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亲近自己的双腿

①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紧走慢赶,也要40分钟。这么长的路,怎么走啊?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朋友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5元,?不是说3元吗?”我不想坐,可四周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就说:“上车吧,就收你3元。”

②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0岁的年纪。

③车前行着,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三轮车那么平稳,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左腿上。

④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我刚30出头,有130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着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⑤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了,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那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急!”

⑥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沉重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了。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到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⑦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80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怎么走那么远?”我问。“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恰巧坐了我的车。途中,他们想换车,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竟然一口气蹬到底!”

⑧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那条独腿已经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⑨别墅到了。我下了车,给他5元,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⑩返回时,我徒步走过了那段40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小题1】第③段画线句子“我正觉奇怪”中,“我”“奇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我”的心理活动。请联系上下文,把“我”心里想的内容补充完整。
【小题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挣生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第⑧段中说,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从全文看,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哪些细节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全文看,题目“亲近自己的双腿”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4 04:4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局部战乱冲突、全球金鞋危机、资源短缺、恐怖主义、环境危机、新技术革命所导致的未知后果等非传统性的挑战,严重威胁着全球人权治理事业。此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亦为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启示。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强调个人,也重视集体,从抵抗转向合作,从孤立转向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权核心理念,以共同体为人权主要载体,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人权治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人权主体上强调平等性和整体性,在人权本质上强调互利性与互鉴性,在人权内容上强调安全性与发展性,在人权实现上强调同责性与可持续性。
人权主体的平等性和整体性是推进全球人权治理的基础。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分大小、强弱、贫富等,都应该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机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对全人类的整体性关怀,将“你”“我”变成“我们”,要求超越近代西方构建的“西方中心主义”、冷战思维阵营划线的“二元对立”,主张创建南北国家间的平等伙伴关系,加强合作,共享人类发展成果,推动形成全人类休戚与共的整体观。
人权本质的互利性与互鉴性是促进全球人权治理的原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寻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互惠互利是实现人权发展的原动力,个别国家或者民族的单独获利必然不会长久,共赢共享才能持续进步。一味强调本民族和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忽略了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利益及责任的彼此相关性,导致失衡的国际竞争态势,最终也会深深地损害全球人权事业。
人权内容的安全性和发展性是改善全球人权治理的关键。局部战乱与冲突频发,恐怖主义的全球蔓延,都意味着人权治理不得不面对安全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从全人类的福祉出发,倡导构建平等伙伴关系及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在此基础上消融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消灭危害人类福祉的恐怖主义。同时,物质资源短缺、分配格局失衡严重掣肘全球人权治理的动力。“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人权实现的同责性与可持续性是推动全球人权治理的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全球化时代不存在一国、一地、一族的“世外桃源”,“蝴蝶效应”频频涌现,每个国家都不能遗世独立,更不能从他国的动荡不安中谋取稳定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约束各国无限度的自利行为,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义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亦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绿色可持续的生态体系。环境无国界,全球生态建设更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同时,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摘选自赵树坤《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理念贡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背景下,众多非传统性的挑战对现在全球人权治理事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B.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人权本质的平等性和整体性。
C.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改善全球人权治理情况。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既要严格约朿无限度的自利行为,又要承担国际义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的背景,由此体现出践行它的迫切性。
B.文章先总后分,围绕“基础”“原则”“关键”“保障”等阐述了全球人权治理问题。
C.第三段为了强调人权本质的互利性与互鉴性的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D.文中的引用论证既体现了全球人权治理的中国理念,又凸显了中西方做法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把共商、共建、共享作为人权治理的基本原则,各种非传统性挑战一定会减少。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为人权治理做出的中国理念贡献,对全球人权事业意义不大。
C.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强调自身利益的优先性,还要顾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D.如果我们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就可以实现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孩子缺什么
刘彦好
在第28届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发表的《中美儿童发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她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高期望有关。
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直接造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大包大揽还会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l3.8%。
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的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
长久的不快乐会导致抑郁症。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对此,专家的解释依然与家长的高期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
临床诊断表明,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行为问题则包括自闭、攻击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成正比关系。
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曾设计了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l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的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雷雳博士发现,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雷雳说。
有趣的是,美国密歇根洲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琳达·杰克逊对130个平均年龄为l3.5岁的美国孩子的跟踪调查表明,美国孩子不经常使用网上聊天工具。在她的调查中,许多孩子都表示,既然有父母和朋友,为什么还要同陌生人交谈?
在上网的问题上,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是父母粗暴的干涉,又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对此,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我空间,要以平等的方式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小题1】“中国孩子缺什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的大包大揽使得中国孩子缺乏自制能力、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能力。
B.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的高期望以及家长在面对孩子时的不良情绪使得中国孩子缺乏快乐,缺乏健康的情绪。
C.父母对孩子过度关注和宠爱使得中国孩子缺少足够的自我空间,缺少父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缺少积极的暗示。
D.社会因素中诸如网络、重现实享乐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孩子缺乏豁达开朗的性格、自制力和自觉性。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琳达·杰克逊的调查表明美国的孩子经常有父母和朋友交流,他们不经常以网上聊天的方式同陌生人交谈。
B.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不安、攻击心理强、抑郁、恐惧、胆小等。
C.美国心理学专家卡姆拉斯研究认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
D.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造成了孩子人际交流能力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浅尝辄让。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格内向、自制力差、注重现实享乐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B.孩子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和父母悲观、失望、自卑等有关。
C.有父母、老师、朋友常跟孩子平等交流,孩子就不会沉迷网络,孩子沉迷网络引导得当,也不会再上网。
D.只要父母对孩子的大包大揽、高期望的现状改变了,孩子的微笑多了,孩子就会健康成长,科学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程

