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及地中海地区的金崇拜源远流长。六千年前埃及人就开始用天然金银合金做装饰品,五千年前两河流域男女贵族开始带金饰,四千五百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尔王朝时代出现了金链.黄金制品是西方古代文明的象征。最近,新疆伊犁的阿敦乔鲁遗址出土的约四千年前的包金耳环,进一步证实了金器由西向东传播的途径,东亚地区还没有发现同时期的黄金制品。夏商两代约一千年,中国境内出土黄金总共仅千克。二里头遗址和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和铜器,没有金器,表明金器还不是夏商王朝崇拜的重要对象。美国学者艾玛•邦克解答了中国黄金之谜,认为中原地区的黄金制品是商代开始通过周边民族传播而来的,战国时代才成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
中国文明是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东亚文明圈通过新疆等草原地带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有了间接沟通。小麦、绵羊、黄牛和冶金术等在中国的出现是青铜时代东西方接触的结果。草原的高牧文化也和东亚文明保持互动,这种沟通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形成。商代迎来驯化马牵引的轮辐式战车,周代又学会了骑马放牧和作战。游牧王国相继在欧亚草原涌现,欧亚大陆南北两大经济地带对抗加剧,经济形态的对立和互补也使游牧社会和农耕社会交流更为深入密切。
黄金作为草原地区储存财富的等价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自青铜时代以来中亚的部族首领或贵族形成了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来象征地位和权势的习俗。2000年,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乌尤克盆地发掘的阿尔赞2号坟冢,埋葬斯基泰贵族夫妇2人,出土金器5700多件,总重20公斤,绝对年代在公元前7世纪。马背民族崇拜太阳神,而能呈现太阳光芒的正是黄金。他们从阿尔泰山获取巨量黄金,打造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通于欧亚草原。草原丝绸之路又称“黄金之路”。
佩戴黄金饰品的习俗夏商之际从中亚草原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周代中亚草原游牧部落贵族的标志性特征黄金装饰的人身饰品、武器、马具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并在战国晚期融入中原造型艺术中。汉代输入中国的金银器主要有凸瓣纹银器与水波纹银器,这些都是西亚波斯流行的装饰手法。西方的金银器也传入中国,1988年甘肃靖远出土的希腊罗马风格银盘,周围为宙斯十二神,盘中间酒神巴卡斯持杖倚坐在雄狮背上,人物突出醒目。唐代是中国金银器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与当时吸收外来文化有密切关系,不仅有外国的输入品,还有中土仿制品。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窖藏,“胡汉交融”的风格明显,而鎏金浮雕乐人八棱银杯的西方艺术风格异常明确。
公元初年,古罗马著名人物老普里尼记载罗马帝国与东方贸易中支付了大量的黄金,丝绸与黄金等价。《管子》:“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先王……以珠玉为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在中国文化中比黄金和丝绸更贵重的是美玉,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崇拜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底色,金崇拜又增加了光彩。因此,中华文明成了复合文明。
(摘编自易华《金玉之路与欧亚世界体系之形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四千年前,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便与作为东亚文明圈核心的中国文明有了间接的联系。
B.中亚草原的部族首领或贵族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来象征地位和权势,这类习俗在夏商之际传入了中国。
C.马背民族斯基泰人从阿尔泰山获取巨量黄金,打造成各种精美的装饰品,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流通于欧亚大草原。
D.中国唐代的金银器发展迅速,不仅有外国的输入品,还有本土的仿制品,这与当时“胡汉交融”有着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阿敦乔鲁遗址曾经出土了大约四千年前的包金耳环,而东亚地区在同一时期并没有发现黄金制品。
B.东西方的接触使小麦、绵羊、黄牛和冶金术在青铜时代传入中国,而华夏文明是草原文化和东亚文明沟通互动的结果。
C.在古罗马帝国与东方的贸易中,与丝绸等价的黄金被大量用于支付;而在草原地区它却作为财富的等价物被大量储存。
D.《管子》记载:“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这说明黄金在两千年多前已经作为价值的尺度,具有了货币的性质和功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金制品经草原丝绸之路由西向东传入中国周边民族地区,战国时代成为财富与权威的象征,华夏金崇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B.随着游牧王国在欧亚草原涌现,欧亚大陆南北两大经济地带对抗加剧,这成了文明冲撞融合的契机,为文明远播扩展提供了动力。
C.李白《行路难》诗中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句子,可见在国传统文化中,黄金也曾获得与美玉同等的地位。
D.“丝绸西输”震动世界,“黄金东来”润物无声,将两者相结合能全面系统地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欧亚大陆文化的交流历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4 09:07: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湖北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武汉联合发布《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7)。报告显示,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从文化消费者市场角度看,2015年我国阅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方式。2016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14亿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72.4%,其中手机端用户占85.6%。文化生产市场正在大规模向网络迁徙。2015年,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图书的增长速度高达63.9%;国内网剧真正进入“超级元年”,网络自制剧呈爆发式增长,国内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网剧近20部;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调查显示微信阅读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电子阅读方式,超过一半的成年人选择用微信来吸收文化知识。
(摘编自雷宇、唐婉婷《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阅读》)
材料二

