蓄、广泛吸取,为时代提供新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当前是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萌发的时期,人文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小题1】关于“人文教育”,下列表达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教育以培养“人之为人”为宗旨,教育人走出生物状态,自觉主动地追求社会意义的精神价值,有别于科学教育。
B.人文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纵向上会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在横向上会受历史的影响,有多元多面的特点。
C.人文教育的前提是传承,目标是创新,割裂了传承,仅靠金钱的堆积或聘大师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要辩证看待因革。
D.人文教育是发展的而非静止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要沿袭传统成果,并实现优胜劣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的特征鲜明: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曲线前进;不是封闭孤立,而是开放多元,兼收并蓄,和而不同。
B.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别点在于:科学教育直接以西方为标准,但是人文教育不可以简单地模仿或是完全照搬。
C.在推行人文教育时,不能仅将其看成是一门学科,而应将整个学术系统看成一个整体,广泛吸取有益知识,促进发展。
D.促进人文教育,教育界人士要以全新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广泛地吸取他国的教育思想,通过思想的碰撞来激发创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西方,但要注意分寸、掌握尺度,否则所能学到的只能是西方人文教育的表面而非精神内涵。
B.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为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继承不是封闭,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在学习他者文化时更好地保持自我。
C.人文教育内容庞杂,体系宏大,理念千差万别,观点和而不同,不管哪种人文教育,都须完全挖掘自身,实现自力更生。
D.观念多元萌发的当前时期,人文教育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参加完一场气氛感人的民俗活动后脑袋里跳出一句话:诗心是爱自己,世俗心是爱社会。诗心对自我的敬重是它的本有之意,我此处强调的是,过于追求诗心的人多半自恋并自私,而世俗心并非只和冷漠有关。
诗心的核心诉求是纯美与自由,这两点都是大地上的稀有的元素,因此诗心一般是朝着虚空生长的,以摆脱地心引力和红尘的干扰。它的孕育过程具有粲然的审美效果,但是极致的诗心可能是通过血迹呈现的,一般是用自己的血——自古至今,这样的诗人和艺术家太多了,非艺术人群中因极致的诗心而自杀者数量更众。
因为逐渐洞察了诗心的诸多褊狭之处,我已不喜欢被人用诗意之类的词定义,哪怕以此类词汇评判我的作品,我也觉得这种标准过于肤浅和俗套了。
相反,在日常生存中,世俗心所包藏的人群中的温暖渐渐从偏见中浮现出。作为世俗心的文化载体,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风俗、伦理、道德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群体形象与利益的尊重。
20多岁时只注意到风俗中市侩、庸俗的一面,而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一切风俗的本质意义在于: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对同类表达关怀和祝福。
我注意到一些被精英们视作芸芸众生的小人物,因为基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一生的使命就是熟悉、适应、征服社会,不仅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如此,经营亲情、爱情、友情时也秉持这个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做到不过于自私伤害他人利益,不过于世故伤害自己的形象,他们的世俗心同样令我感动。
我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亲戚和朋友,有的人,从未成年起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担,在规划人生时,不仅放弃了诗心,且完全割舍个人志趣,以自我牺牲换得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才。过去,很少去体味他们的言行细枝末节处的人性,当我也补上必要的世俗心后,开始意识到他们的舒服与美好。
这样的人也许有些乏味,甚至,缺乏一定的自我意识和尊严感。不过,我并不会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假想,他们的世俗心里要是添加些诗心就好了。有人类社会以的现实生活证明,做到这点的难度,不亚于要求那些以诗心自诩的人爱自己甚于爱大众。
这世上是否有那种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的人呢?当然会有,据我活到四十岁的观察,比例很小,因为这要得益于基因、家庭条件、教养、运气、个人修炼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的配合。这样的境界,类似于酒中绝品,一般酿酒师难以企及,只能远远地闻闻香气。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把这当做理想去探寻,虽然达不到,却可能无限接近。
(摘自2011年5月6日《人民日报》范晓波的《诗心与世俗心》,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世俗心是爱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风俗中有市侩、庸俗的一面,但一切风俗的本质意义在于: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对同类表达关怀和祝福。
B.小人物一生的使命就是熟悉、适应、征服社会,不仅在自我价值实现上如此,经营亲情、爱情、友情时也秉持这个原则。
C.有的人,从未成年起就帮助父母挑起家庭重担,以自我牺牲换得弟弟妹妹的成长与成才。要做到这点其实也很难。
D.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要得益于基因、家庭条件、教养、运气、个人修炼等各方面恰到好处的配合。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心对自我的敬重是它的本有之意,过于追求诗心的人多半自恋并自私,而世俗心并非只和冷漠有关。
B.自古至今,诗人和艺术家都用自己的血呈现极致的诗心,非艺术人群中因极致的诗心而自杀者数量更众。
C.人们对世俗心存在一些偏见,其实,作为世俗心的文化载体,所表达的更多是对群体形象与利益的尊重。
D.把诗心的超拔、浪漫同世俗心的务实、宽厚冲兑得比例恰当是好的,但要做到难度很大,能做到这样的人比例很小。
【小题3】(小题3)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不超过50字)(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

