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书画在选择绘画对象时很麻烦,中国画到底画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我们看到哪些东西?这些都属于文化中很关键的问题。
画得像,那是西方的理论。西方人是狩猎民族,狩猎民族基本的劳作方式是打野兽时人不能动,人一动野兽就逃跑了。这个时候就固定一个点观察,野兽站立的那个点也不能动,动了就打不准了。这种单眼的固定视场,是西方早期生存的固有状态。对狩猎民族而言,鼻子和眼睛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鼻子更重要。因为人隐藏起来后,眼睛可能看不见猎物。但是鼻子可以闻,通过闻可以知道哪里有野兽来了,因此鼻子更重要。我们注意看西方的绘画,全部要画鼻子,所有的小丑都是大鼻子。这些都是文化的表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西方文化,是从他们的狩猎方式传下来的。
我们中国人不这样看事物,因为我们不是狩猎民族,我们是一个采集民族。采集是要把东西抓起来,因此看东西是要上下打量,要里里外外地看。因此中国人的看法,相对比西方人多。中国人看的关键,还要上下打量,拐弯抹角地在某些地方停顿,在这里看一看,那里看一看。
那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看问题的方式呢?中国文化如何在这块地方繁衍和发展呢?我们来共同剖析一下,大家知道,原始人生存繁衍的地方,都不能离开河流,离开河我们的祖先吃什么?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同时又绕着太阳在公转。所有的大河流域,除了长江、黄河是东西走向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南北走向,或者接近南北走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你沿着河流走,就不怕找不到吃的。在地球不同的纬度上,有不同的季节。因此在所有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域,只要沿着河流走,原始人就可以找到水和食物。唯独中华民族这两条大河,是与地球自转同向的大河。他们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这是北温带唯有的两条东西走向、地处四季分明气候带的大河。如果沿着河流走,到了冬天,河流结冰,所有的水全没有了,没有什么可吃的,长江如此,黄河也如此。试想一下远古的居民,怎么在这个河流边上生存?没有办法,走没有用,沿着河流走,没吃没喝的,结果就是死路一条。因此,他们只有选择掘地而居,在地下挖个坑,靠收藏种子、收藏粮食来过冬。我们现在的“家”字、“穴”字、“窝”字等,很多都有一个宝盖头,下面加两点,就是“穴”字。考古也发现:早在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已经形成了穴居的定居点。中华民族为什么这么早就定居在这块土地上呢?那是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走,走就是死路一条。黄河上游和下游气候相同,因此迫使中华民族以采集和定居的方式,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存,这是个前提。而且在这块土地上一住就是6000年。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的东西,至今还未被人们认识。除了中华文明以外,世界上还有27种古文明,全部脱胎换骨,或者灭亡了。而唯一发展到今天的,只有中华文明。我们中华民族所有的文化和道德,基本上讲究的都是“人和”、“天人合一”,与自然的亲和,与他人的亲和,与环境的亲和。所有中华民族很多优秀的品格,在非常小的地方都能表现出来。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以“纲常”为基础的社会观念,这都是为了保持这个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平和宁静。而中国书画最高的审美境界,也就是“中庸、平和、自然”这三个境界,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前提,否则我们就要从这块土地上搬走。很多有识之士,也已经认识到中华民族这个特征了。我们谈中国书画,就不能不谈这个问题。
(摘自陈绶祥《中国书画与中华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人属于狩猎民族,狩猎的生存方式决定了西方绘画对鼻子的青睐。
B.中国人的看法比西方人多,看问题的方式也不同于西方人,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采集民族。
C.我国绝大多数河流是南北走向,或者接近南北走向的,只要沿着河流走,原始人就可以找到水和食物,这是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
D.中华民族文化道德讲究“人和”“天人合一”,中国书画也以“中庸、平和、自然”为最高的审美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意在从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道德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中国书画的审美特征。
B.文章从问题入手,先写西方书画特点及原因,再写中国人看东西的特点,进而剖析中国文化道德成因及特征并指出其对中国书画的影响。
C.文中列举考古发现的七八千年以前的穴居定居点,是为了证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D.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只有做到“中庸、平和、自然”,才能生存发展下去,中国书画乃至中华文化发展都要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单眼固定视场的影响,西方绘画更强调鼻子的作用,因此西方绘画的立体感一般都不强。
B.中国古居民选择掘地而居,“家”“穴”“窝”等字上面都有一个宝盖头,所以中国人家庭观念,家庭意识强,西方狩猎民族则没有。
C.中华民族以采集和定居的方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存6000年,所以受到生存条件的限制,不能走,走就是死路一条。
D.不能破坏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以“纲常”为基础的社会观念,否则,社会发展就会失去平衡,百姓就会失去平和宁静,这种观念认知,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2 08:05: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铺 邻

