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铺 邻

邢庆杰

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
杨老三的羊杂汤是用羊骨头在蜂窝煤炉子上细火熬出来的,整整熬一宿,那真叫个香。羊杂是货真价实的新鲜羊下货,自己放了各种香料煮的。
几天后,杨老三的羊汤馆火了,不但近处的居民来喝很多道儿远的顾客也开着车来这里喝羊汤。杨老三陆续雇了六个人,总算能照应过来了。
老李的火烧铺也同时火了起来。他们两口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和面,等客人来时,已经做好了满满大竹箩火烧。这些火烧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他们再现做现卖,一刻也不得闲,门前还经常有十几个人等着。
人们吃早点的时间差别挺大,早一些的,六点就吃,晚一些的,能到十点。所以,上午这四个钟头,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的。只有过了十点,杨老三才能松口气儿。
这天上午,杨老三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就遛到老李家火烧铺,掏出烟来,递一根给老李,叹口气说,真快累死人了。老李憨厚地笑说,累了好啊,不累就坏了。杨老三问,老李,这整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一个火烧能赚多少钱呢?老李迟疑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说,当着你这明白人不能说假话,一个火烧大体赚两毛钱左右吧。杨老三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卖一千多碗羊杂汤,老李就卖一千多个火烧,这还不算饭量大吃俩火烧的,这一千个火烧就赚两百块钱哪,一个月下来就是六千块呀!自己雇了这么多人,每月除去各种费用,也赚不了多少钱了,这老李就俩人,却赚这么多……正想着,老李递过来一根烟说,咱这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大兄弟的光呀!杨老三接过烟,笑了,笑得有些勉强。
从这天起,杨老三就有了个心病,老李每月这六千块钱是我这羊杂汤馆帮他赚的呀!要是这六千块钱是自己的多好……
几天后,杨老三做了一件大事儿,他在自己铺子旁租了间房,也开了一家火烧铺。他知道学不来老李的手艺,就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按着使用说明试验了几次,也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他又雇了两个人,专门做火烧。
开始的几天,还真的卖了不少,很多人图个新鲜,也尝一尝杨老三的火烧。这一尝,每天就尝去了几百个。可几天以后,销量就开始大幅度下降了,一天只能卖几十个了。杨老三发现,只有对面的火烧铺没了货时,才有等不及的顾客来买他的火烧。一个月下来,杨老三的火烧铺子亏了不少,但羊汤馆的生意还一如既往地忙,经常有人端着碗找不到座位。这使杨老三想出了一记狠招,他做了一个大牌子,写上“本店谢绝自带火烧”。杨老三想,反正我这羊汤馆经常爆满,少来几个人也无所谓。
杨老三的这一招起初给他带来了点麻烦,有几个顾客不满意,和店里的员工发生了争执。但杨老三在这件事儿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态度非常明确,本店就是这么个规定,谁不高兴可以自便。
有几个人被气走了,扬言再也不来了,但杨老三的羊汤馆依旧兴隆。
老李家火烧铺门可罗雀了。老李硬撑了几天,后来在一个晚上悄悄搬走了,不知去向。
老李搬走后,杨老三的羊汤馆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开车来的人不见了,后来只有在附近居住的老顾客来吃饭了。连续多天,杨老三每天只能卖出二百多碗羊汤,二百多个火烧,他自己算了算,这样下去,每个月赚不了几个钱,比以前光开羊汤馆时差远了。
杨老三急于想找出原因,他从自己的羊杂和羊汤上都没有找出任何毛病,就问一个老顾客,我这羊汤还是以前那羊汤吗?
老顾客是位退休教师,他说,你这羊汤还是以前的羊汤,只是这火烧,可差了远了。
杨老三说,你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喝羊杂汤吗?对火烧还这么计较?
老顾客说,吃着老李家那外酥里软的火烧,再喝你这羊杂汤,那真是香到心里去了,没了他那火烧,你这羊汤的味道大打折扣呀!