余秋雨

集中了那么多两难困惑,怎么可能激发起人们积极的生命反应呢?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两难没有结论,但文章总要有归结。我喜欢归结在某种境界上,以境界取代结论。

所谓境界,是高于现实苦涩的一种精神观照。你好像猛然开腾起来了,在天空中鸟瞰着茫茫大地。由此,文章不再显得平面,因出现了另一个向度而成为立体。

要开腾,必须挣脱世俗功利得失的坐标,从而使世间的难题不再具有绝对性。它们都是一种自然存在,因此具有在更高坐标上获得协调共存的可能。

正像先哲所说,人的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本身是很难协调的。感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人欲横流,理性欲望的绝对满足必然是规矩森严,这也是一种两难。那么,举行一个舞会吧,在舞会上,人的许多感性欲望获得满足,生命的节奏跃动在声色旋涡中,但舞会是有规矩的,人类的理性命令渗透在举手投足之间。席勒说,人们通过游戏才能把感性欲望和理性欲望协调起来。那么舞会就是这样的游戏。

席勒所说的游戏,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凡境界都无法描述,只能不断举例。

在里根总统担任美国总统时,一个患绝症而不久于世的小女孩给他写信,说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想作几天总统,里根居然同意。这其实也只是一个游戏,但当白发苍苍的老总统把只剩下几天生命的小女孩扶上白宫台阶的时候,这个游戏是动人的。

戈尔巴乔夫还在领导苏联的时候发生过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个莽撞的欧洲青年竟然驾着直升机越过重重警戒线在红场降落,使庞大的苏联防空部队丢尽了脸。东西方都在关注会如何严厉处置这位不速之客,没想到戈尔巴乔夫用游戏的口吻说了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呢”,放了回去。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位空闲的工人突发奇想,打开世界地图给多国首脑写信,请他们寄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给他做留念。不多久他简陋的住所前各国大使馆的汽车来来往往,首脑们在照片的题词都幽默俏皮。这些照片后来在一个地方展出,参观者们在游戏的气氛中读解了一门十分温馨的国际政治学。

我故意选择一些政治人物为例子是想说明。20世纪的国际政治一度是全人类对峙、仇恨、隔离的集中地,但只要产生哪怕是一丁点儿游戏的念头,种种麻烦就在顷刻之间变得不

再坚硬。

这些游戏,都因超越了功利,超越了两难,而散发出自由和个性。

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看到的境界就是超然的关怀。

在这样的游戏中,生活和艺术非常靠近。

那么,如果写作人不生气,我想斗胆说一句:我们的写作,也何不成为这样的游戏?

庄子说了几千年的“逍遥游”,难道从来没有牵动我们的心?