①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②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③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④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颗是牵牛星,哪颗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⑥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⑦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遮蔽了周遭街巷。这些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⑧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⑨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在有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⑩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文中提及了上元节和寒食节。针对两个节日,各默写出一句相关古典诗词句,并写出这两个节日的常见习俗。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详写?
【小题3】本文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A.
【小题4】探究本文标题“岁月河流上的码头”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伟大的中国小说”,这是一个建设性和挑战性兼而有之的话题。它的建设性是要树立起文学坚定的自信心;它的自信心,既是对每个写作者自我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全球化主流话语的挑战。不管我们从怎样不同的角度理解小说,不管我们的文学观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不管是全盘西化还是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在用方块字表达自己,这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最核心的特点。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这几乎成为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后、也是最难以被同化的特点。你用方块字写作,你才可以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被称作是“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你才可以最终确立你之所以是你自己。不管你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不管你有怎样的文化偏好,也不管你有怎样不同的审美取向,使用方块字将成为你不可摆脱的最终限定,成为你最后的身份标识。你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语言文字写作,并因此而更容易地“与世界接轨”,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但你也因此而成为华语写作之外的他人。
所以“伟大的中国小说”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既然你使用方块字,那么和方块字相始终也根本无法拆开的文化传统,也就必然成为你写作的一部分。不管你是脚踏土地,直面现实,把自我完全熔铸于现实主义的大地,还是切断历史,挣脱现实,完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而上的精神羽化的神性飞升;不管你是宏大叙事,还是彻底个人化的写作,你都必须依靠方块字,你都无法躲避方块字所带给你的文化高度或历史陷阱。
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绝不是要重建方块字的万里长城,然后把自己囚禁其中。我们渴望的是: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我相信:中国的当代文学最终将证明,现代汉语不是因为全盘西化才保留下来的,而恰恰是因为现代汉语保持了鲜明的特性,是因为现代汉语不仅没有被别人完全同化,反而对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不错,在所谓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别人的历史曾经血腥、剧烈地发生在我们身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可如今,我们的历史也正理所当然地改变着全球化,也正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历史中最丰富最深刻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语言的自觉,这个过程必然期待着现代汉语主体性的建立,这也是“伟大的中国小说”产生的过程。
(节选自《当代作家评论》,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伟大的中国小说”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用方块字来反映中国的文化传统并深刻地表达自我。
B.更容易与世界接轨,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C.无论运用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手法,都要依靠汉字来表达。
D.只有自觉运用现代汉语,“伟大的中国小说”才能够产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伟大的中国小说”,需要树立文学坚定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指的就是每个写作者要敢于面对自我能力的挑战。
B.华语作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文化偏好或审美取向,但使用方块字将成为他们的最终限定和身份标识。
C.用方块字写作,才可以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被称作是“中国文学”、“中国小说”,才可以最终确立你之所以是你自己。
D.建立现代汉语的主体性,既不能搞全盘西化,成为华语写作之外的他人,也不能重建方块字的万里长城,把自己囚禁其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上,用方块字表达自己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最核心也几乎成为最后的特点。
B.任何人在进行宏大叙事和个人化写作时都必须依靠方块字,都会无法躲避它所带来的文化高度或历史陷阱。
C.中国的当代文学将证明,现代汉语得以保留下来恰恰是因为它保持了自己鲜明的特性,并对世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D.在全球化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曾被别人的历史改变,如今,我们的历史也正改变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古文运动不仅是反对陈腐的今体文,更重要的是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家学说,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所以韩愈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不愧为“凌云健笔意纵横”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人诗话说“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韩诗与古文一样,像长江大河,浩浩瀚瀚,表现笔力雄健才思富赡的极致,李白杜甫的精华,被韩诗吸收并神而化之,独成一大家,可以说杜文不很工,却不可以说韩诗不工。韩愈在《调张籍》诗里指出自己学李杜的心得“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说明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没有刻意经营,却自然合于李杜。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李白;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杜甫。他在《调张籍》诗中斥责李杜优劣论(当以元稹为此论代表)说:“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不是学李杜同样有得,对李杜同样深知,那么,对李杜的认知是容易出偏差的。

