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苔意
(1)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2)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仓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壮阔,你知道何谓惊心动魄。
(3)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咫尺间、低眉处,那抹青苔?
(4)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心如小小的安静的城,恰如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响却回荡悠长。而青苔,就那样静静地兀自生长。
(5)或是叶黯花残抵死未朽的枯梗,或是粗糙青旧缺边的瓦楞;或是久无人迹的荒芜院落,或是满怀情谊的小扣柴扉;或是河洲水湄的长堤,或是荒烟蔓草的沼泽;或是青石铺就的台阶,或是老屋滤水的屋檐……
(6)老屋门前的青石子路被阳光吻得泛白,在乌青色的石子间隙,星星点点,会冒出一撮撮毛茸茸的青苔,透着青翠碧绿的生命力的呼吸。
(7)光着脚板走上去,是半温半凉的触感,如同三月春风半寒半暖,让人清醒又惊喜。好似露珠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若果香氤氩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仿佛微风抚面,你正眯着眼睛。
(8)那种温凉不会让你贪恋沉醉,有若君子之交淡若水,不热络亲呢,止乎于礼的疏离。
(9)老屋废弃,时隔经年再回去,恍然发现青若已是连缀成了一大片,凹凸有致地覆盖了细细空密的青石子铺就的小径,毛绒,蓬勃,深浅,班驳,掩不住原物本色之余又添一抹苍青,从星里点点蔓延到整整一大片。
(10)苍苔一片青,那时一种恍惚的绿,像是被时间耽搁了似的,轻雨过后,濡湿得犹如地上淌满的回忆。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上面,属于痕迹,是固定着的水,滋生着故事的,和光同尘。
(11)“应怜履齿印苍若,小扣柴扉久不开”,思幽忆人,是许久未见的古人前来轻叩柴扉。于主人而言,那种经久寂寥之后,深锁重门为君开的喜悦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于访者而言,算是觅得一处静好时光,暂享安详,于我,它是老屋房檐下一场潮湿的梦,总让我想起浓都的春天的江南水乡港子里,庭院中光着脚丫的无邪时光。
(12)它与旧时光比邻而居,蓦然地给人一种光阴湛湛、流年日深之感,像是未了却的心事,它如同记忆中亘古不变,绵延不绝的风景,在不经意间,就攻城略地般蔓延一地,浑然不觉地进入了你的眼,占了你的心。
(13)青苔,不灵动飘逸,只懒懒地贴于大地,汲取本就不多的阳光和雨露,它不依附纠缠,只缄默地生长蔓延;它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来,却不自轻自弃,只寡言少语,它不归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物,但陋室有苔幽意在;它也不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品,沾染着些许的人间烟火气,不厌弃绝俗却又自处一隅。仿佛在水一方,悠闲地看山水,淡然地观世情的壁人,温婉之余,骨子里又透着清冷,自由自主,坚定不可折服。
(14)不作茧自缚,困坐愁城,兀自生长,缄默不语,却又通透若琉璃,这,才是苍苔颜色。
(15)问君何意栖碧苔,笑而不答心自闲。
(16)桃花流水官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小题1】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写出了“苔”意的哪些“惊心动魄”之处。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请分析第(15)节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你观过凌烟阁顶的落日、水云坊畔的歌舞、论剑峰上的积雪,三生树下的月色……”一句化用了诗句、典故,以排比的形式奠定了文章唯美蕴藉的基调,引出下文对青苔的抒情。
B.“好似露珠绽放在花叶上轻轻颤抖的卑微喜悦,那种透过皮肤肌理,骨骼血脉的沁人心脾,有若果香氤氲在空气里,而你恰好深呼吸,仿佛微风抚面,你正眯着眼睛。”采用了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青苔独具特色的美意。
C.第(10)段中“和光同尘”一词中,“和、同”是混合的意思,“和光”指混合各种光彩,“同尘”指与尘世相同。用于此处是暗指苍苔寄寓着我年少无邪的旧故事。
D.文章第(14)节以“通透若琉璃”指出青苔虽外在古拙,却内在澄澈多姿的特点;以“这,才是苍苔颜色”,点明了中心,表达出作者对于青苔精神的认同与赞赏。
E. 文章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表达方式,写出了青苔缄默生长蔓延成片的外在特点和坚定自主的内在物性特点。托物言志,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启悟与追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4 12:0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30日晚间,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目前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2017年的业绩从预盈调整为预亏5.3亿元-7.2亿元。公告一出,市场哗然。这是继2014年獐子岛发布公告称,因遭遇“冷水团”公司超百万亩虾夷扇贝“报废”后,该公司扇贝再次被宣布“跑路”。
近期不断出现的市场乱象,不由得使一些人感觉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就像进行一场“扫雷”大战,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企业曝出“跑路扇贝”,令投资者一脚踏空,赔钱蚀本。中国资本市场不容许用这么多带有戏剧色彩的公告,损害市场的严肃性;不能用业绩变脸、信披违规等手段,践踏市场规则;不能让股民真金白银的支持,换得“一地鸡毛”。资本市场应该有更加完善的市场规则,更加严厉的监管手段,更有执行力的退市制度,形成让上市公司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环境。只有这样,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更好保护,优质上市公司才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中国资本市场才能风清气正,持续健康发展。
(选自《新华时评》)
材料二



