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还是普通知识分子所坚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都体现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或有着一批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高蹈的精神追求。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不少清诗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比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3 08:1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胭脂扣
郭凯冰
①午后的阳光曲曲折折穿过窗前那株滴水观音宽大的叶片,安静地落在竹椅中端坐的女子身上,那月白上衣,便也有隐隐的绿萦系着。女子抬抬眉毛,得到允许,方缓缓站起,适度地伸几下胳膊,踱到旁边欣赏起画室里的几幅油画。
②严画家此刻很愿意坐在藤椅里,舒展一下疲惫的神经。温和的阳光、古朴的藤椅、甚至眼前的女子,都萦绕着严师母的气息,温婉舒适,悄无声息。眯了眼睛,泻在女子腰身间的阳光似乎使时光流动起来,流着流着,眼前就有十八岁的严师母,正也惊奇地在画室里顾盼。记忆,像从背后斜射进来的阳光,将当初没有留意的微尘映射出来。
③严画家那时还只是美院的毕业生,为寻找模特完成毕业作品苦恼不堪。父亲从当年插队两载的清水湾,带回房东留下的孤女,使所有的寻觅就此停止。
④这个清水湾的小姑娘,被严父送去复读,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她所喜欢的地质院。那时严画家已凭创作的油画系列“清水湾女子”一举成名,借这个优势,一步跨入省美协。
⑤那时严画家眼里再没有别的女子,面对其他模特,笔下毫无神采。这个清水湾的女子像枚晶莹剔透的玉,捧在严画家手里,还怕或冷或暖伤了她。每次月末回严家,严画家坐在画架前的苦恼和无助,甚至那眼神里的祈求,都看在她的眼里。她觉得背后的目光越来越沉,终是辞了工作,成了严画家的专职模特,一年后又成了严师母。严师母很贤惠,知道严画家作画时最喜欢怎么样的光线,知道他最喜欢的画笔放在哪个画箱里,更知道哪些色彩颜料是严画家喜欢用的,甚至许多深深浅浅的紫色静物衬布,也是严师母的眼光。只是当初穿来的月白上衣在结婚前一夜装进箱子后,任丈夫百般喜欢,再也没有穿过。那一次严画家问急了,她便幽幽道,穷家破业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珍惜呢。严画家被妻子的神情吓住,便不再提起。
⑥想着死去的妻子,画下袅袅婷婷的女子便让严画家多了一份心思:“你跟我妻子一样,是最适合做油画模特的。你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女人,从事其他职业,倒可惜了。怎么样,留下吧?”女子回头笑笑,没说什么。踱步到另一幅画前。
⑦这是严师母最后一张画像。严画家清楚记得,正是妻子三十六岁的秋日,她拿了当年的月白上衣在秋阳下晾晒。院里的菊花刚开过,有零落的金黄散在藤椅上下;妻子稍显瘦弱的身子斜倚在藤椅中,左手托着旧衣,右手抚弄着靛青胭脂扣,举止间有一抹秋阳般的忧伤。严画家并没有太在意这伤感。他站在门边,呆呆看着眼前,几乎屏了呼吸:零落的黄花,古朴的竹椅,安静的妇人,在秋日晴空下绝妙组合着,幻化出一副绝世之作。他心咚咚跳着,预感自己将会有更成熟的作品问世,甚至还没动笔,就已经想好了以《秋阳》为题。当他踉踉跄跄拿出画架,举笔在画布上留下第一抹颜色时,手还忍不住抖。断断续续画了十天,定稿后严师母爱不释手。那时她身体已有些病弱,严画家顾及妻子的身体,更不忍拂了她的意,便将画挂在她的卧室里。
⑧看着这副得意之作,严画家突然有了兴致,很想在这愉快的午后问一个以前没甚在意的问题。因为他想起当初妻子病着的时候,常常用瘦弱的双手编织一枚枚靛青色胭脂扣,编好又都一一解开。严画家就说,何苦来的,难道编来就是为了解开?再说,怎么老是编这种靛青色扣子?胭脂扣,胭脂色才对。严师母不说什么,只低敛了眉目笑笑。严画家于是不再说什么。此时想起,便问眼前的女子道:“我妻子也是你们清水湾女子。她走之前,非要我给她穿一件靛青胭脂扣的月白上衣。你们那里女子去世有这样的讲究?”
