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陶器烧造上,人类表现出不约而同性,可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则完全属于中国人。散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的大量瓷片说明,我国瓷器开始成规模地输往国外,不晚于9世纪下半期,即唐代后期。当时,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青釉褐彩以及唐三彩等,已经通过“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往这些地区。国内外文献资料进一步证实,中国瓷器输出在宋元两代官方的大力提倡与鼓励下得到快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登上巅峰。遗憾的是,随着中国瓷器烧造技艺于17世纪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在工业革命推动下,从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瓷器烧造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开始走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鳌头千年的辉煌历史已然不再。

就中国瓷器输出线路与范围而言,总体上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路线。在明代初期之前,中国瓷器以输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为主,明朝永乐、宣德年间,郑和虽然七次下西洋,依然没有越过这一范围。中国瓷器大量输往欧洲大约始于明代中期。这与欧洲航海家于1492年到1522年间成功开辟新航路有关。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扩展和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瓷器输往欧洲、美洲呈现日益旺盛之势。

瓷器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齐备的双重特征,预示着瓷器输出不仅是商业贸易,更是文化交流。历史告诉我们,最持久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往往是通过商业手段与途径得以实现。因此,中国瓷器输出,实际上是借助瓷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贸易行为,达成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是一种中国式审美文化的输出。中国精美瓷器,不仅被中国皇宫所器重,也得到欧洲王室珍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拥有明正德时期生产的印有其徽章纹的青花执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父子收藏有数千件中国精美瓷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甚至在葡萄牙等地设代理人专门收集中国瓷器……王室收藏使在家中陈设中国瓷器成为欧洲风靡的时尚,像在十七、十八世纪荷兰静物画中,常常以中国瓷器为道具;英国作家迪福甚至有“如果没有中国的花瓶就没有第一流的住宅”的判断等。显然,中国瓷的审美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伴随中国瓷器大量输出的,还有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如果说元代中期之前,中国瓷器受海外文化影响尚少,那么从元代后期开始,海外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品类、器形、纹饰等形成重大而直接的影响。青花瓷正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瓷器新品类。到明清时期,受欧洲市场巨大反作用力的影响,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凸显,珐琅彩、粉彩、洋彩等都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显然,域外文化已如血液般融入到中国瓷文化中,改变了中国瓷器审美取向,推动了中国彩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800年瓷器烧造史,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1000年瓷器输出史,创造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神话。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对瓷文化、对瓷器输出史进行客观而全面的学术研究,可谓恰逢其时。

