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走进诗的世界
尝试给诗下定义的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为所有诗人和读者所公认的定义还没有出现。在此,我只是指出某些关于诗的认识,廓清一下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
首先,所有的现代诗在外形上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分行。还有一种不分行的诗体叫散文诗,但它与一般意义的诗不大一样。现代诗有时行数多了还要分节,这主要是根据内容需要而安排的。它依据人们呼吸的休止,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间间隔,使小的停顿与大的间歇更为明晰;它又适应人们的感情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可是,分行写的不一定是诗。分行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构成诗的决定因素。有些非诗的东西,即便分了行也丝毫不会令其增色,比如分行写的标语口号能算诗吗?
其次,一些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押韵不仅使诗具有了音乐性,便于记忆,而且相同的韵脚本身构成了一种复沓,这就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是很注重押韵的。不过,有的人把押韵强调得过分甚至绝对化了,就难免适得其反。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他们为了押韵甚至矫揉造作,削足适履。其实,韵并非构成一首诗的决定因素,押韵的不一定是诗。
再次,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或抒发美好的情感,或表达发人深省的哲理,或描绘动人的场景。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崭新发现或超拔领悟,用一种十分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诗人不写诗则已,要写就要力求出新,要让作品有独特的情思,独特的神韵,独特的风采。
最后,诗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于生活。有人认为,既然诗于生活,那么生活中有什么我就照样写什么,于是大量罗列生活现象的“诗”就制作了出来。其实,生活现象的罗列不一定是诗,诗不是生活的“照相”。诗与现实的关系,不像平面镜似的直接反映,而是要经过诗人头脑的折射。因此,诗与现实生活相比,有省略,有集中,有变形,而这归根结底是由诗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的主观性最强,一般不宜太实。当然这不是说诗排斥写实,实的细节、情景、场面,放在一个特定的诗的构思中去,也会有妙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公认的关于诗的定义,因此,没有必要给诗下定义。
B.古诗大量押韵,相同的韵脚构成了一种复沓,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
C.华丽的词藻会让诗变得浮艳,因此,写诗不能追求华丽,只能朴实。
D.诗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将现实放到诗的构思中会有妙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立论平实公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B.将诗与其他文学形式作比较来说明诗的特点,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作者扣住“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来论证,辩证思维十分明显。
D.文章引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象论证了诗歌的内在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的分节可以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间间隔,也适应人们的感情波动。
B.《再别康桥》让读者感受到优美的韵律、节奏,这与它押韵是有关系的。
C.诗在各种文学形式中主观性最强,诗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诗歌的艺术成就。
D.分行、押韵、词藻华丽、罗列生活现象,满足这些条件的作品可能仍不是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1 12:1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场。然而,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未有,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大多数科学家相信,地球磁场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地核中心倒转产生的。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其流动方向发生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发生倒转。

关于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可能是对流的偶然特性,即磁极倒转是随机发生的。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极的倒转。有人还进一步认为,这种过程的间隔时间从3万至100万年不等。发生这种情况时,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是经过一万年的逐渐消失,然后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过程并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他们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仅需几千年就可实现。另一观点认为,地球磁场的倒转并非“随机”事件,而是有一定规律,是可以预报的。只是由于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两极倒转过程中磁场消失的时间共有多长,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议的焦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然而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两极磁场倒转导致的磁场消失最多只会持续几个星期。

尽管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但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的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地球磁极倒转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将影响整个自然界。专家们指出,最大的灾难莫过于强烈的太阳辐射。平时,这些宇宙射线在太空中就被地球磁场吞没了。然而地球两极倒转过程中一旦地球磁场消失,这些太阳粒子风暴将会猛击地球大气层,对地球气候和人类命运产生致命的影响。这一天如果真的到来,一些低轨道人造卫星也将完全暴露在太阳电磁风暴的吹打中,不久就会被完全摧毁。另外,许多靠地球磁场导航的生物,诸如燕子、羚羊、鲸鱼、鸽子和趋磁性细菌等,都会迷失方向。有的科学家甚至因此怀疑,地球磁极倒转曾是古人类文明覆灭的原因。