⑨女子吃惊地回了头,很迷惑的样子。复又转回去,盯了画框里的严师母细细审视。好一阵,转身看着严画家静静地说:“我们清水湾风俗,未嫁人的女子去世,才可以穿戴月白上衣配靛青胭脂扣的。”
⑩画室里好一阵静得出奇。之后严画家呆呆望着女子起身离去,她脚步里的决然踏碎一室昏黄而安静的阳光。
一年后,严画家举行他的最后一次画展,开展时间定在一个秋日阳光温和的午后,画只有一幅——《胭脂扣》:十八岁的严师母穿一件月白上衣,孤独地坐在阔大的红木靠背椅中,双手抚定胸前的靛青胭脂扣,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
【小题1】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严师母的思想性格。
【小题2】分析文中年轻女子的作用。
【小题3】请分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迷离的眸子中,是深深的痛”加点字的内涵。
【小题4】文中多次写到“胭脂扣”,有何意义?请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让传统手艺得到创意性发展,有助于文化传统传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从留住文化记忆、衍生性生产、创意性发展等三方面指明了生态化保护的途径。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证,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
D.文章是“先总后分”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再分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的产品被移植到装饰中,使其传统手艺得到保护。
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本报讯 前日19时许,在长沙湘雅医院,当白血病患者彭敦辉送走病友欧阳志成回到病房后,看到了欧阳志成留给他的3.5万元现金和两封信。读罢信件,捧着救命钱,彭敦辉顿时泪雨滂沱。
家住浏阳市文家市镇伍神岭村的彭敦辉,1999年高中毕业后苦学食品加工技术,2000年在老家开办了食品加工厂,直到今年1月生意才稍有起色。去年底,他感觉到身体有些不舒服,经医生仔细检查,被确诊为白血病。今年3月,他来到湘雅医院住院治疗。不到半年时间,家里便负债20多万元。而接下来的干细胞移植手术,还需要数十万元费用。
现年29岁,在隆回县山区当中学教师的欧阳志成,前年下半年也不幸患了白血病。今年8月9日,他再次来到湘雅医院治疗,恰好住在彭敦辉邻床。欧阳志成和彭敦辉的身材、脸型非常相像,而且两人都戴着帽子和眼镜。医护人员和病友都说他俩酷似亲兄弟。由于相同的命运和际遇,他俩成了一对无所不谈的好朋友,经常来到楼下散步,相约共同战胜病魔。
前不久,欧阳志成和彭敦辉的骨髓都配上了型,只待完成干细胞移植手术,便有望完全康复。为了筹集这笔手术费用,欧阳志成和年仅23岁的妻子四处奔走,尽管有关部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但仍有10多万元不能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欧阳志成决定放弃治疗。而彭敦辉的手术费用也差一大截,由于一时借不到这么多钱,他和家人同样心急如焚。
前日傍晚,欧阳志成不顾医护人员和彭敦辉的强烈反对,执意办理了出院手续。彭敦辉将欧阳志成送到楼梯口后,欧阳志成马上催他回去,说给他留下了一件礼物放在病床旁的抽屉里面。彭敦辉打开抽屉一看,里面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3.5万元现金,以及分别写给他和医院院长的两封信。在写给院长的信中,欧阳志成表示,他已留下遗嘱,让家人在其去世后将遗体捐赠给医院作解剖研究之用,为攻克白血病尽自己最后的微薄之力。
彭敦辉立即跑下楼,但早已不见了欧阳志成的身影。他马上拨通了欧阳志成的手机。欧阳志成说完“我走了,兄弟保重”几个字后,便匆匆挂断了电话。(陈国忠)
欧阳志成给彭敦辉留下的信
亲爱的敦辉老弟: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回家了。带着遗憾,我离开了这家挽留了我近两年生命的医院。也许这就是我们最后的诀别吧!……
