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铺 邻

邢庆杰

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
杨老三的羊杂汤是用羊骨头在蜂窝煤炉子上细火熬出来的,整整熬一宿,那真叫个香。羊杂是货真价实的新鲜羊下货,自己放了各种香料煮的。
几天后,杨老三的羊汤馆火了,不但近处的居民来喝很多道儿远的顾客也开着车来这里喝羊汤。杨老三陆续雇了六个人,总算能照应过来了。
老李的火烧铺也同时火了起来。他们两口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和面,等客人来时,已经做好了满满大竹箩火烧。这些火烧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他们再现做现卖,一刻也不得闲,门前还经常有十几个人等着。
人们吃早点的时间差别挺大,早一些的,六点就吃,晚一些的,能到十点。所以,上午这四个钟头,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的。只有过了十点,杨老三才能松口气儿。
这天上午,杨老三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就遛到老李家火烧铺,掏出烟来,递一根给老李,叹口气说,真快累死人了。老李憨厚地笑说,累了好啊,不累就坏了。杨老三问,老李,这整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一个火烧能赚多少钱呢?老李迟疑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说,当着你这明白人不能说假话,一个火烧大体赚两毛钱左右吧。杨老三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卖一千多碗羊杂汤,老李就卖一千多个火烧,这还不算饭量大吃俩火烧的,这一千个火烧就赚两百块钱哪,一个月下来就是六千块呀!自己雇了这么多人,每月除去各种费用,也赚不了多少钱了,这老李就俩人,却赚这么多……正想着,老李递过来一根烟说,咱这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大兄弟的光呀!杨老三接过烟,笑了,笑得有些勉强。
从这天起,杨老三就有了个心病,老李每月这六千块钱是我这羊杂汤馆帮他赚的呀!要是这六千块钱是自己的多好……
几天后,杨老三做了一件大事儿,他在自己铺子旁租了间房,也开了一家火烧铺。他知道学不来老李的手艺,就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按着使用说明试验了几次,也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他又雇了两个人,专门做火烧。
开始的几天,还真的卖了不少,很多人图个新鲜,也尝一尝杨老三的火烧。这一尝,每天就尝去了几百个。可几天以后,销量就开始大幅度下降了,一天只能卖几十个了。杨老三发现,只有对面的火烧铺没了货时,才有等不及的顾客来买他的火烧。一个月下来,杨老三的火烧铺子亏了不少,但羊汤馆的生意还一如既往地忙,经常有人端着碗找不到座位。这使杨老三想出了一记狠招,他做了一个大牌子,写上“本店谢绝自带火烧”。杨老三想,反正我这羊汤馆经常爆满,少来几个人也无所谓。
杨老三的这一招起初给他带来了点麻烦,有几个顾客不满意,和店里的员工发生了争执。但杨老三在这件事儿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态度非常明确,本店就是这么个规定,谁不高兴可以自便。
有几个人被气走了,扬言再也不来了,但杨老三的羊汤馆依旧兴隆。
老李家火烧铺门可罗雀了。老李硬撑了几天,后来在一个晚上悄悄搬走了,不知去向。
老李搬走后,杨老三的羊汤馆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开车来的人不见了,后来只有在附近居住的老顾客来吃饭了。连续多天,杨老三每天只能卖出二百多碗羊汤,二百多个火烧,他自己算了算,这样下去,每个月赚不了几个钱,比以前光开羊汤馆时差远了。
杨老三急于想找出原因,他从自己的羊杂和羊汤上都没有找出任何毛病,就问一个老顾客,我这羊汤还是以前那羊汤吗?
老顾客是位退休教师,他说,你这羊汤还是以前的羊汤,只是这火烧,可差了远了。
杨老三说,你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喝羊杂汤吗?对火烧还这么计较?
老顾客说,吃着老李家那外酥里软的火烧,再喝你这羊杂汤,那真是香到心里去了,没了他那火烧,你这羊汤的味道大打折扣呀!
杨老三半晌无语。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杨老三的羊汤馆生意,由“盛”到“衰”,你受到哪些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6 01:01: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

蓝墨水的上游

陈启文

①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他有两个源头,一个源出江西修水,另一具源自湖南平江,这两股支流在平江城西合流之后,从东南向西北流到这里,就要流到洞庭湖口了。离湖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水潭--河泊潭。我知道,我已走到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屈原在这里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就投江了。可怜屈子,想死也死不了,投江后怎么也沉不下去。他顺着河流漂了一阵,又被水浪推回了岸边。他在这里嚎啕了一阵,仿佛突然清醒过来了,但不是清醒了怎么活,而是清醒了怎么死。这次,他在衣裤里填满了泥沙,他和这些泥沙一起沉了下去。他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地名--沉沙港。

