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纠结”,你为什么这样红

一段时间以来,“纠结”不仅红遍网络,而且还频频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上,成为体现当下社会动态、文化现象的一大热词。

那么,“纠结”这个词为什么这么红呢?“纠结”很有画面感,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纠”意为缠绕,“结”则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势,所以,“纠结”常被用以指人的复杂处境或内心思绪的纷乱状态。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她说的话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部电视剧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奇妙的是,“纠结”在使用上虽然充满模糊性,但在表意上却恰恰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这个词都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般认为,纠结是新生代网民们制造的网络新词,来自日本的一部动画片,片中有个角色大呼“纠结啊!”之后,“纠结”便在网络上走红。在这个高收视率的动画片的影响之下,年轻的网民们开始了“纠结”的生活。事实上,“纠结”这个词古代就有,如李白的《古意》一诗:“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今天“纠结”的爆红,实际是这一古老词语千年之后生命力的再次勃发。

如今,“纠结”一词横空出世并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内心的焦虑和迷茫。“纠结”很能说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处于纷繁的现代社会,面临着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让人纠结的事情扎堆似的向人们砸过来。于是,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爆红与流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实,人生一世,困难挫折不可避免;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面对困难与挑战,多一份豁达与乐观,多一点智慧和勇气,以一种阳光心态积极应对才是上上之策。

(摘自“光明网”)

