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绮qǐ罗B.脍 kuài炙人口C.河朔 sùD.脂zhī粉气
【小题2】苏轼到密州后,创作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下面内容不属于这些变化的一项是
A.有意识将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
B.主动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
C.改变作品原有的婉约姿态。
D.词风开始由婉约向豪放转变。
【小题3】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与苏轼文学创作关系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深厚的儒学传统,促使作者在词作中寄托政治怀抱。
B.密州一带的民风,促使作者减少传统词作体裁中的脂粉气。
C.当地的围猎活动,会发扬婉约词的豪壮风格,拓展词体的疆域。
D.特定的文化环境及氛围促使苏轼自觉由婉约转向豪放。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1 12:3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最后的下午茶

龙应台

⑴从一月十三日开始,我每个星期日到大理街去。冬日的下午四点,常常下着小雨,带点寒意。我们总是开了暖气,燃起灯,泡好了热茶,才开始谈话。

⑵一辈子拒绝写回忆录、不愿意被采访的余先生对摆在桌面上的几部录音机有点儿不习惯,也不让我把小麦克风别在他襟上。好,不要就不要,你别怕录音机,我不也在作笔记吗?

⑶讲到东北战争的细节,情感的冲动使他忘了录音机的威胁,抓起麦克风当道具:喏,这是沈阳,这是长春,公主岭在那边……,更激动的时候,就把笔从我手中拿去,直接在我的笔记本上画起作战地图来。

⑷我们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谈,窗外夜色越来越黑,到了晚饭时刻,管家把饭菜摆上了桌,渐渐凉掉,凉掉了再热。有一晚,起身去用餐时发现已是夜里九点,他已经口述了五个小时,却一点也不想停止。我坐在那儿发慌:回忆像甜苦的烈酒,使他两眼发光,满蓄的感情犹如雪山融化的大河涌动,我们谈下去谈下去,彻底谈下去不要停。可是他猛烈地咳嗽,不得不硬生生地煞住:好,今天就到这里吧。

⑸他很虚弱,从回忆的缠绵迷宫中抽身而出,显得不太舍得。到了饭桌上,他又开始叙述起来,我于是干脆将收好的录音机又取出来,把盛饭声、喝汤声、咳嗽声、笑声和历史的空谷回音一并录进。

⑹好几个下午和夜晚,风雨无阻地,我们坐在灯下工作。有时候我带来一把乱七八糟的糖果,问他吃不吃,他总是说“吃”。于是我们一人一个,剥糖纸吃糖。我放纵自己想喝浓咖啡,问他喝不喝,他总是说“喝”,于是我们一人一杯滚烫的咖啡,慢慢儿喝,就在那冬日暖炉边。我不知道他的身体状况究竟容不容许吃糖果喝咖啡,但是他兴致盎然,好像在享受一场春日的下午茶。糖果纸是花花绿绿的玻璃纸,剥起来发出脆脆的声响,灯光照着,泛出一团绚丽。

⑺有一天晚上在叙述中碰到一个细节,“这我说不清了,”他说,“可是白先勇知道,你打电话给他。”

⑻算算时间,是美国西部的清晨两点,我犹豫着,他也犹豫着。

⑼然后他下了决定,说:“打吧!”

⑽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⑾电话不断地拨,总是传真的声音,试了许久,只好放弃。他露出孩子似的失望的表情,我也垂头丧气。

他又拾起一颗糖,慢慢地在剥那五彩缤纷的糖纸。房子静悄悄的,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⒀我看见一个眼睛清亮的四岁孩子在北京的胡同里吃糖,溥仪刚退位;我看见一个十岁的学童在江苏的村子里看《史记》,直皖战争爆发;我看见一个十来岁奶声奶气却故作老成的少年在上海读《饮冰室文集》被梁启超深深震动,“五卅惨案”正在发生;我看见一个英气逼人的二十岁青年在南京街头追打误国的外交部长,“九一八”事变震惊了全世界;我看见一个心里藏着深情、眼睛望向大海的年轻人忧郁地踏上驶往伦敦的轮船,怀里揣着姊姊给的手帕,蒋委员长正在进行对共军的第四次围剿,***的部队遭到胡宗南的突袭,损失惨重,我看见……