(摘选自《中国证券投资者结构全景分析2016年报》)
材料三
有投资者觉得,如果做股票亏了钱,就是监管没有尽到保护责任,这样的理解显然也有偏 差。对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品种来说,保护不代表“保赚”,正常投资风险仍然需要投资者自己承担。有效的保护,从根本上是建立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市场制度,打造健康完善的市场环境。比如,与散户相比,各路机构在资金、信息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一些人利用这些优势,肆无忌惮搞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忽悠式”重组,还有人炮制不靠谱的炒作概念、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引人上当,让普通散户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面对这些乱象,应敢于亮剑,重拳打击,对不守规矩、恣意妄为的“大鳄”形成有力震慑。
但是,回过头看,很多违法违规行为之所以屡屡得手,与很多散户投机心理强,从而忽视了风险防范有关。不过分热衷追逐热点,不盲目跟风追涨杀跌,其实就能避开很多市场陷阱,筑起保护自身权益的第一道防线。
(摘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监会主席刘士余近日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到:“没有波动的资本市场是一潭死水,但惊涛骇浪一定是弱肉强食,市场被操纵。”由此可以看出,股市出现异常波动,往往是一些人搅浑水,从事违法违规行为而引发的“人造波动”。从严监管,创造干净清朗的市场空间,是促进股市稳定、防范风险的重要一环。
从A股市场现实情况看,个人投资者开户超过1亿户,大户和部分机构投资者投机心理强,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市场“羊群效应”很强,极易形成行为趋同、跟风操作。正因此,A股市场上反复出现“蹿天猴”式大起大落。
郝旭光表示,流动性波动只是股市波动的表面原因,深层次背景是人们对经济走势、上市公司盈利趋势以及政策面、改革举措的信心。避免资金非正常进出,一方面应控制好各种杠杆工具,防止过度使用,另一方面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完善市场制度,一个健康有序、能够提供长期回报的股市才能吸引长期资金进入。
郝旭光认为,政策本来就应该逆周期,讲究前瞻性和预见性及相机调节。在股市中,违法违规行为和异常情况一旦发生,往往会产生很大震动和危害。事后监管虽可以惩戒违法违规活动,让肇事者付出代价,但无法挽回已有的损失。因此,监管上需要更突出预防性,“从早、从小、从严、常态化”,以减少不利事件、违规行为发生,防患于未然。
(摘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两次发布公告称,其部分海域的虾夷扇贝“跑路”,业绩预亏,其公告引起投资者的纷纷议论。
B.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说“没有波动的资本市场是一潭死水”,这表明股市出现的波动全部是正常现象,因此投资者不应为此惊慌。
C.机构是与散户相对的股市投资者,机构中的一些人有时会利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一些侵害散户合法权益的活动。
D.“跑路扇贝”是上市公司富有戏剧色彩的信息披露,这类市场乱象,使得一些人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感觉如同进行“扫雷”大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三、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2016年我国绝大部分的证券投资者年龄在50岁以上,而23-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投资者约占投资者总人数的48%。
B.“羊群效应”反映当前我国部分投资者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投资心理,而反复出现的“蹿天猴”式大起大落,则属于证券市场的正常波动。
C.根据材料二,在我国2016年的证券投资者中,90%以上的人有一定的证券市场投资经验,而完全没有投资经验的人占总人数的比重非常小。
D.政府要从根本土建立起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市场制度,打造健康完善的市场环境,这样就能够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投资者就不会亏钱。
E. 材料二反映了2016年我国证券投资者的受教育情况,图表说明我国有一半以上证券投资者达到本科或大专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较少。
【小题3】根据上述文字,说说股票投资者在熟悉并遵守市场规则的基础上应该如何尽可能地防范投资风险?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寓言内的猫鼠

