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 《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神迹般的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悍然采用了一种极端而蛮横的方式:把所有诗歌都写出来,也即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这样就穷尽了过去、未来的一切诗歌———那些超越李白的诗自然也包括在内。然而,这场“终极吟诗”完成后,当事人却发出了沮丧的喟叹: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将那些超越李白的诗篇从中挑选出来。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
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 的报道引发众人关注。可想而知,“清华附小”、“小学生”、“大数据”等要素的组合,足以引发人们的好奇和艳羡,获得广泛关注也就不足为奇。师生家长的全情投入,十分令人感佩,毕竟,认认真真地共同做好一件事情,已很不容易。然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 第二,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这一教育行为是否合适? 换言之,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先看第一个问题,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正如刘慈欣 《诗云》 里举的例子,唯有从整体来看,一个美女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剔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 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与诗词的审美相违。
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止步于搜罗求全,传统集部之学是一门“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学问,其要义在于“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选”的功夫需要在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中获得。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通过对“归来”一词的统计,的确能够指向苏轼被贬这一事实,但却可能因此错过全篇没有“归”字,例如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深刻的“无归”感;同样,通过大数据固然不难得出苏轼的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 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
由此也引出第二个问题,小学生使用大数据会不会为时尚早?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 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诗可以兴”,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将诗教作为成人教育的开端。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
传统诗教所包含的情感教育,应当在中小学阶段得到提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对知识理性和思想品德的强调相当充分,而在感性启发方面则似有不足。就笔者在高校开展诗词教育的经验来看,不少大一新生在古典诗词面前或多或少地丧失了“感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急于展开的研究若非难令人信服,便是冷冰冰地欠缺生命的厚度。语言文字的隔阂固然是导致“感动”能力衰退的一个因素,情感上的疏离却更为关键。伟大的诗人往往哀乐过于常人,诗词又是对人类个体感思与共通情怀的高度凝练。想要获得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首先应该让自己能够“被感动”,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深切体会诗词的精妙所在与诗人的魅力所在。从古典诗词中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感性认识,与诗词内外岁岁枯荣的自然生命发生共鸣,当从娃娃抓起。
小说《诗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和细腻敏感的地球诗人最终达成了和解:诗人表达了对伟大的技术文明的由衷赞叹,天外来客则承认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不可通约性”。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技术方法与古典诗词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存在根本差异———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 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小题1】第一段中所揭示的诗词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3】第五段以“归来”一词的统计为例,如何证明作者提出“对诗词的席上研究.......其要义在于选”的观点?
【小题4】对全文结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26 10:5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很多和美食有关的品牌都会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们在了解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了解自己的产品。今年年初,麦当劳面向中国市场推出粥王系列,粥作为中国人最钟爱的传统美食之一,在国人心中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而作为西式快餐品牌,中式料理一直以来并不是麦当劳关注的重点,不过,这次麦当劳准备在这碗粥上大施拳脚了,他们联合深圳卫视拍摄了一系列“麦当劳版舌尖上的中国”――《粥游记》。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地道,麦当劳特意派人探访民间的中华美食高手,与三位“粥龄”超过20年的粥王进行深度合作。《粥游记》系列可以说是一次本土化营销的创新。在我们印象中麦当劳一直是“快餐”品牌,此次主题“匠心”看上去和麦当劳的品牌形象略有差异,正是这样一种传统观念与现代思维的碰撞,让人们感受麦当劳的用心,提升了人们对其品牌的信任度与好感度。

(摘编自《麦当劳拍摄了一部“麦当劳版舌尖上的中国”》2018年2月

材料二:

(摘自《2018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市场现状及行业未来发展情况预测》)

材料三:

新餐饮在外卖行业的号角声中阔步而来。在激烈的价格补贴大战后,中国的外卖平台形成饿了么和美团的两极割据之势,而吃外卖的新消费习惯也开始自一二线城市向三四五线城市延伸。新市场形式的迅速崛起,对餐饮商家提出了更大挑战,这种挑战的力度,绝不仅仅是把店铺从线下搬到线上这样简单。即使是在传统餐饮市场,变革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从最初仅仅是卖食物到开始注重一家店的运营,从一家店到经营一个品牌,这是餐饮行业的发展大势,而外卖的诞生更加速了这个过程。据最新数据统计,在外卖领域,前10%的品牌商家拿走了41%的订单,而前20%则拿走了61%。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品牌来看,构筑品牌力才能最终赢者通吃。

品牌化的必然性和市场对品质化的需求,使得餐企的外卖之路,必将从初期的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运营。对品质的精细追求,一直要落点到产品细节的琢磨、品牌包裝的层面,而对品牌的打造也将从简单的视觉层面,变成一整套标准的系统操作。相比线下餐饮,外卖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各个环节可以很方便地全盘数据化,因此,外卖绝不仅仅是堂食的朴充,而是餐饮业新商业模式的有机组成。对于长期深耕线下、缺乏互联网运维思路的传统餐饮品牌来说,想做外卖不难,想做好外卖,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生成的能力。

(摘编自《新餐饮的深水竞争大幕拉开》2018年11月)

材料四:

今年8月,重庆市一家大型餐饮店人声鼎沸,食客聚在电子显示屏前边看边讨论。显示屏上半部,餐馆后厨动态一览无余;下半部,各种食材的进货时间、保质期、供货商等明细一目了然,供食客随时点击察看。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鄂尔多斯牧区正举办一场盛大的婚礼。餐饮经营户将流动餐饮车展开,厨师们在车内厨房里的一举一动同步显示在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监控系统上。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和《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都提出要大力倡导餐饮服务单位实施“明厨亮灶”,这标志着自2014年开展的“明厨亮灶”工程获得全面推广。

互联网也并非法外之地。针对媒体曝光的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国家总局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开展区域性网络订餐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第三方平台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肃查处网络订餐违法违规行为。浙江、福建开展食品安全“净网”行动,严厉打击网络食品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北京查处了一批网络订餐无证经营行为,6。6万家餐饮店铺在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三大订餐平台许可证公示率达98%。

(摘编自《打造餐饮安全管理的“中国模式”》2017年9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年以来,我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2014年后增速下降。
B.2018年我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达到2430亿元,其中35%来自午餐消费。
C.虽然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庞大,但半数以上网民早晚餐还是偏爱堂食或自己煮饭。
D.从下午茶、宵夜等非正餐外卖业务量看,中国网民的传统就餐习惯正在发生改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麦当劳一直以来并不关注中式料理,为了营销自己的品牌,2018年开始联合深圳卫视拍摄了《粥游记》。
B.外卖行业催生了新的餐饮市场形式,促使店铺从线下转到线上,并加速了传统餐饮业的品牌化进程。
C.最新数据表明,如果商家在外卖领域不能成功构筑起自己的互联网品牌,就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D.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根源在第三方平台,只要平台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就能杜绝网络食品安全问题。
【小题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新市场形式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餐饮商家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一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杜甫。

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他从老家出发,直奔长安,折腾一番后,又从长安走向四川。不久,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又一次作生命的漂泊。于是,出长江,漂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他风一程,雨一程,走在木叶凋零的季节里,心情一定是沉郁的。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

④那年,先生摇着木筏子来到了岳阳码头,把舵绳往岸边的树上一系,晃着枯叶般的身子向岳阳楼的方向走。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阴云低沉,压得一湖秋水喘不过气来,这气氛,一如他老迈的气息。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然而,这时的岳阳楼黯淡得不见几丝光彩,尤其远处的君山、近处的湖水似乎显得有气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的人,向他投来无精打采的神色。他太累了。只好,一步一步地朝上爬,费了老大的劲,终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楼台。斜风细雨中, 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

