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好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两学为用”,一方西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中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如《论语》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话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如司马迁的《史记》,以及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开始分为三类: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家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摘编自《南开语言学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名称虽然各异,但核心是强调中华文化与学术。
B.“国学”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目的是恢复两汉经学,学习西方文明。
C.“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消失,原因是对胡适的批判以及多次的文艺批判运动。
D.“国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但繁体字是不包含其中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国学”的基本定义及包含内容,文字简洁、内容明确。
B.文章第二段客观地分析了“国学”的起源和中间变化的原因,层次清楚,有理有据。
C.文章三、四段对“国学”的不同分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强调了按内容分类更为合理。
D.文章从“国学”概念的提出,谈到“国学”概念的历史分析,最后对“国学”的内容分类进行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起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胡适等人在“五四”运动前后对“国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B.作者对八十年代后兴起的“国学”热提出了批评,因为其中掺杂了功利、迷信色彩。
C.经、史、子、集是“四库全书”对“国学”的分类,戏剧作品虽属“国学”,但影响甚微。
D.“国学”按内容分类,初为三类,后又加经世、科技之学,明显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8 11: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马的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中就有马的形象。据史书记载,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骑马。在人死后,作为陪葬的马匹也占据着一席之地。霍去病墓的石雕、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无不显示出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也正是由于马在古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及帝王对良马的喜爱,在客观上促进了“马艺术”的发展。
在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汉代霍去病墓石雕、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树起了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艺术风格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呈现出各式面貌,虽然霍去病墓石雕与昭陵六骏这两组马的石雕艺术品在不同时代的特殊风格下成就了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通之处。
一是意象造型与写实造型的统一。虽然历史上大多把霍去病墓石雕归为写意的类别,而昭陵六骏则被看作写实的代表,但在具体的形象塑造方面,这两种艺术手法相互渗透。昭陵六骏继承了霍去病墓石雕的创作手法,采用象征手法,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两组石雕虽然刻画的都是战马,但实质上均是反映人的勇敢和战争的惨烈。因此不管是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昭陵六骏,不仅是帝王将相的颂歌,也是无数英勇将士的历史丰碑。霍去病墓石雕的重要特点,是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和选取石料相结合,因石而得形,因形造意,因意而施工。《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而在整个雕塑的关键部分,如马下匈奴人的特征运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刻出相对写实的形象。这样大写意与细微写实的造型手法结合以表现精妙传神的形象。就马的造型而论,汉马偏于写意,蹄细体肥,外形流畅简洁;唐马偏于写实,注重马体解剖结构的表现。像昭陵六骏,因为皆属初唐,故马体的肥臀细腿等特征颇有汉风孑遗,但较之于汉马,显然更写实精确,更注重形体的结构变化,像面部的筋脉、胸肌、蹄筋等皆细致入微,在生动传神上,与汉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马踏匈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碑式的大型雕塑,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霍去病征服入侵者、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被踏于马下的匈奴人手持弓箭仰卧在马腹之下垂死挣扎的场景。静静站立的战马与挣扎的匈奴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权在握的静态与垂死挣扎的动态完美统一。昭陵六骏表现上颇多写实性,刻画出骏马飞驰、屹立、徐行的三种姿势,表现出六骏共同的雄健俊美的外形和勇往直前的气势,显示出它们的情谊,是古代以形传神的成功范例。这两组石雕形象选取了动态和静态中的马的形象,并将其协调统一地安排在同一个整体中。
(选自《汉唐石雕中“马”的艺术形象与成就》,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中有马的形象;商周时贵族出行多乘马车或者骑马;人死后,马是比较重要的陪葬品: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非常重要。
B.统治者对马的重视于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可见一斑。帝王对良马的喜爱,马在古代社会的特殊地位等,对“马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C.霍去病墓石雕、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几乎不可超越的作品,二者的艺术风格不同,前者重意象造型,后者重写实造型。
D.同一表现对象的马在各朝代艺术家的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个性追求切断了艺术之间的联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这个词古已有之,先秦典籍《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这样一段话:“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中也有“国有学”的词句。在晚清之前,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国学概念,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之类。在整个古代,国学一词的含义,大致上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指一种学问,而这种看法其实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就是清末民初的时候。从此,“国学”一词被赋予了新义,意思就是指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就是传统的学术研究。其实,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这个词的用法也是有差别的。有时,人们又用“国学”一词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如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这就是国粹学。当时社会上还出版过一本书,叫《国故学讨论集》。在这本书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通用的。
20世纪初期以来,国学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然而终不至于消失,并且发展到今天又重新“热”了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确实有着异常顽强的生命力,是当代文化、学术建构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近现代以来人们屡屡提到国学,这也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方面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事实已经证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如果能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实际上是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我们可以从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中得到证明。然而只有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不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又能保持一种强劲的生命力。而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国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主要承载者和传播途径;而从狭义上来讲,国学所从事的正是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理、研究工作,其甄别、诠释、评价之功,无不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当然,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在思想上又必须要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因为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在中国古代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在近代,它也以各种形式顽强地存在着。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国学,目的是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我们是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谈论和倡扬国学的,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
当前社会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对传统文化、国学庸俗化的炒作和伪劣包装的现象。这个现象应该说不是正当意义上的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而是主要以谋利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也是国学普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选自《文化的传承与担当:重建社会理性与价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有时还可以指对国粹、国故的整理与研究,在章太炎的《国故学讨论集》里,国粹学和国故学是可以通用的概念。
B.汉代尤其是唐代大开放证明,激活中国固有文化的唯一渠道就是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这一点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意义。
C.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来讲,国学都有很积极的意义,所以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肯定绕不开国学这么一个话题。
