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近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通讯激活拒绝令一事,让自主创新的议题备受关注。不少人提到的“缺芯少魂”一词,也让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
如果说芯片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世界的硬件“神经中枢”,操作系统则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作为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十分重要,有了操作系统,冰冷的机器才有“生命”,人们才有机会赋予其更多功能。长期倡导自主开发操作系统的倪光南院士做过比喻,操作系统就好像地基,应用程序就好像地基上的房子。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小到一台电脑、大到一个网络的“开关键”,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所有的用户信息和操作行为。因此,操作系统事关信息技术竞争力,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像微软 Windows系统一样供广大用户使用;是我国科技人员的夙愿。经过刻苦攻关,我们取得了包括银河麒麟、普华操作系统等在内的一部分成果。不过,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超乎想象。以 Windows系统为例,有人甚至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来形容其研发工程之庞大。而且, Windows还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新,每一次升级也耗费了不少成本。
然而,一款操作系统的成功,蕴藏着巨大价值。它能构建起一个包括硬件开发者、应用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在内的上下游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围绕操作系统形成“生态圈”。同时,这也为后来者构筑了壁垒:即使研发出新的操作系统,也很难再去改变既有格局。正如有人说的,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否则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奋力自主创新、实现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当年王选院士立足创新前沿,自主攻克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不仅改造了传统铅字印刷行业,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回溯改革开放40年,正因唱响了自主创新的主旋律,我们才创造出网络大国、科技大国的气象,也才拥有了向网络强国、科技强国进发的底气。今天,我们亟须开启新一轮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浪潮,让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不再有“卡脖子”的隐忧。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领导人强调,“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理念和信念,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摘编自余建斌《开启全球视野下的创新浪潮》,《人民日报》2018年4月25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缺芯少魂”一词让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问题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B.操作系统是最基础、最底层的计算机软件,它会让冰冷的机器有“生命”。
C.芯片是计算机的硬件“神经中枢”,是让计算机硬件具备“灵魂”的基础。
D.谁掌控了操作系统,谁就可以在需要的情况下去掌控一些用户的信息和操作行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中兴事件”引出“自主研发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话题,对研发的重要性、难度、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二段作者通过倪光南的比喻,阐明了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C.第三段采用喻证法,指出 windows系统研发工程庞大,升级需要耗费许多成本,论证了研发一款通用的操作系统并广泛应用难度很大。
D.文章在结尾强调了我国在信息领域要加快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要自主创新,攻坚克难,持之以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我国科技人员一直想研发出一款国产操作系统供广大用户使用,经过刻苦攻关,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
B.成功的操作系统能构建起一个生态链条和产业空间,后来者很难改变既有格局,除非出现颠覆性的机会。
C.回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之所以成为网络大国和科技强国,是因为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D.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们必须解决在芯片、操作系统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7 09:0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C.“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D.“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 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获新生。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C.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野大豆:袖珍豆子更金贵
陈博君