⑤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安史之乱”以来,他从长安一路走来,沿途躺着太多的饿殍,那景象,让人一望伤目。战争的惨烈,黎民百姓的苦处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出。泪水,迷蒙了他的双眼,也打湿了满腔的愁绪和那个寂寥的黄昏,连空中的鸥鸟也好像在为他哭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随手一抓,能从文字里抓出一把人世的苍凉,还有浓得发黑的哀愁。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有着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渺茫,渗透着尖厉的生命大痛和锥心刺骨的生命体验。

⑥现在,我面临的气氛静得仿佛将许多事物化为了空无。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行进,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亭子甚而整个洞庭湖太小了,装不下他的灵魂。杜甫与李白完全不同,他们的精神视角的走向,一个朝上,一个向下。杜甫的眼睛和诗笔一直向着底层小百姓,在用灵魂与他们对话。

⑦亭子里有块石碑,刻着先生的诗《登岳阳楼》。我想,肯定不少人读过,但未必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大痛。

⑧先生走了,纪念他的亭子还在,并朝着他老家河南巩县的方向。年年岁岁,只有风在丈量着两者之间的距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点明引发作者展开联想抒写情感的对象,总领下文。“靠近”与下文作者“走得很慢很慢”相呼应,突出作者登临的喜悦心情。
B.“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这句话形象地绘了晚年杜甫的苍老形象,而这苍老透露出杜甫饱尝了世间的战乱之苦、漂泊之苦、思念之苦。
C.文章第⑥段中“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装不下他的灵魂”,形象地突显了杜甫的伟大和所承受的苦痛之重。
D.文章描写怀甫亭及其周围寂静的景物,在不断变换的景物中浮现杜甫的人生历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化意蕴。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小题3】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将“怀甫亭”称为“杜甫的亭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综艺节目应在健康娱乐中实现文化升级
①2015年,中国的电视行业进入激变的大格局中。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里,电视综艺节目以其不断丰富的类型和元素,以及激增的节目数量成为国内电视星图中亮眼的星群。从发展的趋势看,综艺节目如今已不再只突出娱乐性,开始有意识地加入文化元素,在娱乐中实现文化升级,这是近些年综艺节目的新气象。
②以现象级的《奔跑吧兄弟》为例,该节目凭借清新自然、轻松搞笑的节目气氛,举重若轻的叙事节奏和对观众情绪的把握,自开播以来,就成了年轻人中最受欢迎的综艺真人秀节目之一,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除了奔跑、撕名牌、趣味游戏等紧张刺激的环节,该节目越发重视对历史情境的重现和文化韵味的营造,使得除年轻人之外的受众群体也能从中获得观看的愉悦感。
③比如第三季首期洛阳站,节目在清新、轻松的基础上融入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把洛阳有代表性的白马寺、明堂和丽景门等历史古迹,通过镜头语言和游戏环节巧妙地呈现在节目中。第二期“劳动特辑”中,嘉宾选手身穿深蓝色的确良工作服,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为了实现“赢得火车票去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的目标,展开激烈的“劳动竞赛”。甚至,包括最后获胜队员的奖品也是独具历史年代气息的拖拉机模型、热水瓶、搪瓷缸子。相信很多与笔者年龄相仿的60后、70后观众,在看到这些细节时都深有感触,自然而然加深了参与感。
④曾有一段时间,综艺节目在争夺眼球上不遗余力,有些沦为了过度娱乐导致节目庸俗化。最近这个趋势却又有些逆转,综艺节目开始重视起社会效益,在追求节目品质和文化意蕴上不断挖掘潜力,形成差异化的品牌效应。
⑤今年开播的四川卫视综艺节目《咱们穿越吧》,作为一档历史体验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并未停留在“秀”的阶段,而是请专家学者还原历史情境,让观众在时空穿越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
⑥所谓有意思的游戏,有意义的娱乐,一方面是将历史知识、旅游景观等知识信息有机植入到轻松欢乐的游戏中,另一方面便是在不影响叙事节奏的前提下,把知识点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强化凸显。在这一点上,《奔跑吧兄弟》《咱们穿越吧》很好地诠释了综艺节目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升华。
⑦年轻化的受众群,轻松愉快的节目氛围与充满文化味的节目内涵,使得《奔跑吧兄弟》这一类真人秀节目,呈现出新的综艺色彩。本就具有丰富的类型和元素,突出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在综艺真人秀激战的节目大时代中,可以说,“轻”是综艺节目的共同特征。但在轻松中保持健康的品位,在健康中植入历史人文的元素,可以说是这类综艺节目体现出的一种自觉意识。快乐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应有之义。而植入历史人文元素、健康的快乐,则是综艺节目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一种文化升级。