②早先的沉沙港,早已被土埋了。我记得这里有一个渡口,可以一直渡到河那边的屈子祠,一个人站在对岸看着这条河流,眼睛里流露出某种神圣的哀伤。那是屈原,一尊默然矗立的雕像。在老百姓那里,他不是一个诗人,而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越是好人特少的年代,他就越是被人想起。

③还有杜甫。杜甫也是一个好人,一个实诚人。他坐着一条船,从湘江到汨罗江,然后他好像是在这里迷路了。他一路上可遭罪了,但他不想死,可他还是死了,他是饿死的。杜甫墓,就在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境内。这两个诗人以不同的死亡方式,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变成了一个伟大民族诗歌的上游,--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④第一次读到余光中这句诗,我正在这条河边求学,我们那个学院,正处在平江青冲到汨罗古镇长乐之间,同我故乡的那条大河相比,那时的汨罗江,碧清碧清的,感觉比空气更清澈,更透明。她给我生命中留下了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在恍惚如梦的追忆之中,每天黄昏我都要去那条河里去游泳。那里的河滩,平缓,辽阔,河水在河中静静流淌,河床的颜色极为鲜艳,那里有各种植物,有各种动物,它们大都是水陆两栖的,属于生命中最暧昧的种群。河床上最多的植物是木蓿,一种匍匐生长的野菜,一种牲口最爱吃的野菜。埋头吃草的水牛,有鲜绿的草汁从它们的嘴边流出来。那时这里有很多的树和鸟,鸟落到了枝头,枝头上便有了歌唱。听见鸟唱,但看不见鸟。鸟躲在绿荫里。它旁边可能还有一只。我听见另一只鸟,在唱。每天黄昏,当我们赤膊走向河流时,一行行碧树,全都默不作声地披着霞光,每一匹叶子轮廓分明。一泓清泉,就被这样一大片碧绿的树掩映着,水中投下斜长的树影,水于是透明,碧绿。。而河流总是愈明净,愈深邃。干净的河水里,晃动着我们年轻的身影,晚霞透过繁茂的枝叶照在我们身上,那时我们的身影也是干净的。是的,我曾潜入很深的水里,那么深,也有神奇的阳光照进来,照亮了水底下的动物和植物,一条条鱼闪亮的鳞片,在最深的地方闪烁出来。还有风,神奇的风,仿佛从另一个世界刮过。我之所以对这一切感到神奇,只因为我是人,我误入了一个不属于我的世界,很快我就支持不住了,我从水底下冒了出来,而我纯粹因为好奇的短暂进入,已给那个碧清碧清的世界制造了一场不小的恐怖,那一泓清泉突然变得浑浊了,很多的鱼惊恐万状地跳起来,它们可能被我搅浑的水呛着了,想换口新鲜空气。但它们活泼跳跃的样子却是人类很欣赏的,甚至觉得是很诗意的。

⑤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

⑥但现在,这条河流已经毫无诗意和灵气了。河里漂满了船,但不是为屈子招魂的龙舟,也不是杜甫坐过的那一叶扁舟,那是淘金船,挖沙船。金子是好东西,现在,沙子也变成了好东西。我一路上看看到的是坍塌的江岸,连绵的沙堆,倾倒河谷里的垃圾。更有大量的矿砂、尾堆,把把这条河流挤得越来越逼仄,汨罗江只剩下了半边水,半条命了。这条昔日的黄金水路,现在几乎看不到一条渡船,船已经很难走通了,连河流自己也走不通了。那如水的温柔,被日复一日的逼得严厉起来,河岸被她日夜冲刷得支离,破碎,江畔的农舍,田地,正在咧开了一道道裂缝,河边的土路,狭窄而倾斜,也是到处布满了裂缝。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你感到它随时都会断裂,塌陷,随时都会跌入更深的疯狂。