邢庆杰

杨老三的羊汤馆开业那天,他的对面也开了一家铺子,是老李家火烧铺。
杨老三的羊杂汤是用羊骨头在蜂窝煤炉子上细火熬出来的,整整熬一宿,那真叫个香。羊杂是货真价实的新鲜羊下货,自己放了各种香料煮的。
几天后,杨老三的羊汤馆火了,不但近处的居民来喝很多道儿远的顾客也开着车来这里喝羊汤。杨老三陆续雇了六个人,总算能照应过来了。
老李的火烧铺也同时火了起来。他们两口子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和面,等客人来时,已经做好了满满大竹箩火烧。这些火烧很快就会销售一空,他们再现做现卖,一刻也不得闲,门前还经常有十几个人等着。
人们吃早点的时间差别挺大,早一些的,六点就吃,晚一些的,能到十点。所以,上午这四个钟头,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的。只有过了十点,杨老三才能松口气儿。
这天上午,杨老三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就遛到老李家火烧铺,掏出烟来,递一根给老李,叹口气说,真快累死人了。老李憨厚地笑说,累了好啊,不累就坏了。杨老三问,老李,这整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一个火烧能赚多少钱呢?老李迟疑了一下,随即就笑了,说,当着你这明白人不能说假话,一个火烧大体赚两毛钱左右吧。杨老三在心里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卖一千多碗羊杂汤,老李就卖一千多个火烧,这还不算饭量大吃俩火烧的,这一千个火烧就赚两百块钱哪,一个月下来就是六千块呀!自己雇了这么多人,每月除去各种费用,也赚不了多少钱了,这老李就俩人,却赚这么多……正想着,老李递过来一根烟说,咱这是秃子跟着月亮走,沾大兄弟的光呀!杨老三接过烟,笑了,笑得有些勉强。
从这天起,杨老三就有了个心病,老李每月这六千块钱是我这羊杂汤馆帮他赚的呀!要是这六千块钱是自己的多好……
几天后,杨老三做了一件大事儿,他在自己铺子旁租了间房,也开了一家火烧铺。他知道学不来老李的手艺,就弄了套现代化的电烤炉,按着使用说明试验了几次,也烤出了像模像样的火烧。他又雇了两个人,专门做火烧。
开始的几天,还真的卖了不少,很多人图个新鲜,也尝一尝杨老三的火烧。这一尝,每天就尝去了几百个。可几天以后,销量就开始大幅度下降了,一天只能卖几十个了。杨老三发现,只有对面的火烧铺没了货时,才有等不及的顾客来买他的火烧。一个月下来,杨老三的火烧铺子亏了不少,但羊汤馆的生意还一如既往地忙,经常有人端着碗找不到座位。这使杨老三想出了一记狠招,他做了一个大牌子,写上“本店谢绝自带火烧”。杨老三想,反正我这羊汤馆经常爆满,少来几个人也无所谓。
杨老三的这一招起初给他带来了点麻烦,有几个顾客不满意,和店里的员工发生了争执。但杨老三在这件事儿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态度非常明确,本店就是这么个规定,谁不高兴可以自便。
有几个人被气走了,扬言再也不来了,但杨老三的羊汤馆依旧兴隆。
老李家火烧铺门可罗雀了。老李硬撑了几天,后来在一个晚上悄悄搬走了,不知去向。
老李搬走后,杨老三的羊汤馆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开车来的人不见了,后来只有在附近居住的老顾客来吃饭了。连续多天,杨老三每天只能卖出二百多碗羊汤,二百多个火烧,他自己算了算,这样下去,每个月赚不了几个钱,比以前光开羊汤馆时差远了。
杨老三急于想找出原因,他从自己的羊杂和羊汤上都没有找出任何毛病,就问一个老顾客,我这羊汤还是以前那羊汤吗?
老顾客是位退休教师,他说,你这羊汤还是以前的羊汤,只是这火烧,可差了远了。
杨老三说,你们来这里不就是为了喝羊杂汤吗?对火烧还这么计较?
老顾客说,吃着老李家那外酥里软的火烧,再喝你这羊杂汤,那真是香到心里去了,没了他那火烧,你这羊汤的味道大打折扣呀!
杨老三半晌无语。