⒁我看见一个文风郁郁的江南所培养出来的才子,我看见一个只有大动荡大乱世才孕育得出来的打不倒的斗士,我看见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当代典型——他的背脊直,他的眼光远,他的胸襟大,他的感情深重而执著,因为他深信,真的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

⒂我看见一个伟大光明的人格。

⒃可是鲸鱼也有浅滩的困境。动完剧烈的手术再度出院,他在思索静养的地方。我说,太湖边吧!你是水乡的孩子,到湖边去休息,看看水和柳树,放一箱线装书在柳树下,线装书书目我提供,从陆游《入蜀记》到苏轼诗集,我帮你准备。

⒄他好像在听一个不可及的梦想,又仿佛在夜行暗路上突然听见熟悉的声音,轻轻呼唤自己的名字,带点不可思议的向往与情怯:是啊,太湖边、柳树下、线装书……

⒅半晌,他回过神来,深深叹了口气。

⒆我知道,我知道那叹气的意思。余先生,我平和地说,没有人,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一位九十岁的人回到他故乡的权利。

⒇我很平和地说,可是心里有说不出的痛楚。

(21)他没有去太湖,他去了日本,去了新西兰,风光明媚如画的地方。但是,那里没有一个龟头渚,渚上有小屋,屋中曾有一个一九三二年,男女同学在星空水光中流着眼泪唱着歌,谈抛头颅洒热血、谈救国家救民族……

(22)从新西兰休息回来,我发现,他已经衰弱到无力叙述的程度。从新西兰一路抱回来的绒毛黑狗,他说:“送给你”。黑狗明显的是只婴儿狗,幼稚可爱得令人难以抗拒,我抱着上班。可是他怎么会买玩具狗?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23)在病房里,握起他仍旧温暖的手,我深深弯下;眼泪滴在他手背上。江南的孩子啊,带着我们的不舍和眼泪,你上路吧。如果这个世界这个世纪的种种残忍和粗暴不曾吓着你,此去的路上也只有清风明月细浪拍岸了。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原载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二OO二年四月十一日

附记:余纪忠先生(1910—2002),台湾《中国时报》创始人。

【小题1】文章第⑹段和第⑿段三次出现剥糖纸这一细节,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赏析第⑿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及其作用。
【小题3】第⒁段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
A.士,不可以不弘毅。
B.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
C.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小题4】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介绍余纪忠先生其人。(不超过100字)
【小题6】下列选项中,哪两项最能体现文章题目中“最后”的内涵,请指出并作分析。
A.余先生非常反感录音机和小麦克风,但在接受采访时却忘记了录音机的威胁,甚至拿小麦克风做道具。
B.在饭桌上,因为余先生的讲述,“我”又把录音机拿出来,“把盛饭声、喝汤声、咳嗽声、笑声和历史的空谷回音一并录进”。
C.为了核实一个细节,余先生犹豫过后,还是坚决要求“我”打越洋电话向白先勇求证,尽管可能影响他休息。
D.余先生动完手术后,没有听从“我”的劝告回到故乡太湖休养,而是去了“风光明媚如画”的日本和新西兰。
E.余先生从新西兰休养回来,已经衰弱到无力叙述的程度,将自己千里迢迢带回来的一只绒毛黑狗送给了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

胡 炎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一点胃口也没有。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

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

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后来,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

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顾自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儿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荫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扳起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儿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个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麻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仁,递给我。我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竟格外的香甜。

我们拣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

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

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竟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一些。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

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岸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了吧?”

