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②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③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④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⑤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如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D.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从汉字、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B.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为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汉字是以象形“初文”为根衍生的,人们一看到以“初文”为义符、以类相从的字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D.“役”字原不从“彳”,后以“彳”为义符,人们才觉得从役与在路上奔波有关,这证明了汉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这使汉字有了强烈的象形性;汉字的象形性又反过来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
C.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重心和兴趣,感知其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8 06:1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大约十岁左右,从儿童读物《徐文长的故事》里,我知道了四百年前中国出过这么一位才子,心中十分地敬仰。后来长大,又见到另外的记载,郑板桥自刻一章,曰: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郑也是我钦慕的古人,他对徐渭尚且恭谨如此,我只有越发肃然起敬的份儿了。于是,爱人及屋,著名的青藤书屋,就成了我心向往之的宝地。

(2)丁卯岁暮,终于如愿以偿——绍兴本有许多好去处,但,给我印象最佳者,还数这一幢青瓦白墙的民居。

(3)室内冥晦而寂寥,这冥晦,这寂寥,似乎在暗示着那一页历史;氛围中,有种幽深感,迫使着我屏息敛步,恍若置身于某个易碎的梦中,私心已然絮谈,唇舌却又嚓声……

(4)整座院落,占地不足两亩。利用之经济,布局之得体,堪称江南一绝!蛇藤,女贞,疏竹,蕉丛,山石,曲径,天井,水池,无不妥帖;而那登堂入室必由之路的一扇腰门,尤其令人称奇,它完全人格化了,一如主人侧身横立,并不理会远客,落拓桀骜,依稀当年。

(5)门楣之上,悬的是明末大书画家陈老莲(洪绥)的手迹:青藤书屋。这位大师也曾慕名而来,寓居此屋多年。及后,兴废沧桑,数易其主,居然构筑一仍原貌,实在难得。或问何以致之?墙上嵌着一方《重修青藤书屋记》碑碣,点破了秘密。“书屋为陈氏所有,而敬礼先生如故。凡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诸胜,悉为补缀,顿还旧观。”这指的清代往事。我不禁喟叹再三,莫非前人较之今人更为尊重知识,更其充满温情耶!记得徐渭有一篇《酬字堂记》,谈到过这所房子的来历。原来,他曾为重建的镇海楼撰写记叙短文,获“廪银二百二十两”,买下了它,一番经营,才得以在这儿“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自得其乐。可见,当时的稿费并无千字若干元一论,以质论价,实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可惜被忘却了。

(6)正房厢房连通。正房陈列着青藤山人的书画和著作;厢房里倒有他的肖像,镌刀不深,线条分明。虽则自题“吾生而肥,弱冠而羸不胜衣,既立而复渐肥,乃至于若斯图之痴痴也。”此系谦辞,其实,皂袍方巾,眉清目朗,潇洒自若,何痴之有?倒是画像两侧的对联大有深意:“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区区十四字,道尽了遗容中难以透露的冷暖人世,坎坷生平。

(7)徐渭毕生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尘不到”。他工于诗、文、书法,又是戏曲专家,同时被尊为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山鼻祖。

(8)这才留下了书屋,留下了橱窗里的名画《墨葡萄》以及为人传诵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细观长吟,我竟自觉有所悟:中国知识界的悲哀,自有其遗传基因在。

(9)唯愿崇敬徐渭的朋友,都有机会去会稽故郡,找到前观巷,再往里拐进大乘弄,那么,您的脚印,就可以和逝者烙在石板路上的脚印重叠交错了,你就不会感到落寞了。同样他也不会感到落寞了。

【小题1】第(1)段写郑板桥刻章之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3)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7)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一辈子不曾及第做官,一辈子沦落下潦
②然而终于不死,相反的,活得比李贺比梵高都长寿
③我觉得,他既是李贺,又是梵高
④中年还因精神受到打击而一度疯癫,自己亲手用锥子刺聋了双耳
⑤七十有三,撒手归天
A.①③②④⑤B.③①④②⑤
C.③④⑤②①D.①④③⑤②
【小题4】下列说法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一心向往去绍兴,并认为绍兴最好的去处是白瓦绿墙的民居建筑。
B.“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本是文人的优良传统,可惜被忘却了。
C.作者称徐渭“既是李贺,又是梵高”,因为他们都不曾做官,穷困潦倒。
D.“一个南腔北调人”是徐渭不被主流认可和接纳的自嘲之语。
E.作者呼吁人们去拜访青藤书屋,主要为了不让徐渭在九泉之下感到寂寞。
F.文末虽然连用两个“不会感到落寞”,其实也难以排遣作者心中的落寞之情。
【小题5】从全文看,徐渭对“一尘不到”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第(8)段说“中国知识界的悲哀,自有其遗传基因在”,你认为这“遗传基因”是指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衡

①这里属于江苏省宿迁市。我原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座古朴的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这项羽故里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两棵树:一棵青桐,一棵古槐。斯人远去,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

②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此树下,这桐树就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梧桐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两千年的风雨,手植槐修成了黄河槐;黄河槐又炼成了雷公槐。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③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战火无数,文物留存极少,而其故里一直未被忘记,直到现在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多条,项羽一人就占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文化贡献。

④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作“力拔山兮气盖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他身上有巨大的悲剧之美,因此他是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

⑤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一样。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是做人,一是爱国。他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后人常以对他的褒贬,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杜牧抱怨他脸皮太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李清照却推崇他的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

⑥这个旅游城的设计是以游乐为主,所以强调互动,游人可上去乘车骑马,可与雕像拥抱照相,可出入项羽的卧房、大帐。但有两个地方不能去,那就是青桐树下和古槐树旁……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⑦站在项羽故里,我们先要感谢司马迁,还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这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我以为要记录历史:一是文字,如《史记》;二是文物,如长城、金字塔;三是古树。因为时间比人的寿命更长,又与人类长相厮守的活着的生命就只有树木了。

