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世纪60年代初“生态觉醒”运11动使人们意识到“城市不是人类最佳的生存环境”,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国内外专家认为“生态旅游”应具备三大标准: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要有社区的参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要求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当地居民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传统旅游的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等,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生态旅游则强调当地社区的居民是旅游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应当公平地获得分配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机会。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但可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侵略悲剧再现,更能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开发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目前生态资本产业化最为常见的做法,也是通过市场手段使生态资源货币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客观条件是充分的,多样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自然资源、珍贵的人文古迹与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景观。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确定了新疆、宁夏、青海等地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作用,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迎来大发展,区域间人员、物资、信息交流也日益充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直以来困扰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和区位劣势问题。
独具西部风情的旅游景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使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生态旅游成为可能,但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缺乏科学、统一规划,盲目开发;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者、经营者及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扶持力度,坚持统一规划、科学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还要完善生态旅游法规,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强化生态旅游理念,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民众基础;此外,还可以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步伐。
(摘编自岳一姬《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
【小题1】下列对“生态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人们因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发起的“生态觉醒”运动。
B.生态旅游的保护性是要求所开发的旅游地区的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应受到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C.生态旅游强调让当地居民积极出去旅游,从旅游中获益,从而提升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D.开发生态旅游,要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以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悲剧再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生态旅游”应具备的三大标准:旅游对象、保护性及社区参与,并对保护性进行了重点阐述。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归纳出“生态旅游”的要点:让当地居民受益、为当地环境质量的维护提供一定资金。
C.文章列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推进的例子,论证了西部民族地区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等问题。
D.针对“民族地区怎样打好生态旅游牌”这一论题,文章先阐释概念,再分析生态旅游的优势,最后表明态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开发旅游不能兼顾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可能对当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B.如果开发旅游忽视社区参与,就可能导致当地仍处贫困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现生态侵略悲剧。
C.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是基础设施落后和区位劣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进为之带来改变的契机。
