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自然灾害越来越多了吗
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相当丰富,现在已经编成了《中国古代地震史料》。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包括鼠疫、霍乱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有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自然灾害跟从前相比是越来越多,认为根据史料的统计,中国的重大灾害商朝一次,周朝两次,到了唐朝五次,宋朝八次,清朝二十次,民国三十次,现在八十次。这个结论相当片面。大家知道,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的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那灾害当然是越来越多了。比如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宋朝元朝的地方志加在一起全国不到100种,明朝清朝民国的地方志加在一起8000多种,如果平均每一种方志记载一个灾害的话,那么宋元就不到100次,而明清民国加在一起就8000多次。要这样算的话,从周朝再往前,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啊。
另外还要看到过去时代有灾害记录并且传下来的地方,一般都是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文化,他们就口耳相传,最多留下“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不会有什么精确的记载。今天到非洲、南美洲一些地方作调查,当地老人会告诉你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他讲不出哪一年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都是凭印象。那么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中国各地什么地方灾害最多呢?是首都附近。因为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对自然灾害做记录的人多,留下来的东西也多,所以才会有这个结果。而且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的地方,引起的社会影响要比发生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得多。现在如果北京附近地抖一下,三级地震,本来不算什么,大家就会很紧张,媒体上肯定会报道。但如果报上登西藏尼玛县发生七级地震,大家听过就算了,因为后面有句话,“当地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影响”。现在因为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尽管有些地方没有人,震级很小的地震被检测到了,也给报导出来了,那古代呢,难道张衡的什么地动仪会记载这些吗?肯定不会。
所以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必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不妥的。要根据现存的文献数量来考查自然灾害,比如把方志加以平均,看每种方志记载多少种,那就可能比纯粹根据已记载的灾害数量来统计要准确得多这里就有一个学科交叉的问题,只是研究历史的人恐怕只会这样统计,如果跟进行数理统计的、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一起商量的话,可能就比较好了。国外研究这种资料有一种插入法,除了统计基本数字,还要对数据进行一种整理,整理的过程就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史料留下来的数据本身的稀密度,这样结果就比较好。但是即使这样,是不是一定能证明发展到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呢?也不见得。当然我们承认,从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球上要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恐怕已经很困难了。
(节选自葛剑雄《从历史地理看自然环境的变化》,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仅仅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结果说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是不妥当的,不能证明作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文献记载相当丰富,其它像水灾、风灾、虫灾、病灾这些自然灾害也都有记载。
B.历史上留下的文献是越早越少,越后越多,所以仅仅依靠文献统计,自然灾害当然是看起来越来越多。
C.根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会觉得从商周往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一次灾害都没有,因为没有那时的历史文献。
D.首都附近经济文化发达,留下来的记录自然灾害的文献自然也多,根据文献统计,会感到这里灾害最多。
【小题2】(小题2)对于作者所主张的考查自然灾害数量的正确方法,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者要把各个时代现存文献所记载的自然灾害的数量加以平均,从而统计出比较准确客观的数字。
B.研究历史的人跟进行数理统计和做抽样调查研究的人合作,运用学科交叉的方式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
C.研究时插入国外的相关资料,对数据的整理充分考虑到中外不同的标准,也考虑到数据本身的稀密度。
D.由于已经很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所以统计自然灾害的数量还要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文献中,我国地方志是很重要的史料,平均每一种方志至少记载一个自然灾害。
B.今天非洲、南美洲的某些地方的老人知道历史上有很多水灾,但由于没有文化,讲不出水灾的具体年代。
C.发生在经济文化发达、人烟稠密地区的灾害,引起的社会影响大得多,被传播、被记载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D.因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记载方便,无人居住的地方发生震级很小的地震也都会被检测到并且报道出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12-08 09:19: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八杂