王尔龄

①创作需要想象,持此说者不乏其人。但是奇思幻想之作,也未必不能在生活中见其大略。关于创作与幻想的关系是个大题目。不贤者识其小,我就来个大题小做,说一点小品、小说中的猫鼠故事吧。

②柳宗元有一则托物寓言的小品,传诵甚广。永州某氏,子年生,属鼠,由此爱鼠,不畜猫,且禁童仆击鼠。鼠类相告而群至,饱食而无祸。后来某氏迁居,继往者借来五六头猫,又用阖门、灌穴、捕击诸法灭鼠。宠鼠之事,世所罕见,宠而至极,若永某氏者恐怕不会实有吧,出于柳宗元的想象,大概可以断定了;但他一定见过类似的社会现象,构思这篇寓言式小品,以击鼠辈,则其意甚明。

③捕鼠是猫的天职,明宋濂的《狸狌》却写了畏鼠之猫。狌身如狸、貌似虎,是野生的猫,卫人束氏却偏偏喜好畜养。文中说,南郭有士患鼠,某次一鼠堕入瓮中,他急借束氏畜养的一头狸狌,携之回家,要它入瓮捕捉。“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鼠无论怎么大,总不如猫,何况狸狌又是形体大者,竟然对之“怖甚”,被它啮足,只得奋力跳出陶瓮。鼠跌入后跳不出来,足见鼠体既不如狸狌之硕,鼠力亦不及远甚。

④狸狌之畏鼠仅出于寓言铺叙之需,实不足信。然而近年曾见报载天津的一段小新闻,一猫遇鼠,惊恐的却是猫,猫逃鼠追,恰恰与宋濂寓言相合,尽管他是为“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而假托的故事,可又被生活中的实例所证明。他的奇幻文字并不荒诞,荒诞的是竟有如此反常的情形;当然,它属于少遇的异闻,自不待言。有的贪官被行贿大户呼来喝去,不敢违命,亦畏鼠之类也。

⑤清蒲松龄有一则《宫鼠》,先叙“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制之,辄被食”,后述复得一“毛白如雪”的异国狮猫,放入门扉,鼠从穴中出,向之奔袭,狮猫避让,逃者自逃,追者自追,上下跳踉,鼠已喘息,狮猫突啮其首,置之死地。文中称狮猫此举在于“用智”,自然是小说家之言,喻指对付按剑匹夫亦当如此。猫奋其力捕鼠,原不足为奇,初以示弱麻痹对方,然后施强,使它不能遁于穴,始为异耳。如今所畜之猫,成了宠物,养尊处优,以不捕鼠为常事,遇则熟视无睹,甚至互作玩伴,不知是否可以看作异事。若说置荣辱于脑后的官员与黑社会中人称兄道弟,举杯言欢,岂必无之,我们已经在揭露贪官的新闻里见识过了。

⑥古人尽管有奇思幻想流入笔端,毕竟不可能一无所遗,社会上、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总有许多难以预储笔下。比方说有这样一则报道:母猫失去了新产下的幼崽,遇见一窝五头刚失去母鼠的小鼠,猫喂之以乳,五鼠亦依儇其怀,亲如母子,前人的小品、小说似乎不曾作此等想象语。至于日后是一直相安无事以终,还是相敌相争而滋生何种结局,则不得而知。今之善作寓言者大可驰骋想象,有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寓言故事也就能以焦墨点睛了。