⑦不仅是汨罗江。我已经穿越了无数的河流,都已经很难寻觅见一泓清泉了。流失的不仅是水土,我感到血管里的血也在流失,--渴。渴得最厉害时,嗓子里有腥甜的味道,那其实是血的味道。血是腥甜的,只有最干渴的旅人才能感觉到。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屈原投江的经过及沉沙港的来历,让读者感受到屈原以死明志的决心。
B.文章第三段引余光中的“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照应了标题。且所引之话,用了借喻的手法。本文引此的目的是写出了屈原、杜甫对后世文坛的影响。
C.文章第五段,作者说那些年我写了很多诗。作者之所以能在那些年写了很多诗,是因为汨罗江激发了创作的热情,启发了创作的灵感。
D.文中以在汨罗江的所见所想所感为线索,既写了和汨罗江密切联相关的两位诗人,又写了求学时的汨罗江,最后一段写了自己的感受。
【小题2】文章的第④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这条路,正在被人类走成一条真正的绝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企孙:“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

直至今日,叶企孙,仍是一个罕为公众所知的人物。即便知道,对不少人而言,他也仅仅意味着一段传奇:清华大学教授,帮助抗日军民造地雷炸药。

抗战初期,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最亲密的学生熊大缜投笔从戎,到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利用专业知识为部队制造烈性炸药、地雷、雷管、无线电等军需品。后叶企孙又派一批清华师生职工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冀中,以技术支援抗日游击战。同时,他本人在天津,在日军监视下组织大学爱国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偷运至冀中供应抗日部队。

美国外交官曾深入抗日根据地考察,回国后在报纸上撰文,称冀中的各色地雷不逊于美国的火箭,美国掌握的技术中国的晋察冀都有了。

叶企孙甚至一度考虑过亲赴冀中,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后被劝阻方才作罢。他的学生回忆:“叶先生在天津从事那些活动所冒的风险,一定程度上说比去冀中的风险还大。先生虽有慎行、冷静、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品性,但在那民族生死存亡之?,祖国需要忠勇之士的时候,他站出来了。”

国难当头,超然的教授挺身而出。在另一场灾难中,超然的叶企孙也未能幸免。

  熊大缜从军后不久,被怀疑为钻入革命队伍的特务,由晋察冀军区“锄奸队”秘密逮捕并处决。此案定性为“特务”,株连从平津来冀中参加抗战的知识分子近百人,一律受到逮捕关押和严刑审讯。

“文革”开始后,熊大缜特务案被重新提出并进一步调查。连普通国民党员都不是的叶企孙,竟被诬为国民党中统在清华的头子,说熊大缜是受他的派遣打入根据地,他向抗日军民提供的援助,也被说成是来自国民党反动派。

院系调整中调至北大的叶企孙,被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并被送往“黑帮劳改队”,突然受到的刺激,曾使他一度精神错乱。1968年,他被正式逮捕关押,在押期间,受过8次连续提审,写过多次“笔供”。关押一年多以后,由于“内查外调”查无实据,他被放回北大,在特务嫌疑犯的莫须有罪名下继续受到打击和监视。

当时叶企孙住进北大的一间斗室,本来风度翩翩的名教授,腰已经弯到了90度。

然而就在叶企孙身陷囹圄——后来人们称这是他生命中最晦暗的时日——被逼“交代”为什么会被国民政府选中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时,他仍坦然且不无自傲地回答:“据吾推测……是因为吾对于各门科学略知门径,且对于学者间的纠纷尚能公平处理,使能各展所长。”

他的传记作者虞昊和黄延复感慨:试问,即便在今天,能够“做到这份上”的,有几人?

叶企孙本人是哈佛大学博士,上世纪20年代,他在测定普朗克常数这一实验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上,获得当时的最佳数据,曾长期在国际上沿用。

归国后,他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并长期掌舵。他当年延聘的教师熊庆来、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吴有训等,物理系学生王淦昌、赵九章、钱伟长、钱三强、?大珩、朱光亚、周光召等,理学院其他系学生陈省身、华罗庚、袁翰青等,不下六七十人,几乎都成为国内外科技界的精英和科学院院士。

清华教授曾昭奋赞叹此为“神话般的成绩”。

另一方面,曾教授却不得不扼腕:“然而这位泰斗的晚年却是那样地孤苦无助。”

1986年熊大缜案平反,次年,叶企孙的平反文件正式公布。1992年,海内外上百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树立铜像,1995年铜像落成。

静观此事的曾昭奋以“不无周折”形容之。尘埃落定后,让他备感神伤的却是:如今,叶先生的胸像就安放在清华?区第三教室楼那个简陋的空荡荡的门厅里,而不是像赵忠尧院士所想象那样,树立在“校园中心区”。