迟子建

丢丢的水果铺,是老八杂的一叶肺。而老八杂,却是哈尔滨的一截糜烂的盲肠, 不切不行了。

老八杂不是街名,而是一处棚户区的名字。这是一带狭长的房屋,有三十多座, 住着百余户人家。房子是青砖的平房和二层的木屋,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它们倚着南岗的马家沟河,错落着排布开来,远远一望,像是一缕飘拂在暮色中的炊烟。这儿原来叫四辅里,只因它芜杂而喧闹,住的又多是引车卖浆之流,有阅历的人说它像“八杂市”。因有过“八杂市”和“新八杂市”,人们就叫它“老八杂市”。不过缀在后面的“市”字有些拗口,时间久了,它就像蝉身上的壳一样无声无息地蜕去了,演变成为“老八杂”。别看老八杂是暗淡的,破败的,它的背后,却是近二十年城市建设中新起的幢幢高楼。楼体外墙有粉有黄,有红有蓝,好像老八杂背后插着的五彩的翎毛。

老八杂的清晨比别处的来得要早。无论冬夏,凌晨四、五点钟,那些卖早点的、扫大街的、开公交车的、卖报的、拾废品的、开烟铺的、修鞋的、打零工的,纷纷从家里出来了。他们穿着粗布衣服,打着呵欠,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到了夜晚,他们会带着一身的汗味,步态疲惫地回家。别看他们辛劳,他们却是快乐的,这从入夜飘荡在老八杂的歌声中可以深切地感悟得到。

老八杂的人清贫而知足地活着,它背后那些高档住宅小区却把它当成了眼皮底下的一个乞丐,怎么看都不顺眼。春天的哈尔滨风沙较大,大风往往把老八杂屋顶老化了的油毛毡和院落中的一些废品刮起,树静风止时,那些沿河而行的人,就会看见哈尔滨这条几近干涸的内河上,一带垃圾缓缓地穿城而过,确实大煞风景。

老八杂除了在风天会向城市飘散垃圾,它还会增加空气的污染度。由于这里没有采暖设施,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要烧煤取暖,烟囱里喷出一团团的煤烟,逢了气压低的日子,这些铅色的烟尘聚集在一起,呛得人直咳嗽,好像盘旋在空中的一群黑压压的乌鸦。还有,由于电线的老化,这里火灾频仍,而老八杂的街巷大都逼仄,消防车出入困难,一旦大火连成一片,后果不堪设想。

改造老八杂,势在必行了。

政府经过多次论证,下决心要治理这处城市的病灶了。工程立项后,实力雄厚的龙飘集团取得了对老八杂的开发权。丁香花开的时节,他们就派人来对现有住户的住房面积进行实地测量,并将动迁补贴的标准公示出来。如果不回迁,按照每平方米两千五百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如果回迁,每平方米要交纳四百元的小区“增容费”。也就是说,将来你若想在老八杂生活,即便是住原有的房屋面积,每户至少也要交纳两到三万元,人们对此牢骚满腹。

卖烧饼的张老汉说:“我住旧房子住服帖了,不想挪窝!啊,我进了鸟笼子,被他们给吊在半空了,还得倒贴钱给他们,我疯了?”

开发商设计的住房是沿马家沟河的四幢高楼,在高层住宅的下面,有三层的会所和两层的游泳馆。其余的地方种花种草,设置健身器材。

尚活泉说:“我天天在外出苦力,晚上回家时腿都软了,那些健身器材,谁他妈用啊!”

王来贵说:“这地段的房价如今涨到四千块一个平方了,他们才给我们两千五, 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我们这里一百多户连一栋楼都使不了,名义上是给我们改善条件,其实他们是靠我们的地皮发横财,咱们可不能上当啊。”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人嫌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人会生病;有人嫌自家赖以为生的架子车没处搁,耽误生计;还有人嫌坐电梯头晕,等于天天踩在云彩上,不会再有好胃口了。

动迁通知在六月份就张贴出来了,限老八杂的人在七月底以前,必须迁出。但大家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

老八杂的人,但凡遇见难事,都爱凑到丢丢那儿请她拿个主意,虽说她是个女人,但却是老八杂人的主心骨。

丢丢四十出头,长脖子,瓜子脸,细眯的小眼睛,喜欢戴耳环和梳发髻。喝松花江水长大的女孩,大都有着高挑的身材,丢丢便是。她有一米七,双腿修长。她的小腿圆润,大腿结实却不乏柔美,似乎你摆到她面前一双舞鞋,她就能踮起脚尖, 轻盈地起舞。丢丢有着男人一样的剑眉,可以看出她性格的凌厉和豪爽;她又有着敦厚的嘴唇,让人能感觉到她为人的厚道。