【小题1】“‘纠结’,你为什么这样红”?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A.
【小题2】“纠结”一词在生活中的运用更为灵活,请结合材料分析其“灵活”的表现
A.
【小题3】人生在世,难免“纠结”,该如何应对让人“纠结”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9:4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第28道生死轮回
雪绒花
那天下午,29岁的农贩吉田茂正在外地洽谈一笔蔬菜种子生意,猛然间感到大地剧烈颤抖起来,接着便从广播中听到了自己老家所在地宫城县发生地震的消息。他立即向朋友借了一辆摩托车,心急如焚地往回赶。
在进入宫城县管辖的地界后,吉田茂见到山石塌落,道路变形,不得不将摩托车临时寄存,而后徒步前进。随着一步步深入震区,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难走。
就在吉田茂翻越一道山梁时,触目惊心的一幕出现在他眼前:只见屋倒墙塌,瓦砾遍地。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个完全毁于地震的村庄。吉田茂心情沉重地走向村庄,忽然听见离他最近的一堆瓦砾中传出呼救声。他的心猛然颤动了一下,是停下来救别人还是视而不见继续赶路回家救自己的妻儿?短短的几秒钟犹豫后,他停下来毅然投入到救人的行动中。
吉田茂找到了一把被砸断的半截铁做,循着声音用力挖掘,在暮色四合时终于把国在里面的一位中年妇女救了出来,万幸的是中年妇女只是脸上受了些皮肉伤。就在吉田茂要离开时,中年妇女说自己的丈夫在岩手县一家饲料厂做工,儿子也在那里上中学,不知道他们此时是否遭遇不测,她请求借用吉田茂的手机给他们分别打电话。吉田茂拿出手机时,发现通讯早已中断,中年妇女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吉田茂见状就把手机交到她的手里说:“要不这样吧,我把手机留给你,等通讯恢复后,你再给亲人们打电话。”
中年妇女摇摇头:“不,你的亲人也生死未卜,你也需要它啊!”“我加快速度估计在后半夜会回到县城见到妻儿的,”吉田茂说着,迅速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和笔,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最后对中年妇女说:“如果电话能打通,拜托你给我妻子打个电话,说我一切平安,正在回家的路上去搭救她和儿子。”
吉田茂一路走,一路救人。当有近40条鲜活的生命在他参与救助下获得重生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三夜,他也终于回到了县城自己的家。
古田茂站在马路边,悲痛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已不复存在,自己家的种子店更是墙倒屋塌、满目疮痍。他循着裂缝一遍遍呼嗅着妻儿名字,直到嗓子完全干哑,就在吉田茂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时,一位路过的邻居遇见了他,带给他一个天大的惊喜:他的妻儿只是受了轻伤,正在城北临时医护点接受治疗。吉田茂听了不禁大喜过望,立即赶了过去,果然见到了正在挂着点滴的妻子,而安然无恙的儿子就坐在一旁守着妈妈。
吉田茂来到妻子身边,渐愧地说:“实在抱歉,这么晚我才回来……”妻子微笑着打断他的话:“不,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吉田茂听了一愣,不解地问为什么,妻子掏出手机和一张写满电话号码的纸时,吉田茂更加惊诧,因为那正是自己的手机。这时,妻子才缓缓讲起了事情经过。
原来,吉田茂救起的第一位中年妇女去岩手县寻找丈夫和儿子,结果在路上救了一个司机,把手机和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留给了司机,司机又救了一个中学生,同样把手机和纸留给了中学生,中学生又去救别的人……就这样,直到纸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电话号码时,它随那部手机一起传到了第27位获救者手中,而这位获救者就是吉田茂的邻居,这位邻居在救出了吉田茂的妻儿后,毫不犹豫地把手机和纸留给了这对母子。吉田茂的妻子一眼看到纸上的第一个号码居然是自己家的,而且手机也是丈夫的,才知道丈夫不仅平安活着,而且正在积极救护着他人的生命……
吉田茂听完,不禁潸然泪下,他庆幸多亏自己当初教出了那位中年妇女,从而开始了一场互救互助的爱心接力。他知道,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爱心就像一支燃烧的火炬,在给他人带来光明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的人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被吉田茂救出的中年妇女在吉田茂给她手机时故意半推半就,说明她自私、有心计。
B.本来当天夜里就能到家,吉田茂却走了三天三夜,主要是因为地震使道路变形难走。
C.吉田茂回到家呼唤妻儿不应、绝望地瘫坐在废墟上的情节,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D.妻子说出“是你救了我们母子的命”这句话,是因为她知道是丈夫安排人来救她的。
【小题2】小说中的吉田茂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手机和写满电话号码的纸可以看作是象征性符号,其象征意义是什么?邻居不知道手机和纸上的第一个号码是吉田茂家的,他在把手机和号码纸留给吉田茂妻儿时,会嘱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携一本书游走
张炜
我小时候,大概是刚能阅读一点文学作品的年纪,读过一本没有封皮的书。这本书严格讲只是一部残卷,因为前后都撕去了一部分,最前边一篇的题目只剩下三个稍大一点的字:“暴风雨……”所以我连这篇作品叫什么名字都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整本书的书名了。
这部残卷让我如痴如迷。它写了俄罗斯莽林,写了猎人和林中各色居民的生活,更写了无数的动物。这些处处洋溢着浓烈林野气息的文字,绵绵无尽的天籁,把我深深地笼罩和吸引了。