D.地区资源优势及国家的政策机遇,可使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完全解决,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4 01: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再能找到泥土,便把最后的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他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察觉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a(伸、挤、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b(钻、长、冒)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c(握、抱、抓)住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⑦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找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黑暗。如果一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儿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为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小题1】对石缝间的生命,本文勾画了三幅图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揣摩第⑥段中abc三处括号里的词,从中选出你认为最符合语境的一个词填在下列相应的横线上: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这些动词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又表现了石缝间松柏的顽强。
【小题3】第⑨段说石缝间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哲学的、美学的,“美学的”是指_________
【小题4】从全文看,“石缝间”对生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举出具体的人物事例来论证“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100字左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秃子光
张灏
他生来长得丑,蒜鼻豁嘴,头上长瘌子,蓄不了发,人送浑号“秃子光”。他不仅长相不入眼,且生性顽劣,干的都是上房揭瓦、下田摸瓜的事,父母头疼,乡邻嫌恶。
他家紧挨着镇上的码头。大富水虽算不上气势磅礴,但来往船只颇为频繁,河面上的景象也显出几分壮观。十三岁那年,有两只大船停靠在码头。船看上去很普通,但围观议论的人不少。因为船上有人在咿咿呀呀吊着嗓子。这是往县城去的戏班。停靠半日,戏班的船往县城方向去了。
戏班的船还没从眼前完全消失,他就跑回家,把锅里几个炕馍全部打了包,又去菜园扯了几个黄瓜,摸了烧饼摊上的几个烧饼。卖烧饼的转身发现是他,也不追赶,只骂了一声“秃儿子”。他身无分文,搭不上便船,硬是沿着大富水走了一整天,走到了县城。
戏班是县城首富请来为老母祝寿的,连唱七天,他便连看了七天。戏看完了,脸也饿绿了。看着戏班打点行装,他魂不附体。等到戏班离开县城的时候,他托人给父母捎信,从今以后他是戏班的人。
十年之后,有一个青年找到汉口福兴戏班。他站立堂前,向班主自报家门,请求搭班入行。他的一番话引得戏班几个人掩嘴偷笑。班主仔细瞧他,秃头,蒜鼻,豁嘴,如此模样,莫说上台,假使真能唱戏,扮个丑角倒罢了,怎么可能担小生?班主只字未言,兀自捧起茶杯,低下头吹了吹浮在面上的茶叶,声音很响地啜了一口茶。
堂前之人正是秃子光。见班主摆出送客的姿态,他竟然没有半分张惶。他将肩上的包袱取下来放到地上,然后向班主恭恭敬敬抱拳作揖道:“献丑了。”当场来了《凤仪亭》中的两段。先是吕布与王允对饮,再是吕布与貂婵调情,活脱脱一个骄横好色的匹夫莽汉。唱罢,班主不错眼珠地盯着他看,早忘了一杯茶一直端在唇边,已有半柱香的工夫。堂上其他几个人突然齐声叫了一声“好”。
接下来的一个月,福兴戏班每天都挂他的“旗”。《柜中缘》、《白蛇传》、《长坂坡》,水袖功、扇子功、翎子功。秃子光在台上唱腔圆润,韵味超群,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武戏的身段和表演更是令人叫绝。秃子光声名鹊起。汉口报界评论他与京城杨小楼好有一比。
一些新秀慕名而来,拜秃子光为师。他最满意的弟子是花云桥和白牡丹。当花云桥和白牡丹在汉口唱出名头后,秃子光渐渐淡出舞台,深居简出。
1938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汉口。汉口一夜之间,好像汹涌的潮水溃堤,人们都在逃离,脸上写着慌乱和惊骇。大多数戏园都关门歇业,只有极少数在夜晚来临时,依然醉生梦死。
一天,白牡丹到秃子光住所向师傅辞行。她和戏剧社的十几个年轻艺人决定离开汉口。她说,日本人刚刚在南京屠城,我们怎能坐以待毙?我们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我们要一路宣传抗日,走到重庆去。秃子光问及花云桥,他知道白牡丹正与花云桥相恋。白牡丹怅然道:“人各有志,从此天各一方,永不相见。”
汉口的冬天,虽不是滴水成冰,但也是一种慢慢渗透到骨子里的冷,十指外露,不知不觉会冻得关节僵硬不能弯曲。久未露面的秃子光忽然夜访花云桥。花云桥赶紧为老师请茶让座。秃子光拿出随身携带的一壶酒道:“天寒地冻,还是喝酒暖暖身子吧。很久没见了,今天陪师傅喝一杯,如何?”花云桥恭敬从命。
三杯酒入肚,秃子光问:“你随我学戏有七八年了吧?”
“感谢师傅教诲,从十六岁开始,整整八年零九个月。”
“你记得倒清楚。弟子当中,你悟性最好,白牡丹最能吃苦。师傅有一个心愿未了,指望有一天喝你们俩的喜酒。”
花云桥脸色黯然。“让师傅您老失望了。活在乱世,只能苟且。怎奈她过于倔强,我实难留住她。”
“我懂了。来,喝干这最后一杯吧。时间到了,该走了。”
翌日,秃子光离开了汉口,从人们视线里彻底消失。连白牡丹也没有见到过师傅。花云桥再也没有走上戏台,听说一夜之间嗓子哑了。
抗战胜利后,听说有人在五台山见到一位老僧人,蒜鼻,豁嘴,仿似曾经红极一时的汉剧名伶秃子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富水、汉口、汉剧、福兴戏班、日军侵华等既给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也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关于汉口的冬天的几句景物描写,简练而生动,渲染了寒冷的气氛,同时暗示将有不平常的事件发生。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面对毛遂自荐的秃子光,班主一言不发,排起茶杯、吹茶叶大声地喝茶等一连串的动作,让读者感觉到其内心的不屑。同时为下文”早忘了一杯茶一直端在唇边,已有半炷香的工夫”作铺垫。
C.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秃子光对得意门生花云桥说的”时间到了,该走了”这几句一语双关。可以断定是秃子光毒哑了汉奸花云桥。
D.小说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秃子光的不堪,后来写他成了汉剧名铃,并且在民族大义面前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气节。最后秃子光出家是因为得意门生花云桥蜕变为汉奸,让他觉得红尘俗世无可依恋。
【小题2】小说着力塑造了一个旧时代的汉剧名伶的形象。请概括这一形象的特征。