几次的交往中,你的坚强与执著,你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让我感动不已。你在生意场上严重受挫又罹患绝症,然后还得自己独当一方。你的人格与魅力让我钦佩。
我们虽同样有着新婚的妻子与年迈的父母,虽同样配上了型且在同胞中找到了可供移植的供者,虽同样都为昂贵的移植手术费用而绞尽脑汁,但你还有一个才出生几个月的活泼可爱的小孩,还有一大笔债务等着你去偿还……
你必须坚强地活着,为了自己,更为了别人:父母、兄弟、朋友、爱人、孩子……
这次我俩因准备做移植手术而同住一室。当我万事俱备时,却因10多万元的费用不能到位而不得不放弃。你还记得我为了经费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吗?你还记得我因功败垂成而抑郁彷徨吗?……
我现在已经彻底放弃了,尽管我是最有希望康复的!尽管我也同样的坚强!既然做不了移植手术,我就是一个垂死之人。我害怕死亡,因为我还有深爱我的年轻的妻子、白发的双亲,还有那么多帮助过我的众多的好心人。
每当我看到你为那笔数十万元的巨额移植费用而唉声叹气的样子时,我想到了身处同种处境的自己。于是,我决定在自己生命走到最后的时候帮帮你!在临走之前,我决定将自己还债后所剩的3.5万元无偿地捐赠给你用于手术。
或许这点钱可以作为我父母的一笔养老金,给他们颐养天年;或许这点钱可以给我兄弟改造那破旧低矮的木房;或许这点钱可以让我在生命的尽头得到尽情的享受……但我思索了很久之后都放弃了。
我宁愿把遗憾与痛苦留给自己,把希望与机会留给你。我这样做的惟一目的,就是希望你能用铁的事实去证明:白血病并不等于死亡!白血病并非不治之症!
敦辉老弟,在我走后,希望你能一如既往地坚强走下去,力争为白血病人做出自己的一点点努力。
祝好运!
兄:欧阳志成
2005年8月22日
(选自2005年8月24日《长沙晚报》)
【小题1】《长沙晚报》在刊发这则消息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将欧阳志成给彭敦辉留下的信登载出来?
【小题2】这则消息获得了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请你说说获奖的理由。
【小题3】欧阳志成将3.5万元救命钱留给病友,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他最终放弃治疗也引发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亲近自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说3元吗?”我不想坐,可四周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急!”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沉重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么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独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小题1】第③段画线句子“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挣生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哪些细节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斗茶 李艳
“黄局,上回我输,这次咱老哥儿俩再比一回!”
“还叫黄局,骂人了啊!”老黄摆摇手,“老李,你这人还真倔!先说好了,这次谁输了可得请客!”
老黄和老李那可是一对历来已久的“冤家”!在单位上就明争暗斗,廉政风一来,俩人又争着戒烟戒酒,最后连茶也争着戒。可笑的是,退休后居然又争着解除了“戒茶”之律,一言不和就斗茶!
老李点头嘿嘿一笑,“我先开始!”话一落他先烧上一壶山泉水,又从包里拿出茶饼置之于茶盘上,下刀,开饼,茶箕收拢待用。开水先热了杯器,茶叶入壶,再沸水醒茶,头汤去掉,再冲二泡。公道杯分好,二人各一杯。只见细白瓷盖里,茶汤艳红别剔透,与杯白相映,煞是好看。老黄端起一杯,腕部送力,杯中茶汤便由着腕力向顺时针方向搅动,茶色在汤中匀动,气也随之而出。老黄眯眼一嗅一啜,入口醇厚回甘,齿颊留香,茶韵无穷。“不错! 有年头!”