老八杂那些暗淡破旧的房子,据说是旧哈尔滨的“马市”。那时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市”也就兴起了。“马市”在,就有养马人。有了养马人,就要有娱乐。老八杂现存的半座米黄色的小楼,过去就是舞场,是一个俄国商人开的。它位于老八杂的腹地,主人就是丢丢。

(节选自中篇小说《起舞》)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把老八杂比成一截糜烂的盲肠,既突出了它的重要性,又突出了它的问题。
B.小说详细描写了老八杂对城市风景和空气的污染情况,一方面突出了改造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居民觉悟低下。
C.老八杂居民对开发商的意见很大,所以,虽然动迁通知早就张贴出来了,人们却不愿搬迁。
D.小说语言质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如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就比较典型的反映了作品语言方面的特点。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文本,请探究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19年7月19日)

材料二:
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表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刷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三: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借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进而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态。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了她的导演特色。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19年1月28日)

【小题1】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前,无数农民虽目不识丁却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是由于他们熟悉戏曲演的故事、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B.中国戏曲陈旧的内容和观念,并不影响其表现手段的独特魅力,这种手段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借鉴。
C.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小题3】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挑战,改良者不仅以西方文明为圭臬,而且卷入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不知不觉中消解了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一味以当下的优势文明作为模板追赶,而不加以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根本无法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文明复兴也意味着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在新时代条件下,对西方文明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

文明的复兴是复现与新兴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复兴。但相比之下,后者是文明复兴更为本质的方面。没有文明的自我创新,中华民族就不能浴火重生。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以文明的创新作为基本内涵的。无论是对传统文明的再造,还是对西方文明的扬弃,指向的都是文明的创新,都是在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础上建构新的文明。

中华文明复兴,不只是经济总量这种硬实力的复兴,也不只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甚至也不只是文明名次跃居榜首,而更在于创造出较之现今主导文明更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只有牢固持守并切实践履这一核心理念,华夏文明在当代的复兴才是高标准的。反过来说,缺失这种核心取向的文明复兴只能是虚假的复兴。中华民族有能力也有条件超越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局限,构建更新的文明形态,展现出当代与未来中华文明博大的格局。

逐步创生新的文明后,积极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新元素,对人类文明给予具有历史高度的引领,同样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应有之义。100年前,罗素曾说过:“如果中国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把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文明,那么,中国对世界尽了最恰当的义务,给了人类全新的希望。”这些话仍然给人启迪。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处的得失,而应将自己的复兴同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使自我发展和人类进步相互促进。