(摘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杨老三的羊汤馆生意,由“盛”到“衰”,你受到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往阳台
刘国芳
我无数次梦见我往上带阳台的房子,在梦里我会久久地站在阳台上,看天上飘过片片白云,看地上走过芸芸众生。我在阳台上养了许多花草,把阳台装饰得美不胜收。我还在阳台上挂了一只风铃,让阳台发出美妙的声音。可惜,这仅仅是梦,梦醒了我发现我们呆在一间窄窄的屋里,我为此常常叹惜,对现实无可奈何。
我还无数次走近那些带阳台的房子,在那些带阳台的房子下,我会久久地举头仰望,看那些站在阳台上兴高采烈的大人孩子,看那些被花草装饰得美妙无比的阳台。有一户人家,真在阳台上挂了个风铃,微风吹去,“丁零丁零”的声音美妙无比。这时候我一脸的羡慕,迟迟不走。一个熟人,见我仰头张望,便问:“找人呀?”我竟然点头,我说:找我自己。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反反复复把一句话说来说去。有人问我以后嫁一个什么男人,我说嫁一个住着带阳台房子的男人。我说这话时神情严肃态度认真,但很多人都当我在开玩笑。有人也开玩笑说:有一个老头,住带阳台的房子,你嫁不? 
在我结婚那个年龄,真有人给我介绍过几个带阳台的房子的男人,但不知怎么阴差阳错,我与他们一一失之交臂,我最后只找了一个住着这么一间窄窄的房子的男人,带阳台的房子于是成了我一个长长梦。 
这个长长的梦做了很久很久,终于要结束了。 
一天丈夫回来,说单位集资盖宿舍,问我集不集资。我说集,为什么不集,但一定要住楼上,要阳台。把集资款交上去后,我恨不得那房子气泡一样立刻吹起来,我几乎天天去看房子,有一天甚至去了三次,在我的焦急渴望中,房子真在我眼前童话般地立了起来。 
我搬进新房是一个雨天,把一切收拾好后,我在阳台上站了很久很久。夜已深了,我眼里什么也没有。有风吹来,有雨飘来,我全然不顾。在阳台上我听到沙沙的雨声,这声音以往常听,但这一次我发现沙沙的雨声乐曲一样让人痴醉。 
我对阳台的体验仅限于这个落雨的漆黑的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我又走上阳台,但楼上楼下“咚咚”的声音搅得我没一点心情,我俯身往下看了看,又仰头往上看了看,然后问他们,你们做什么呀?
回答:封闭阳台呀。 
我很奇怪,又问:干吗封闭阳台呢?
回答:都这么做。 
仅仅是两三天后,我发现我住的那幢房子所有的阳台都封闭了,封闭阳台的玻璃有花色的、黑绿色的、咖啡色的,既漂亮又气派。于是我的阳台相形见绌了,与周围的阳台格格不入。
我和丈夫在楼下仰着头看了很久,最后丈夫说:怎么办呢? 
我也说:怎么办呢?在我们发呆时,有好心的邻居走过,邻居说:你怎么不封闭阳台呢,都封了,你不封,显得寒酸。 
邻居又说:不要不舍得呀,钱是用的。 
我和丈夫相对无言。走上阳台时,我仰头看了看天,天上真的有片片白云飘过,这时候我真舍不得把阳台封掉,但转身看见周围芸芸众生时,我觉得这阳台不封不行。 
我于是跟丈夫说:我们也把阳台封掉吧?
一个月后,我家的阳台封闭了。 
我曾经向往阳台,拥有了,又亲手封闭了它。 
一天在封闭的阳台里往外看,灰蒙蒙的天上不再有白云飘过,地上倒人影幢幢,但幢幢人影中我好像看见我自己了,原来我就是其中一员。
阳台,又成了我一个长长的梦。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常常久久地仰望那些带阳台的房子,以至于忘记了回家。这真实地表现了“我”十分“向往阳台”。
B.在周围阳台的映衬下,在好心的邻居的劝说下,“我”决定封闭阳台,尽管“我”内心一点儿也不情愿。
C.这筒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妮娓讲述了一个与阳台有关的故事,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意蕴。
D.这篇小说虽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酣畅淋湾的情感,却在简简单单的叙述中融人了深刻的主题。
【小题2】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为“向往阳台”,但文中却花很多笔墨写封闭阳台。如果以“封闭阳台”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香山看叶