(2015-12-21 光明网 有改动)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七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奔跑吧兄弟》第三季洛阳站节目,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的文化升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要阐释“文化升级”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来论述语言的民族性。语言既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同时又是这个民族中每个成员的自我创造。从个体的角度看,精神气质相同、生活经验相同的群体中每一个人对事物都会有具有个性的理解和反应,语言中也就充满了反映心灵深处奥秘的个性化表述。语言的运用不仅始终以个人为出发点,而且始终为了个人自身的目的。由于语言对精神的阐释和提炼,它甚至扩大了个性的差异。我们可以说语言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正是为不同的个性服务的。语言在民族内部划分为无数个性化表达的同时,又在这无数个人语言中保持着统一性。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风格,但一个民族的语言在和其他民族语言相比较时却会显示出明显的统一性来。所以,一方面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只有通过个体才能进行,另一方面,创造语言的个体只有在他人的理解中才能进行创造。不论人们怎样关注语言中的个性表现,语言始终是富有民族共性的精神表现。洪堡特认为,要真正认识语言的本质,必须从纷繁多样的个性要素上升到民族性的高度。不了解一种语言的民族性,也就无法认识各种个性化语言要素的真实特质,更无法认识这些个性化要素间的联系。因为,“属于同一个民族的所有个人保持着民族同形性,这种民族同形性把每一具体的认识倾向与其他民族的类似的认识倾向区别了开来。从这样的民族同形性之中,从每一语言所特有的内在动力之中,便形成了语言的个性”。语言事实也证明,“有些精神创造绝非源自个人,再由个人传递给其他的人,而是导源于所有个人同时进行的自主的活动”。总之,“语言无时无刻不具备民族的形式,民族才是语言真正的和直接的创造者”。
洪堡特又认为,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创造,绝不是被动的。因为语言并非由人的本性在不经意中创造出来,而是扎根在人的本性中自主地、独立地生成的。一个民族的“智力特性”与该民族的语言可以说是相互塑造,互为因果。语言的运用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民族文化中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语言中语音、语法、语汇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二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沿着共同的路径。为什么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如此紧密呢?在洪堡特看来,这是由于二者都是从同一个源泉产生的,而这个共同的源泉目前人类的认识尚不可及。正是由于这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共源性,所以,“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以致我们既可以从民族精神中推导出民族语言,又可以从民族语言中推导出民族精神。
(节选自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既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又能反映该民族成员的个体特性。
B.语言可以阐释和提炼个体的精神,因而能够反映甚至放大个性的差异。
C.个性化的语言首先反映个体对事物的理解,其次表现群体的精神气质。
D.优秀作家语言的民族性于民族共同生活经历和精神气质的熏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言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个体语言诸如词汇、句式的个性化,更表现为语言表达的精神和思想的个性化。
B.在一个优秀作家的语言中,作家的个性特征是表象,作家所属的民族的文化特征才是本质。
C.语言的创造性活动是该语言个体和理解语言的他人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该创造活动体现了语言的民族性。
D.无论多么具有共性的语言,其运用的出发点及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表述个人自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中个体的性格越是丰富多样,其语言的民族特性也就越具有丰富的特点和多样的风格。
B.深透地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共性,将有利于研究这个民族的优秀作家的语言个性。
C.民族的文化依赖民族的语言发展和传播,同时这个民族的语言深受这个民族文化的影响。
D.民族的语言和精神有共同的源泉,但这个源泉还有待人们更深入地研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画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象形与写意的相辅相成,这种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生成了中国绘画的本质哲学观,并由此生发出中国画丰富多样的独特表现方法;二是兴成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适情达意的审美价值论的辩证统一。