(摘编自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实现中华文明复兴,既需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需要以西方文明为圭臬。
B.对文明复兴来说,复现与新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但文明的创新是其更为本质的一个方面。
C.中华文明复兴,不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复兴,而是要创造出更为优越和高级的新型文明。
D.复兴后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起引领作用,会成为世界文明的模式,其他文明都会按照这种模式建构和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本文的论述对象“中华文明复兴”及其主要观点,与下文的内容形成了“总-分”的论证结构。
B.文章第二段讲的是“传承”,第三、四、五段讲的是“创新”,第六段讲的是“引领”,这几段围绕着作者观点逐层论述,逻辑性强。
C.文章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以近代以来的改良者的事例证明只有挣脱西方文明的羁绊,重建中华文明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
D.文章引用罗素100多年前的话,提到当时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自豪的文明,正面论证了复兴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应具有引领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承传统文化不等于复古,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不一定是要像古人一样穿着、说话、行事。
B.一味地照搬外来文明不能复兴本民族文明的道理人人皆知,实践中却可能唯外来文明是瞻。
C.一个文明只有对其传统文明扬弃、更新、优化或革新,才能成功复兴,否则只能是虚假的复兴。
D.走向复兴的中华文明应该具有世界眼光,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促进自身和人类的进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乡 愁
罗黑芷
写了《死草的光辉》已经回到十四年前去的这个主人,固然走入了淡淡的哀愁,但是想再回去到一个什么样的时候,终寻不出一个落脚的地方。这并非是十四年以前的时间的海洋里,竟看不见一点飘荡的青藻足以系住他的萦思,其实望见的只是茫茫的白水,须得像海鸟般在波间低徊,待到落下倦飞的双翼,如浮鸥似的贴身在一个清波上面,然后那仿佛正歌咏着什么在这暂时有了着落的心中的叹息,才知道这个小小的周围是很值得眷恋的。谁说,你但向前途寻喜悦,莫在回忆里动哀愁呢?
呵!哀愁也好,且回转去罢,去到那不必计算的一个时候。那时候是傍晚的光景,我不知被谁,大约是一个嬷嬷吧?抱在臂里,从后厅正屋走到前厅回廊,给放下在右手栏杆边一个茶几上站住。方从母亲床上欢喜地睁开来的一双迷蒙蒙的小眼睛,在那儿看见一个穿蓝色竹布衣衫的女人,是在我小小的心中觉得一见面便张手要伊拥抱的女人。我从旁边不知又是谁的手里喝了一口苦味的浓茶,舌头上新得了一种苏生的刺激,我立刻在这小小的模糊的心中感觉了:这是我家的七月的黄昏。
回转去罢,房屋依然是那所古旧的房屋,在那条有一个木匠人家管守入口的短巷左边;落雨的时节,那木匠饲养的三只斑鸠便在檐下笼中咕咕地叫唤,时候却仿佛是五月。祖母在伊静悄悄的房中午睡;父亲的窗子里似乎有说话的声音;我的一个伴侣——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哥哥,叔母生的——不知到哪里去了;母亲也不见;我独自在后院天井里蹲着。那从墙边和砖缝里挺生出来的野草,有圆叶的,有方叶的,密密的,疏疏的,不知叫做什么,衬着满阶遍地的青苔,似乎满院里都是绿色的光的世界。
回转去罢,回转去罢,这回仿佛在一个暮春的夜里。母亲坐在有灯光的桌前和邻家的姆姆安闲地谈着话。一个姑娘背靠着那窗下坐着。伊是我的姐姐,这是母亲教我这样称呼的。当伊站立起来的时候,伊仿佛比我高半个身躯,听说是要说人家了,因为是十五岁的女孩儿呢!姐姐抱我坐在伊的膝上,伊用面庞亲热地偎傍我,偏起头看我,摇我的肩膊,抚我的头发,喊我做“赫弟!赫弟!”我痴痴地瞧着伊的那笑眯眯但是而今我记不清楚了的尖尖的脸。虽然伊的身影很模糊,我细细吟味,如掣电般我便又站在伊的面前了。
隔着彭蠡的水,隔着匡庐的云,自五岁别后,这一生认为是亲爱的人所曾聚集过的故乡的家,便在梦里也在那儿唤我回转去。回转去罢,我而今真的回来了:你无恙么?我家的门首的石狮,我记得我曾在你身上骑过;你还被人家唤做秃头么?可怜的癞子徒弟,那些斑鸠又在叫唤你喂食给它们呢!这真是了不得,我还握着四文小钱在手中,听见门外叫卖糯米团子的熟悉声音来了,我便奔向大门去:
糯米团子,一个混糖的,一个有白糖馅的!”