2013年1月4日的《扬子晚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感人的报道:在南京市江宁区的禄口街道,有一位名叫甘传香的农妇,她二十九年如一日,用一种采自山上的野生大豆给丈夫熬粥,不仅使丈夫的糖尿病病情得到了控制,还使中风的丈夫神奇般地可以重新下地走路了。甘传香用野大豆治好丈夫顽疾的消息传开后,人们不仅对她肃然起敬,同时也对这种药效神奇的野大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原来,野大豆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珍贵植物,可提取出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大豆低聚糖、大豆磷脂等珍贵药用成分,对增强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更年期疾病、抗衰老等均有特殊的药用效果,尤其在控制糖尿病和强筋健骨方面更具奇效。
其实,野大豆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油料及粮食作物大豆的一个近缘种。野大豆具有细弱的缠绕茎,疏生黄褐色长硬毛;叶片为羽状复叶,具3小叶;总状花序腋生,花蝶形,淡红紫色;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辫歪倒卵形,有耳,龙骨瓣较短;荚果狭长,圆形或镰刀形,两侧稍扁,密被黄色长硬毛;种子间缢缩,一般含3粒种子,种子长圆形、椭圆形或近球形稍扁,褐色、黑褐色、黄色、绿色或呈黄黑双色。花期为5、6月,果期为9、10月。虽然从外形上看,野大豆的豆荚跟普通大豆的豆荚基本没什么差别,但这些豆荚身材均匀,长度不超过两厘米,明显又比普通大豆的豆荚小一号,因此称其为“袖珍大豆”非常贴切。
在我国寒温带到亚热带的广大地区,这种野生的袖珍大豆从南到北都有分布。作为一种喜水耐湿植物,野大豆多生于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湿草地、湖边、沼泽附近或灌丛中,甚至连沙漠边缘地区也有零散分布,而在山地、丘陵、平原及沿海滩涂或岛屿,均可见其缠绕寄主生长,但如今已被列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
野大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植物,它也是栽培类大豆的近缘祖先,因此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保存着极其宝贵的遗传基因和许多优良的性状,如耐盐碱、抗寒、抗病等,而且野大豆营养价值很高,是牛、马、羊等各种牲畜特别喜爱的一种牧草,在农业育种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其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长期由美国占据。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保持这一霸主地位,美国曾不惜对我国的野生大豆发动了一场“专利间谍战”,正是野大豆挽救了差点崩溃的美国大豆产业。
20世纪60年代末,严重的花叶病突袭了美国大豆种植业,导致该国的大豆产量从占世界总产量的80%锐减至20%以下。中国大豆则趁势取而代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攻克大豆花叶病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杂交育种引入抗病毒基因,而这种原始抗病毒基因的唯一就是野大豆。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是唯一拥有野大豆的国家,但当时的中国并未对外开放,美国要想得到中国的野大豆比登天还难。
转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9月,就在中美关系解冻后的第一个美国植物学家访问团来华之际,团里一位育种专家在上海某电机厂的院子里悄悄收集了一株野生大豆。1979年1月,这株野生大豆的标本进入美国农业部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库。几年后,新的抗病毒大豆品种诞生,美国借此迅速收复了大豆市场。
事情还未结束。1995年,美国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获得了这个野生大豆的品种资源,并运用分子生物技术进行检测和分析。1998年10月1日,该公司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一项名为“高产大豆及其栽培和检测方法”的专利申请,随后又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了专利申请。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为何从《扬子晚报》刊登甘传香给丈夫治病的报道写起?请简要分析。
【小题2】文章第3自然段在介绍野大豆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指出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小题3】野大豆有哪些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文章最后四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事实上,人类所从事的探海活动少之又少。虽已在海底发现了不少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稀土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但这些发现与深海大洋矿藏之丰富相比,可以说是   。(   )。在人类极有限的认知中,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延续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有着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深海海山剧烈变化影响了海洋环流,也使我们了解到一系列显著的海洋动力环境特征,如泰勒柱、海山反气旋驻波等。这些复杂的动力环境导致海山区的水体、海底与大洋其他区域形成了 的生态系统。
海山环境在深海生态系统中扮演着  的角色,海山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还不乏一些“稀有物种”,不同海山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着  的联系,而人类活动可能是导致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在深海生态系统研究和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中,环境评价是其中的重要议题。2017年8月,在国际海底管理局23届大会期间,中国大洋协会举办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主题论坛,赢得了各方一致好评。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杯水车薪 截然不同 利害攸关 千丝万缕
