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能孵化能工巧匠的中国制度
吴钩
传统中国不但代有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而且很早就发展出一套维护产品质量、夯实工匠精神的制度,其中可圈可点的就有两个:“勒名制”和“国家质量标准”。
所谓“勒名制”,是指国家强制工匠在他们制造的器物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一旦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即按名字追溯制造者的责任。这叫做“物勒工名”。据说早在春秋时,就已经有了“物勒工名”的制度,《吕氏春秋》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以情。”唐朝时,“物勒工名”写入唐律,是一项强制制度,凡制作兵器、陶瓷、漆器、金银器、建筑器材等等,工匠都必须在他们制造的产品上勒刻下名字,表示对产品质量的担保。
宋徽宗年间,宰相蔡京当权,为了将反对新法的保守派大臣永远打倒,他列了一个黑名单:上面都是宋哲宗元祐年间当政的大臣姓名,称“元祐党人”。蔡京要求各州县都必须将“元祐党人”的姓名刻在石碑上,公示于天下。但在勒刻“元祐党人碑”时,受到了一些抵制,比如在长安,一个叫做安民的碑工被官府征用来给“元祐党人碑”刻字,安民拒绝了,因为在当时的舆论中,很多“元祐党人”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人们不希望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示辱。但官府强迫安民必须刻碑,不然的话就拿他治罪。最后,安民没办法,只好“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即批准他免予“勒名”,否则,他坚决不刻石碑。安民不愿意“勒名”,是因为他知道,替蔡京刻这“元祐党人碑”,会给他的人生带来耻辱,损害他的信誉。珍视匠人的信誉,正是传统工匠精神的体现。
在宋代的建筑行业,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质量标准”。
这个建筑业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现在《营造法式》这部著作中。所谓“营造”,是工程建筑的意思;“法式”,即规则、标准的意思。这部《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宋朝政府对全国的公共工程建设设定了强制的国家质量标准,包括对土石方工程、石方工程、大型木料工程、小型木料工程、泥水工程、制砖与制瓦工程、装修工程等13个工种的选料、规格、设计、施工、流程、质量,都作出了详细的规范。
《营造法式》对修建城墙、房屋的地基建设标准也提出严格规定:“凡开基址,须相视地脉虚实。其深不过一丈,浅止于五尺或四尺,并用碎砖瓦石札等,每土三分内添碎砖瓦等一分。”如果选址邻近水边,则不但要深挖,而且开挖面必须更大,并钉立木桩加固。
在公布“营造法则”、设立公共工程建设标准的同时,宋政府还对公共工程实行“保质期”制度,即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后,在若干年限内如果发生破裂、损隳、泄漏、垫陷等质量问题,则追究设计方、施工方与监修者的刑事责任。这个“保质期”一般是五年,重要的工程是八年。
工匠精神并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而是需要建立一系列产品质量制度来慢慢培育,并形成工匠精神的内在传统。如果没有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与匠人传统,所谓的“工匠精神”便是空中楼阁。
【小题1】下列对宋代碑工安民为“元祐党人碑”刻字不愿意“勒名”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元祐党人”的姓名刻在石碑上,是宰相蔡京对保守派大臣的迫害,安民不想因此蒙羞。
B.宋朝制作石碑的材料差,石碑的质量难以保证,安民不想因石碑质量不合格而被追究责任。
C.“元祐党人”大多数人德高望重,人们尊敬他们,不愿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石碑上受辱。
D.安民珍视作为匠人的信誉,不愿因为替蔡京刻这“元祐党人碑”而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耻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勒名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维护产品质量、夯实工匠精神的制度典范,《吕氏春秋》中有相关内容的记载。
B.唐朝法律规定,工匠必须在他们制造的兵器、陶瓷、漆器等器物上刻下名字,以示对产品质量的担保。
C.宋朝公共工程的保质期是五年,保质期内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就会追究设计、施工与监修人员的责任。
D.宋代修建城墙、房屋,对地基设计和基础构造都作了规定,如果选址邻近水边,规定更严,要求更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行勒名制,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即按名字追溯制造者的责任,表明了古代人们对产品质量的重视。
B.物勒工名,国家强制工匠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他们制造的器物上,有利于增强工匠们的责任感、荣誉感。
C.勒名制、《营造法式》等制度,维护了产品的质量,夯实了工匠精神,使长城、故宫等古建筑得以长存。
D.在建立一系列的保证产品质量的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慢慢培育工匠精神,并形成工匠精神的内在传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6 08:1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禁城内最著名的水源便是金水河,为了与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河区分,也被称为内金水河。当你穿过午门,走入太和门广场,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自西向东流满的金水河。与几乎笔直的外金水河不同,皇宫内的金水河呈现出柔美的弧线,若登上午门城墙俯瞰,会发现这弧线仿佛一张长弓,而河上的5道飞虹就像5支蓄势待发的箭。5座金水桥不仅极具美感,也传达着统治者对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追求。

