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不同的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小题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不仅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而且是为了一展胸襟。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为了某个节日也会登高、观景、旅游,但缺失了古人登高时的胸襟、怀抱、远志和精神。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缘故。
D.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2 05:0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一碗的山风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去。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伴着两声狗吠,一个6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听。”

“哦,是的。那你坐这吧。”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他问:“你爹娘呢?”

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女孩说这话的时侯,眼里充满了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家里有大黄陪我啊。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女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买来的。”

他把书翻了翻。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或者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一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女孩顿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他爱笑。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里。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老师就是好老师。”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一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如果一碗一碗的山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女孩眼里亮着光,“爹还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回来了。”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一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了力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小题2】小说以“一碗一碗的山风”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笛卡尔:你怀疑过这个世界吗?
陈 翔
于规则而言,人类世界有制定者、执行者、挑战者。第三类人,或许叫哲学家。哲学始于怀疑。笛卡尔并非第一个怀疑世界者,却是将怀疑形成确定理论的哲学家。
笛卡尔出生在法国中部。他的母亲在他一岁时就病逝了。他也很虚弱,幸亏一位好心的护士坚持对他悉心照料,才得以“重生”。笛卡尔终生不忘她的救命之恩,逝世前还记挂着,“要给她足够的钱,过一生幸福的生活”。
笛卡尔四岁的时候,整个欧洲矛盾重重、动荡不安。但这却没有影响到童年的笛卡尔,因为身体赢弱,父亲对儿时的他只有两个要求:睡眠足,营养好。所以他早上总是很晚才起床,因此从小养成喜欢簧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笛卡尔探索道路的第一步就是怀疑。他将自己固有的成见全部抛开,用演绎推理的方式思索着存在,思索着怀疑。他认为:世界上唯一无须怀疑的事情就是“我在怀疑”本身,我越是怀疑,“我在怀疑”这件事情就越可靠。而怀疑本身是一种思想活动,我在怀疑,说明我在思考。“我思故我在”,这句著名的话成了笛卡尔思想的一张名片。
笛卡儿对数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对几何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痴迷政几里得的几何学。他开创了以代数的方式表达几何的先例,于是,就有了我们后来所见的解析几何。他还创造出了坐标系,发现凸多面体边、定点、面之间的关系。就连很多数学符号,比如用x、y表示未知数等,都是他的首创。除此之外,光的折射定律的论证、运动相对性的发展、动量守恒定律的原始形式等我们现在极为熟悉的科学原理,都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
笛卡尔在专业领域的突破和思想魅力,影响了梅森、迈多治、赍马、罗伯瓦等很多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们每周聚会,讨论数学、物理问题。这种自发性的组织,后来演变成了法国科学院。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邀请笛卡尔去瑞典讲学。瑞典天气寒冷,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意志坚强地坚持着。可惜赢弱的他不多久就生了病,于瑞典逝世。
为了纪念他,法国政府将他出生的小镇改名为笛卡尔镇,巴黎第五大学又名为笛卡尔大学。他的存在让人们意识到,当我们开始怀疑的时候,才成为了真正的人,否则,只是思想上的奴隶。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勒内·笛卡尔(1596-1650),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百度百科”)
②1612年,他感觉巴黎的社会生活烦腻,退避到郊区一个隐僻处所,在那里研究几何学。然而朋友们刺探出他的踪迹,他为了确保更充分的安静,便在荷兰军队里入了伍。 (罗素《西方哲学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年的笛卡尔因为每天早上总是很晚才起床,所以能够养成安安静静、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B.怀疑是一种思想活动,“我”在怀疑即“我”在思考,由此可归纳推理出“我”存在的价值。
C.笛卡尔创造了以代数方式表达几何的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解析几何”这门新学科。
D.笛卡尔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的论证、运动相对性的发展、动量守恒定律的原始形式等原理。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及特色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哲学始于怀疑,而怀疑成于笛卡尔,笛卡尔不是首个开始怀疑世界的人,却是首个将怀疑形成确定理论的哲学家。
B.幸亏一位护士悉心照料,笛卡尔才能活下来;父亲要求较为宽松,而他却活出很多人所没有的高质量的生命。
C.笛卡尔拥有宝贵的怀疑精神,他抛开成见,深入思考,获得了真理性的发现,“我思故我在”是他的思想的标志。
D.笛卡尔以其多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成为欧洲17世纪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E. 本文以设问为题,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举例并引用,表现传主知恩图报、善于思考、乐于创新、献身事业的情怀。
【小题3】在众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笛卡尔对待朋友的态度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柳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凡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奢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在选任程序上,言官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章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条。
对言官嫁余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言官自身要求严格之外,对言官也要进行有效保护,不因言获罪是重要的原则。明代在制度上继承了宋代不杀读书人的传统,言雷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尽管明代有言官因言得祸的时候,比如王阳明就是因为上疏申救言官而遭貶谪,但总体上,言官有人身安全的保障。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雒于仁曾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赴后继地弹劾严离,即便遭到严离假借皇权进行延杖、除名、贬谪、下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离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时,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节选自《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方面,传统中国将道德作为核心要求,而西方则置道德于个人层面,不要求官员充当道德的表率。
B.传统中国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重视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西方政治的着重点在法制,强调“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C.传统中国的官员是道德型官员,以清正廉明为考核依据;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贯彻执行为考核依据。