站在幽静的山谷里,握着你的手仰头望树,不见红叶。

阳光应当在山外什么地方朗朗照着。那里游人肯定如织,红叶也应当灿烂如花。正是好秋天气,阳光和游人,谁肯辜负红叶之美?

然而还是这里好,我喜欢这无人的山谷。真要看叶,哪能在热闹的去处?树儿本是世界上最淡泊平和的物种,而我们是人类中甘愿孤独的一群。惟有在静默中的彼此凝望,你我才能互相明察各自的蜕变。

秋风吹起,很凉很凉,是第几阵秋风?想不分明。只是身上的感觉超常敏锐起来。自知我在看叶,叶亦在看我,举手投足之间,都仿佛在叶无言的包围中。其实,我是知道树的心思都在叶里了。那是树的眼睛。树木用它们望着四季轮回,望着世间万象,望着风雨晨露日升日落,望着一群又一群灰喜鹊在夕阳下归巢。当然此时此刻,也好奇地望着一个女人躲开人群,静静地伫立在它们面前。以树的年轮和沧桑,它们也一定能感知人心的柔软和脆弱。

很古的时候,秋风乍起时,它们可曾有幸听过人在树下奏琴?最古的曲子当然是《甲》了。高山有乔木,流水无知音时,伯牙一砸琴,会有无数红叶飘落成泥吗?那琴,那被古人用木雕成的琴,年轻时便是一棵当然的树啊。当人的十指弹拨如雨,琴音流淌似水时,那是树的另一种生命形式呢!人和树,怎么就能如此相通呢?

今天再无人焚香净身,林中奏琴了。只有如潮的人群,在山外涌来涌去的观赏红叶。

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

山谷中的老枫树伸开它依然绿着的手掌,每一片叶如今又成了它的手掌,成千上百的树叶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观音。然而它们不是观音,是树,所以我才能听见它们善意的调侃和嘲笑:人类是如何经受不住疼痛啊,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

心惊于树的嘲弄,却不得不承认骂得好!

其实,叶红叶绿,关卿何事?

明眸皓齿的我们,心已粗糙苍老;而历经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经历了多少次生命的大恸,却依然维护住青翠年轻热烈的心。岁岁之秋,红叶染山,那份生命的高贵,无法与人言说。

回回看见外貌已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绿芽,内心便感动不已。惟有树了,惟有扎根于深土的大树,才能有这般的英雄气。

而在深秋的风中缓慢旋落的红叶呢?

我想起京戏舞台上那出美艳惨烈的《乙》。身着红裳的虞姬决断地横抹一剑,便在生命的舞台上轻盈深情地旋转着,旋转着,恰似一片红叶,在命运的风中缓缓着地。但求以一己的美丽消亡,换取爱者的生之路。那一片红裳,濡湿了古今多少英雄泪!真正是天地为之动容的永恒一幕。

接下来便是乌江自刎。至此,树们又该嗟叹人类的脆弱了。“无颜见江东父老”,难道如此便有颜见虞姬之魂?李易安自可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项羽的赴死击掌赞叹,但虞姬呢,那一片红裳,算不算白白飘落在地?

我们为什么竟不如树?

山谷中,枫叶还绿着。走出山谷,不见枫,却见高坡上红艳艳的一棵树。鲜红的叶,像一条条红鱼在风中游动;鲜红的果,大如握拳,如晚秋的艳阳天里一颗一颗倒挂的金钟。蓝天下,风吹钟响,山谷口,我惊异地站立。

那是什么树?!