在地球磁场发生倒转直至新磁场产生之前,地球磁场的强度将逐渐减弱。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们近百年来一直关注着地球磁场强度的变化。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小题1】下列有关“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原因的叙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当地球内部的液态铁质流发生某种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流动方向的180度倒转,从而使地球磁场磁极发生倒转。
B.假如某处的磁性小回路突然出现且稍多于他处,则其压挤到地表层的小磁场将组成反向回路。在某种情况下,可导致磁场磁极的倒转。
C.地球磁场磁极的倒转有一定的规律,即电磁现象耦合于地心流体运动的规律,只是目前尚未被人们掌握,以致有人认为磁场倒转是随机出现的。
D.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磁场消失的时间将持续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内,地球将完全暴露在太阳辐射的致命“烧烤”中。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球磁场倒转是地球内部液态铁质流围绕着磁极中心倒转产生的。
B.地球磁场首先是完全发生“混乱”,接着又在相反方向上慢慢加强。
C.通过数据对比,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地球磁场强度正在急剧地变弱。
D.目前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地磁极的完全倒转一般需几千年就可以实现。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地球磁场磁极倒转”的后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陶器烧造上,人类表现出不约而同性,可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则完全属于中国人。散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的大量瓷片说明,我国瓷器开始成规模地输往国外,不晚于9世纪下半期,即唐代后期。当时,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青釉褐彩以及唐三彩等,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这些地区。国内外文献资料进一步证实,中国瓷器输出在宋元两代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下得到快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登上巅峰。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瓷器烧造技艺于17世纪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从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瓷器烧造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开始走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鳌头千年的辉煌历史已然不再。

就中国瓷器输出线路与范围而言,总体上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线。在明代初期之前,中国瓷器以输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为主,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依然没有越过这一范围。中国瓷器大量输往欧洲大约始于明代中期。这与欧洲航海家于1492年到1522年间成功开辟新航路有关。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扩展和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瓷器输往欧洲、美洲呈现日益旺盛之势。

瓷器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齐备的双重特征,预示着瓷器输出不仅是商业贸易,更是文化交流。历史告诉我们,最持久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往往是通过商业手段与途径得以实现。因此,中国瓷器输出,实际上是借助瓷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贸易行为,达成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是一种中国式审美文化的输出。中国精美瓷器,不仅被中国皇宫所器重,也得到欧洲王室珍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拥有明正德时期生产的印有其徽章纹的青花执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父子收藏有数千件中国精美瓷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甚至在葡萄牙等地设代理人专门收集中国瓷器……王室收藏使在家中陈设中国瓷器成为欧洲风靡的时尚,像在十七、十八世纪荷兰静物画中,常常以中国瓷器为道具;英国作家迪福甚至有“如果没有中国的花瓶就没有第一流的住宅”的判断等。显然,中国瓷的审美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伴随中国瓷器大量输出的,还有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如果说元代中期之前,中国瓷器受海外文化影响尚少,那么从元代后期开始,海外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品类、器形、纹饰等形成重大而直接的影响。青花瓷正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瓷器新品类。到明清时期,受欧洲市场巨大反作用力的影响,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凸显,珐琅彩、粉彩、洋彩等都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显然,域外文化已如血液般融入到中国瓷文化中,改变了中国瓷器审美取向,推动了中国彩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800年瓷器烧造史,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1000年瓷器输出史,创造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神话。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对瓷文化、对瓷器输出史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学术研究,可谓恰逢其时。

(摘编自侯样祥《瓷,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瓷片和文献资料均表明我国瓷器从唐代后期开始向国外大量输出。
B.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的输出才突破了原来的范围,开始直接销往欧洲。
C.没有商业贸易,中国瓷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就不可能输往世界各地。
D.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突出,说明海外文化已融入中国瓷文化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首段重点论述了“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属问题。
B.文章以欧洲王室珍爱中国瓷器为例,论证了中国瓷的审美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C.文章论证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审美走向的影响,这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D.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瓷器与海外审美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烧造技艺的广泛传播表明,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就表现出了开放的特性。
B.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它对中国瓷器输出贡献巨大。
C.中国瓷器独具的审美性特征,使中国瓷器的输出成为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D.中国瓷器曾深受海外文化影响,今天还可以从其品类、造型、纹饰等方面看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要救治中国出黑暗,不仅要靠民主,而且要靠科学。陈独秀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又告白社会:只有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等对科学的认识比前人要大大前进了一步。他们所提倡的科学,已不限于自然科学,而且包括社会科学。他们认为,科学不仅能大大提高生产力,而且能解决宇宙人生问题,具有开发民智、反对宗教迷信、反对专制和解放思想的功能。科学与民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若车之有两轮,鸟之有双翼,缺一不可。离开了民主,科学无由发展。而离开了科学,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愚昧、迷信、盲从是同专制相联的。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实现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无法实现民主政治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首先表现在尊重现实,一切制度、思想,都要拿到现实的审判台前接受审判,辨别其是否有存在的理由。“五四”启蒙思想家们认为:一切思想行为,莫不植基于现实生活之上,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都要吐弃殆尽。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制度,人心思想,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倘不改弦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根据尊重现实的精神,他们激烈地批判中国传统的旧政治、旧道德、旧文学,大倡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和政治革命。