D.国学的弘扬与文化复古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价值心态,重视国学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论述“国学”一词含义的演变,引用《周礼·春官·乐师》中的话是引证,列举章太炎的《某君与人论国粹学书》是例证。
B.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应该注意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来激活中国固有文化,汉代尤其是唐代的大开放就是典型例证。
C.文章第四段论证弘扬国学必须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的观点,主要在摆事实,运用的是事实论证。
D.文章从“国学”的含义谈起,接着指出国学热的现实,进而论述弘扬国学应该注意的三方面的问题,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立足于民族的优秀文化本位,进而吸收外来文化,我们的文化就很难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强劲的生命力。
B.“国学”发展曲折,但又重新“热”起来,既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学术生命力顽强,又能说明中国文化、学术在现代发展中仍然有很多难题。
C.复古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文化情结其生命力非常顽强,我们谈论和倡扬国学需要在发展、创新这个前提下来进行。
D.国学普及过程中,炒作国学等谋利行为只是表层问题,我们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思想上与文化复古主义划清界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论道德修养
韩愈认为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从两者的内在关系看,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德比艺是更为根本的条件。如文学写作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因此要像古代伟大作家一样写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要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为根底,才可能有光辉的文学作品。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韩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性,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准则。五项之中最主要的是仁义两项。仁又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人有没有道德,其区别就看他存仁义或弃仁义。仁义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只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而已。道德教育以仁义为核心,有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是“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
韩愈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吸收前人的道德修养理论,总结自己的修养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养要则。“贵已重以周,责人轻以约。”他主张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协调我与人的关系。要协调关系,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以鞭策自己不懈地提高道德修养,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两简单,别人也就乐意为善或改过从善。而现实的情形恰好相反,一般人对别人要求求全贵备,对自己要求则很低很少。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作了分析,认为根源是怠和忌,怠者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养,忌者害怕别人品德修养获得高度评价,而对别人进行诋毁。韩愈关于贵己和待人的思想,是孔丘“躬自厚而薄质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思省自勉”,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从主观上提高认识,需要个人认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在《进学解》中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的成就在于认真深思,毁坏就在于放任自弃。因此应当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不合仁义规范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当感到后悔,防止再犯。
他认为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贤不肖乎己……存乎己者,吾将勉之”,要在主现上保持一种上进心,勉励自己成为道德修养高的人。“知过能改”,韩愈认为对待过错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过错不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他说: “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有些人犯了过错已有认识,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便成为重要问题。他说: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较积极的态度应是勇于改过,改过是为了不再有过,应该受到赞许。
(摘编自《中国教育思想史》)
【小题1】下列不属于韩愈对“德与艺”关系的解说的一项是(  )
A.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两者相比,德是更为根本的条件。
B.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C.古代伟大作家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他们以道德修养为根底,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
D.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在教育实践中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义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是五项道德准则中最主要的两项,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区别就在于这个人的内心是否存仁义。
B.对自己的要求宽松而简单,对别人的要求全面而严格,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是无法协调好人际关系的,也不能提高品德修养。
C.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有可能落为小人,所以,要在主观上保持-种上进心,不断勉励自己。
D.如何对待过错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包括如何认识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如何认识没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对改正惜误持什么态度等三个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主张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面严格,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这是与孔丘“躬自厚面薄质于人”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B.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原因是他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而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
C.韩愈说“行成于思”,“思”就是要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防止再犯造成了严重后果的错误。
D.韩愈认为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颜回就是在错误思想刚刚萌芽时就阻止了它,不让错误思想在言行中表露出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qǐ罗B.脍 kuài炙人口C.河朔 sùD.脂zhī粉气
【小题2】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
B.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
C.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
D.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
【小题3】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
B.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
C.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
D.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由婉约转向豪放。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看,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思想是正确的,是非常有价值的。

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难看出,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需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摘编自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问题。
B.“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早于西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D.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生存和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家大都反对这观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复杂性,大胆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
B.中国古代思想家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并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很有价值。
C.恩格斯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具有一致性,他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D.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恩格斯通过论述来揭示自然和精神统一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思想关注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试图解决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B.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接受其思想内容。
C.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认识上,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D.现代人如重视研究并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