老李这才端起杯品饮、先让茶汤在口腔中游了个来回,再落入喉咙。之后笑容满面,胸中稳操胜券,“好吧? 比你上次赢我的岩冷古茶还略胜一筹!”
“老倔头,别高兴的太早了! 等着,我拿宝贝出来!”老黄洗杯换壶,当他用茶箕盛着茶从茶盒里拿出来,老李的眼先直了!
“黄局,你这、你这茶还真是宝贝呢! ”
“嗯!确实是宝贝!”老黄得意地笑了!“蒙顶黄芽! 稀罕吧? ! ”
说起蒙项,还有个故事! 当年,苏东坡与蔡襄在惠山寺斗茶,用的是素有“天目”之称的兔毫建盏杯。自恃有“仙茶”之美誉的“蒙顶山茶”,加之东坡对品茶、烹茶的造诣,以为便能斗赢大学士蔡襄。不料,在烹好茶出汤后,蔡襄的茶盏里,茶饽沫纯白似雪,经久不散,“咬盏”之艺把东坡赢得心服口服。因此,这段史上的“斗茶”让蒙顶更加扑朔迷离了!
“你拿蒙顶来压我?哼! 茶艺不行再好的茶也是浪费! 再说了,就这蒙顶,史上一败名‘垂’千古!”老李翘起二郎腿,嘴巴上这样说,眼角的精光还是闪烁在那盒蒙项上!
“哈哈! 能受东坡先生青睐,虽败犹荣! 等着看好吧!”老黄也没含糊,娴熟的茶艺一点不比老李差! 不消一刻,茶出。老李低头闻着茶香,眼观茶色,只见杯中汤色黄中透碧,清澈透亮,手指摇杯轻晃,仿佛一团琥珀在杯中生香,品一口,甜香鲜爽,甘如洌露,茶香由口鼻引入身体各处,直令筋骨松软,毛孔舒张.
“服不服 ?”
“不服! 我还有货!”老李头边说边开始第三盘斗茶。
他这次拿出的是一个普通的茶包。
“不是我说你,太倔! 你说说,要是当初不戒茶,你个副局能那么早就内退? ”
“嘿,你正局退休难道就不是因为戒茶?”
“我那时可是病退! 戒茶也是因为服药不能喝茶才戒的。你戒,是因为怕人送茶!人家连茶都不送你了,你还在官场混啥? 定内退不选你选谁?”
“黄局,你装病那会儿还真像!”老李用手戳戳心口,“心病呀! 退了也好! 自己买茶喝,心里踏实!”老李端起刚泡好的茶一饮而尽。
“退下后是踏实了,可是,心里咋又空了呢?" 老黄是个空巢老人,儿子在外工作,一到月底除了收到他们通过手机银行的入账通知,平时连个照面都没有。退休后的生活,也就和老李出来斗茶时,翻出压箱底的好货赢了他,才感觉生活尚有一点生趣! 想起这些就一阵心紧,端起杯也一饮而尽。这茶汤刚入口,一股难忍的苦涩茶碱当即让他差点没吐出来!“这是什么茶?”
“闺女给我买的茶,最便宜的那种! 知道我爱喝茶,每个月都送来……”
老黄举杯再饮,在口腔里细细品着,让味蕾在苦涩的茶汤里缓缓苏醒,慢慢回甘,咽下后,他对老李说“明天,我请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神态描写,写老黄拿出“蒙顶黄芽”时,老李“眼先直了”“眼角精光闪烁”,表现老李的惊讶与艳羡。
B.老赏和老李退休前“戒茶”与退休后热衷“斗茶”的情节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走茶凉”社会现象的思考。
C.小说插入“苏轼与蔡襄斗茶”的故事,既写出了老黄内心的得意、战胜老李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意趣。
D.小说在写老李、老黄斗茶艺时,通过对沏出茶水的描写、人物品茶时的感受,从侧面表现出老李和老黄茶艺的精到。
【小题2】作品三次写“斗茶”,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试分析小说以“斗茶”为题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