⑦今值鼠年,原想写点古代鼠事以应景,可是写着写着却偏离正题了,倒像是以今事去应对古人笔墨了,于是赶紧收梢,或可稍免纵笔难收之讥吧。

【小题1】文中提到的柳宗元,字________。
【小题2】第①段提到“奇思幻想之作”,对此文中举了一些例子,除了“永某氏宠鼠”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用与“永某氏宠鼠”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
【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的“鼠辈”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④段中说狸狌之畏鼠“实不足信”,说它“不足信”的依据是什么?
【小题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永某氏的故事是出于柳宗元的想象,但他一定见过类似的社会现象。
B.束士所养的猫把老鼠视为异物,不敢去捕捉,结果反被老鼠啮足。
C.生活中竟然确有如宋濂笔下的畏鼠之猫,如此反常的情形,堪称奇闻。
D.蒲松龄所写的狮猫,以不捕老鼠为常事,遇则熟视无睹,甚至互作玩伴。
【小题6】请驰骋想象,给第⑥段提到的母猫故事加一个寓言式的结局。(5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喊  山
葛水平
炕上的孩子翻了一下身,蹬开了盖着的被子,哑巴伸手给孩子盖好,就听得大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进来了。
大说:“我有名字了,韩冲叔起的,叫小书。他还说要我念书,人要是不念书,就没有出息,就一辈子被人打,和娘一样。”哑巴抬起头望了望窗外,幽黑的天光吊挂下来,她看到大手里拿着一包蜡烛,她知道是韩冲给的。
她用麻秆点燃了蜡烛,找来一个空酒瓶子把蜡烛套进去,有些松。她想找一块纸,大给她拿过来一张纸,她准备卷蜡烛往里塞时,发现了那张纸是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上面有她的签字。她抬起手打了大一下,大扯开嗓子哭,把炕上的孩子也吓醒了,也开始哭。哑巴不管,把卷在蜡烛上的纸小心缠下来,又找了一张纸卷好蜡烛塞进酒瓶里,放到炕头上。她拿起那张条子看了半天,抚展了,走到破旧的木板箱前,打开找出一个几年前的红色塑料笔记本,很慎重地压进去。哑巴就指望这条子要韩冲养活她娘仨哩,哑巴什么也不要!哑巴返回来摸了大的头一下,抱起了炕上的孩子。这时候就听得院子里走进来一个人,不可能是其他人,是韩冲。韩冲用篮子提着秋天的玉米棒子放到屋子里的地上,韩冲说:“地里的嫩玉米煮熟了好吃,给孩子们解个心焦。”
韩冲说完从怀里又掏出半张纸的蚕种放到哑巴的炕上,韩冲说:“一半天蚕就出来了,你没有见过,半张蚕能养一屋子,到时候还得搭架子。蚕见不得一点儿脏东西,哑巴,你爱干净,蚕更爱干净,好生伺候着这小东西。”韩冲说完走了。
哑巴想,我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干净呀,我这日子叫爱干净吗?
夜暗下来了,月亮像一弯眉毛挂在中天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加上阒寂的氛围,让哑巴有点嗒然伤心起来。潜沉于被时间流走的世界里,哑巴就打了个颤抖,觉得丈夫腊宏是死了,又觉得腊宏还活着,惊惊地四下里看了一遍,她的思维在清明和混沌中半醒半梦着。现在刚入秋,天到晚上有点夜凉。哑巴摸索着从窗台上找到一块手掌大的镜子,举了镜子看到了自己的脸,好久了不知道自己长了个啥样,好久了自己长了个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挨了丈夫的上顿打,想着丈夫的下顿打,眼睛盯着个地方就不敢到处看,哪还敢看镜子嘛,那个是要找死吆。
突然听得对面的甲寨上有人筛了铜锣喊山,边敲边喊:“呜叱叱叱——呜叱叱叱——”
山脊上的人家因为山中有兽,秋天的时候要下山来糟蹋粮食或者糟蹋牲畜,古时传下来一个喊山。喊山,一来吓唬山中野兽,二来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当然了,现在的山上兽已经很少了,他们喊山是在吓唬獾,防备獾乘了夜色的掩护偷吃玉茭。
哑巴听着就也想喊了,拿了一双筷子敲着锅沿儿,迎着对面的锣声敲,像唱戏的依着架子鼓敲板,有板有眼的,却敲得心情慢慢就真的骚动起来了,有些不大过瘾。哑巴起身穿好衣服,觉得自己真该狂喊了,冲着那重重叠叠的大山喊!找了半天找不到能敲响的家什,找出一个新洋瓷脸盆。这个脸盆儿是哑巴从四川挑过来的,一直不舍得用。哑巴找来一根棍,想了想觉得棍儿敲出来的声音闷,提了火台边上的铁疙瘩火柱出了门。
山间的小路上走着想喊山的哑巴,天上的星星眨巴了一下眼睛,天上的一钩弯月穿过了一片儿云彩,天上的风落下来撩了她的头发一下,这么着哑巴就站在了山圪梁上了。哑巴举起了脸盆,举起了火柱,张开了嘴,她敲响了:
“铛!”
新脸盆儿上的碎瓷裂了,哑巴的嘴张着却没有喊出来,“铛!”裂了的碎瓷被火柱敲得溅起来,溅到了哑巴的脸上,哑巴嘴里发出了一个字“啊!”接着是一连串的“铛铛铛——”“啊啊啊——”从山圪梁上送出去。哑巴在喊叫中竭力记忆着她的失语,没有一个人清楚她的伤感是抵达心脏的。她的喊叫撕裂了浓黑的夜空,月亮失措地走着、颠着,跌落到云团里;她的喊叫爬上太行大峡谷的山脊,让山上的植被毛骨悚然起来。直到脸盆被敲出了一个洞,敲出洞的脸盆儿喑哑下来,一切才喑哑下来。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注①韩冲炸獾误炸死了哑巴的丈夫腊宏,在哑巴坚决不要赔款的情况下,由村干部王胖孩牵头,韩冲主动立下协议,负责养活哑巴娘仨,直到哑巴明确赔偿金额。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大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韩冲重视读书,有一定的见识,不希望哑巴的孩子继续哑巴的生活。
B.从哑巴对待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的态度中,可以判断这个条子在哑巴的心目中非常重要。
C.虽然丈夫腊宏对哑巴不够好,但是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因此她“又觉得腊宏还活着”。
D.喊山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传统,最初目的既是吓唬山中野兽,也是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
E. 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哑巴这一形象,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失语多年的哑巴喊出声音作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比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吗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起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童老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问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浓重的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小说运用补叙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小题2】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后,中华美学融入许多西方美学因素,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如果深入历史作细致考察和分析,会发现在西方现代美学确立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20世纪初中国美学家在接受西方美学时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众多西方美学术语和思想顺利融入现代汉语言和中华文化之中,并且能够与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对接,而中华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吸收也没有造成其与中华传统美学的断裂。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在一些流行工具书中,我们很难见到“中华美学”词条。例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都有“日本美学”词条,但没有“中华美学”词条,“日本美学”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就将它的特征描绘出来,但我们很难找到一组概念来概括中华美学。这跟中华传统美学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国际化有关,也与中华美学丰富性和开放性有关。不过,这不是中华美学的缺点,是它博大精深的体现。从艺术风格或审美范畴上来看,中华美学和艺术的呈现已经十分丰富了。《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中列举的审美风格或审美特性都多达24种。