(摘编自侯样祥《瓷,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瓷片和文献资料均表明我国瓷器从唐代后期开始向国外大量输出。
B.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瓷器的输出才突破了原来的范围,开始直接销往欧洲。
C.没有商业贸易,中国瓷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就不可能输往世界各地。
D.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突出,说明海外文化已融入中国瓷文化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首段重点论述了“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属问题。
B.文章以欧洲王室珍爱中国瓷器为例,论证了中国瓷的审美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C.文章论证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审美走向的影响,这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D.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瓷器与海外审美文化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具有辩证意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烧造技艺的广泛传播表明,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就表现出了开放的特性。
B.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它对中国瓷器输出贡献巨大。
C.中国瓷器独具的审美性特征,使中国瓷器的输出成为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D.中国瓷器曾深受海外文化影响,今天还可以从其品类、造型、纹饰等方面看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3 12:4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宛大妈是公园凉亭戏迷聚唱的核心人物。她曾唱一段《贵妃醉酒》的四平调,众人听完不禁面面相觑:怎么跟梅兰芳的唱法大相径庭?她告诉大家,那是荀慧生还用白牡丹作艺名时候的唱法,后来这出戏被公认为梅老板的代表作,荀老板就没再演过这一出了。于是有人问她:“您是北京京剧团的吧?”她说:“我曾是北京市京剧团的龙套,角儿唱杨贵妃,我是八宫女之一。”完了又解释一句,听起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糊涂:这什么意思啊?她笑着细掰:“四五十年前,北京有两个市一级的京剧团,一个叫北京京剧团,后来成为排演《沙家浜》、《杜鹃山》的‘样板团’;另一个,叫北京市京剧团,那政治地位、福利待遇,跟‘样板团’可就差老鼻子啦。我呢,是在带‘市’字的那个团,所以,当时北京戏剧界就流行这么一句话,叫作‘多一“市”不如少一“市”’。当然啦,改革开放以后,又合并在一起,叫北京京剧院了。”那以后,有的人背地里就用“多一事”称呼她。
社区居委会有一些人,觉得她这个老太婆脾气有些古怪。那年两位居委会女士抱着捐款箱,按响她那单元的门铃,说是知道社区里有些老人腿脚不便,想给灾区捐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上门来满足其心愿。宛大妈听了却摇头说:“我不做隔山打牛的善事。我行善,要面对面,知道我捐的究竟落在了谁头上。”两位女士已经收到若干捐款,而且许诺将在社区公告栏公布捐款明细表,并会全部转交有关机构。宛大妈的表现,令她们气闷。
有一次宛大妈去医院看病,候诊的时候,见旁边一个外地汉子,给一把旧椅子装上轱辘,推他媳妇来看病。问起来,得知他媳妇是生了骨瘤,动过手术,今天复查。给媳妇治这个病,汉子快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他哥哥也在北京打工,母亲轮流在他们两家住,这个月又轮到住他家——所谓家,就是在几里外,每月四百元租的原来工厂的排房,小小一间,放高低铺,剩余空间也就放套煤气灶架和一张用来吃饭和让孩子做功课的桌子。不过有彩电,屋顶上有“锅”,能看电视。他哥哥的意思,是弟媳妇得了这病,母亲就别挪弟弟那儿了。嫂子却不干,认为该轮还要轮。他妈跟那嫂子一向不睦,倒很愿意多在他那儿住。他那媳妇衰弱得说话也缺气,一旁管自摇头。他苦笑,闭嘴前忍不住来一句:“明天赶紧去工地叫工头再支点,要不买米的钱也没了。”宛大妈看完病领完药,在医院外面又遇见他们,就过去跟那汉子说:“让你媳妇等在超市门口,你跟我进去,我帮你把该买的买了。”见那汉子犹豫,就说,“我是真心要帮。你接受了是给我快乐。”汉子就把媳妇坐的轮椅安置在妥善位置,跟宛大妈进了超市。两人各推一辆购物车,宛大妈往汉子的车里装了一袋米、一袋面、一桶玉米油、一大盒鸡蛋、一桶酱油、一桶醋、一包紫菜、一袋虾皮……汉子直说:“谢谢,够了够了。”她最后还往里添了两罐辣酱。出了超市,她跟汉子说:“我每月五号上午十点必来这家超市。你以后有困难可以按时候到这儿找我。我不会给你钱,不会给你买别的,就是给你买这些最必需的日常用品。”汉子和他媳妇连声道谢,问她:“大妈贵姓?”她笑:“莫问我的名和姓,就记住仨字儿吧:多一事。”
“多一事”的趣事很多。那天她去公园,推了个自备的帆布小购物车,里头是两提卫生纸。她先没去凉亭唱戏,先推车到公厕外的松树下守着,不一会儿,一位大嫂出来了,她迎上去问:“又把厕纸整卷儿全搂走啦?”那大嫂就知道被盯上了,脸上有些搁不住,嘴里硬撑着:“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不对?”又有一位胖老头从里头出来,他跟那位妇女一样,也是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公厕收集厕纸的。管理人员刚续上,他们就很快整卷搂走,其他游客往往无纸可用,意见很大。宛大妈见两位占便宜的全在眼前,就说:“道理你们也懂,不说了。今天我带了一提十卷的名牌厕纸来,赠你们每人一提。只希望你们从此以后能保障其他游客的权益。”那大嫂不知所措,那胖老头却理直气壮:“你多什么事!我们这算什么问题?你有能耐逮那些贪官去!”宛大妈说:“大贪要反,小贪也要戒。端正社会风气,大事小事全要做。当年我演不了贵妃,就演好那宫女。如今我还是唱不了主角,干不成大事,可是我还能做点小的好事。我真是想送你们厕纸,好让你们生出点儿悔意,赶明儿别再这么贪小啦!”那大嫂和那胖老头灰溜溜地绕开她走了。后来管理员说,白搂厕纸的现象少多了。
凉亭里又响起宛大妈的唱腔,这回唱的是《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宛大妈有时吝啬,社区给灾区募捐,她拒绝捐款;有时古道热肠,正气凛然,她能助危济困,也能与他人不道德之举作斗争。
B.“多一事”是人们称呼宛大妈的,除了剧团名称的由来外,和她“多管闲事”有关。而文中的这“多事”似贬实褒。
C.开头结尾都写到宛大妈的唱腔,开头写她的唱腔与梅兰芳的不同,体现她个性独特的一面,结尾的描写则体现她的精神风貌。
D.小说主要记叙了三件小事,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写出了宛大妈的做人原则,刻画她的性格、展现她的品行。
【小题2】人们觉得“多一事”古怪,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她的“怪”表现在哪里?你怎么理解?
【小题3】小说结尾写宛大妈唱《穆桂英挂帅》,耐人寻味,请说说其意蕴与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远离古典
我们常常爱听古典音乐,自以为非常感动,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
听懂。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遥远。
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贝多芬愤怒地
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
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月是一位残酷的雕刻师,无情地雕塑着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我们,而且将
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
古典一词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谐调、高雅、持久、典范。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那个时代理想的追求。它带有均匀而有节制、淳朴而纯真的人类原始理想返朴归真。
歌德自己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他就是这样认识古典音乐的。他说得极端,过于激情洋溢,离古典的意义遥远,难怪贝多芬对他要愤怒地叫喊。
激情不是古典。浪漫不是古典。倾诉不是古典。热泪不是古典。
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可以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误解,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将古典的
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或对古典全新的诠解;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书摊上摆满了将古典名著断章截句截肢为摘抄和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中一样任其尘埋网封,将巴赫塞进高级组合音响看音响的名版和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
古典被我们简化。古典被我们肢解。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古典被我们化为实用。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像是看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亚山取下圣火,以为重反古希腊的辉煌。其实,我们早已经将奖励给胜利者的橄榄枝叶变成金碧辉煌实用的金牌。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着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什么两样。我们离奥林匹亚山越来越远,我们却越来越跑得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我们却以为古典是走进文化高雅层次高档位的一层光滑的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驻颜的回春药。
古典,是一种水。我们以为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纯净水……古典,是圣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我们人类已经太老了。我们在漫长的成长的历史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一些什么。
是的,古典是一种水。我们太爱把它当成一种老酒或美酒,灌装进瓶子或罐子中,或调制成颜色鲜艳的鸡尾酒,斟进高级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收藏或品味。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小题1】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古典一天比一天远离我们?对于这一问题你有什么要说的?
【小题2】“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
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
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
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3