古人营造宫殿在选址上会考虑风水问题,一般会选择背山面水的位置建造皇宫等重要建筑。虽然可以从风水角度闲释出很多有利于国君、天下的选址理由,但实用因素不可或缺。水,使是要最优先考虑的。自然水源如果难以直接利用,人们便会开河凿渠将水引入宫城,这种规模的引水工程早在汉代就出现了。

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北京青龙水为白河,出密云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为玉河,出玉泉山,经大内,出都城,注通惠河,与白河合。”白虎是四象神兽之一,代指西方,文中“经大内”的白虎水使是金水河的源头。这条宫廷内唯一的河来自北京西北部的玉泉山,西方属金,金生丽水,“金水河”之名由此得来。

这条河从紫禁城的西北流入,笔直向南流满,河水西面是太监居所,河水东面则是内宫墙,一墙之隔便是后宫嫔妃的寝宫,这段金水河仿佛一扇屏风,将后宫与宦官居所分开。

若展开一张故宫地图,我们会看到金水河经过笔直向南的河段之后,河水特向东流,河道也风格大变,从西到东可谓九曲十八弯,第一个大弯就是从武英殿前绕出一条弧线,这座宫殿在明清时期曾做过皇帝的外朝便殿,一国之君在此斋居、召见大臣、会见宗亲,虽然远离中轴线,但其地位颇为尊贵。明末,1644年春,闯王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兵败山海关,六月初在武英殿仓促举行称帝典礼。清兵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最初也是在武英殿处理军政事务。今日的武英殿早已没有了军政大事带来的紧张和喧嚣,如果你来到门前有河流过的武英殿,踏上紫禁城中最美的断虹桥,一定会感受到这里因水而生的清凉和宁静。

绕过武英殿,流至太和门广场的金水河,是人们最热悉的一段流域,但你可能并不知道,明代时,这里并非如此沉静肃待。那时,金水桥下栽种荷花,盛夏之时也有莲花映日、鱼观荷叶的生机炒趣。

金水河进入故宫东区之后,走向更加曲折,据说这种设计除了能给皇宫增加美感,还有更重要的消防考量。明朝宦官刘若愚的《明宫史》记载:“是河也,非谓鱼泳在藻,以资游赏,又非故为曲折,以耗物科,盖恐有意外火灾,则此水赖焉。”明代天启六年(1626)武英殿失火,就是凭着“金水”将火扑灭。清代太和殿、太和门、乾清门等地也都发生过火灾,在没有灭火剂的古代,自然只能依赖这流过大内的白虎金水。

(选自《百科知识》2019.4.28)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称为外金水河。
B.紫禁城选址依山傍水,是为了体现尊贵富丽的皇家气派。
C.金水河源于玉泉山,金水河的“金”字表明了此河源头的大概方位。
D.武英殿曾作为外朝便殿,地位尊贵,一度成为皇宫内的权力中心。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紫禁城内重要水源谈起,引出了文章重点介绍对象,即内外金水河。
B.第三段谈金水河名字由来,“金水河”之名与五行四象之说有直接关系。
C.第五段以较多文字介绍武英殿,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D.第七段谈金水河的曲折设计,一为美化皇宫,二为防火灭火,照应了第二段相关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御水春沟晓潺潺,直似长虹曲似环”形容金水河较为恰当。
B.金水河有消防考量,这应该与故宫建筑都是木制的有关。
C.金水桥历史悠久,姿态万千,有时庄重肃穆,有时美丽动人。
D.武英殿失火后,可借殿后金水河之水将其扑灭,转危为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加入中国国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是因为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B.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作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作出了积极示范。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铺 邻

