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 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 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 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 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 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 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 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 时代。 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 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 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 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 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 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 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 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 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 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 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 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节选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 》有删改)

(注)①罗曼司:除了用于表示男女爱情之场合以外,罗曼司还是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指讲述英勇 事迹传说或重大历史传奇的文学作品。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汉末魏晋六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汉末魏晋六朝的富有艺术精神特质,于当时人们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以及人们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行为。
B.我们历史上,汉末魏晋六朝以后的文学艺术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是由汉末魏晋六朝打下的基础和作了基本方向的规定。
C.以前的汉代,艺术上过于质朴,以后的唐代,艺术上过于成熟,这两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都远不 如汉末魏晋六朝。
D.汉末魏晋六朝的社会特点,促使很多人物的命运都富有传奇色彩,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带有传奇色彩 的文学作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世说新语》的解释与评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性格画出了两晋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的色彩和气息,全面真实地还原了两 晋的历史真实。
B.《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刘义庆,刘孝标为它做过注释;这本书语言简练而且遒劲,具有非常强的表 现力。
C.《世说新语》反映了晋人在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之后,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 个性主义。
D.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这在《世 说新语》中都有反映。
【小题3】下列对本文结构的分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前三段是总述汉末魏晋六朝的风貌,后五段是以《世说新语》 做事例来证明前三段的论断。
B.文章前三段概括出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目的是做铺垫,为的是引出后文来论说《世说新语》 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C.全文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前三段是对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的概述,后五段论说《世说新 语》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D.文章后五段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由论说《世说新语》表现的晋人之美、艺术精神、追求自然主义, 一直到晋人的“一往情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4 08:5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米
刘黎莹
泥结婚的头三天,还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守着水葱一般的新媳妇。三天后,泥就想找茬子闹一阵。泥结婚前喜欢钻窝子。柳村的人都把赌钱说成钻窝子。泥听赌友们说过,一开始就降服不住老婆,这辈子就算完了。老婆就像一棵草,就是压在石头缝里,也照样黄了绿,绿了黄,是见风就长的东西。  
新媳妇端米总是笑眯眯地做这做那,像捡了宝一样一天到晚就知个笑。小米饭熬好了,笑吟吟地问泥:“稀哩?稠哩?”菜盛到盘子里,又总是先让泥动第一筷子,然后笑眉笑眼地问:“咸哩?淡哩?”
泥说:“啰嗦个啥!做点子饭还要给你三叩六拜当娘娘一样敬?”
端米就拿筷子闷头吃饭。泥吃着吃着,又觉心里挺对不住端米。泥说:“小米饭,黏哩。”端米不吭声。泥又说:“菜,香哩。”
端米还是不吭声。泥就摔了碗,用手抱住头,伏在饭桌子上,说:“端米,我难受呀端米。”
端米抚一下男人的头,扫干净地上的碎碗片。
泥说:“端米,你不是一棵草。你就像个圆溜溜的皮球,让人想咬都没处下口哩。”
端米说:“泥你想去哪就去哪儿。”
泥就又去钻窝子。输了牌就回家装粮食卖。一次装一布袋,瞅端米不注意时扛出来。有一回脚底下走得急,绊在门坎上,摔青了半边脸。端米给他抹了红药水,说:“你想往外扛就尽管扛。我不拦你就是。”泥就大了胆。泥后来干脆用盛过化肥的编织袋往外扛。有时候泥一个人往袋子里装粮食挺费劲,端米就过来撑起袋子口。泥就一瓢一瓢往里装。嚓,一瓢,嚓,又一瓢。快露缸底了。泥拿瓢的手抖抖索索地像是抽了筋。端米提了一下袋子,说:“还能装十来瓢哩。”泥真想一瓢头子砸在端米脸上。泥心里开始发毛。泥的手在媳妇脸前像秋风中的枯叶一样抖个不停。端米又提了一下袋子,说:“还能装两瓢哩。”泥就把瓢摔在了地上,用脚踩了个稀巴烂。泥说:“端米你干吗非要这样?我连村长都没怕过呀。”端米说:“你看见别人打老婆手痒哩。”泥说:“我往后再去钻窝子就把两只手剁给你看。”
泥跟着端米上地里拔草。柳村的人看奇景一般,说:“我老天,泥也下地干活了,泥的媳妇竟有这等能耐!”