现代诗歌阅读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于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小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年代里仍然执着地相信未来。
B.诗中的“固执”并非贬义,显示出作者相信未来的执着。
C.“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说明作者当时还很幼稚很年轻。
D.“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小题2】对诗中“我”“我们”“她”三个形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我”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不是指作者自己。
B.“我们”包含作者自己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
C.“她”泛指未来的人们。
D.“我们”和“她”指代的内容相同。
【小题3】请简析本诗主要采取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2)4%,较2014 年上升了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 本,与2014 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 期和4.91期,与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统计,2012年至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 本、2.48 本、3.22本和3.26 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5 年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率变化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大多数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
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 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
(摘编自《2016 年国人阅读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 年,我国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 年增加了3.48%,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 年上升4.97%;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近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这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没时间。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 个小时,而工作时间则达到(3)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2015 年数字化阅读的各类载体中,手机阅读的增速最快,光盘阅读变化最小。
C.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小题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A.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C.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D.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小题3】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语

胡炎

风,卷着梦的香气,一阵一阵,撩得人难受。

村头老杨树下,他蹲着,目光铸在密匝匝的枝叶间。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金光灿灿,晃得人眼晕。抬手捋一把,那叶子全是钱,新崭崭香喷喷,揣进怀里,平素蔫软的腰杆硬是生生挺得笔直。

身前,烟屁股滚了一地。最后一支抽尽,再把烟屁股捡起来,点燃,狠狠地补几口。

心,也给灼得火烧火燎:这财,别人发得,我怎就发不得?