我使劲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善于截取生活中的重要场景来表现人物,作者截取了过沙滩、摘果子、去捉鱼三件事,写出了“我”在父亲的诱导下心理变化的过程。
B.文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文中多处生活细节的描写,如找花生、摘果子、用网捕鱼等,显示了这是一篇典型的乡土小说。
C.文章擅长以景烘托人物的心情。对沙滩的描写,烘托出“我”内心的烦躁;后文老地方的新发现,烘托出“我”内心的苏醒。
D.作者以父亲给“我”录取通知书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开头,还巧妙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颇具艺术匠心。
【小题2】试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
【小题3】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表现了如山的父爱,但父爱的表现形式却不同,爱的凝聚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不同之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梁 衡
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
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
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
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
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
他一生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2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唯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三自然段的描写,表现了草原的美丽,回应文题,暗示清爽纯净的自然美、悠悠清静的人性美是王洛宾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B.王洛宾热爱音乐,成就巨大,是一位音乐奇才,背负美的情感使命,信仰、工作、生活都是歌的附属。
C.王洛宾为了音乐,不屑世俗,只认音乐,不管对象,他为王震将军写过歌,也为马步芳的词配过曲。
D.王洛宾与音乐有割不断的情缘,音乐成就了王洛宾,音乐救过王洛宾的命,他也曾用救命的窝头换一曲民间小调。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
B.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
C.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
D.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
E. 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动人的风情。
【小题3】题目是“追寻那遥远的美丽”,请你根据全文内容,探究题目的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刘阳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A.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
B.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D.字数较少的新闻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新闻短讯等。
【小题2】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B.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都没有耐心读书,甚至没有耐心去冥想与沉思。
C.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D.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如果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那么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C.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相当低。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在改革中,所有的人都要转变观念,而普及经济学是有利于观念转变的。
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每个社会、每个企业、每个人都会遇到欲望与资源的矛盾,都必须作出选择。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既要工作又要休闲,把多少时间用于工作,多少时间用于休闲,这就是一个选择。当然,经济学并不是为我们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告诉我们分析与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思路。
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例如个人幸福的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其实,最大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动物追求最大化是凭本能,人追求最大化是靠理性。这种理性就是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增量的分析来找出实现总量最大的方法。比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经济学家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收益增加称为边际收益,成本增加称为边际成本。他们证明了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产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这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用这个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就可以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当人们谈到最大化时往往有些误解,例如,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入最大化,或者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化。其实经济学家所说的最大化不是一元的最大化,而是多元的最大化。如果仅仅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为了使收入增加而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人生并不幸福。只有把人的目标定义为包括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在内的多元函数,追求这种多元函数均衡的最大化,人才会幸福。同样,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目标。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达到多种目标的均衡才能实现最大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把经济学称为“使人生幸福的学问”。
一些企业家错误地认为,不学经济学照样能成功。在经济发展之初,许多人尽管不懂经济学,甚至没有文化,但凭着他们的勤奋、胆识和对市场的敏感成功了,然而在企业做大之后,还是这样干下去,就会失败。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功起来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了,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经济学、违背经济规律蛮干是一个重要原因。现代企业家需要文化,就包括要有经济学修养。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学也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只要有了经济学的参与与普及,我们就定能迅速转变观念。
B.社会、企业及个人都有选择的时候,这时若有经济学的参与,就能让人更好选择。
C.人和动物虽都会追求最大化,但两者的手段同中有异前者靠理性,后者靠本能。
D.收入、社会地位、家庭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任何一个最大化都会让人感到幸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着“经济学是使人生幸福的学问”这一论题,从经济学对于选择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B.文中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事实论据证明了“人们做出选择是为了实现最大化的目标”这个分论点。
C.“把人的目标定义为收人最大化”和“把社会的目标定义为GDP最大化”的实例证明了人们对最大化的误解。
D.“许多在改革开放之初成功起来的企业家都先后倒下去”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现代企业家要懂得经济学这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经济学的普及程度还很低,若不加以提高,可能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B.如果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关系等经济学原理去指导企业生产,企业可能会少走弯路。
C.一些人因为人生不幸福,不得不把自己的目标定义为只包括收入的一元函数。
D.经济学不光对现代企业家作用巨大,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经济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