泥干了一星期的农活,就又开始手痒,趁端米回家扛化肥的时候,泥就从地里跑了。泥赌输了就回到家里找菜刀。泥说:“端米我要剁手给你看。”
端米正在剥花生,连眼皮都没抬头一下。
泥扔了刀,从门后头拾起绳子,就把自家喂的狗给捆上了。眨眼功夫就把狗的两条前腿的脚趾头给砍了下来。 泥说:“端米我要再去赌,就把我的两条腿砍给你看。”
泥还是管不住自己。泥再次赌输后,从菜板上拿起菜刀。泥说:“端米我可砍腿了,我可真砍。”端米正蹲在鸡食盆前拌鸡食。泥伸手捉住一只芦花鸡,削去了一条鸡腿。
泥也有赢钱的时候。这时候泥就会老老实实地把钱递到端米脸前,说:“端米,你看,是不?树叶还有相逢时,岂可人无得运时?” 端米远远地退到天井里,说:“怕脏手哩。“
柳庄有好事的人问:“端米,你好好的,干么不跟泥散伙?”
端米说:“人是会变的呀。”
“那干么不拦住泥?由着泥的性子去钻窝子?”
端米说:“铁锁媳妇不就是因为拦男人被打残了胳膊?”
“你就不怕把家赌垮了?”
端米说:“家垮了,我还有条命。泥就是铁人钢人我也要把他暧化。”
大伙儿就叹气,说:“自古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抿。”
一个下着麻秆子雨的黄昏,泥正守着空了的大缸发愣,端米摇摇晃晃地像只落汤鸡一样跑回家。端米从怀里掏出二百块钱递给泥说:“你现在只能用我的命去赌了泥,直到赌干我身上最后一滴血。”泥接过钱,票子里夹着一张抽血单,泥的头皮“轰”地响了一下,泥像个疯子,用小蒲扇一样的大手猛扇自己的脸,直到把脸扇成个紫茄子。
春天的时候,花草到处抽芽、开花。转眼之间,山上、树林、屋角,全都变了样。泥在镇上开了个钟表修理店,端米开了个服装加工店。钟表店的生意挺红火。十里八乡的人都想来看看出了名的泥怎么说变就变了呀。端米的服装店更是热闹,好多女人都想来看看端米是否有三头六臂。
就有人问端米有没有绝招,端米甜甜地笑笑,说:“人这辈子要遇到好多难事,总不能事事都绕开走。只要豁上命,准行,说到底也就是一句话,水滴石穿罢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如泥把端米比作“圆溜溜的皮球”,形象地写出了端米的惹人喜爱的形态,活灵活现。
B.小说中“自古骏马驮痴汉,美妻常伴拙夫眠”一句,语言优美又富有生活哲理,表现了大伙儿对泥的羡慕。
C.小说细节描写很精彩,如写泥接过端米卖血得来的钱,通过泥接过钱后的内心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泥的悔恨心理。
D.小说主要刻画了端米和泥这对夫妻的形象,这两个人物中,外貌丑陋的丈夫泥只是作他的妻子端米光辉形象的陪衬而已。
E. 本文朴实的民间故事式的叙事方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加上抒情的笔调使小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主人公端米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小说结尾部分写端米为丈夫卖血感化丈夫的细节,夸大了感化的作用。你对此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警服
李伶伶
李剑从上班那天起,就没好好穿过警服,因为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警察。李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公安大学,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破案能力,以为毕业后会到公安局的刑侦大队工作,没想到被分配到一个街道的派出所当片警,整天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他很郁闷。
所长老陈知道他有情绪,找他谈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这天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小区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家里遭盗窃,上锁抽屉里的银行卡、金项链和2000元现金被偷走。
接到报警后,老陈叫上李剑一起赶到案发现场。老人住在二楼,门窗都完好无损,抽屉上的锁也没坏,屋里一切井然有序,也没留下指纹。要不是家里的猫碰掉了放在桌上的烟灰缸,烟灰上留下一个陌生的脚印,老太太还不知道家里进了贼。屋里没有监控录像,楼门口也没有,小区门口也没有,只有一个不完整的脚印和丢失的东西证明小偷来过。
老陈勘查完现场,看了李剑一眼说:“你觉得小偷是个怎样的人?”李剑说:“从现场情况和脚印看,是个男性惯偷,盗窃技术娴熟,还会开锁。”
老陈说:“惯偷作案前会先踩好点,老太太只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他为什么会对她下手呢?”