世界上最永恒的文学,莫过于神话、童话和寓言,而在神话、童话和寓言中,无一不贯穿着浓烈的游戏秉性。对人类最原始,最宏大的关爱,也就渗透在这种游戏秉性里,因此,后世的一切文学巨作,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神话、童话和寓言的精神特征。

这是一个需要永久仰望的境界,至少对我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但是即使如此,我在写作中也会时时抬起头,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救助,长年累月间我渐渐领悟,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劳作,必须拥有点化历史、引渡众生、呼唤神圣的全部主动性和活泼性,如果仅仅是被动的再现,直接的同情、切实的批评,即使是热烈而公正,也有负于使命。照理这样的领悟早就应该体现在作品之中,但是其间的关键不是艺术方法的更替而是人格理想的转变,要真正实现又谈何容易。

【小题1】怎样理解第三段中“你好像猛然开腾起来了,在天空中鸟瞰着茫茫大地”的表达作用?
【小题2】文中提到的里根等政治人物在处理问题时为什么都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小题3】最后一段:⑴作者“希望在那里获得一点救助”是什么“救助”?⑵作者认为可以“在那里”获得“救助”的理由是什么?
【小题4】标题“最佳境界是超然的关怀”中“最佳境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香花的思念

顾晓蕊

一场春雨过后,院中的丁香花开了。重来北田镇的我驻足凝望,深吸口气,那香气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我忽然想起一个人,她的网名叫丁香,是紫丁香一样暗香清幽的女子。

去年初春,我到山西参加文学活动,在北田镇采访当地文化名人,她便是其中的一位剪纸艺人。现场的人挺多,隔着绰绰人影,我远远地望去:她穿淡紫色的长裙,眉眼秀朗,眸子深邃,透着一股清贵之气:一把剪刀,一张彩纸,手指翻飞间,裁出花儿蝶儿:少顷,剪纸缓缓展开,蔓延出一个春天。观望的人啧啧称叹,她盈盈一笑,大方地坐下,安静而端庄。我们互加了微信,时间久了,聊得多起来。这才知道,纤巧灵秀的她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供电公司上班,爱人小胡是一位沉稳朴实的现役军官,两人的相识是巧合更是缘分。

在开往济南的列车上,两人恰好座位相邻。她先上的车,踮起脚往货架上放行李,试了几次没够着。他走了过来,微愣一下,随即说:“我来帮你吧!”火车开动了,他瞟了一眼,却是刹那惊鸿:她黑亮的眼眸如澄澈的湖水,身上的绿军装又如此亲切!他心里一片喜悦,于是就主动攀谈起来:“我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赶上放假,回济南老家。从小我就有绿色梦,还有一年毕业,就会跟你一样走进军营。”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觉得太过冒昧。可她并不介意,反而笑着说:“我父亲是军官,自小就生活在部队大院,很庆幸能成为军人,可惜明年就要退伍了。”这一路上,他们聊得很投缘,但多数时间是他说,她微笑地听着。临下车,彼此要了地址,从此书信往来,成了要好的朋友。第二年,她离开部队,回到内地工作,而他也如愿去了西北大漠某边防连。

跟他同连队的指导员夏阳,有次回家探亲,舅妈悄悄递给他张照片说:“你这个表妹,年纪不小了,也不说找男朋友,你费费心,看有没有合适的人。”夏阳倒是上心,觉得小胡不错,有一回训练间歇,说要把表妹介绍给他。没想到小胡听了脸一红,吭吭哧哧地说:“我……还想趁年轻好好干,干出个样呢。”第二天,小胡有事去找夏阳,人不在,门敞着。桌子上放着张照片,小胡一看乐了,那初雪般的脸庞多么熟悉!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待夏阳回来,主动缠着他说:“你说的事儿,我后来想了想,要不先了解下吧。”两颗年轻的心,早已彼此倾慕,于是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一年后,在部队举行婚礼,他们谈起了火车上的相遇。表哥这才恍然大悟:“我还奇怪呢,你小子态度大转弯,原来是这么回事!”