【小题3】对比手法是小说的一大亮点,请你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直接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暴力事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行为主体。
D.网络暴力的行为主体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这是由网络交往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决定的。
【小题2】下列对网络暴力产生根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放的网络交互空间,犹如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由网络技术本身所带来的风险特性成为催生网络暴力的技术根源。
B.大量的“网络推手”为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助燃剂。
C.“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成为网络暴力现象在中国频发的现实动因。
D.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特点和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使他们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种联系纽带或个体偏好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往往都具有非组织化和陌生化的特点。
B.只要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就能规避网络技术风险,应对网络暴力现象。
C.网络空间的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都属于舆论范围,不会直接对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构成侵害。
D.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真伪难辨的网络信息,年轻化的网民群体很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风险的传播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最新一期的特写板块中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在过去一年里对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
今年6月,潘建伟领衔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时隔一个多月,这支团队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电子通信,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至此,潘建伟团队已提前完成预先设定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当时评价道,“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潘老师根据每个人的研究专长,尽可能地将我们分派到全球各个顶级的量子研究中心,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陆朝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摘编自新浪综合网《〈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量子之父”潘建伟入选》)
材料二
在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安全的风险也越来越高。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时俱增。
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通常认为,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在遥远两地的用户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通俗来讲,量子密钥分发,就好比一个人把存放秘密的箱子和一把钥匙传给接收方。接收方只有用这把钥匙才能打开箱子,而且一旦这把钥匙被别人动过,传送者会立刻发现,原有的钥匙作废,再给一把新的钥匙,直到确保接收方本人拿到。”潘建伟说。
为什么钥匙被别人一碰,就能立刻被知晓呢?因为作为密钥的量子有多个叠加态,一旦有人试图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就会改变量子状态,科学家便能立刻从改变中发现有人动了钥匙。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摘编自《“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三

图一 经典加密通信的基本流程

图二 量子通信示意图(注:单光子也是一种量子)
材料四
自《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度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2012年,中国开始实施“万人计划”,旨在发现、培养和使用国内高层次人才,有关部门通过统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经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和相关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特殊支持经费,支持入选者开展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五年来,“万人计划”成效卓著。在正确的人才观念指导下,在体制机制支持下,众多高精尖人才获得了成长的土壤,在各行各业大放光彩。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团队取得的成就正是其中的典型范例。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12月5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重视人才战略资源》)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建伟的“墨子号”团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创造了国际纪录。
B.潘建伟带领团队实现了墨子号的“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这是他获得《自然》褒奖的重要原因。
C.潘建伟团队提前完成预设的“墨子号”三大科学目标,标志我国量子通信的研究全面领先。