李剑说:“我刚才跟老太太聊天,了解到老太太的侄女最近在她家住,侄女是做生意的,有钱,开的车是宝马。可能小偷踩点时误以为她是老太太的女儿,所以趁老太太遛弯时作案。”
老陈说:“你的分析很有逻辑,不过我的结论跟你正好相反,我觉得是熟人作案。”李剑说:“怎么会是熟人呢?”老陈说:“现场纹丝不乱,像没被翻过,说明案犯知道东西在哪儿;门窗没有破损,说明案犯有这家的钥匙。而他能在老人外出遛弯这半小时的工夫把东西偷走,说明他对老人的生活作息很熟悉。这个人的身高不足一米七,体重不超过一百三十斤,年纪三十八岁左右。”
李剑说:“你怎么知道?”老陈说:“脚印告诉我的。”李剑不太相信。
老陈问老太太:“亲朋好友或是认识的人里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比如邻居什么的?”老太太被点醒了似的说:“我家对门的情况跟你说的挺像,可是他好多天不回来了。”老陈说:“他干啥去了?”老太太说:“不知道,自从他媳妇跟他离婚后,就没怎么见过他。”
老陈说:“以前经常见?”老太太说:“是,见着还会聊几句。”老陈去敲对门的门,没人应。老陈让李剑在这儿蹲坑守候。
李剑在楼门口蹲了一宿一天,也没见到人。刚想给老陈打电话说不蹲了,就看见进来一个男人,身高、体重和年纪、相貌都跟老陈说的差不多。李剑趁他走过来抓住他的手腕说:“别动!”男人意识到了什么,转身就跑。李剑很快追上他,却出其不意地被他扎了一刀。李剑手捂着伤口追赶男人,幸好来替换他的同事及时赶到,才没让那个男人逃掉。
经审讯,男人正是偷老太太钱财的人。他打麻将输了,回来看到老太太门上挂着钥匙。他敲敲门,想提醒老太太把钥匙拔下来,却没有回音。鬼使神差地,进了屋,看见有个上锁的抽屉,就打开抽屉,拿了东西。至于为什么没有留下指纹,因为他戴着手套。天冷,他习惯戴手套。
李剑把所长佩服得五体投地,问他有这么高超的本领为什么甘于待在这么个小地方?老陈说:“保卫国家和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警察的责任,跟在哪里没有任何关系!”
出院上班后,李剑第一次把警服穿得一丝不苟。见到所长老陈,给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老陈满意地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年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如勘察现场,讨论案情,询问老太太等,这些细节使文章情节更紧凑合理,使读者入情入境。
B.李剑从开始不好好穿警服、不愿意当片警,到最后认真穿警服、敬标准军礼,表现了人物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的转变。
C.小说写老陈的结论和李剑正好相反,表现了李剑的破案经验不足和对工作的敷衍,并引出下文老陈对案犯特征的判断。
D.小说写对案犯的抓捕和审讯过程,既印证了老陈对案情的分析,突出了他本领的高超,又塑造了陈剑负责勇敢的形象。
【小题2】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人物,老陈有什么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以“警服”为题,妙在哪里?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这样杰出的诗句。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甲(热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qīng)向。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chěng)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乙(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zài)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niān)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丙(熟习/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倾(qīng)向 捍卫
B.惩(chěng)罚 义气用事
C.载(zài)道言志 泱泱大国
D.拈(niān)花一笑    逻辑
【小题2】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打芭蕉叶带愁B.影入平羌江水流
C.遥望洞庭山水翠D.雪拥蓝关马不前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热情   更   熟习B.激情   更   熟悉