杨老三半晌无语。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杨老三的羊汤馆生意,由“盛”到“衰”,你受到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1: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夏至)昨天,“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暨拉动城多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成果”在京发布,北京在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的指标排名中,均位居首位。
文化消费数同时对参与受众的年龄、性别、喜好等进行分析,发现在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上,18至25岁、26至4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里现年轻化的趋势。在国内外文化偏好的分析上,研究发现国内受众对电影的偏好依然是国外影片优于国内影片,日本动漫优于国产动漫;最受迎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类型中,电影和广播电视以明显的优势高于其他选项;在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中,文化、电影和网络文化活动位于前三位。
(摘编自中国新闻《北京日报》,2015年11月1日)
材料二:
2015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主办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彭翊教授发布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5)”和“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5)”。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为第六次发布,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为第三次发布,两大指数每年定在北京文博会期间发布,已经成为北京文博会的品牌活动之一。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5)通过封覆盖全国31个省市,涉及城乡、性别、年龄、学历等各类人的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
今年发布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发布拉动城乡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5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
(摘编自中国网《2015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发布 消费能力水平等均上升》2015年11月1日)
材料三:
当前已进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文化服务面临更多样需求的发展态势不可逆转,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固性和惯性,必须从供给侧出发。事实上,这是实现全民文化的必然选择和实现渐进共享的必经之路。
这个必然选择,对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尊重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全民共享的本质内涵是全民普惠,人人享有。当然,要实现渐进共享的必经之路,从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来看,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基本文化权益保障还不均衡。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共享发展就会面临空间上、质量上的瓶颈。只有解决好这些瓶颈问题,才能理顺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方便渐进共享和积极推进。从整体上看,要量力而行,以有效供给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升全民文化需求指数,这样才オ能逐步同步稳步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摘编自《中国改革论坛网》,2016年2月14日)
材料四:
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结果显示,四川省位列第一,前五名依次是陕西、重庆、云南、
内蒙古。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各省市综合指数均值为74.10,西地区各省市综合指数均值为71.84。从分指标来看,生产力指数和影响力指数,西部地区和全国差距尤为明显;驱动力指数,西部地区和全国相差甚微。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2017年12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的公布。2015年是第三次,这次统计,覆盖面广,涉及文化消费人群结构比较合理。
B.从这次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统计情况看来,在2015年,除了文化消费意图这一项,其他各项指标均比上一年有所上升。
C.从材料二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总体变动情况”统计情况来看,在2014年,跟上一年相比,文化消费环境和文化消费意愿两项上升幅度较大。
D.从这次中国文化消费指数统计情况看来,近三年,综合指数及其他各项指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从对国内外文化偏好来看,国外影片和日本动漫大都比国产的受欢迎;在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中,电影和网络游戏也位于前三。
B.根据材料二可知,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说明这几年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这将会让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指数持续上升。
C.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2015年发布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发布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
D.从综合指数和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看,年轻人消费观念新、所占比重高,历来是各种文化消费的主体。
E. 2017年,四川省是中国西部文化消费指数第一名,但总体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和全国平均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小题3】怎样才能要实现渐进共享之路?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
胡忆红