“爹!”进家,他叫。

“弄啥?”爹不看他,手里的锤子起起落落,只顾自加固他的锄头。

“钱……我得用。”

爹的手停了,翻他一眼: “那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媳妇不急,钱急。”他给爹敬支烟。

“到底弄啥?”

“正事,别问!”他把字咬得很重。

爹不再言语。这是他唯一的儿。儿一贯是老实本分的,他不能不依他。

叔、伯、舅、姑挨个借了个遍。然后村西的、村东的,南头的、北头的,挨门槛进,讨好的笑,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

“就你,也做白日梦?”村人的眼里,满是鄙夷和不屑。

他依旧笑,心里却骂:“狗眼看人低,等着瞧!”

购置设备、联系货商、组织人手,第一批成品终于出炉,没想到,事儿来了。

一块黑转,拍晕了他:“敢跟老子抢生意?”

他摸索着爬起来,捂着流血的后脑勺:“疤哥,我不懂事,您老人家大人大量,抬抬手,给兄弟条生路。”

疤哥叉着腰:“这砖,挨得亏不亏?”

“不亏。”

“想不想再挨一砖?”

“疤哥,您说笑。”

“识相点,拜老子的山头,有钱大家赚。”

“懂了,疤哥,您是爷。”

“好孙子。”疤哥又朝他后脑勺拍了两下,这次不是砖,是手。

有了疤哥,生意竟出奇地红火。

人前人后,便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老实蛋子”,好烟潇洒地掷过去,说话便有了十足的底气。

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托了起来。

唯有爹,一张瘦瘦的黑脸平静得像十月的秋空,怎也拧不出个表情。或许在他心中,只有锄头、泥土和庄稼,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这晚,他置了好酒、好菜,硬把爹从牛棚子里拉到餐桌旁。

“爹,喝一口解解乏,咱爷儿俩好好说说话。”他捧起酒碗,敬爹。

爹的手沾满泥土,接过碗,却没喝。沉吟一会儿,爹说:“带上酒菜,跟爹走。”

他不知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拾掇了酒菜,跟着走。

月光下,爹的身影更显瘦削,那是日晒的、风吹的、雨淋的。他不由心痛,日后,是得让爹好好歇歇,可劲享一把清福了。

出村向北,穿过一片树林,半山坡上,是自家的祖坟。

墓碑前,摆好酒菜。爹拉他一把:“给先人跪下。”

四周静得出奇,唯有虫声唧唧。

爹说:“儿呀,当着先人的面,你要说实话。”

“嗯。”

“你干的,是正经营生吧?”

“是……”他低着头,不敢看碑。

“那就好,咱家世世代代没啥本事,可都是老实人、正经人,你爷走时跟我说,种好田,养好儿,吃安稳饭是大福。可别辱没了祖宗。”

……他哑然,心底里被一只手狠狠掏了一把,底气全给掏光了。然而,一阵风吹过,底气一下子又回来了。

订单越来越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

车买了,楼盖了,漂亮媳妇娶了,四面都是风光。唯有爹,照样耕他的田、犁他的地、侍弄他的庄稼。地是他的命,随他吧。

然而有一日,他从风声里,听到了异样。

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脊骨一软,腰杆竟再也挺不起了。

两月后,一条新闻充斥大街小巷:“全国特大地沟油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这天,荒草历历的祖坟前,爹长跪不起。末了,一头撞在墓碑上。

风,依旧卷着梦的香气,撩着很多汉子的心。一张张焦裂的嘴,吐出一团团墨蓝的烟雾,在风中飘呀飘,飘呀飘……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叶片上,昨夜的梦还在跳荡”与“风很猛,揪下了叶片上的梦”前后呼应,前者是“他”发财梦的开始,后者暗示“他”发财梦的破灭。
B.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如“把一张脸都给拉伤了”中的 “拉伤”一词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他”陪着笑到处借钱的情态写得淋漓尽致。
C.他一开始做的就不是正经生意,最终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他的命运反映了农村青年想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愿望。
D.从“满是鄙夷和不屑”和“村人的眼光也把他拖了起来”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村人鄙视穷人、巴结有钱人,这加深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小题2】“他”做的不是正经生意,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三处
A.
【小题3】小说中的“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