我当年也生活在林子里,那是海边的一处国营林场,林场又连接了几万亩滨海自然林和无边的荒野。书中景物与现实生活或可作比,我生活于其中的这片林野虽然远没有书中那么苍茫,但对我而言也足够浩大了。最为不同的是林子里活动的人和动物:身边的林子没有那么多凶猛的大型动物,也没有那么多出生入死的职业猎人,更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诱人的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世界上另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这些文字让我入迷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它讲述的传奇故事,它展示的生活内容。时至今日,在经历了漫长的文字生涯之后,或许让我想得更多也更明白:一切绝非那样简单。这部残卷传递出的是更为复杂和丰富的东西,它难以言喻,这或可称之为一位苏俄作家所独有的生命气质与文学个性。如果仅仅是一则则曲折的故事,大概不会有那样的魔力。
因为它是一部残卷,作者是谁,书名为何,我一直不知道。
那是一个书籍奇缺的年代,能够遇到这样一沓好文字真是太幸运了。可我当时毕竟还读了许多其他的书,这其中也不乏经典,但最难忘最着迷的却是这样一部残卷。我的写作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它的影响,比如我常常讲述林子里的故事,这也是我的少年经历;更有趣的是,我笔下的人物也常常要背一杆枪。的确,我当年也看到了很多猎人,并曾经跟着他们在林中蹿跑。林中生活和一些人的行迹让我如此难忘,当然是受到了那本残卷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深深地感激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海边林野,一个人在半岛地区游荡。我有一个背囊,里面装的全是自己的必需品,这当中永远有着这本残卷,外加我写成的一沓沓稚嫩的文字。
由于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曾不止一次将它借给旅途上的文学朋友。我希望他们也像我一样喜欢,我们能够一起分享这道精神与文学的盛宴。这是怎样愉快的时刻。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那是多么难忘的日子。
万分可惜的是,有一次远行,我把这本书遗在了一位朋友那儿,归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它了。生活匆促多艰,我当时站在路边,觉得两手空空,一贫如洗。后来许多年,我都尝试着寻找这部书,但一直没能如愿。
就这样,我失去了它。
我牢牢地记住了书的内容。我经常想念它,如同想念一位儿时的挚友。
我去城市上学,然后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我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并且写出了上千万字。不一定什么时候,我会突然想到这部残卷。在深夜,偶有失眠时,我会想起它。
不难想象,我仍然没有终止寻找,还在一次次做着努力。问题是我弄不清这部残卷的书名与作者。转过了多少图书馆,长时间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目前。这真的是太难了。我差不多不再抱有那个希望了。
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我可以在网上搜索。但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这道难题并不好解。
一个好朋友听我说过这部残卷。他不仅是一个极为认真仔细的人,而且精于网事。某一天,在我完全没有预料、没有指望的情势之下,他竟然发来了一则短信,上面报告了一个喜讯。我一开始不敢相信,电话里交谈了一会儿,详细说到了一些内容,让我心里一阵滚烫。我们笃信不疑:是的,是它,这一回真的找到了。
找到了少年之梦、儿时挚友,一个曾经伴我游走四方的挚友……这一夜差点失眠。
朋友迅速将从旧书网上求购的仅存的几本书寄给了我。五成新。中短篇小说集。书名:《猎人的故事》。作者:阿拉米列夫。首篇:中篇小说《暴风雨前》。它出版于1957年的作家出版社。书的扉页上有作者的黑白照片,让我久久端详——有些瘦削的长脸膛,深邃的目光。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生于1897年,仅仅活了57岁。     
(取材于《一本深刻影响我的书》)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而知:不能得到任何信息
B.笼罩:带入情境
C.盛宴:美好感受
D.一贫如洗:物质极其贫乏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描述这部残卷残损的情况,为后文寻找书的艰难做铺垫,同时强调这部残卷对他的重要性。
B.作者在书籍奇缺的年代也读过不少经典,但最着迷的还是这部残卷,用夸张手法突出其内容的精彩。
C.十几岁的时候,作者外出游荡,仍无时无刻不带着这部残卷,因为它是作者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D.作者求学、工作到最终从事专业写作,几十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部残卷的想念与日俱增。
【小题3】结合全文,请说说长期以来,“我”为什么深深感激一位不知名的苏俄作家。
【小题4】本文题目是《携一本书游走》,可后半部分主要写作者想念、寻找这部残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5】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章第四段划横线的语句。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神思一直跟着书中的人物和动物,几乎寸步不愿分离,一起痛苦,一起欢乐。那些猎人的枪散发出的硝烟味,时不时地从我的鼻孔前飘过,让我永难忘怀。
