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

尹 鸿

中国电影如今呈现出勃勃生机,不仅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由于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娱乐至死”却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从所谓“屌丝”电影到所谓“毒舌”电影,从偶像电影到“粉丝”电影,从喜剧电影到“恶搞”电影,在近期一些较高票房的电影和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中这种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

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30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性地指出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正在日渐娱乐化,甚至演化为“娱乐至死”。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

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足够的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电影去争市场,无疑是“饮鸩止渴”。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对于娱乐内容来说,遵守审美底线和伦理底线几乎是全球主流商业电影的共识。对“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对涉及吸毒、盗抢以及其他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的“人格美化”,对违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善恶有报”的正义审判,对外表丑陋 、行为丑恶的过度放大等,都触及电影的伦理和审美底线。这种底线,在欧美日韩等国家还可能通过“分级”来限制,而在中国目前的审查体系中,审美和伦理问题处于灰色地带,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管和舆论监督。因此,我们希望电影从业者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青少年特别是低幼观众的不良影响。

电影作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不仅应该提供娱乐,也应该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担当。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经指出,“软实力”体现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理应担起通过价值观的“吸引力”来引人向善向上的责任。也许,有人怀疑电影“担当”与电影票房之间会存在冲突,但如果我们就近看看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名单,就会发现,这些影片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它们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尊重。如果说人活着需要点精神,那么电影也不例外。如果说我们的价值观担当曾经制约了观众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有“吸引力”的传达。

所以,对一些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和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没有底线等现象,仍然值得我们保持一种清醒而审慎的批评态度。国产电影需要份额和票房,但更需要“绿色”的份额和票房;中国电影需要挣钱,但更需要的不是趴着而是站着挣钱;电影是商品,但首先必须是一种有文化的商品。有观众说过:“我们爱电影,从来不是因为电影能赚钱,而是因为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也许这才是观众对中国电影最诚恳的期望。

在电影适应市场、满足观众、追求票房的同时,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票房与口碑的差异、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错位、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与文化伦理价值底线的冲突,也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叫好”与“叫座”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不满足。特别是近年来,在电影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之后,部分电影特别是部分高票房电影,盲目追求票房至上、娱乐至上。这种把票房作为价值评判唯一标准的“唯票房”趋势,需要我们反思。