结婚后,两人聚少离多,依旧纸墨传情。两年后,儿子出生了,日子变得忙碌起来。她习惯了半夜抱着儿子去医院。那时,她多想跟远在千里之外的他说说心中的焦虑、委屈,可念头蹦出来,又被摁回去。她怕惊扰了他,独自饮下惆怅与苦楚。儿子两岁多时,他穿着便装回家,伸开双臂,想给孩子一个拥抱。可儿子怯怯地躲到妈妈身后,她心酸地说:“快喊爸爸!”儿子指着他的衣服说:“不对!”他赶紧换回军装,儿子这才蹭上前拽住他的衣角,小脸紧贴上去。两人先是一怔,随即相视而笑,却都湿了眼睛,漫起朦胧的水雾。

追忆还想继续,这时手机忽然响起:“从微信中得知,你又到了北田镇,特来看望。”一扭头,我看见她姗姗地走进院中,依然是初见的模样,双瞳涟涟,气度飘然。两个女子在小镇上一家酒馆里,聊天小酌,都有几分薄醉。知她酷爱戏曲,我说:“来段京剧吧!”那天她唱了《梨花颂》,眼波流转间,道不尽相思意。我听得痴醉。一曲唱罢,她说:“我下个月休假,带着儿子去部队,这是最后一次探亲。他年底要转业,有些舍不得,我心里懂得。”

她送我到院子时,我指着一丛花说:“多美的丁香花!”她欢喜地走近去看,俯身嗅,薄纱似的月光洒在花丛中,罩在她身上。我笑望着,只觉得她与花,一样清雅美好。

(节选自《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雨后院中丁香花香气息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这既渲染了想念人的氛围又引起了下文对“丁香”的追忆。
B.作者表现“丁香”在北田镇初次出场时,运用了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其中“观望的人啧啧称叹”衬托她剪纸技艺的高超。
C.从列车上初次相遇可以看出,小胡是个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的青年,他从小胸怀从军报国的梦想,对女军人“丁香”一见钟情。
D.小说以“我”重到北田镇再遇“丁香”为主干,插叙我们初次相识以及她婚姻、家庭生活的故事,这种讲述方式避免平铺直叙。
【小题2】主人公“丁香”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小题3】小说末尾为什么要设计“丁香”赏花的场景描写?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闻一多对中国文学的历史动向有过深刻的宏观考察,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味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是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剧的时代。”迄今为止,还很少见有研究者把南宋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对象进行宏观判断,闻一多可谓第一人。他的“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的论断,从一个特定视角,抓住了文学演变的关健。勾栏瓦舍中的说唱曲艺表演,通过艺术行为方式而深入于民间大众,表现出新的人物、新的文学世界和美学趣味;传统的诗、词、文以书面记载的形态而主要流行于社会中上层,一般表现为忌俗尚雅的审美追求。从《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来看,南宋的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十分兴盛,尽管现存确切可考定为南宋白话小说的为数甚少,戏曲作品留存至今完整的仅只《张协状元》一种(或谓北宋或元代作品),但其时品类繁多,从业人员也已形成规模,已正式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这是毋庸置疑的。闻一多上述论断有两点或可商榷:一是把“小说与戏剧”视作“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似与它们的发生史不符;二是对明清诗歌(实际上也包括散文和词)的成就,贬抑过甚。钱钟书先生在论及宋代白话小说时说过:“这个在宋代最后起的、最不齿于士大夫的文学样式正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样式,它有元、明、清的小说作为它的美好的将来,不像宋诗、宋文、宋词都只成为元、明、清诗、词、文的美好的过去了。”这里将诗、词、文和小说、戏曲分别作为“雅”文学和“俗”文学的代表,又对它们与元明清两类文学的“承先和启后”的关系,都作了颇为准确、客观的说明。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也就是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变,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变,南宋时期是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
(节选自王水照《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有改动)
【小题1】文中“‘俗’文学的代表”指的是
A.南宋文学B.南宋的说唱曲艺表演
C.宋代小说和戏曲D.宋诗、宋文、宋词
【小题2】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A.明清两代关于诗的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徒劳无益的。
B.南宋说话讲史和演戏活动,已登上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
C.宋代后起的白话小说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文学样式。
D.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雅俗之变的一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