中国上下五千午,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統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恩,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此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紜。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忐》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宇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为被”,制成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滿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计毛笔的痕迹。
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蒸国叫“笔”。后来秦一統天下,“笔”的名宇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捉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宣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立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便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沈梦麟有诗描绘湖州一带家家制笔的景况:“山下人烟如井邑,家家蹲兔供文苑。”毛笔制作工艺也日趋成熟,由此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考余事》。其由明代屠隆编著,详细叙述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毛笔工艺以及历代制笔名家。在书中,屠隆捉出一款好的毛笔必须具有“四德”,即“尖、齐、圆、健”。“尖”指笔鋒,尖如锥状;“齐”指笔锋打开后,齐如刀切,无参差;“圆"指笔头浑圆挺直,无凹凸;“健”指写画时富有弹性,落笔时健劲有力。“四德"俱备才是好笔。它也暗含文人学士应具有“仁、义、礼、智”四德。时至今日,“尖、齐、圆、健”这四大口诀,仍是评判优质毛笔的标准。
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虽然用笔技巧无外乎“皴、勾、勒、点”等,但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毛笔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牝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定会伴随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即“笔墨紙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B.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读书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C.中国的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令人遗感的是后者巳淡出历史舞台。
D.当代四大笔指的是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毛笔在当今书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唐代,“宣笔”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那是因为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
B.“宣笔"被“湖笔”取代的原因:一是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二是宣州笔工为躲避战乱流亡湖州。
C.元末明初文学家沈梦麟的诗句“山下人烟如井邑,家家缚兔供文苑”生动地描绘了元代湖州一带家家制笔的景况。
D.《考槃余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毛笔的理论总结性著作,它详细叙述我国毛笔的发展历史、制笔工艺及历代制笔名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尽管秦将蒙恬造笔的说法《史记》等书籍上都有记载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B.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不一,燕国叫"弗”,秦国叫“笔";秦一统天下后,“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C.毛笔“四德”,即“尖、齐、圆、健”,“四德”俱备才是好笔;时至今日,“四德”仍是评判毛笔优劣的标准。
D.虽然毛笔用笔技巧平淡,但其奇妙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七倩六欲,饱酯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融注其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馆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文化机构,秦汉以前即有类似机构的设置。自汉武帝以来,各王朝政权都以各种名义设置了不同的殿阁,以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里所说,还只是先唐文馆的第一大类:中央文馆。
此外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自晋至隋亦史不绝书,前后相望。这些文馆又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如梁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隋炀帝杨广为晋王时所开之馆,其兴起和运转,背后就都有很深的政治背景。六朝权臣使府,亦具一定的文馆色彩和政治斗争背景。此外,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国家常设机构,更是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这些文馆在汉隋政治社会上层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馆中所聚文人众多,其所从事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活动也较为繁杂对当时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馆阁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树立起藏书机构、学术机构和文学中枢的集体印象,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在人们心目中,馆阁不仅是高等官署的标志,更是特殊文化身份的标签。
自汉至隋,文人担任过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的占去大半,寒士所占的比重不大。这种一边倒式的作者构成,就是缘于先唐长期存在的贵族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据门第高下授官,重要的文馆职官主要授予名门子弟,政治制度主要用来保障世族利益。由此,先唐各代有文化、能创作的,多是些出身高贵的殿阁学士、秘书著作,文馆则是这种制度在文化上的体现,学士是贵族文化观念在文学上的践行者。文馆学士多出身华贵,崇尚清雅,一旦进入文馆,文学就会向雅丽的方向发展。古代自西汉以下,之所以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馆的存在和学士的推动。易代之际王业草创,人心思治,帝王感于时势,一般都是提倡节俭,反对奢华,文馆也刚刚成立,未成气候。文学受此影响,一般都比较质朴。后来随着形势稳定,文馆也相继建立,并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学枢纽,文学在它的牵引之下,会向着雅丽、精致的方向发展。一旦新朝建立,旧的文学观念就会遭到批判,这时文学受新风气的影响,又会一度由丽返质。就这样,文学发展的趋势大体在质和文之间往复摆动,存在着代际变化,并和时运的交替对应。《文心雕龙·时序》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指的就是这一现象,对此加以文馆制度的考察,也有必要,毕竟文馆在唐前各代是一个关系到文学盛衰的关键部门。