(《人民日报》2014年9月5日 24 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娱乐至死”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
B.“娱乐至死”的追求使得如今的中国电影呈现勃勃生机,获得了较高票房和较高收视率。
C.虽然“毒舌”电影、“粉丝”电影和“恶搞”电影取得了较高的票房,但这些电影中的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
D.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娱乐至死”化,虽然不断刺激放大着欲望,但不利于心灵的净化。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20世纪的弗洛伊德,都表明的对娱乐精神的理解,认为娱乐无罪,强调了“欲望的宣泄,压力的释放”的合理性。
B.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错乱、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无底线等现象,反映的可能不仅仅是影响文化的自轻自贱,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
C.电影要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文明的文化自觉,引人向善向上;电影从业者要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观众的不良影响。
D.国产电影要有份额和票房,但更要有对人性、人道、人格的足够尊重,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及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多样化以及全球电影观众年轻化,使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也出现了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与文化伦理价值底线的冲突。
B.如果一味地追求票房价值,忽视文化的基本伦理和审美底线,缺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国产电影的危机就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危机,还是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C.奥斯卡提名的影片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可以说价值观的“吸引力”造就了这些电影的成功。
D.如何给观众带来感动,这是中国电影从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而这种感动不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不是刻意渲染对财富、地位、奢华生活的向往,不是不加节制地刺激观众的欲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08 03:1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
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而宋代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
宋人诗文中有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这就是《廿四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出处《唐诗综论》林庚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诗文既具有由浪漫气质,壮阔的波澜等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特征,同时又带有时代的一般特色。
B.宋代的正统诗文,为了与当时已经出现的市民文学抗衡以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表现出了浓厚的保守倾向。
C.宋代的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方面都有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的基调。
D.宋代的作家们结合了先秦散文和唐代诗歌的力量,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学样式: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轼最终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是因为他继承了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壤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传统。
B.苏轼有着为国家人民做一番事业的美好愿望,但是限于时代和他自己的政治认识,他最终还是喜欢上了陶渊明,这是完全可以理解。
C.前人对苏轼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评价,这深刻地说明了拥有浪漫气质的他在那个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年代里的孤单。
D.封建时代以游宦生活为写作中心的正统文学、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苏轼的写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词中不能体现“理趣”的一项是(    )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苏轼《定风波》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D.“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关于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叶 朗
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问题,是西方美学界讨论的又一个热点问题。
我们认为艺术是可以界定的,艺术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因而,我们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是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由于美(意象)与美感(感兴)是同一的,因此区分也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使人“兴”(产生美感)。王夫之说:“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王夫之在这里把可以不可以“兴”作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最根本的标准,这是非常深刻的。这是从艺术的本体着眼的。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因此它必然可以“兴”,也就是它必然使人产生美感。如果不能使人产生美感,那就不能生成意象世界,也就没有艺术。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提出了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主张。1917年大名鼎鼎的杜尚在美国纽约把一件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提交到艺术展览会,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什么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有没有区别?这件小便器本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是一件“现成物”,现在杜尚在上面签上一个名字,就把它从实用的语境中抽脱出来,并把它放入艺术品的语境中。杜尚这样一个做法,它的意义就在于抹掉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抹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杜尚的影响下,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都提出消除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的主张。其中以“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这两个流派最突出。
波普艺术家所做的就是把世俗生活中的“现成物”,如破汽车、破包装箱、破鞋、旧轮胎、破布等等,通过挪用、拼贴、泼洒颜料、弄成模型、奇异的组合等等手法,努力使其变得鲜艳、醒目,既像广告又像实物陈列。波普艺术家认为这样的“现成物”就成为艺术品了,其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事物是美的,波普是每个事物。”观念艺术也是受杜尚的启示而产生的,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库苏斯就说,杜尚的“现成品”构成了从“外表”到“观念”的变化,所以是“观念艺术”的开端。杜尚说过:“观念比通过观念制造出来的东西要有意思得多。”一个“现成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家赋予它一种观念。在观念艺术家那里,一切东西,文字、行为、地图、照片、方案等等,只要是能传达观念的,都可以是艺术。
我们在前面说过,我们认为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所以我们认为艺术与非艺术是应该加以区分的。区分就在于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能不能使人“感兴”。
拿波普艺术家来说,他们把工业社会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等手法而命名为“艺术品”,但他们并没有解决如何使“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的问题。波普艺术家把废品从垃圾堆里捡出来,并且放置到美术馆内,却仍然没有赋予它们生命。因为艺术家没有赋予它们以“情”、“意”。波普艺术家成了艺术中的拜物教,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意象世界)。波普艺术总让我们看到物,却很难让我们观到“象”,因为没有“情”,“意”便不能感兴,不能感兴便不能生成意象,不能生成意象便不是艺术。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某些波普作品那种奇异的组合也能产生某种奇异效果,但是那种奇异效果并不是审美的效果。
观念艺术家把观念作为艺术的本质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理论上也是不能成立的。观念不是艺术。王夫之一再说,艺术不是“志”、“意”,艺术是“意象”,而“意象”与“志”、“意”是根本性质不同的两个东西。“意象”使人感兴,“志”、“意”不可能使人感兴。把观念作为艺术从而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的主张是不能成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某些“作品”,没有任何意蕴,因而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不能使人感兴.它们不是艺术。
(选自《文艺研究》2009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王夫之从审美意象着眼,把能否“兴”看作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最根本标准。
B.杜尚的《喷泉》只是一件单纯的“现成物”,并非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C.文中引用了安迪·沃霍尔和约瑟夫·库苏斯的话是为了说明如何界定艺术。
D.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作品”缺乏审美意象,无法感兴,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小题2】关于“波普艺术”,以下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波普艺术主张否定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抹掉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
B.波普艺术认为,生活中的“现成物”通过挪用、拼贴等手法可成为艺术品。
C.波普艺术把生活中废弃的物品通过挪用、拼贴,让“物”性转化为精神性。
D.波普艺术总让我们看到物,但不认同能传达观念的“现成物”,都是艺术品。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诗言志”,能“言志”者即为艺术。
B.“咏言”者即为歌,即为文艺作品。
C.能让人观到“象”者方为文艺作品。
D.有“意”者即为作品,亦即为艺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由于社会影响巨大,历史贡献卓著,因此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特殊贡献。

在文脉上,老子和孔子谁应领先?这个排列有点难。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孔子的厚重和端庄并不堵眼堵心,而是仍然保持着一个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千年正统,因此他的文风也就成了永久的楷模。他的文风 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这就直接成了中国文脉的一种基调。中国 文脉,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那种朴实的正气却颠扑不灭。因此,孔子于文, 功劳赫赫。

本来,孔子有太多的理由在文学上站在老子面前,谁知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在老子面前,语言已成 为无可辩驳的天道。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

孟子是孔子的继承者,比孔子晚了一百八十年。在人生格调上,他与孔子很不一样,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这在人际关系上好像是缺点,但在 文学上就不一样了。他的文辞,大气磅礴,浪卷潮涌,畅然无遮,情感浓烈,具 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让中国语文,摆脱了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连结成一种 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文脉到他,气血健旺,精神抖擞,注入了一种“大丈夫” 的生命格调。

但是,与他同一时期,一个几乎与他同年的庄子出现了。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既看穿了礼法制度,也看穿了试图改革的宏谋远虑, 因此对孟子这样的浩荡语气也投之以怀疑。岂止对孟子,他对人生都很怀疑。真 假的区分在何处?生死的界线在哪里?他陷入了困惑,又继之以嘲讽。这就使他从 礼义辩论中撤退,回到对生存意义的探寻,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 跃升。