【小题6】作者说“这使我们有机会一起畅谈林野和文学——那时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作者那时认为“林野和文学”不可分离,请你从《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任一部书中,也找到一组这样的关系,并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家乡的阁楼
赵翼如
爱家乡,难道只是蘸着油漆粉刷那古老的庭院?
——题记
①过去,我常爱用五颜六色的赞美词串成项链,献给我亲近而古老的家乡。忽然有一天,线崩珠散,散珠呻吟着落向尘间,似在声声怨我:“别化妆了,还我无粉黛的颜面!”
②还你素面,原是何等苍白!
③但我还是撩起久远的运河水,为家乡洗面。
④铅粉飘走了,于是,碧沉沉的水面映出一排飞檐阴森的阁楼,依稀带着影子般的宁静,微微倾斜着,似在向蓝天诉说它们遥远的过去……
⑤ “好一片小桥流水人家!”某著名导演来家乡拍片,发出了惊叹,他找到了拍摄古代影片的典型环境。
⑥可不是小桥流水人家?望不到头的十八条巷,弯弯曲曲,似乎十八年也走不完。仿佛在几世纪前,它们还年轻而左顾右盼探索道路的时候,突然被一道御旨立地封疆,从此不再活动了。人站街中,几乎伸脚就能踏到两边的门坎;在阁楼上吸烟,烟能熏黑对面的房檐。七阁八楼挤在一起,空间只留下一线天,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⑦ “咯噔,咯噔……”踏着石板路,绕上罗锅桥,望那碧水青苔,听那吱吱橹声,岂不发怀古之幽情?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楼曾经住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长住阁楼皆如此……
⑧看,小巷深处走来一人,虽没有穿长衫,裹青巾,却也斯斯文文地背着手,低首沉吟,缓缓踱步。再看,小桥上驰来一辆推土车,推车的小伙子像是从天而降的哪叱,虽然缺少文化,却不乏气力……这一慢一快,一文一武,多么和谐地统一在古老阁楼的背景上!
⑨然而,和谐终究被打破了——外出两年还乡,十八条巷正从大地上消失,小街窄道被拉成一条宽直的马路;那位导演若再来拍小桥流水人家,滚滚的车轮将要带他跨上高速公路!
⑩仿佛每块石头,每寸土地,都张开嘴吐着热气,一排六层楼房在号子声中拔地而起,显赫大方,与当初那婉约的阁楼相比,不啻是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
小阁楼的废墟正在清除。粗大的绳索套在残壁上、断墙上,几十人赤膊拉紧绳索,一、二、三!又一障碍轰然倒地,腾起迷眼的烟尘,留下一片碎砖。在工人抽烟喝水的空隙,却有几个居民呆呆地在废墟前站定,目光中流露出几丝依恋。
我走进阁楼,抚摸着被白蚁蛀出空洞的墙柱,望着那像一页读腻了的书似的昏黄天花板。它的主人,何以还要留恋这些呢?
推开木窗,一眼望见古运河水,我蓦然明白了——雨后的水,浓绿光滑,浮着阁楼的倒影,映着故乡人的明眸……啊!这条河,没有浩浩荡荡的气势,也没有开阔的远景可以让人游目骋怀,它披着暗绿色的外衣,凭着它柔和的曲线,妩媚的姿态,在慢节奏的小城市里懒懒地伸展着,像美女般缠绕着那围它而立的一排排阁楼。
是啊,小阁楼内外的生活,就像这缓流的河水,一点一点地浸润了故乡人的心,他们与小阁楼几十年、几百年酿成的情感,怎能一旦消脱呢?
我想起自己家的阁楼。她藏着我童年的甜蜜,寄着我少年的憧憬。我常常在楼梯的窗口临河眺望,和缓的微风吹过,轻灵的鸟掠过,我的梦幻在怡然自得中飘过……忽然,木楼梯一响,是妈妈带好吃的回家了;木梆子一敲,准是门口卖馄饨的老汉又唤我了……我还记得我家屋檐下有棵被蛀空的老树,树上常见一个小东西,那是蜗牛,它背着个小房子,小心翼翼地伸出触角,探一探路,爬一爬。我曾用小棒棒去捣它,骂它窝在“小屋里”爬不快呢。岂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常笑蜗牛带屋行”了!而我自己住的阁楼——正室厢房,门窗关闭,布置井然,恰显出缓慢的生活节奏!
我探身窗外,欲再寻几片回忆,可是机器的轰鸣使我心头猛惊,老运河仿佛也在激动、震颤,一股湍流冲向小阁楼的倒影,把它拉长,扯碎,带走了……难道我还处在童年和少年?我不该进入青年和壮年吗?我不该在完成了古老的使命之后把空间让给更新的生命?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
【小题1】请说说第⑨段“滚滚的车轮将要带他跨上高速公路”一句中“高速公路”的含义。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章写了两年前十八条巷中的阁楼、眼前的阁楼和童年时的阁楼,这些阁楼各有何特点?
【小题4】请谈谈你对“爱家乡,难道只是蘸着油漆粉刷那古老的庭院?”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记事文体的“传”,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行为的产物,但《左传》和《公羊》《谷梁》的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左传》别具一格。
B.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国语》在叙骊姬之难时,角度较为单一,不及《左传》视角覆盖诸多领域、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示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
D.《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其他两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论证司马迁创造《史记》之“列传”的史学体式,缘于他善于继承和发展。
D.文章论述“传”的生成和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同样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总体来看,具备‘政府主导、项目管理、分类收集、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场运作’这几个特点的垃圾处理方式值得借鉴”。