2008-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调查
(摘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701亿,较2015年的624亿同比增长12、30%,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势头。“纸质书阅读率的回暖,实际上跟近来国内倡导走进书店、阅读实体书的理念有一定关系。”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亦君指出,长久以来,一些读者对“数字阅读”以及“纸质书阅读”的认识可能有一点误区,“二者不是相对立的、冲突的。恰恰相反,根据我们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市纸质书人均阅读量是增长了的”。
数字阅读既有优势也有弊端,而传统的纸质书阅读一般都是深度阅读,其增加内涵、塑造良好价值观等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家也都能认识得到,“数字阅读与纸质书阅读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传统纸质图书和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仍将会并存。倡导阅读纸质书,绝不只是因为情怀。
(摘编自上官云《数字阅读率攀升的当下,纸质书回暖只是因为情怀吗?》)
材料四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北京市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书阅读率。《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其中纸质书为465本,高于电子书,51.6%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数据印证了纸质书阅读的逐渐回暖,这当然令人欣慰。事实上,尽管数字阅读势头迅猛,但现实中,喜欢“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圈中也常有人晒自己正在阅读的书。至于各地为推动全民阅读而举办的各种书市、读书会、朗诵活动等,更是成为常态景观。这也表明,阅读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裕,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价值的诉求。纸质书一直都在那里,阅读数据可能有波动,但它一直都很暖。
从接受的层面看,纸质阅读的“仪式感”无可替代。不仅书籍本身从装帧到排版、插图等都带给人愉悦感,而且阅读活动本身也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内在默契,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已经与书籍一样,成为公众不可或缺的精神体验。不要以为这样的体验无足轻重,也不要以为这可以被随意置换,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体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积淀于人的意识深处。
(摘编自胡印斌《纸质书一直都很“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二显示,2008年至2016年全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八年呈上升趋势,其中2012年至2013年上升幅度最大,2008年至2009年则几乎未上升。
B.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未来世界里,数字阅读将会逐渐取代纸质书阅读,其中微信阅读将会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C.数字阅读和纸质书阅读各有利弊,二者间会存有较量,读者也会择其一种或两种阅读;对纸质书阅读回暖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不可盲目乐观
D.纸质书阅读回暖会带来电子书阅读人数的上升,电子书阅读人数增加也会带来纸质书阅读人数的增加,这二者是共赢共损的关系。
E. 以上四则材料都用列举数据的方法来说明纸质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发展情况,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三呈现出了纸质书阅读回暖的现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概括“纸质书阅读呈现回暖现象”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愧”、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与不定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从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菜奥纳多·达·芬奇是发见真切的内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识。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中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悯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乔尔乔内(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同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人物眼睛描绘得毫无光彩,是达·芬奇的一项独创。
B.达·芬奇重视绘画的各个细节,包括人物的服饰和背景。
C.能表现出人物浮动的脸部轮廓,达·芬奇是前无古人的。
D.同样表现人物的微笑,波提切利的成就远不如达·芬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读晋代郭象的《<庄子>注》,我们就会发现郭象借着注释的形式从《庄子》中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唯其如此,郭象才取得了哲学家的资格。郭象常用“性”这一概念来讲祸福与命运的变化,这就将祸福与命运的根据,从外在力量转移到了个体之“性”的完满与否上。