(选自徐百柯《民国风度》)

【小题1】下列对文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企孙最亲密的学生熊大缜投笔从戍亲赴抗日前线为部队制造各种军需品,映衬了叶企孙作为科学家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的铁肩道义敢于担当的形象。
B.美国外交官深入抗日根据地考察后撰文称美国掌握的火箭技术中国的晋察冀都有了,是指当时冀中造地雷的技术已经不亚于军工技术发达的美国。
C.叶企孙具有慎行、冷静、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品性,所以“文革”开始后红卫兵批斗他缺乏政治觉悟,盲目为反动的国民党政府效力。
D.叶企孙向关押审讯他的人解释自己何以被国民政府选中担任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那不卑不亢的口气体现了他做人的坦然与自傲。
【小题2】叶企孙的传记作者虞昊和黄延复感慨“即便在今天,能够‘做到这份上’的,有几人”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材料说说这两位传记作者这么说的缘由。
【小题3】1992年,海内外上百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树立铜像,这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家画天空,背后有科学

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糊糊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似乎即将压下来。这夸张的色彩也许不是画家的随意泼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中指出,蒙克画中的红色天空,也许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些传世画作往往反映了真实的气候环境情况。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所带领的科研小组也做了类似的研究。他们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81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伦勃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最后他们把研究论文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该论文分析了16世纪以来554幅描绘日落景象的名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他们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这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