B.微乎其微 截然不同 举足轻重 千丝万缕
C.微乎其微 截然相反 利害攸关 错综复杂
D.杯水车薪 截然相反 举足轻重 错综复杂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对海底进行的调查非常有限,到目前仅占整个深海的5%;
B.目前人类已对占整个海底5%的深海进行了调查,但范围还是十分有限;
C.就深海生态这一点来说,目前人类仅针对5%的海底进行过调查;
D.目前人类已经调查了整个海底的5%,在深海生态这一点上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延续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B.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保存了现今海底最古老的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有着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C.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储存了现今最古老的海底大洋地壳和海山群,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D.全球海山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西北太平洋海山区保留了现今海底最古老的大洋地壳和海山群,也是全球富钴结壳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信笔
朱以撒
①偶然读报,发现王兆胜先生在评2017年散文时评论了我的一篇散文——《进入》。
②“进入”,当然是一个时刻充满进行状态的词,一个人不断地进入,进入新的一年,进入新的空间,人在穿过时空,或者说时空在人的进入中过去,以至有了过往、时下、未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是在这种如环无端的紧密交替中,驳骏而行,没有止歇。过去的已经体验,未来值得期待。
③我是一个时序感不太强的人,以为时间就是一条河,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人的存在,要界定一些情节,才对时日做了一些记号。元旦、春节是比较热烈的,清明时节则偏向清冷,中秋由于天高气爽又逢月圆,便有了一些圆满的寄寓。而霜降又会让人想起蒹葭苍茫中那个在水一方的伊人。一个没有时序感的人可能日子会过得物质一些,天热衣单天寒衣厚,春种秋收冬日闲适。因
此在《诗经》里更多地看到植物、农具、劳作,依时日起,依时日息。如果时序感强的人可能日子会过得精神化一些,伤春,悲秋,感时忧事,怀乡恋阙,夤夜风起,也会坐起来吟咏不已。
④对于一个喜爱文艺的人来说,爱好是连续性的,在进入新的一年里,接续过去之所作为。而不必突兀而起,一惊一乍,不动声色自然而然,会更真实一些。瑞典作家托格涅·林德格伦在小说《克林索尔》中写了克林索尔这么一个人,使我在新年伊始时琢磨了一阵。他在女教师芳妮的指导下学习绘画,很奇怪,克林索尔只画静物,不画动物。这里边肯定是有喻意的。后来发现克林索尔是个与时代脱节的人,他总是觉得时代列车开得太快,自己上不去。自己是要慢慢发展的,就如同他画的静物,没有一个点、一条线是信手落下的,在这方面可谓是十分上心上手。画静物没有什么时间性,静物不会化为动物倏忽而逝,也不会变形,能让他慢慢地画,把光感、质感细细表现出来。尽管在克林索尔笔下都是一些坛坛罐罐的寻常器具,但他不觉得自己是复制静物,而是自己的生命、精神都在里边了。他习惯了用慢的手法,觉得只有慢才能把一些很细的部分看清楚,而急行军式的匆忙,会什么都看不真切。这实在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一个人面对一碑一帖,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把前人的作品真正看懂了?没有慢读的耐性,是难以渗透、浸润到内部去的。速度从外表来看就是动作的急切,使过程挤压或略过某些过程。动作的背后是内心,内心有加速的愿望,一定是外在的力量进入了,以至于波澜四起。有些门类是可以加速的,有些门类则以不加速为好,古风、古意、古雅、古拙、古朴,这一类情调还是要倚仗于慢方可滋养。每个人的快慢观各有不同,快者取快,慢者取慢,各适其适。
⑤一个人从新年画到另一年的新年,依然是静物,不免让人匪夷所思。那时世界上正流行印象
派绘画,许多画家风尚趋附——啊,多么绚丽的色彩,有一种气氛把人罩住,吸了过去,对于喜爱看世界的视觉,它就是送到眼前来的一道盛宴。克林索尔似乎毫无知晓,依旧在静物上下功夫。他承认:“这里没有能理解我或是深入到我的想法里去。”一个艺术最绚丽的梦想就是为知音赏,可是知音从未出现。甚至他的妹妹也说:“他太有才华了,但他啥也做不成。”克林索尔并不孤独,他只是遵从个人的感受。趋附时尚是一种社会的流行病症,所谓的流行风就是这样,流行时如大风拔木,使人站立不住,尽力追赶。而过些时日,另一起流行风又起。在此起彼伏中,追赶者凡俗之气生焉。因此,一个文艺爱好者,于举世为之或不为之时,能始终自守,不与时俗邻,可称得上特立之士。在常年的文艺实践中,一个人要解决不少问题,但有些问题是很个人的,譬如学什么,怎么学,写什么,怎么写,只能由个人来解。艺术生活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很自由,甚至不容他人置喙。正由于自由也就易于浮游无定,如浮萍,风乍起,都吹到一边了。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趋雅避俗,大道直行,戒曲己阿世,冠盖相逐。芳妮曾对克林索尔说:“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坚持和忍耐都是对个体的意志、毅力而言的,很实在和真切,也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坚硬的支持。从克林索尔举办的一生唯一一次的画展来看,似乎付之流水:乡民看不起,艺术家和评论家也没有什么好评,说起来是很郁闷的。但小说作者林德格伦似乎要强调的是另一面:“假如一个人体会到艺术的光泽,此人最终是否有世俗的成功并不重要;感受到召唤、见证到奇特、执著于信念最要紧;对艺术的追求不能有世俗的指望,只能跟随启示的指引。”
⑥这段话可以作为座右铭,进入每一个新年的窗口。
⑦在一个新年伊始的日子里,通常的比喻是——时光有如流水。因为新旧相推、相拉,一直处于进入的状态中。面对文、艺仍然需要庄重之心思,不可为雕虫小技忽略经营,总是要有一种深沉的敬畏感,循经典轨范,赓续文脉,于笔墨畦畛中寄寓情怀。岁月静好,风雅鼓荡,使人能面对来来往往的时光,不复有逝水之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发表的另一篇散文《进入》引入话题,从对“进入”一词的理解入笔,抒发了对时间、艺术和人生的感悟。