C.热情   但   熟悉D.激情   但   熟习
【小题4】对末段文字中三个“一种”依次指代的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  道家  佛家B.儒家   佛家   道家
C.道家  佛家  儒家D.佛家   道家   儒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

等 雪

唐 敏

1这是我在上海,遇到一场大雪后听说的事,上海是一座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是一座人满为患、疲乏和苍老的大城市,但我却听到了这个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等雪。当然,说雪在等雪的人说得极为简单。江南大城市里的雪是留不长久的,像无数匆匆路过上海的外地人,雪过上一夜,至多两夜便离去了。这次雪下来三天了,屋顶上还停满了雪,于是说话的上海人望望窗外的雪,说:“呵,雪在等雪呢。”这种说法像清澈的冷风吹过我的心头,清凉得异常醒目。于是我问:“雪怎么会等雪呢?”好几个人回答我:“哪,是这样的,它也要找个伴呢,等下场雪来了一同去。”
2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雪不是为人类预兆丰年的,也不是人类粮食——庄稼的被子,更不是天上落下来的面粉或糯米粉。雪就是雪,雪等的盼的是当,与人类无关。雪的思维就是如此简单,如同它简单的传说。这传说如此精确地表达了雪的心情,因为江南的雪是短暂的,再也没有比江南的雪要等雪伴更困难的事了,所以江南的雪的爱情故事,才会埋藏在毫无自然气息的大都市上海之中。
3雪对我是亲切的。我在农村插队时,遇到过一场南方罕见的大雪。下雪的那夜,我独自一人睡在农民土屋的楼上。所谓楼上,就是人字梁的三脚架里,三脚架的空洞处,用竹篾条粗心地挡一挡。早上醒来时,屋外一片灿烂的睛光,我以为太阳出来了。仔细一看,天还早,是强烈的雪光唤醒了我。从人字梁的三角形大洞外边,飘进来无声的小雪花,它们停在我的被子上,停在楼板上,停在我乌黑的头发上,除了我的脸上,雪停不住,化成湿湿的潮气。一层绒毛般轻盈的、极薄的雪盖住了我。小雪花一落到我的脸上,就像被烫了一下,它尖尖的角便刺我一下,想跳开去,但已经融化了。我清楚地看着它们六角形的花样,在瞬间消逝。我还用眼角斜斜地看着自己头发上的那层发着蓝色光芒的薄雪,我不敢动一动,怕破坏了雪对我的抚爱和打扮。当我最终不得不起身时,长头发披落下来,我的脸和脖颈第一次感到了头发是这样的冷,冷得彻骨的清凉。雪妆一下子全消失了,在我的身上化成热的雾气。
4不过,那时候我还根本不懂雪会等雪的传说,我只是奇怪雪是最冷的东西,却表现出最火热的情绪。当时我明白的只是一件事,明白了为什么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会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童年看戏的时候,最想不通的就是热血化雪的联想是如何得到的。原来,雪真的是热的。
5不过,我常叹息雪的热情太短暂,带来的却是长时间的寒冷。由于寒冷过于强大,以至人们彻底忘记了雪的热情,一谈起雪,都说冷。现在听到了等雪的传说,我沉默良久,世界上能让肉体感觉到的热,都是会消逝的。不消逝的热是不能用人的手来感觉的。不消逝的是等,是盼,江南是温湿之地,雪像梦一样容易消逝,就是这样的雪,在短暂的生命中还不放弃等待和盼望,雪真是世界上最热情的造物。
6于是我热切地盼望眼前的这场雪真能等到下一场雪。每天我都注视着屋顶上日渐消瘦的雪,每天都没有再下雪,雪病了,发黄、发黑,像枯萎下去的植物。它的伴还没来。雪渐渐地少下去,小下去,像一位乘船远去的朋友。到最后在最冷的朝北的瓦檐缝里,雪消失了,但是雪的伴还是没有来。这情景好像看着一个活人渐渐地死去,好像合上一本书,雪等雪的经历就这样变成传说,留在人们的口中。
7的确,并非所有的盼望都能如愿,但这场雪坚持了这么久才消融殆尽,它把等和盼留在上海的每个屋顶,就像它最初降临的样子。在整个冬季里,这份等待和盼望的热情都不会走。
8记得在大雪化尽的前夜,夜半我惊醒过来,因为我听到了暴雨一样的声音,这强烈、急骤的雨声只有炎热的夏季才会有,而且玻璃窗上真实无妄地溅满了夏季暴雨那样饱满的雨珠。我渐渐明白过来,这是在化雪。雪如此要强,就是融化也在夜晚无人时。雪没有等到雪,它是难过的,当它不得不孤单地离去时,它痛哭了,它最后的眼泪还是那样滚烫,像夏天的暴雨。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说“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
(1)这个传说好在哪里?
(2)作者为什么说“想不到”?
【小题2】作者详写在农村插队时遇到大雪的经历,意图是什么?