在《逍遥游》中,大鹏是逍遥的象征,小鸟则是反面代表。它认为自己“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极致,何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原文歌颂大鹏、嘲笑小鸟的立场是鲜明的。但是郭象泯灭了大鹏与小鸟之间的区别,他说:“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就是说,万物无论大小高低,只要自足其性,就可以同样逍遥,同样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的关键在于“足于其性”,而“足”的标准则完全取决于自我内心的评定。

郭象还认为,逍遥与否还取决于是否有圣人来治理天下。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固然是一种逍遥,但这仅仅指向普通生命个体。而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则是更应期待的圣人的逍遥。

今人对郭象的解释则有很多批评。王叔珉说:“郭象之注庄子,乃郭象之庄子,非庄子之庄子也。”这是批评郭象《<庄子>注》以自我表现为主,而不能贴近《庄子》原意。王中江认为,在价值认同上,郭象与庄子相反。他指出:“郭象在《<庄子>注》中,把庄子‘重估一切价值’的方向,完全逆转为‘认同一切价值’的方向。如果说庄子的逻辑是‘一切现实都是非合理的’的话,那么,郭象的逻辑则是‘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这是极为惊人的反差。”不过,郭象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独占鳌头,大概恰恰在于其借《庄子》原文抒发己意的做法。他独特的理论,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开怀,或令人疑惑。都昭示了其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与魅力。

(取材于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材料二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见解,认为庄子思想中最高的人生理想是“逍遥”,也就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此一见解,大有商榷的余地。

现代学术界不大重视作为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的“游世”思想,却重视“逍遥”,因为后者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个令人产生敬意的话题。可实际上,“逍遥”与游世思想是不能分开的。认真追问“逍遥”是什么,就不能离开游世思想这个基础。

游世思想的关键,是一方面继承了隐者的传统,要寻求乱世中个人的出路;另一方面又激烈地认为世界是绝对黑暗的,个人不可能找到出路,由此否定隐者传统的温和乐观主义,把个人戏谑地扔进黑暗之中,认为以彻底的游戏姿态与黑暗周旋,才是个人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认真来说,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是一种人生出路,而是没有出路之后对“自我”的精神放逐。

“逍遥”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获得的一种愉快感。《逍遥游》神采飞扬的文学性描述就表达了这种愉快感。这种愉快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郭象的《<庄子>注》抓住前者,把无可无不可的平静,夸张为任何状态下都能安足的庸俗快乐主义;现代的庄子研究者比较注重后者,努力把与世隔绝的孤傲,解释成品味高尚的自由精神。但实际上这两种愉快都只是与自我放逐、冷漠、敌意混乱不可分的片段情绪,他们是不稳定的生命理想。也就是说,逍遥游与游世思想是一体的,不是一种人生出路,更不是一种可以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