(摘编自李德辉《文学“枢纽”:唐前文馆历史说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图书,编修书籍,起草公文,教授生徒,这是先唐各类文馆的基本职能所在。
B.先唐文馆建设盛行,有中央文馆,还有太子和藩王府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
C.中央文馆在汉隋存在长达六百多年,长期对政治、文化、文学、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D.馆阁成为一个民族对于庙堂文学和京城文化的集体记忆,这与馆阁的特殊地位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引萧子良和杨广所建文馆为例,意在证明太子和藩王所建文馆往往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关系。
B.第二、三段采用分类说理的方法,分门别类地阐释了不同类别的文馆在当时政治社会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C.作者采用缘果求因的说理方式,揭示了文馆中寒士稀少的深刻原因,即学士、秘书、东宫、王府官占去大半
D.本文立论深刻,善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文学由丽返质、由质而丽的背后是王业草创和朝代昌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长期存在的正规文馆,秘书省、著作局、史馆等对先唐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贵族政治制度于先唐时期长期存在,致使寒门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遇十分稀少。
C.每个朝代的文学都存在着由质朴到华丽的发展趋向就是因为文馆存在和学士推动。
D.古代自西汉以下,文学发展的趋势存在着代际变化,刘勰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怀念方光焘先生
吴岩
雨,连连绵绵的下着。在昏黑的烛光下,我打开了朋友从南方来的信,其中写道:“方先生和我住在一起,经济上相当窘迫,对于周围的那种敷衍苟且的情形,他又看不惯。又发牢骚……”虽只寥寥几句,反复读着时,却仿佛见到了先生的风貌,心里说不出的怀念和惆怅。
刚在暨大念书的时候,我并不认识方先生。后来我选读了他的“翻译”和“文艺习作”。没几天,我突然生起伤寒症来。一天上午,朋友徐微来看我,同来的还有方先生。方先生走到三楼,在我的床边坐下时,微微有点喘。他示意我切勿动弹,接着便问我请什么医生,吃些什么东西,怎样吃法。话是很平淡的话,态度则十分认真。听到我的答话后,他点点头。点点头后,他却找不到话说了;我也十分惶惑,不晓得说什么话好。如是的沉默了三分钟,他看看表,站起来道:“我十点钟有课,须得快点走了。”便匆匆地走下楼去。我怪徐微不该拉方先生来。
“我又不曾拉他,他听说你生的是伤寒,就急急乎要来看你。”
“我真不晓得说什么话好。奇怪的是方先生也不说什么。”
“他怕你吃生硬的东西。你已经告诉他只吃流质,隔三个钟头吃一次,他自然不用说什么话了。”
这时,一个表亲恰巧来到房中,问我:“刚才我在门口遇见那个人,穿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袍子,头发硬得像茅柴,眼镜深得像两个洋瓶底,又瘦又黄,就是你的先生,就是国立大学的教授吗?还不及私立小学的校长和洋行里的买办神气哩。
是的,那就是方光焘先生。
在学校时,我们那一系的人最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较他系来得密切。我们几个朋友中,华铃是写诗的。对于他写的诗,李健吾老师和王统照先生都极为推赏。后来编成集子,分送很多,华铃虔诚地征求意见。凡欢喜的,回答起来自然比较容易;而不甚欢喜的,既怕伤了他的自尊心,又怕自己不说实话,就觉得很难措辞了。问到方先生,他答道:“我看不大懂。”就这么直截的一句答话,但在方先生已经算是很含混的了。华铃也并没因此不高兴,他明白当面说实话原是方先生的本色。
有一次,一位同学用自己的署名,不加说明地把方先生的一段讲演记录拿去发表了。那时他正在教修辞学,正尝试着用格式心理学代替联想心理学来解释修辞上的比喻等课题,发表的正是这方面的内容。方先生看到后,心中十分不安,怏怏地道:“这门功课,我总共讲过两次,一切材料和心得,都在发展之中,离成熟还远得很。我在课堂上讲,也还是取讨论的态度,他却贸然的拿出去发表了!而且他记得又很坏,脱漏错误的地方很多,叫读者怎会看得明白呢?”……
鲁迅先生曾说:“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方先生已是中年人了,激烈得送掉命是不至于的;但因为太认真而面红耳赤,与人当面失欢的事,却不是没有。这结果,便是逐渐走上孤独的路。“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就是朋友所谓“老方又发牢骚”的根源之一吧。但,若说他的牢骚完全在于他的认真过分,也不完全对;那是另有原因的。
离开学校后,我曾去看望方先生。他关心地问起徐微,问起远去西南的华铃。教授问起毕业生的近况,也是常有的事,但他的问法,却令人感到他的孤寂来。一个寂寞的人话是最长最多的,方先生从早上一直说到了午饭时分,话多而且杂。
“我出去读书时借人家的钱,至今没有还掉!……我是个只会紧缩日常开支的人,然而还是难以维持生活,我该怎么办呢?”他吃力地吸着廉价的雪茄,告给我听他的种种计划:把妻儿送回去,把家中仅有的住宅卖去……所有的打算,无非显出目前的走投无路而已。
“要生活,能够有地方教书,我于愿已足。可是一教书,往往因为学校的规定,有时非教几门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不十分熟稔的功课不可。这样的功课,一担任下来,就得分外的认真预备,对于自己想研究的语言学,也就不能集中全力去用功了。哦……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写过或是译过一部厚重的语言学的书!”……     
不久,方先生打发师母带着孩子回老家去了:虽放心不下,却依旧看她们走上了辽远而艰难的旅途。北风尖厉的时候,他自己也随学校到了潮湿的南方,虽然那儿的气候跟他的身体是那么的不适宜!一去就是两年。这两年来,不知他仍旧抽着那种廉价的雪茄烟,还是已经改吸纸烟了呢?吸着烟,缅想着安定的生活和厚重的语言学著作之际,或者会肯定地点点头的吧?
烛火将尽,雨声依然萧萧,重温着记忆的时候,仿佛方先生就近在烛火的旁边。只是这些记忆到我的笔下时,恐怕已经走了样了。看到这样的画像,方先生怕要生气或是发笑的吧? 
作于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一日夜
(摘自吴岩《怀念方光焘先生》,有删改)
(注)①方光焘(1898年~1964年),著名的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开创者,著有《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吴岩,方光焘在暨南大学的学生,是泰戈尔诗歌在国内的著名译者。
【小题1】开头作者写“仿佛见到了先生的风貌,心里说不出的怀念和惆怅”,请简要概括文中“怀念”和“惆怅”的具体内容。(4分)
【小题2】文章选取并具体描写方先生探病一事,有何作用?(4分)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还不及私立小学的校长和洋行里的买办神气哩。(2分)
(2)这两年来,不知他仍旧抽着那种廉价的雪茄烟,还是已经改吸纸烟了呢?吸着烟,缅想着安定的生活和厚重的语言学著作之际,或者会肯定地点点头的吧?(2分)
【小题4】文中写到方先生的“孤独与寂寞”,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原因,并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