B.文章第③段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时序感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兼之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C.作者在第④段通过克林索尔学习绘画的故事,旨在说明艺术上不能加速,只有倚仗慢方能滋养,才能把握艺术的真谛。
D.新旧时光相推、相拉,一直处于进入的状态之中,为此,我们面对文、艺仍然需要有庄重之心思和一种深沉的敬畏感。
【小题2】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第⑤段引用了小说《克林索尔》中人物芳妮的那句“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都是坚持和忍耐的练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先秦诸子,都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没有一个是纯粹的文学家。但是,他们要让自己的思想说服人、感染人,就不能不运用文学手段。而且,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都必须仰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感、形成寓言,这也就成了文学形态
我对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庄子、孟子;
第二等级:老子、孔子;
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在这三个等级中,处于第一等级的庄子和孟子已经是文学家,而庄子则是一位大文学家。
把老子和孔子放在第二等级,实在有点委屈这两位精神巨匠了。我想他们本人都无心于自身的文学建树,但是,虽无心却有大建树。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相比之下,孔子的声音,是恂恂教言,浑厚恳切,有人间炊烟气,令听者感动,令读者萦怀;相比之下,老子的声音,是铿锵断语,刀切斧劈,又如上天颁下律令,使听者惊悚,使读者铭记。
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不止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仅从语言方式,老子就是最高哲学。”
有一段时间,德国人曾骄傲地说:“全世界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然而,当他们读到老子就开始不说这种话了。据统计,现在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其普及度远远超过老子的家乡——中国。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厮磨太久。
说完第二等级,我顺便说一下第三等级。韩非子和墨子,都不在乎文学,有时甚至明确排斥。但是,他们的论述也具有了文学素质,主要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让人产生了一种阅读上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要让出时间来看看第一等级,庄子和孟子。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180年。在人生格调上,他显得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
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此后历史上一切有文学才华的学人,都不会不粘上庄子。这个现象很奇怪,对于其他“子”,都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取舍,但庄子却例外。没有人会不喜欢他讲的那些寓言故事,没有人会不喜欢他与南天北海融为一体的自由精神,没有人会不喜欢他时而巨鸟、时而大鱼、时而飞蝶的想象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大于哲学,活泼大于庄严。
【小题1】下列对画线部分“也就成了文学形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诸子集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个纯粹的文学家。
B.先秦诸子为了让自己的思想有说服人、感染人的魅力,就不能不借助文学手段。
C.其中有一些思维方式,从产生到完成,最终形成具有文学色彩的寓言。
D.先秦诸子笔下的寓言,都必须仰赖自然,譬引鸟兽,倾注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把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大家放在第二等级,只是按照先秦诸子的文学品相而定,并没有否定他们大成就的意思。
B.孔子的文风之所以成为“永久的楷模”,是因为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体,其厚重和端庄似乎并不堵眼堵心,始终保持着斯文潇洒的风度,并且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
C.孔子恂恂教言,浑厚恳切,令听者动容;老子铿锵断语,刀切斧劈,使听者惊悚:二者各具风格,难分伯仲。
D.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言简意丰,让中国语文穿越时空,走进了德国家庭,令西方哲学家为之叹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和墨子能让人产生一种阅读的愉悦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论述从根本上排斥文学,主要借助的是那些干净而雄辩的逻辑所造成的简洁明快。
B.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其文辞大气磅礴,情感浓烈;其文脉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拥有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尽管他在为人方面骄傲自恃、盛气凌人。
C.庄子完成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经历了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看穿一切,怀疑人生——从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归对生存意义的探寻等过程。
D.庄子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寓言故事,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也是后世学人“粘”上庄子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