(取材于颜世安《庄子评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郭象所谓“性”这一范畴的一项是
A.外在力量
B.翱翔蓬蒿之间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自我内心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象借《庄子》发展了一个哲学体系,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
B.郭象认为,大鹏并不比小鸟更高贵,小鸟也不必羡慕大鹏。
C.今人对于郭象的批评,在于认为他对庄子的解析与原意不符。
D.借助经典来抒发己意的做法虽可独占鳌头,却是不足取的。
【小题3】根据材料二,对“游世”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
B.难以令人产生敬意,却是理解逍遥游的基础。
C.是对隐者的传统中“温和乐观主义”的继承。
D.不是一种人生出路和可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
【小题4】根据以上二则材料,分条概括对“逍遥”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
  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国外其他研究团队也在致力于研究自己的鸟鸣识别算法,尤其是那些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该数据已经得到巴西一家鸟类鉴定组织的认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个相似的应用程序,命名为WeBIRD,是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的。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通过对鸟类的大小、颜色、位置等简单情况的了解,以利于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斯托博士认为,对鸟鸣识别应用技术进行探索的最终目标不仅仅用于识别鸟类,更是想要破译鸟类之间真正的“人际关系”,如果音频能够转换为物种计数,那么我们可以更方便地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德国动物声音档案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里奥说,类似牛津大学团队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对研究自然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摘编自李应编译《鸟鸣识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自然中,鸟儿的种类繁多,他们的鸣声各有特色,其中很多婉转动听的鸣叫声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
B.大自然中的鸟鸣看似是最简单的声音却极其复杂,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人们一般难以分辨,因此使鸟鸣识别极富有挑战性。
C.鸟鸣声与不同音频环境的噪声频率相近,因此造成算法的不确定,但这些学习算法还是可以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D.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要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一般是通过定期的徒步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到目前为止,关于鸟鸣识别算法,国外的研究团队也在努力研究,研究方向是能够识别不同鸟类物种的算法。
B.斯托和他的同事正在测试名为Warblr的应用程序,在非常理想的状态下,Warblr进行鸟类识别的准确度可以高达95%。
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团队针对本地鸟类而设计研发了一个命名为WeBIRD的应用程序,效果与Warblr应用程序相似。
D.美国康奈尔大学研发的Merlin应用程序需要采集鸟类的大小、颜色等简单情况,以此帮助人们对鸟类进行区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采用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的方法,明显比旅行统计方式更加适合鸟类追踪等方面的研究,前提是要有配套的鸟鸣识别算法。
B.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有许多鸟鸣识别研究团队在利用科技手段致力于研究鸟鸣识别算法,而且或多或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C.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些地域共收录了15种混杂了不同音频环境的鸟类鸣叫声,并将这个混合音频资料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牛津大学帕帕多普洛斯等人提出的鸟鸣识别算法,能够将音频转换为物种计数,方便监测鸟类种群的变化,得到了德国科学家马里奥的认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边界的消失与重建
高建平
①在当代艺术界,有一个很流行的,很具诱惑力的口号: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品!这真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仿佛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奇幻的新世界,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是艺术,所制作的一切也都是艺术。于是,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取消了。
②其实,正像人们在给艺术下定义时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边界的形成,本来就是一个历史过程。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代表着一种对人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特殊分类法。这是依据某种形而上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观念所作出的带有根本性的区分。
③不同时期对这种区分作了不同的论述。在欧洲,柏拉图依照一个宏大理论来对艺术与现实作区分,模仿不是再造,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只是外观相似。柏拉图的这种理论,尝试将艺术与工艺区分开来。艺术属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有着独立性。
④然而,到了当代社会,现成物、日用生活用品,都能成为艺术。艺术不再是特地制作出来的、独创的、成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物品,而是与生活中的物品“在外观上不可区分”。艺术原有的边界被一下子,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地彻底打破了。
⑤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阻挡,这也是时代的潮流。艺术走向大众,大众的趣味进入到艺术之中。美被大规模生产,整个世界被美化。美的全面胜利,带来的却是“艺术终结”的恐慌。
⑥马克思曾经作过一个区分:弥尔顿出于春蚕吐丝式的需要而创作《失乐园》,后来他得到了几英镑,他是非生产劳动者。如果一位作家为书商提供工厂式的劳动,他就是生产劳动者。这一区分很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与非艺术的不同,不在于所制作物品的形态,不在于它所产生的效果,而在于制作者的处境、意愿和姿态。
⑦艺术是在与工艺,与市场,与平庸的重复,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所珍视的,是个人的独创和这种独创的春蚕吐丝式的流露,只要这样的东西还存在,还受尊重,艺术就存在。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精神,它的发挥,就成了真正的艺术因素,它的边界,正是艺术的边界,不管存在于什么媒介之中,也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同样一种物品,如果从独创性的角度来看,它是艺术品,如果从盈利的角度看,它就是商品。这样一种差别,使得艺术的边界扩大了,也缩小了,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也使成为艺术家难上加难。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