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 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 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大多无政治派别,他们都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成为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不断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现代诗。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该诗派汇集了许多都市诗人,他们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使得现代派诗歌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由于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诗人们的纯真信念被摧毁,他们只得将辽远的国土当做自己的精神寄托。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11:0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被触及的感觉,可是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庙就出现了手把方向盘的“车神”,对普通人吃喝拉撒声色犬马的欲望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钱”必“应”;北京某地的财神庙里的塑像,则直接让裸体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爷的大腿上,那“教化”意义,直白显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钱……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民俗,是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需要。

其实并非如此。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但什么叫文化?一般认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饮食男女、生老病死,无不被“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一些超乎肉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它们以某种偶像、节日、仪规、禁忌、图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言行、审美、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个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所谓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养的结果。

民俗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会责任。层级越高的民俗,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的,具有了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那些为了旅游开发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满足违章开车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而生造“车神”,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求菩萨保佑,为了迎合财色双收的低俗愿望而“创造”出一个裸女坐怀的财神像……都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伪民俗、恶民俗、丑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伪民俗是负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给这种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间。一时的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的结果。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进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会力量,以及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说明主流价值观对民俗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而对民俗发生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文化传承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

(选自刘加民《警惕“伪民俗”》,《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12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会给人神圣感、威仪感,但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
B.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塑造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C.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因为普通人难以企及。
D.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不断传播、升华、丰富、美化,无须干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B.文章论证将民俗与伪民俗对比,分析了民俗特点及作用,警惕伪民俗负面影响。
C.文章引用《易经》《礼记》中的句子,既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观点。
D.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呼应了第一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等文化性格主要由地方文化濡养,所以地方文化应值得重视。
B.民俗文化层级越高,就越能摆脱具体的实用价值,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可见民俗出自于俗,最终指向雅,有向上的渴望。
C.因为文化有自新内在力量,有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所以有害的伪民俗没有存在的空间,一时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结果。
D.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很显然,对于现代世界而言,一种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互惠的文化逻辑,为两种同样具有支配性的思想观念所摧毁,而这两种观念很明显地又跟近代以来世界变动不居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观念形成的过程表面上看,这两种观念可能完全是对立的,但从制造出来的社会结果的意义上而言,则可能完全一致,只是在前后之间关系的顺序上有所差异罢了。在这两种观念中,一种是跟生活世界中的“拆除”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妨称其为是一种拆的世界观(the world vicw of destruction),它是跟破坏、损毁以及反思性的彻底革命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另外的一种观念则是跟建构或者建设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可称之为建的世界观(the world vicw of construction),它注重人为地构建或者借助创造和发明、从无到有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种不断变化的改造,这种改造并非是一种保持原貌的修缮,而是强调后来者对先在者的取代或者完全的抛弃。在此意义上,建不过是拆的世界观的一种形态上的转变而已,因为拆的核心也恰是在于拆除旧有之物的一种彻底的抛弃。近体的所谓新,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推陈出新,实际上生物以及社会谱系上的关联,越来越难于相互勾连成为一个前后连续的发展脉络,日益凸显出来的乃是一次又一次的断裂——在某一次的断裂之后接踵而至的不是连续而是断裂,这跟一种人及其社会不断进化的现代观念深入人心之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人类进化的谱系上,当构建起看似无可辩驳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谱系,并以此为依据去引导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且认为这将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时,每个人所期盼的日子是不可重复、不可循环的,并且将未来界定或者想象成是美好的,而所有使美好的日子早日实现的努力也被认为都是值得的且有必要的。很显然,人们在把物理学家在实验中运用熟练且能够精确观察到的加速度的现象,轻而易举地转用到了人以及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安排上来,这可能是当年的牛顿都不曾预测到一种社会后果。因此,当生活转变为“今非昔比”的不断更高、更强、更好地去攀登,永无止境地跟时间赛跑时,曾经的互惠的循环正在遭受断裂性的风险。
这样一种努力曾经并一直被界定为“发展”,被西方话语中心世界看成是最适宜西方以外欠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的一个概念。透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西方主导的国际机构所面向的服务对象,我们便能看清这样一种区分背后是怎样清晰的界限。面对西方现代科技和物质生活工业化的替代和奢华,我们自己也不得不去承认落后的“第三世界”的地位。这就使得一种“建的世界观”在第三世界国家变得更为凸显,有支配性,且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并成为最为核心部分的驱动力所在,而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的结束,可谓是一种“拆的世界观”在逐渐淡出世界历史的舞台,努力去接受以自由市场观念为核心的“建的世界观”,并使之付诸日常的实践。
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从打破或摧毁一个旧世界的拆的世界观中不断转型出来,日常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也随之发生着一种快速的扭转,跟一种拆的世界观相伴随的摧枯拉朽般的苦痛的记忆相比较,与一种建的世界观相伴随的则是越来越多的忧郁与恐惧,随之经济增长的陡度攀高而不断地在现代社会中被生产出来,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速,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种不适应甚至是不安全,风险社会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一种提醒,而是一种现实,人们因此而试图从中逃离,因为就像拆的世界观让人无处藏身一样,建的世界观真正强调的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它所期待的是由未来尹甸园引诱出来的一种美好生活的早日实现。也因此,它并不是一定会敦促世界形成一种差异性互补的世界观,而是与追求消灭差异的拆的世界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对未来同质化世界的无限度的追求。
(摘自赵旭东《互惠逻辑与“新丝路”的展开——“一带一路”概念引发的人类学方法论的转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拆的世界观和建的世界观摧毁了一种带有人类普遍性的互惠的文化逻辑。
B.拆的世界观和建的世界观既是完全对立的,又是完全一致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C.建的世界观强调取代或者完全的抛弃,是拆的世界观的一种形态上的转变。
D.拆的世界观是在于拆除旧有之物的一种彻底的抛弃,与建的世界观相一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是“拆的世界观”逐渐淡出,西方国家努力创建并让其他国家去接受以自由市场观念为核心的“建的世界观”的过程。
B.随着经济增长的陡度攀高,不断地现代社会中被生产出来的是与一种建的世界观相伴随的越来越多的忧郁与恐惧。
C.建的世界观真正强调的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某种程度上它追求消灭差异,是对未来同质化世界的无限度的追求。
D.“建的世界观”在第三世界国家变得更为凸显、有支配性,且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与西方世界的导学有莫大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进化的谱系上,认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谱系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时,互惠的循环正在遭受断裂性的风险。
B.人们在把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中运用熟练且能够精确观察到的加速度的现象,轻而易举地转用到了人以及社会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安排上来,未必是一种天经地义、别无选择之路。
C.曾经并一致被界定为“发展”的努力,某种意义上看只是西方话语中心世界认为的最适宜西方以外欠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使用的一个概念。
D.欠发展的国家与地区去承认落后的“第三世界”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的世界观”融入到了国家主体意识之中,并成为最为核心部分的驱动力所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他,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刘做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品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宴送,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他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通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著名教授,前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听者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被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了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的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胡适与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友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2)文章第一段叙述了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
(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出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葛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如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合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文章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