政府主导就是要通过政府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等途径来建立长效机制,同时按照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实现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项目管理就是将垃圾处理工作与示范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多渠道争取配套资金,支持分类收集垃圾桶等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收集就是强制实施农户初分、源头减量的政策,大力推动分类处置机制建设;因地制宜就是合理布局垃圾中转池或倾倒池,选择最佳资源化利用途径;村民自治就是实行垃圾处置收费和保洁员制度;市场运作就是引入如有机农业企业、蔬菜合作社、有机肥厂等市场运作主体。

——访农业农村部沼气研究所研究员张敏

材料二

在城镇化进程中,法国政府始终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之一,农村及小型城镇的垃圾分类回收及处理标准也与大型城市一样。目的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应对未来环境保护需求和能源对城市建设的挑战。

法国自然资源匮乏,因此必须重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降低其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严格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根据法国政府规定,无论是废旧报纸、电池,还是报废的汽车、轮胎、电脑、冰箱、电视机,所有家庭和工业垃圾都必须经过再循环使用处理,所有公共垃圾场只接收经过再循环处理并已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垃圾。法国有200多家大型垃圾处理厂,其中绝大多数使用高温焚化炉,拥有强大的垃圾处理能力和领先的处理技术。目前,法国约80%的生活垃圾得到了可循坏处理,其中63%的废弃包装类垃圾经过再处理被制成了纸板、金属、玻璃瓶和塑料等初级材料,17%的垃圾被转化成了石油和热力等能源,垃圾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法国能源的重要之一。

在法国农村,相关社区产生的垃圾均由市政一级的机构进行统一收集和处理。

——法国:农村垃圾处理变废为宝

材料三

材料四

我们必须在填埋和焚烧这两个基本的处理方式上进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体制上,要建立垃圾分类处理运行系统。用行政或市场的手段,建立起替代计划经济时期,曾由供销社系统负责的垃圾回收体系。在机制上,要创新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办法。在倡导全民垃圾分类之初,要实行奖励和处罚并重的办法。在形成规范后,持续实行收费和处罚并重。在技术上,对垃圾分类处理不可怀有一蹴而就的思想。垃圾分类是个技术活儿,要从娃娃抓起,让垃圾分类的技术规范进幼儿园、进小学课本,必须从源头灌输,并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用新发展理念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垃圾处理的政府主导就是利用政府的规划、政策等优势,实现自上而下的政府五级联动分级负责的运行机制。
B.张敏研究员所说的分类收集就是在垃圾收集之初强制农户实施垃圾分类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分类处置机制建设。
C.在法国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其垃圾处理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应对未来环境保护需求和能源对城市建设的挑战。
D.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垃圾处理理想的路径是“消费者—垃圾—分类—处理—产生新能源、新产品—消费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主导、项目管理、分类收集、因地制宜、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是目前中国农村垃圾处理的最好方式。
B.法国因其资源匮乏,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降低其对国外能源的依赖程度,而垃圾分类问收体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C.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所有的垃圾经过再处理之后都可以完全转化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再次为人们所用。
D.法国政府规定,所有的垃圾都必须经过再循环使用处理,法国所有的公共垃圾场不接受没经过再循环使用处理的垃圾。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如何更好地对农村垃圾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