“五四”科学精神还表现于推崇理性,反对盲从,反对迷信。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思想遵循理性,迷信可斩,无知妄作之风可息。为了冲破数千年来教条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他们提倡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和赫胥黎的“拿证据来”,宣传批判精神。李大钊说:古来之天经地义,未必永为天经地义,而邪说淫辞,则又未必果为邪说淫辞,真理正义且或在邪说淫辞之中。胡适认为,“五四”时期的新思潮无论怎样不一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评判的态度。凡事都要分别一个好与不好,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独立思索,不可盲从。他说:“评判的态度是新思潮运动的共同精神。”

“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旧学有很深的根底。他们坚决地不妥协地反对旧思想,反对孔教,但他们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认为儒家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陈独秀说,以国粹而论,“阴阳家明历法,法家非人治,名家辨名实,墨家有兼爱、节葬、非命诸说,制器敢战之风,农家之并耕食力,此皆国粹之优于儒家孔子者也”。即使对孔子,他们也并不全盘否定。他们承认孔子在他的时代是伟人,有其历史价值,孔学有其优点。他们一再申说,他们批孔教,并不是批孔子个人,而是因为孔子之道已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成了文明进化之大阻力。所以,以全盘反传统来概括五四精神或五四传统是不符历史实际的。

(摘编自许全兴《简论五四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独秀认为,除了民主与科学,没有其他思想能够救治当时中国各方面的黑暗。
B.“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认为实现民主政治,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C.无论天文、地理还是政治、经济,都属于“五四”时期所提倡的“科学”的范畴。
D.“五四”时期反对孔教,是因为儒家思想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在开篇指出民主和科学的重要性,但全文主要论述的是“科学精神”。
B.文章第二段阐述民主与科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
C.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的话,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观点。
D.文章从两个方面论述“五四”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并于末段做了补充说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钊认为,“天经地义”和“邪说淫辞”自古以来就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B.五四先驱们大倡革命,是因为他们认为旧的政治、道德、文学没有“科学精神”。
C.陈独秀认为,诸子百家中的其他许多流派,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是优于儒家思想的。
D.以全盘反传统来概括五四精神或五四传统,这是不符合五四“科学精神”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地生长着。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翠翠就这样面对着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本文文笔优美,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C.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E.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某些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小题2】本文描述了《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的翠翠,她们各具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
【小题3】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
(2)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小题4】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小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有了,就像水被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 的声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 充满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 惦记,或者让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没有出现,你会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 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为孩子们在做晚饭?或者专注地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响应。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

③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 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唉,那每一件遗物,都会是一把刀子,动 一动就会割伤你的神经。

④生命怎幺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 上掉下的一块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有形的, 以及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我永远不会 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 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想尽快和母亲说话。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 散步去了。

⑤推开门,像住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后边 一个房间。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 衣服,知道她挣扎过。一切挣扎都无用。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她痛苦、 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

⑥我明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 线牵扯着我的心,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 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 气,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 部分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

⑦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 忘记又何其难!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 口上的血流。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 物。

⑧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 希望能拯救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 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那被痛苦折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子。因为,尘世上没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⑨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 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 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⑩不过,你得忍住泪水。

【小题1】文章第一段有何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从文章看,作者的哪些叙述可以体现作者与母亲“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小题3】文章第⑧段叙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请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
【小题4】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 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