很甜,很甜,妈妈,您吃不吃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幼年在故乡仅生活了五年,回忆中故乡的生活情景都是童年印记,成年人的绵绵感情,借助天真孩童的眼睛潺潺流淌而出。
B.文章首段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思乡的心曲:要让思绪重回故乡,却又难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C.文章第3段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静悄悄而又充满生机的场景,作者虽独自一人,却陶然自得,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快乐。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段,将其融进自己的情感波澜之中,用真挚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绪感染读者,把读者带进一种美妙的境界。
【小题2】文中反复出现“回转去罢”,请结合全文简析其作用。
【小题3】请赏析文章末尾的划线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小院里的猫
傅彩霞
不知何时,一只猫在男人和女人居住的小院一角安了家。时隔不久,猫竟然有了一个亲密伙伴,两只猫进进出出,并肩同行,像极了小院里恩爱的男人和女人。
春暖花开的日子,安静的小院更热闹了,两只猫分别升级为猫爸猫妈,五只白黑黄相间的小花猫纷纷出窝,淘气地跑来跑去,梅花脚印留下一串串。锐利的爪子一刻也不消闲,一会儿爬上石榴树上荡秋千,一会儿打翻了君子兰花盆,一会儿又将刚刚栽种的瓜苗践踏得一塌糊涂。男人喜欢整洁清静,有些受不了猫们的胡作非为和熙熙攘攘的折腾,几次下决心要清理门户。
女人却轻言软语地说:“这些顽皮的小东西无处安身,院子闲着也是闲着,就让猫一家暂时住在这里吧!又不需要我们给它们办理人口暂住证。”男人被女人逗笑了,不再旧话重提。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相濡以沫,他已习惯了女人当家,更了解女人一贯的心怀。
一日,男人把常住二弟家的老母亲接过来,为她准备80岁的生日庆典。仪式是心灵必不可少的需要。
清晨,男人便大手帕、小提兜地采购了许多东西,顺手放在院子里。做饭时,怎么也找不到大虾和黄花鱼的踪影。四处寻找的他终于在猫窝里,看见五只小花猫正津津有味地分享着大虾和黄花鱼。男人狠狠地跺了跺脚,仿佛男人的尊严和面子一下子被猫们随便撕裂了。
下午,二弟开车接走了老母亲。
男人在盛怒之下,把五只小花猫抓进篮子里,骑车提溜着送给了三街之隔的刘奶奶。刘奶奶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更是这条街上收养流浪动物的“专业户”,她几十平方米的家里,居住着许多流浪的小动物:十几只狗和猫,三只刺猬,两只乌鸦,一只兔子……大部分都是孩子们的宠物,稀罕够了或者生病了,抛弃街头,被热心的刘奶奶收留,成了她生命里的一员。
男人提来的五只毛茸茸的小花猫,深得刘奶奶的喜欢。它们很快融入到了这个动物园的大家庭,无拘无束,东跑西颠,玩得正欢。
男人回到自家小院。猫妈正在枯木柴间焦急地上蹿下跳,猫爸也在小院里无助地走来走去,警觉的眼睛不时地到处张望。怒气未消的男人心中涌现了一丝报复的快感,故意不正视不理睬它们。
满天星光的夜空。漆黑的小院,母猫和公猫并排站在一起,喵喵地狂叫。它们的翘首期盼和希望似乎要穿越这暗淡无光的夜空。
女人惊诧地问身边的男人:“这两只猫咋了?声音怪凄凉,怪撕裂的。”
“我把偷吃虾和鱼的小猫送给刘奶奶了!”男人如实禀报。
你这该死的,这不是活生生地骨肉分离吗?真是造孽呀!”女人使劲踢了男人一脚。
第二天黎明,男人早早买了一兜子时令水果,从刘奶奶动物园赎回了五只小花猫,毫毛未损地带回了小院。准确地说,是送回了猫爸猫妈坚守了一夜的窝。
猫爸猫妈似乎被五猫归来的传奇景象惊呆了,喉咙里发出叽里咕噜的声音,透过困惑,双眼深情温和地凝视着晨光中的男人和女人。五只小花猫立刻撒欢似地扑向两只老猫,你撕我咬,蹭蹭跳跳,乱成一团,仿佛在庆祝一次生命长途跋涉的大凯旋。
女人一边轻轻地抹泪,一边悄悄地拽着男人的衣角,轻步退回里屋,似乎不忍心打扰猫们团聚的欢乐时刻。
男人坐在客厅里,粗糙的大手一边不停地掀动桌子上的日历,一边凝视着那张不知阅读了多少遍的全家福,连声叹息:“我们那五个仔,何时能一起回家?”
“快了,明年春节,孩子们约好都回家过年。”
“离春节还有8个月零两天,是一天比一天近了。”男人掐着指头盘算着。
男人和女人的五个儿女,流浪四方,都在外地打工。两个在北京,两个在广州,一个在青岛。
【小题1】请简要概括文中男人对猫们的态度变化过程。
【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反映了女人怎样的内心活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描写了猫爸猫妈和五只小花猫团聚的情形,有哪些作用?
【小题4】这篇文章写了小院里的猫悲欢离合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