【小题3】在“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赋予雪哪些品质?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借“雪化”这一简单的自然景观,赋予雪以感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艺术形象。
B.文章在赞美“雪等雪”这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的同时,对上海人满为患、缺乏自然气息的现状也流露出了一些不满情绪。
C.从“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明白了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为什么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
D.“病了”“发黄”“发黑”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在等待伙伴时那种因焦灼而渐渐憔悴的形态。
E.文章结尾描绘了一幅“夜半雪化”图,大雪等雪未得而“痛哭”,让人顿生爱怜之情,同时对没来之雪感到气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推动“媒介生活”
马 凌
不久前,中国记协发布的201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指出,“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原来以新闻为核心的“媒体生活”,将全面进入以信息为导引的“媒介生活”。
有人读报、有人读屏,信息的载体虽然多样,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没有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手机不再是单向度传播的信息载体,而是“个人移动终端”“人机互动的交互界面”乃至“身体的延伸”。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媒介生活”,意味着手机等媒介开始进入人和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发挥中介作用。更进一步说,媒介之“介”,在于它允许多元主体的共存,在于它可以跨越旧有的藩篱,融合各种手段、激发人们生活与想象的诸多可能。
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势必将“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以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社会。比如依靠智能算法的信息精准推送技术,腾讯、阿里巴巴和今日头条三家互联网公司,都开展了“寻人”公益项目。从2012年底至2017年初,腾讯发布走失人口信息1444例,成功寻回437人;阿里巴巴协助公安部于2016年5月上线“团圆”系统,一年中发布失踪儿童信息1317条,帮助找回1274人;今日头条2016年2月启动“头条寻人”项目,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成功找到2500人,最快1分钟找到北京一位离家出走的女孩,找到的走失时间最长的一位已经离家57年。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在寻找失踪人口方面有望做得更好。百度宣布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达到99.7%的识别率,如果智能机器人通过海量数据库的深度学习,掌握了跨越年龄的人脸识别技术,比如根据一个失踪孩子3岁时的照片推算他成人后的样子,精准寻人无疑会更上层楼。而应用算法服务于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又一个例子,是诸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正在开发应用的网络辟谣功能。例如,今日头条于2016年底上线了辟谣功能,腾讯网在2017年上线较真事实查证平台,微信也在2017年6月推出辟谣助手小程序,用户可以主动搜索查证,阅读或分享过的文章一旦被鉴定为谣言,也能及时收到提醒。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推进后,这些新应用有望对互联网空间的清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节选自2017年8月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当今社会媒介技术革新从未止步,媒体边界不断消失,功能综合、多样的视听媒介接连出现,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比如,电脑控、手机控、游戏控等群体不断出现,人们每天被各种无用信息占据大量时间,网络中人的非理性冲动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薄等。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早就指出,大量的信息媒介是“时间的窃贼”,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甘愿让这个窃贼盗走时间。如很多人痴迷于各种娱乐信息,他们关注各种娱乐动态,搜索明星八卦,如饥似渴地期待娱乐头条,沉迷其中乐此不疲。在媒介生态越来越复杂、技术越来越精密的现代社会,信息沟通交流的便利不仅没有拉近人们的距离,反而使我们变得更孤独更隔离,更容易紧张和焦虑。因此,身处信息海洋之中,我们如何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有用的信息,避免被各种杂乱无用的信息占据宝贵的时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理性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各种变化,在信息海洋中获得主动权、选择权,使新媒体更好地为人服务。
(节选自2017年8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下列关于媒体生活、媒介生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生活以新闻为核心,而媒介生活则以信息为导引,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将全面取代前者而成为民众的新生活方式。
B.智能手机是“媒介生活”的代表,它允许多元主体共存,把“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
C.腾讯,阿里巴巴和今日头条三家互联网公司开展的“寻人”公益项目,借助了智能算法的信息精准推送技术。
D.视听媒介的功能综合而多样,满足了人们多方面需求,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小题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揭示媒介生活发展的趋势,并用实例证明了媒介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材料二则论证了媒介生活存在的一些弊端。
B.媒介生活的出现,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的一种必然。它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必然让人们生活的更加便捷。
C.从统计的数据来看,人工智能在寻找失踪人口方面已经给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还有潜力发展的更好。
D.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正在开发应用的网络辟谣功能,已经对互联网空间的晴朗化、信息筛选的高效化产生作用。
E. 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理性地看待新媒体带来的发展变化,不能让生命耗费在无边的信息海洋里。
【小题3】通读全文,面对新媒体生活,我们应该怎样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