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虽然文人画重写意简笔,但仍有写实工笔的意蕴存在于中国画的形式和精神之中,否则,中国画会完全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写实手法,而西方之古典写实方法在中土也会水土不服。无论是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教学与创作体系,还是周昌谷、方增先等人的新浙派人物画,都较为成功地将西方写实因素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推动中国画的现当代革新和发展。如果中国画本身没有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这种结合就没有基础,这种革新也就不会成功。

中国美学精神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先秦至汉魏美学,将诗歌、音乐和书法都看成是心灵意志和情感的表达。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虽然主形和重形,但是我国的心志论和情感论美学精神,对于绘画仍有影响,这种影响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观照”,以及南朝宗炳的“畅神”和谢赫的“气韵生动”等观念中。顾恺之、宗炳、谢赫都是著名画家,他们在强调写形、象形的同时,还注意到写形状物的精神表达,即更高的精神与心志内容的要求,就是要以形“写神”“传神”,还要“畅神”,借以达到最高的美学标准“气韵生动”。

对“意”的表达也是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苏轼进一步发展了士夫画观即文人画观,强调以画达意,以诗适情。而到元代倪瓒,更鲜明地提出“聊以写胸中逸气”。此外在创作中,唐代王维提出水墨最为上,五代董源、巨然,到宋代文同、苏轼、米芾,再到元四家、吴门四家、清四王,水墨写意,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主流画科和主要表现方法,那么写意自然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中国画家和理论家是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由于中国文人画的写意表情特点,所以在20世纪初,当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引入到中国时,林风眠等人开辟中西结合的另一道路,即将中国写意笔墨同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相结合,创造现代形态的新的中国画。中国画的本性中所具有的象物写形及水墨写意的双面特征,既辩证地解决了创作中的主客体精神哲学问题,同时也为中国画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使中国画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以至20世纪初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之中,既能够吸纳西方古典写实和素描的表现方法,创造新的水墨人物画,又能够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抽象以及立体主义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

(节选自陈池瑜《中国画的本质:写形兼写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会拒绝西式素描、明暗造型等手法是因为中国文人画看重写意简笔,强调以画达意。
B.中国画工笔写实的历史传统和白描、色彩晕染等方法为新浙派人物画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C.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到汉魏六朝,虽然出现了心志论和情感论等观念,但整体还是强调写形、象形的。
D.在理论上,苏轼等人强调文人画观;在创作上,王维等人强调水墨为上。水墨写意成为主要表现方法,写意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提出中国画的本质特质主要有两点;其中本文着重于论述第一点,即象形与写意的相辅相成。
B.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方式证明了中国画具有写形、象形之历史传统又有言志表情的传统。
C.文章按历史发展的顺序论述了水墨写意是如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本质特质。
D.文章立足于中国画的写意特征,以林风眠等人创作新派国画的例子,论证了中国画的包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强调兴成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适情达意的审美价值论的辩证统一,所以对中国画而言,最重要的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发挥伦理作用。
B.汉魏六朝绘画美学追求的最高的美学标准是“气韵生动”,因此“畅神”比“写神”“传神”更重要。
C.正是因为中国画家和理论家辩证把握了主体与客体二者的关系,因此中国画既强调写形,也强调传神;既强调写实,也强调表意。
D.得益于中国画的包容性,中国画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语言特征,创造新的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