他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甚至也低于孔子、墨子、荀子或其他别的“子”。但是这种低,使他有了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人生底部窥探,问出一串串最重 要的“傻”问题。

但仅仅是这样,他还未必能成为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他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 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这一下,他就成了那个思想巨人时代的异类,一个 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节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

【小题1】下列关于先秦“文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和孔子在文章风格上不同,在思想上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他们对中国文脉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特殊贡献。
B.纵观中国文脉,虽然蜿蜒曲折,支流繁多,但是自孔子开始,它所形成的那种朴实的正气的基调却颠扑不灭。
C.孟子让中国语文,连结成一种马奔车驰的畅朗通道,其文辞,具有难以阻挡的感染力,他给中国文脉注入了一种“大丈夫”的生命格调。
D.在文脉上,先秦诸子谁应领先,虽然排列有点难,但作者认为“老庄”超过了“孔孟”,而文学冠军当属庄子。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于文,功劳赫赫:他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他的文风给予中国历史的,是一种朴实的正气,成为永久的楷模。
B.在文学上,孔子有太多的理由站在老子之前,但老子言少义深,语言已成为无可辩驳的天道,从而另辟奇境,别创独例。
C.在人生格调上,孔子保持着健康君子的斯文潇洒;与此不同的是,孟子在这方面有缺点,他显然有点骄傲自恃,甚至盛气凌人。
D.庄子在文学上最杰出之处,是用极富想象力的寓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而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庄子从社会底层审察万物,把什么都看穿了,他以孩子般的目光,从世界和 生底部窥探,嘲讽人生,问出一串串幼稚的问题。
B.老子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几乎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而庄子完成了一个由思想家到文学家的大步跃升,他是一个充满哲思的文学家。
C.孔子虽然使散文成为一种有可能承载厚重责任、端庄思维的文体,但是也是他使中国语文陷入左顾右盼的过度礼让。
D.庄子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庄子的人生调子远远低于孟子。但是庄子对孟子的浩荡语气投之以怀疑,甚至对孟子的人生都很怀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别把圣人孔子变成凡人
玄野
电影《孔子》上映,引起不少话题。笔者远在加拿大,未能目睹,但作为一名儒教徒,有一点不吐不快。电影将孔子定位为一位悲剧人物,“在生前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这是用现代人的价值标准衡量圣人,是在变圣人为凡人。
若说悲剧人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要比孔子悲剧无数倍了,但在其追随者眼中,这位圣人却与悲剧无关。耶稣生在马槽里,人家说那叫圣子的谦卑;被野蛮的酷刑折磨致死,说是为了救赎人类的原罪。
电影《孔子》编剧之一的何燕江将孔子定位为“一位在悲剧人生中不断寻找自我的人”。一位观众在豆瓣上也说:“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地回到鲁国,踉踉跄跄地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电影对孔子人生失败者的定位令人无法认同。笔者不质疑创作者的艺术与市场的出发点。艺术有自己的属性,市场有自身的规则,市场艺术自然就有超越历史事实的必要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突出文化精髓与精神实质是必须的。
思考方向上的偏离,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眼睛只盯着物质成果和社会地位。就物质成就和政治地位而言,孔子的确是一位失败者。孟子开篇即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利欲论圣人,是上世纪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悲之处。孔子被定位为失败者、没落的贵族,政治抱负屡屡碰壁,更惊人出格的称谓便是“丧家狗”。恐怕这些人对孔子的定位有个默认的语境,就是在物质成就和社会尊重的大前提下讨论圣人,以利欲论圣人。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用利欲的眼光来评价历史巨人,很多圣贤往往不及常人。苏格拉底为坚持自己的理念死于民主的判决;斯宾诺莎为理念放弃财产,因磨镜片的职业病而早逝;舒伯特死于贫困;梵高卒于穷苦与失落。这些精神世界巨人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的创造,或标榜史册,或创造了不可逾越的顶峰,或塑造了挽救世界的精神。唯有超越了物欲,才能有如此成就。是他们创造了历史,而不是那些为历史洪流所席卷的帝王将相和商业巨贾。中国人生哲学有审美的情调,讲求与当世的协调共生,所以孔孟老庄等圣人的事迹没有西方圣贤的悲壮,但在困境中对精神的持守却是一致的。
表达儒教的核心思想可能是一部电影无法承载之重,但对圣人精神层面的刻画应该是电影的灵魂之一。对于孔子抛弃家乡的荣华富贵,选择了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与处处碰壁,电影可以不理解不结论,却不能给人一种孔子押错了宝、走错了路的感觉。演绎圣人的艺术作品,必须体现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当我们的电影人在演绎孔子大权在握之时与困境难熬之际,是否感喟到了体现这种精神的必要呢?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电影把孔子变成凡人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2】文中列举了“耶稣之悲”与“苏格拉底、斯宾诺”等事例,在作用上有何不同?(6分)
【小题3】根据文意说明孔孟老庄与西方圣贤行为上有什么区别?作者认为电影人士如何正确的对待古代圣贤?(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陈连山)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
D.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小题2】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C.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小题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