中华美学拥有如此丰富的审美范畴,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长的文明。尽管人类历史上也有其他古老文明,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有过中断,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中华美学中丰富的审美范畴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地域差异也导致了审美范畴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偏好。而且,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若干思想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儒家、道家以及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对中华美学影响深远。

尽管不同美学史家对欧洲现代美学有不同界定,但核心概念不外乎无利害性、想象、趣味、崇高、内在感官、美的艺术等。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源于欧洲,但它们实际上是18世纪欧洲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们大多可以在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渊源。

不过,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不在于它是由一系列特定范畴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任何特定范畴,不管它们多么有弹性,都有可能因为经典化而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从而失去它的现代特征。在风格矩阵中,对任何风格的界定都建立在与其他风格的关系的基础上,风格数量越多,对任何一种风格的界定越难。要在中华美学风格矩阵中做鉴定,就需要高度发达的识别力和感受力。

(摘编自彭锋《中华美学是丰富又开放的美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B.“日本美学”很容易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来进行描绘概括。
C.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来说,中华文明延续的时间最长,其历史没有中断过。
D.对于欧洲现代美学,不同的美学家有不同的界定,就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中华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中华美学丰富又开放的特点。
B.文章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地域差异、思想形成等论证中华美学审美范畴的丰富性。
C.对风格矩阵的解说是为了论证美学的现代特征会因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而失去。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举了“日本美学”词条和《二十四诗品》的例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华美学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所以我们对中华美学难以用一组概念来概括。
B.地域、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虽有所不同,但造就的中华美学的审美风格相同。
C.对欧洲现代美学界定的核心概念虽源于欧洲,其渊源却都可从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
D.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主要是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而不在于它的组成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