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多年来也一直在苦心研究各个时期英格兰各地的天气状况,他意外发现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为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莫奈创作于那时期的画作中,阳光在泰晤士河上跳跃闪耀,天空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变化。约翰·托宁想到,这些丰富的颜色并非出于莫奈头脑中的艺术幻想,而来自于真实的伦敦生活。那漫天黄色,应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在此条件下形成的雾霾比自然形成的雾更为持久。比较巧合的是,狄更斯在其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雾都孤儿》中也写道:“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科学家去做了验证,选取莫奈1898~1900年创作的9幅作品,结合他同一时期的信件和日记,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数据对照。令他们惊叹的是,莫奈身为艺术家,却如同科学研究者一样,一丝不苟地记录了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的位置,绝无臆造。所以印象派大师的确是非常可信地用手中画笔将伦敦当年的绝世光影留存于世的。不过印象派大师的绚丽色彩,可能来自PM10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想到这点不免让人有些沮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中“沮丧”的原因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糊糊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
B.日落油画和水彩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随着大气中粉尘含量的上升而上升。
C.莫奈画作中那漫天黄色实为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的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形成的雾霾。
D.原先人们对印象派大师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PM10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早已有之,这不免让人有些失落。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一些著名画家笔下夸张的色彩,一定程度上是大气污染等自然现象的真实呈现。
B.约翰·托宁多年来对英格兰各个时期各地的天气状况的苦心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益于他一开始就对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进行研究。
C.研究者认为,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呈上升趋势能导致全球暗化,不过并非都由人为因素造成。
D.艺术家莫奈对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位置的客观记录,与美国海军天文台同期的数据对照,相当客观。
【小题3】作家狄更斯与画家对天空雾气的描绘趋同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共享发展,首先要发展。发展是前提,没有发展,共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这种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富有质量的发展。简而言之,没有“有质发展”就不会有共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30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蔚为壮观。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却在“蛋糕”的公平公正分配、改革成果的共建共享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因此,如何在确保“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化解分配领域的不公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社会阶层差距,已迫在眉睫。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确保发展惠及不同阶层、区域和城乡居民,着力解诀发展方式粗放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年间翻一番;另一方面,要把发展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确保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平衡性。通过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不断拓宽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制度安排,通过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确保所有群体、阶层和区域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又要注重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质量指标,还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能毕其功于一时、一地、一役。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向更高阶形态迈进,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或城市之所以缺乏发展动力,一方面是受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等非持续性发展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于单纯地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建设,从而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在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切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告别过于重视GDP的单向度发展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一样重视社会结构调整。坚持民生优先,把民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另一方面,重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坚决不要“带血”的GDP,不要有污染的GDP,坚持生态为先,把环境保护、环境冶理与环境优化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确保既有经济增长又有碧水蓝天。唯有如此,发展才会有效,才能共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的增长都是富有质量的发展,在世界经济领域独树一帜。
B.当前,不仅要保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还要做好社会财富的公平公正分配,这样就能快速缩小城乡等三大差距。
C.因为缺乏发展动力,一些地区或城市陷入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偏离了发展的终极目标、终极价值。
D.不能只重视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两个方面都重视才有利于共享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共享发展”这一话题,从发展的质量、发展中的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在第一段中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比喻成“蛋糕”,将经济发展中的分配问题分析得浅显易懂。
C.文章在论证中几次提到我国经济持续高速或中高速增长,彰显了我国共享发展中发展速度至上的立场。
D.文章第3段在论述一些地区或城市缺乏发展动力的原因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条理十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持续发展,共享社会资源才有可能,同样共享问题不解决好,也会影响发展。
B.共享发展要坚持以发展质量为核心,其发展质量指标具体体现在发展的结构、动力、效益和协调等方面。
C.解诀了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等问题,经济就能更好地跨入更高阶形态。
D.只有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才是“有质发展”,才能共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广州9月16日讯(记者 刘盾)今天17时左右,第22号台风“山竹”在广东省台山市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9月15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防御台风紧急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学校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在属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指挥下,坚决落实防御强台风工作的监管和主体责任,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广东省教育厅强力部署,要求从9月15日至17日,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全部停课停学,少年宫、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停止一切培训和教育活动,寄宿制学校学生原地做好防台风工作。广东省教育厅强调,启动防台风工作机制期间,全省各类学校、幼儿园、少年宫、校外培训机构,停止一切对外交流培训、户外拓展、军训等户外活动。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按照广东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经教育部考试中心批准,广东省9月16日至17日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停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16日18点30分,深圳市教育系统共出动8460人次安全隐患排查人员,重点检查112个在建工地、17处危险边坡、75处低洼地带。深圳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共安排60个检查督查组,动用人员850多人次。
材料二;
本报南宁9月16日讯(记者 周仕敏 欧金昌)台风“山竹”预计今晚到17日凌晨登陆后以台风或强台风(13-15级)进入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9月15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始终绷紧防台风这根弦,以最坏的可能、最精心的安排、最充分的准备,牢牢守住师生生命安全的底线,提早落实防御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为了做好防御工作,广西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台风信息,紧盯台风“山竹”移动路径,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师生和家长加强防范,提升安全意识。同时,严格值守,及时报送信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广西强调,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停止师生户外活动、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受台风影响严重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适时停课。据了解,目前广西已有8个地市教育部门发布通知,要求从17日起,所有学校、幼儿园停课,直至解除防御台风应急响应为止。
材料三;
本报海口9月16日讯(记者 宗河)受台风“山竹”影响,海南省教育厅9月14日发布《关于做好超强台风“山竹”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切实抓好全省教育系统的防风防汛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迅速落实防御台风的各项措施,立即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对危旧校舍、围墙、教室宿舍门窗以及水电路等设施进行逐一排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及时消除隐患。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准备充足的食物、水以及发电机、药品等急需物品,确保台风期间留校师生的生活正常。学校要加强师生防汛防风安全教育,特别是今年秋季入学新生的防汛防风安全教育,提醒学生在台风影响期间避免外出活动,做好防范台风预警和安全防范教育工作。
海南多地教育部门已出台停课措施。海口市教育局今天发出通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9月17日上午停课半天,下午复课。此外,澄迈县、文昌市各学校和幼儿园9月17日停课一天;儋州市中小学停课半天,幼儿园停课一天,并通过校讯通、微信群等方式告知学生家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南省教育厅为“台风期间留校师生”准备“食物和水以及发电机、药品等急需物品”,既是一种应对台风威胁的措施,也是一种对广大师生生活关怀的态度。
B.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是一种减少台风所带来的损害的最有效措施。
C.广东省教育厅在防御台风的工作中,要求各地按“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行事,是为了落实该工作中的监管和主体责任,做好台风防范工作。
D.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台风预防工作中强调“以最坏的可能、最精心的安排、最充分的准备”,显示了该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坚守师生生命安全底线的态度和决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南省和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系统均安排有安全隐患排查,但各自排查的侧重点不一样,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定的。
B.三省区在台风“山竹”登陆过境期间的听课举措,均体现了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师生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
C.2018年台风“山竹”对我国影响巨大,涉及广东、广西、海南三地,从三则材料可知其对教育系统的影响之大。
D.广西壮族自治区只有8个地市教育部门发出停课通知,说明台风“山竹”对广西的影响远小于广东和海南。
【小题3】以上三则新闻材料,分别报道了广东、广西和海南在面对强台风“山竹”时的应对措施,三地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各自措施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