韩愈是中唐创硬体诗的一大家,有如白居易创通俗诗也是一大家。韩派诗人多有名人,最著名的有张籍、孟郊、贾岛、樊宗师、卢仝、李翱、李贺等人。张籍于唐德宗时登进士第,深得韩愈重视,韩愈在《醉赠张秘书》中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在《调张籍》中云“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韩愈承认张籍学李杜,与自己有同样的成就,可以颉颃同飞。所谓“学古淡”,“古”是指张诗擅长乐府,多用古乐府为题;“淡”是指辞意通显,不做雕饰。张籍与白居易、元稹唱和,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末流,所以说“轩鹤避鸡群”。张籍《野老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的这种意境,也是从李杜得来的。韩愈对张籍诗评价很高,《病中赠张十八》诗云“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张诗往往语已尽而意有余,扛鼎的笔力当是指此。

中唐时期可与元稹、白居易、韩愈并列的大诗人还有柳宗元。柳宗元诗既不像韩愈诗那样豪放纵横,也不像元稹、白居易诗那样平易通俗,他虽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但受《文选》影响甚深,他的古文含有很多骈句,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显然从哪道元《水经注》写景文化出。他的诗含有选体气味,谢灵运、陶潜是他学诗的范本。当然,他不是模拟陶谢的形迹,而是变化为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朱熹说柳子厚“诗学陶者便似陶”,又说“学诗须从陶柳入门庭也”苏轼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这些评价大致是平允的。不过,柳宗元学陶的真正恬淡处却还有一些距离。陶潜绝意仕进,极少流露仕途受阻的不平心情,柳宗元因热衷仕进,横被压抑,怨愤之情处处流露,尽管柳诗学陶功力甚深,在恬淡的气韵上,柳总稍逊陶一步。柳诗与陶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里的写景文相比,各有其不可企及之处,而后起的模拟者总不免比创始者要稍逊一筹。

(摘编自《范文澜评韩愈、柳宗元诗文的特点和成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首领,他的古文富有战斗精神,他被认为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B.韩愈认为,张籍学习李杜,张籍的成就与李杜相同,他们可以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C.朱熹认为,柳宗元的诗歌学陶渊明像陶渊明;苏轼则认为,柳诗的成就不及陶诗。
D.柳宗元的诗歌学习谢、陶,但不是模拟谢、陶的形迹,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两次引用韩愈《调张籍》中的诗句,分别论证韩愈学习李杜的成果和心得。
B.文章第二段多处引用韩愈的言论,同时引用张籍的有关诗歌内容进行论证,论据丰富。
C.文章第三段将柳宗元的诗和韩愈、陶渊明等人的诗进行对比,论述他们的诗歌的异同。
D.文章首先阐述了韩诗的继承性,接着阐述其诗的独创性,最后论述柳诗的特点和成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变化怪奇,主要得自杜甫;法度森严,主要得自李白。韩诗与李杜诗精神融合成一体,他不刻意经营,却合于李杜。
B.张籍擅长写作乐府诗,多用古乐府为题。他的诗辞意通显,不做雕饰,诗句通俗,但不同于元稹、白居易这种末流。
C.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始人,所以受《文选》影响很深,他的古文特别是最著名的山水记含有很多骈句。
D.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相比,相当于山水记与《水经注》的写景文章相比,各自有优点,但是后面的模仿者都不如他们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