柿树。北方的柿树。你说。

你还说,看见树的根部了吗?一圈黑乌乌的伤痕。那是与野酸枣树嫁接时留下的伤痕。野柿树的果其实又小又硬如枣核般,北方所有的柿树,都必须经过这样的嫁接才能结出你所见到的艳如金钟般的果。

我默然。心想也只有树了,只有树才能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被腰斩的大恸,柿树可还记得分明?它以晚秋中超凡脱俗的美艳,试图向我证明什么?

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

【小题1】根据文意,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内应填的内容是:
(1)甲《__________》;  (2)乙《__________》
【小题2】作者“香山看叶”,感悟到的是:面对生命的疼痛,人表现出的是_________的,而树则是________的
【小题3】文中说“人群中的红男绿女,有几人能读懂枫叶之美?”根据文意,你认为“伯牙”与“项羽”读懂了“枫叶之美”吗?请简要回答。
【小题4】文中把虞姬比喻为“红叶”,两者之间应该有以下三点是相似的:
【小题5】文末最后一句“我听见有金属的音响,一阵阵穿越了山林。”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理解,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小题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以拟人手法写树,“树”如同一个长者,引领“我”感悟了生命的真谛。
B.设问和反问相间运用,设问在文中总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长句和短句错落有致,短句在文中表达了深沉和悲愤的情感。
D.文中写高坡上挂着鲜红的果的柿树,意在揭示人为什么不如树的根本原因。
【小题7】你读柿树(倒数第三段中关于描绘柿树的句子)感悟到怎样的哲理?

同类题4

张大厨

祝晓林

民国三十一年,清明节那一天,日本人来到了白楼镇。

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不久就成了日本人的饭堂。

日本人的九个炊事员说起来还算比较尊重张大厨。其中有个叫西田的,非常虚心地向大厨请教刀功以及怎样下料、掌控火候等,并且用很不流利的中国话对大厨说,打完仗,回家,开一家餐馆。大厨听了点点头,很勉强地笑了笑。大厨不卑不亢,很少说话,日本人称他为“哑巴大厨”。

不久,白楼镇出了两桩命案。先是进进出出总牵着一只狼犬的木下被勒死在镇东的杏花楼。继而,中队长的一个翻译官何先生在一次赶圩时,大白天,被人用乱棍打死。

整个白楼镇百姓的心一下子全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张大厨的皇宫饭庄也被封闭,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门口有日本兵站岗,饭庄里的一眼水井也有人看守。

一天早晨,大厨照例在厨房里忙着。一位屠户送来一扇猪肉。

“张大厨,还认得我吗?”大厨注视良久:“哎呀呀,是你!”又惊又喜。夜里,大厨对母亲说,刘一刀回来啦!大厨的母亲一时没想起来刘一刀是谁。

大厨说,爹在世时,送猪肉的刘屠户,杀猪下刀下得贼准的那个刘一刀。

一连几天,刘一刀都来送猪肉,每次来,都有日本兵跟进跟出,逗留的时间很短。一晚,大厨告诉母亲,那两个人是刘一刀他们杀的。母亲说,我估摸着也是他,别人谁有这个豹子胆?有次送肉,走的时候,刘一刀狠狠地踩了大厨一脚。大厨弯腰一看,案板底下有个小纸包。大厨慌忙蹲下,假装系鞋带把小纸包塞进鞋帮里。大厨回家打开一看,吓得整夜没睡。

“行不?”第二天,刘一刀问。“不行,”大厨不敢正眼看刘一刀,“他们盯得紧。你都瞧见了,炊事兵在开饭前,每样东西,总让我和那狼犬先吃。”