邢庆杰

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
杨老三的羊杂汤是用羊骨头在蜂窝煤炉子上细火熬出来的,整整熬一宿,那真叫个香。羊杂是货真价实的新鲜羊下货,自己放了各种香料煮的。
几天后,杨老三的羊汤馆火了,不但近处的居民来喝很多道儿远的顾客也开着车来这里喝羊汤。杨老三陆续雇了六个人,总算能照应过来了。
老李的火烧铺也同时火了起来。他们两口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和面,等客人来时,已经做好了满满大竹箩火烧。这些火烧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他们再现做现卖,一刻也不得闲,门前还经常有十几个人等着。
人们吃早点的时间差别挺大,早一些的,六点就吃,晚一些的,能到十点。所以,上午这四个钟头,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的。只有过了十点,杨老三才能松口气儿。
这天上午,杨老三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就遛到老李家火烧铺,掏出烟来,递一根给老李,叹口气说,真快累死人了。老李憨厚地笑说,累了好啊,不累就坏了。杨老三问,老李,这整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一个火烧能赚多少钱呢?老李迟疑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说,当着你这明白人不能说假话,一个火烧大体赚两毛钱左右吧。杨老三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卖一千多碗羊杂汤,老李就卖一千多个火烧,这还不算饭量大吃俩火烧的,这一千个火烧就赚两百块钱哪,一个月下来就是六千块呀!自己雇了这么多人,每月除去各种费用,也赚不了多少钱了,这老李就俩人,却赚这么多……正想着,老李递过来一根烟说,咱这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大兄弟的光呀!杨老三接过烟,笑了,笑得有些勉强。
从这天起,杨老三就有了个心病,老李每月这六千块钱是我这羊杂汤馆帮他赚的呀!要是这六千块钱是自己的多好……
几天后,杨老三做了一件大事儿,他在自己铺子旁租了间房,也开了一家火烧铺。他知道学不来老李的手艺,就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按着使用说明试验了几次,也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他又雇了两个人,专门做火烧。
开始的几天,还真的卖了不少,很多人图个新鲜,也尝一尝杨老三的火烧。这一尝,每天就尝去了几百个。可几天以后,销量就开始大幅度下降了,一天只能卖几十个了。杨老三发现,只有对面的火烧铺没了货时,才有等不及的顾客来买他的火烧。一个月下来,杨老三的火烧铺子亏了不少,但羊汤馆的生意还一如既往地忙,经常有人端着碗找不到座位。这使杨老三想出了一记狠招,他做了一个大牌子,写上“本店谢绝自带火烧”。杨老三想,反正我这羊汤馆经常爆满,少来几个人也无所谓。
杨老三的这一招起初给他带来了点麻烦,有几个顾客不满意,和店里的员工发生了争执。但杨老三在这件事儿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态度非常明确,本店就是这么个规定,谁不高兴可以自便。
有几个人被气走了,扬言再也不来了,但杨老三的羊汤馆依旧兴隆。
老李家火烧铺门可罗雀了。老李硬撑了几天,后来在一个晚上悄悄搬走了,不知去向。
老李搬走后,杨老三的羊汤馆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开车来的人不见了,后来只有在附近居住的老顾客来吃饭了。连续多天,杨老三每天只能卖出二百多碗羊汤,二百多个火烧,他自己算了算,这样下去,每个月赚不了几个钱,比以前光开羊汤馆时差远了。
杨老三急于想找出原因,他从自己的羊杂和羊汤上都没有找出任何毛病,就问一个老顾客,我这羊汤还是以前那羊汤吗?
老顾客是位退休教师,他说,你这羊汤还是以前的羊汤,只是这火烧,可差了远了。
杨老三说,你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喝羊杂汤吗?对火烧还这么计较?
老顾客说,吃着老李家那外酥里软的火烧,再喝你这羊杂汤,那真是香到心里去了,没了他那火烧,你这羊汤的味道大打折扣呀!
杨老三半晌无语。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杨老三的羊汤馆生意,由“盛”到“衰”,你受到哪些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小题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双重性,从历史范畴角度说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一种官方文化。
【小题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它获得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有直接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

他一看是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

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有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他说,这我知道。

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这事还真是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事还真是个事”,不是“他”的能力威望不够,而是借人物心理反映进城人员“回乡难”的社会现实。
B.离乡的人们又回到村中,“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适应能力极强,无论在城市或者乡村都能自在快乐地生活。
C.小说中的“他”与受邀回乡的人们有相同亦有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长期在外的羁旅客,不同的是“他”始终放不下对故乡的惦念。
D.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人们回村拍纪录片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的结尾虽然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标题“美丽乡村”丰富的情感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