D.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被破译的可能性,潘建伟认为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通信安全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不断提升的数学和计算能力,使得通信安全越来越有保障。
B.将量子物理和信息技术结合,运用革命性的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传输,可以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C.利用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是人类唯一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D.结合材料二可推知,材料三 (图一)中Eve窃取信道中的密文信息以后,可能借助数学和计算能力获取密钥,从而窃取到真实信息。
E. 材料三的(图二)中,窃听者在窃取信息之后之所以会被察觉,是因为单光子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复制的特性。
【小题3】根据上面的材料,你认为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取得“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有哪些重要因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脸
季明
①庄希再次回到M城,是两年之后。
②庄希现在叫花脸,是个乞丐。脸上,甚至连没有毛发的头皮上,疤痕纵横。几个月前,在抗联与鬼子的一场战斗中,炮弹和大火,把他变成了这个样子。如今,M城里,再也没人能认出他。
③一进M城,他便不停地告诫自己,在这世上,庄希像一缕轻烟,消失了。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脚步,不由自主来到这个街区,在一个肮脏的角落,放下破铺盖卷儿,住了下来。
④他坐在地上,按捺住心跳,紧盯着对面的一幢房子。那里,是庄希的家,里面住着妻子,还有他八岁的儿子。
⑤他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喃喃地说,你叫花脸,是个臭乞丐!就在这时,对面的房门,开了,一个漂亮的女人,牵着个小男孩,走了出来。他差点跳起来,但是他没有动,仍然摆出一副漠然的神情,看着这一切。
⑥两年不见,女人有些憔悴,面容隐含忧郁;而男孩活泼依旧,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走,现在,是上学时间。
⑦女人和男孩走了几步,忽然发现对面街角,比往日多了个乞丐,便停下,往这边看。花脸刚要埋下头,但瞬间,他觉得这么做,纯属多余,一颗心就往下坠。于是,继续用漠然的目光,与女人和男孩对视。
⑧女人微微皱了一下眉,紧紧牵住男孩的手,快步离去。
⑨两年前,庄希是M城地下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叛徒出卖,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而庄希则幸运地逃了出去。
⑩庄希知道,这幢房子、妻子和儿子,就是钓饵,周围有无数双监视的眼睛。只要庄希不出现,只要庄希不死,他们都还是安全的。
⑪寒风很冷,花脸捂起嘴,剧烈地咳嗽起来,咳出满眼的泪花。
⑫一连几天,他什么也没干,就这么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地看着女人送男孩上学、接男孩回家……
⑬几天之后,花脸开始了行动。上级这次派他回来,就是要铲除叛徒,重建地下组织。在一个深夜,两名叛徒的头颅,高高悬挂在M城的城门之上。两个多月后,M城的地下组织,基本恢复了。
⑭每天忙活完,他就会回到街角,坐着,像一个懒散无助的乞丐。有时候,从对面房子里,飘来阵阵饭菜的香味,他情不自禁贪婪地吸吸鼻子,暗自咽口水。花脸庄希知道,妻子做的饭莱,会有多么香,现在真想再吃一口她做的饭菜。
⑮闻着这熟悉的饭菜香味,他忽然感觉,离家这么近,离亲人这么近,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哩。
⑯但这样的幸福,却很短暂,不久,内部再次出了叛徒,花脸被捕了,受尽折磨,游街示众,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⑰当行刑队伍经过这个街区,到达那幢房子时,一直安静的花脸忽然暴躁起来,疯狂地挣扎着,大喊,老子饿了,要吃饭!
⑱刽子手觉得,一个将死之人,死前讨口饭吃,也很正常,于是默许了他。
⑲这时候,女人和男孩正站在门前,愕然看着这一切。
⑳五花大绑的花脸,一瘸一拐地来到女人面前,喉头发堵,他想说——我是庄希。但他知道,绝不能这么干。于是,张了张嘴,他说,太太,赏口饭吃吧。
㉑女人有些惊惶。时至中午,家里正好有饭菜,她赶紧进屋,盛了一碗,递过来。花脸双手被绑,苦笑着说,太太,好人做到底,我想请小少爷喂我一下。
㉒女人天性善良,犹豫了片刻,终于,还是抱起了小男孩。
㉓虽然花脸笑容满面,目光温柔,而满脸的疤痕太恐怖、太丑陋、太狰狞,这让男孩很害怕。但在女人的一再劝说下,男孩终于还是接过饭碗,搲起一勺饭菜,小心举起,怯怯地递上前来。
㉔花脸赶紧弯下腰,伸长脖子,张大嘴巴,接住那勺饭莱,闭上双眼,细细地咀嚼,咀嚼……咽下去,然后,又睁开眼,咂咂嘴,说,香,真香!
㉕几口饭喂下去,男孩不怕了,再盛起饭菜时,先放到自己嘴边,鼓起腮帮,轻轻吹凉,这才送进花脸的口中。突然,男孩发现有几滴水一样的东西,跌落在碗里,他惊呆了,再次害怕起来。
㉖红着眼睛的花脸,做出个顽皮的表情,说,小少爷,这辣椒……真够劲儿!
㉗这碗饭,花脸吃得很慢,每一粒米、每一片菜,他都仔细地咀嚼品尝,之后,才恋恋不舍地吞进肚里。
㉘吃完饭,花脸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半晌才说,吃了这碗饭,一切都值啦!说完,他挺起腰身,昂首,转身而去。
㉙女人抱着男孩,怔怔地看着花脸的背影,倏地觉得心里一阵莫名其妙地刺痛,刀割一样,令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㉚花脸走在街上,看着两边的人群,突然,铆足一口气,大喊了一声:没想到M城的饭菜,真是香啊!
㉛多年以后,男孩长大,常问女人:我爹怎么还没回来,我真想见他一面,一面也好啊。女人捂着嘴,眼泪曲里拐弯地奔流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头就交代了花脸的相貌,两年间相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很好地引发读者一探究竟的兴趣,而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B.“一颗心就往下坠”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花脸怕被妻儿认出但又想到自己面容尽毁,妻儿再也认不出来的痛苦心情。
C.小说的倒数第二段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以“没想到M城的饭菜,真是香啊!”的感叹表明自己不是M城的人,为妻儿提供最后的安全保障。
D.庄希细嚼慢咽的吃饭过程表现了他对妻儿的留恋眷顾之情,他机智巧妙地掩饰了内心的激动,决绝地走向刑场,表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小题3】这篇小说以“变脸”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三个方面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