“没别的法子?”第三天,刘一刀问。大厨摇头。

第四天,刘一刀又问。大厨还是摇头。

“想出法子了?”第五天,刘一刀问。

大厨把头轻轻点了点,说,找一只狗,用麻油炸耗子喂养几天。

送走刘一刀,大厨对西田说:“太君,我不舒服,回家休息了。”大厨还比比画画做了个躺倒休息的动作。

大厨回到自己屋里翻看一本厚厚的书。从头到尾,又从尾到头。

天很快暗下来。

张大厨划着一根火柴,颤抖着手将煤油灯点燃,满屋子便弥漫着暗红的亮光。光亮中,大厨那壮实的身体宛如一座山。

后来大厨又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檀木箱子,找了几本焦黄的书,东抄西抄。

深秋的白楼镇,已经很冷了。大厨坐在床上缩起脖子,时不时地袖一袖手。虽然一整天没吃东西,可大厨一点儿也不觉得饿。

夜至三更,大厨伸了伸腰,温了壶酒,款款地喝。渐渐地,大厨那张敦厚的脸上泛起团团红晕,渐渐地,大厨就迷迷糊糊和衣睡着了。

接连几天,大厨悉心地给几个日本炊事兵讲一道名菜“佛跳墙”的做法,还许诺说,到了冬天,一定做给他们尝尝。西田听得非常仔细,还用猪肉试做了,很香,很酥,很鲜。西田请大厨用中文写了许多配料的名称,并一个劲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有狗肉,就大大的好啦。

那天刮着风,下着雨,白楼镇显得清冷。屠户刘一刀扛着一只肥肥的大狗走进皇宫饭庄时,最高兴的是西田,“哟唏哟唏”叫个不停。

“佛跳墙”这道菜是在晚餐吃的。据说,那香味儿香遍半个白楼镇。

照例,大厨和宪兵队的那只狼犬先尝。

很快,风卷残云。

大厨待日本人吃完以后,生吃了一个白萝卜就回屋了。走的时候,大厨顺手递了个白萝卜给西田吃。

大厨回屋以后对家人做了一番交代。

一夜无事。

第二天,大厨和他的家人不知去向。而驻扎在白楼镇的宪兵除一个人之外,其他的都睡在床上,再也没能起来,站岗放哨的也进了阎罗殿。

这就是民国三十一年轰动一时的白楼镇事件。

1995年春,那个幸存的日本人西田来到白楼镇,对镇长谈起这件事,不经意提到了大厨吃了个白萝卜,他也吃了个白萝卜。

这白萝卜兴许就解了毒。

(选自《小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主人公的身份,同时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写张大厨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写他夜半三更独自温了酒喝,都是为了表现张大厨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突出了他最后的选择的高尚。
C.“不准任何中国人进去吃饭”的交代,为下文写计策的施行作了必要的铺垫,说明后来毒死的人里面没有中国人。
D.小说文字简洁,暗示性强,如“杀猪下刀下得贼准”,既写出了人物身份——屠夫,又写出了人物个性——勇敢、凶狠。
【小题2】主人公张大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西田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也无非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技术哲学认为,任何技术都是让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与过去的各种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却大惊失色?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取代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此时的工具性技术就已经比人类强大。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其强劲的动力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例如一台蒸汽机或内燃机的动力不知要超过多少人力。因此,从替代或超越人类来说,从人类发明各种技术开始,多种多样的技术就从不同方面超越人类或取代人类。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人类不得不惊呼“狼来了”。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因劳动或工作被新技术取代而失业,不得不面临转型。转型的方向总是从技术含量低的“低海拔”地区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海拔”地区。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凭智力吃饭的人们也逐渐丢失饭碗,这让人类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以及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表现出“狼来了”的担忧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无处可逃,因此人们普遍表现出惧怕、担忧的情绪,甚至想方设法阻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因为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痛苦,他们甚至会彻底丢失工作的机会。

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却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在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后,也需要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全面解放的长期梦想有可能得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从此可以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异化,获得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的人类全面解放。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终于可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不受劳动束缚之后的闲暇,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需要从事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从事自己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理论探索》第2018.5期黄欣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及其应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工具性技术、机器技术还是智能技术,都是人类为摆脱劳动的辛苦而创造的。
B.智能机器集劳动工具和劳动者为一身,取代人类的劳动功能,让人类再无存在感。
C.目前人们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慌是因为他们得以从社会分配财富的劳动将会被取代。
D.劳动是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重要活动,其实也限制着人们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人工智能的本质,接着谈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担忧,然后展望智能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B.文章以蒸汽机、内燃机为例,论证了机器替代了人类的工具功能,其强劲的动力远胜人类的气力。
C.文章通过人们对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态度的对比,论证了人类还没有完全做好应对人工智能的准备。
D.文章从短期和长期效应两方面入手,论证了人工智能起初会对人类造成恐慌,但最终可能会让人真正自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逐渐摆脱劳动的辛苦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所起的具体作用相同。
B.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向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转型。
C.人工智能技术,是人类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要,可能让人类全面解放。
D.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但也加大了对人类造成伤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