D.传统中国对官员的要求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个人层面的道德、德行等等会影响官员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明朝的监察御史、给事中并不隶属于六部和地方政府,从体制上避免了对言官的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B.明朝选拔言官非常慎重,除了对人选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还对其政治道德、教育背景、仕途经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C.明朝制度规定,为保证言官发挥职能,父兄在京任三品大臣的,不得担任言官;出身胥吏、曾犯奸贪的,均不得担任言官。
D.明朝言官选任程序严格复杂,不但要进行民意调查,还要通过时务策问或章疏测试、人物品议等方式对人选进行考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极其重视官员道德的政治功能,所以对官员的监督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维度,言官须从道德角度监督官员。
B.明朝言官虽官阶等级不高但权力很大,直接向皇帝负责,比如巡按御史可对部分小事情即刻决断,具有很高公信力。
C.明代的吏治制度化的效果很明显,涌现了一批如海瑞一样的言官抬棺死谏,因而明代的吏治比其它王朝更为清明。
D.明朝言官总体上具有人身安全保障,这是他们能尽职尽责,积极发挥对皇帝、阁臣和地方政治的监督作用的重要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弹一星”郭永怀
胡晓青
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为中国上世纪六七 十年代在核事业尖端技术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
郭永怀 1909 年 4 月 4 日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1933 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后来在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 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因故不能成行。翌年 9 月到加拿大多伦 多大学留学,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中最难的课 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研究方向。1941 年 5 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 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 指导下工作。从此,郭永怀开始了最艰苦的研究工作,通过四年多的辛勤劳动,郭永怀重于 在跨声速流动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1945 年,他以坚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动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钱学森评价道:“郭做博士论文,找了一个谁也不想沾边的题目,但他孜孜不倦地干,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
1946 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9 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这一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怀很快就闻名世界。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行速度并不理想。而解决“声障”问题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这一概念还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渴望用平生所学为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 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个机会。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 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 1956 年 11 月回到阔别 16 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 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
1960 年 7 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 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怀担任九院的副院长。当 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 理论探索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不到半百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而他工 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1963 年,迁往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 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都会增加身 体的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但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周恩来叮嘱郭 永怀等科学家尽量不要乘飞机,郭永怀为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1968 年 12 月初,他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12 月 5 日凌晨,飞临北京机场,距地面约 400 米时,突然失去平衡,偏离跑道,扎向 1 公里外的苞米地,腾起一团火球!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们分开时,一叠纸,从两人紧贴的胸部掉了下来——是那份无比珍贵的热核导弹 试验数据!焦黑难辨的尸体,完好无损的手稿……面对这种情形,所有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
而此时,他的妻子李佩却被诬陷为“美国特务”,正在接受所谓的政治审查。那天,她 没有流泪,只是凝望着窗外,长久地,一言不发。
在郭永怀牺牲后第 22 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接着,在他牺牲不到两 年的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为了表彰郭永怀的功绩,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务部于 1968 年 12 月 25 日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1999 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郭永怀,永怀赤诚;后来者,永怀感佩。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很少提起郭永怀。“两弹一星”奖章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他的遗物,也悉数捐给 了力学所。她只是固执地守着 60 年不变的家,哪儿也不去。有个学生这样回忆:“多少年过 去了我才明白,李佩老师所从事的、竭尽身心的教育工作,其实是郭先生事业的延续,郭、 李实际是一个人。”
(摘自段雨《做个铺路人》)
②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相继提出了一些主张,见解独到,后来的实践一 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第一颗装 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摘自《中国现代科学家(六)》纪念邮票发行资料)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郭永怀选择了鲜有人涉足的“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通过四年的努力,攻克了科学难题,获得博士学位。
B.郭永怀探索开创出了奇异摄动理论,在此基础上,于钱学森一起拼搏努力,首次提出的“上临界马赫数”概念,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C.本文画线的语句,在细节描写中还有对比的笔法,展现了郭永怀于警卫员在生命危急关头,竭尽全力保护核导弹试验数据的光辉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D.郭永怀牺牲后,妻子李佩无比坚强,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着丈夫的事业。几十年来,固守着他们的家。从这个角度上说,两个人始终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开过。
【小题2】本文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后来者,永怀感佩”,作为“后来者”,我们对郭永怀的哪些精神应“永怀感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①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具备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注①“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宽慰苦闷的自己。
D.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曾一度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E. 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孜孜以求臻于完善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小题2】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小题3】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