⑧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散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前去凭吊青桐和古槐,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生长的年龄足够长,更因为这两棵树寄托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B.作者认为司马迁和青桐古槐一样,都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
C.文章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点明梧桐、古槐是项羽的精神风貌的象征。
D.项羽故里被设计成以游乐为主的旅游城,作者否定了这种商业化的做法。
【小题2】本文以“秋风桐槐说项羽”为题目,请结合第③~⑤段回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项羽”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小题3】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对项羽曾有“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项羽的死是高贵的”“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等评价,对此评价你是否认同,结合文本与《鸿门宴》,谈谈你的看法。请分点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基础教育学校品牌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品牌,是为学生的成长莫定基础的品牌,是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品牌,其构成要素包括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理念系统是学校品牌的核心与基础,行为系统是其在行为方面的表现,视觉系统是其在视觉方面的展现。理念识別系统由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与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和教育管理观构成,行为系统由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章程、组织机构设置和综合性的规章制度构成,视觉系统包括学校名称、校徽、学校标准色、学校网站和学校建筑等方面。
(摘编自那岚业《基础教育学校品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材料二:

注:我国学校品牌的经营意识觉醒较晚,学校品牌研究成果一时匮乏。此图为研究者在现有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借鉴教育服务理论、品牌学、服务营销学等研究成果,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层面对中小学品牌的经营进行的研究成果。
(摘编自田汉族《学校品牌经营原理与策略》,首都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材料三:
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精神财富。北京西城区教委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以“文化强校”为理念,注重发挥百年老校、现代名校的辐射作用,努力将历史之厚博与理念之先行完美结合,让百年老校之理念日久弥新。西城区有34所百年老校,占中小学总数的40%左右。这些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良的教育传统为西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经验支持、质量保证。 
(摘编自易菲《北京西城区教委推进学校文化建设》,2012年12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我们所说的学校品牌,实质上就是学校的声誉,也是一种信任,一种口碑。在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要谨防三个误区。第一,不要简单地把商业活动中品牌建设的内涵、方式简单地移植到教育上来。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教育品牌建设也应该体现公益性,其价值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而并非一种短期的、追求商业利益的价值,如果学校的品牌建设走向这个误区,迟早会丧失品牌效应。第二,学校品牌建设切忌急功近利。一所学校的品牌根基深植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和传统,不是简单地喊一个口号就形成一个品牌。第三,学校的品牌建设也要防止非专业化的现象。如果仅仅把学校品牌建设作为特色建设,这是非常片面的,品牌作为一种质量的体现,作为一种声誉和信任的体现,首先要符合教育的规律,体现教育的规范性。在这种规范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而不否定这种规范性之上所具有的特性。否则,就违背了品牌建设的本质特征。 
(选编自谢维和《学校品牌建设要符合教育规律》,2013年6月9日《人民政协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础教育学校品牌由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系统共同构成这三个系统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B.基础教育品牌研究的本体论层面,包括系统梳理、界定学校品牌的概念,以及分析学校品牌的要素、结果和功能。
C.老校的修缮和改扩建是从视角系统对基础教育品牌的打造,可以使有多年文化积淀的学校再展特色,彰显出生命力。
D.防止基础教育品牌建设走入误区,一是体现公益性,二是避免急于求成,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的规范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明确基础教育品牌建设的基本要素,可以有效地答复一些人对基础教育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质疑。
B.根据材料二中本体研究、价值研究、实践研究这三种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基础教育品牌研究的独到方法。
C.品牌学校的校友不但不会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渐行渐远,反而会被母校视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广泛宣传。
D.根据材料四可知,学校的品牌建设不等于特色建设,所以学校通过特色建设推动品牌建设的做法是错误的。
E. 基础教育品牌建设与商业品牌建设不同,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特定规律,也要不断提高符合行业特点的研究水平。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学校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包容性发展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更为民众所认同。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国内受到高度关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学者们对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各异,但综合来看,学者们都认同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包容性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公平正义,在发展目的上注重以人为本,在发展方式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包容性发展强调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世界银行区分了“机会的不平等(包括受教育等)”和“结果的不平等(包括收入等)”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公平角度看,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因此,促进和实现包容性发展,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包容性发展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同时,包容性发展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的和谐统一。
中国需要包容性发展而非单一的GDP增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中国逐渐形成并确定了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的发展观。中国要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就必须在某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在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基础教育,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
(摘编自向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包容性发展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对其核心内涵的认识达成了一致。
B.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决定了这是一种经济增长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模式。
C.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重要得多,因为没有机会平等就不可能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D.中国已经确立了新的发展观,但在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政策方面还需要大的努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上存在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这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第三四段强调包容性发展的公平公正这一核心要义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衡量标准。
C.文章提到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鲜明的立场显示了写作目的是为这个群体呼吁。
D.对包容性发展,文章先说明内涵及特点,然后结合中国的情况进行充分阐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消除了过大或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就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B.通过对我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的分析可以衡量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C.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包括经济增长,也应包括民生改善、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
D.中国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吸纳先进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构建政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  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语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绑匪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粘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侯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盲人的二胡。盲人死抱着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盲人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侯三接过钱朝盲艺人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盲艺人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得老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收入也不高,剧团突然散了,他失去了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即使是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老婆不孝顺老母亲,他也不敢说什么;盲艺人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盲艺人,他也犹豫着不动手。这都体现了侯三的宽厚。
D.老板是个黑社会的头目,他心狠手辣,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无辜的卖艺盲人。
【小题2】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侯三在老板对他的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