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已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C.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D.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10 04:36: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进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肉体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说话能力增强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强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手机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手,手机也就不具备了存在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动了手机的普及化。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人们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美国新奥尔良没有新奥尔良烤翅,也没有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这不是笑话,而是一个事实。那个地方,出名的美味是小龙虾。
但这并不妨碍以新奥尔良为名的烤翅、汉堡一“鸡”风行,流行全国。在国内各地大大小小的肯德基快餐店里,这两种食物每天不知要卖出多少万份。问题是,肯德基似乎从没告诉过消费者,新奥尔良烤翅就来自于美国的新奥尔良。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自行“脑补”,将二者关联在一起,那也是消费者自己的事。
这则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企业总是热衷于为消费者提供幻象。这就像有些公司喜欢用理想骗人干活一样,企业通过广告术提供的幻象,往往脱离它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真实品质。电视、报纸上的大多数广告,以及形形色色的产品推广,无不刻意追求完美效果,但这种刻意营造出来的文化幻象,不过是无限接近谎言的东西。
近日被曝光的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颇为生动地再现了现代性消费的生产逻辑。作为原材料供应商的上海福喜公司,向包括麦当劳、百胜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以及棒约翰、德克士、汉堡王等快餐店提供了过期变质原料。著名的洋快餐品牌,几乎无一幸免。
这意味着,当你坐在麦当劳里点了一份麦乐鸡,实际享受的可能是和肯德基一样的食材。不管这个商品被命名为麦乐鸡还是香嫩烤肉堡,进入消费者食道的那块肉,可能都是从同一条生产线加工出来。进而言之,如果这些产品的主食材都是由同一原料供应商提供,甚至可能是从同一只鸡、同一头牛分切出来,不同的洋快餐店所做的事情,不过就是对商品进行命名,或者叫作贴牌。
还可再举一列,雀巢咖啡和麦士威尔是速溶咖啡领域的竞争对手,星巴克则为消费者提供现磨咖啡,但人们可能不知道,在中国市场上,这三家咖啡品牌所用的很大一部分咖啡豆原料均来自于云南普洱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无论在夜里撕开一袋速溶咖啡,还是坐在星巴克里享受一杯现磨咖啡,挑逗你的舌尖的很可能是出自同一片咖啡种植园的产品。
当下,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标签想象的消费世界。正是这些不同的品牌符号与商品标签,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构建了人们想象中的消费世界。在这个消费世界里,企业总是热衷于向消费者讲述品牌的故事,却把生产环节视为商业秘密。遗憾的是,人们经常不由自主地陷入这种消费陷阱,只看到不同产品的表象,而不去细究这背后的真相。为此,消费者正在付出沉痛的代价。
福喜事件同时也揭示了现代性消费的另一重要特征,即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离不开复杂分工与合作。经济学上著名的“铅笔的故事”,讲的就是社会分工与合作如何在“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得以实现。可以说,所有现代工业化生产遵循的都是这一逻辑,而且这种分工合作越来越专业化和标准化。
例如,人们购买的手机,其芯片、液晶屏、机壳、电池等零部件,毫无例外都是出自不同的生产供应商,然后再进行组装、贴牌与发售。苹果手机和三星手机是竞争对手,但三星同时也是苹果的零部件供应商。一个教英语的年轻人能有勇气卖手机,就在于他可以把生产环节交给不同厂商,而自己只要专注于怎么把名气转换为销售力。正是现代化的分工与合作,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包括餐饮业在内的现代消费领域,都离不开上述生产加工与营销逻辑。越是规模庞大的连锁经营店,越是离不开专业分工与标准化流程。从一只鸡到肯德基、麦当劳里出售的炸鸡腿、汉堡,这中间必须遵循严格的工业化程序。所谓个性化产品,在现代工业社会注定是一种稀缺资源。记得媒体曾报道过,肯德基采用豆浆粉冲调豆浆、海底捞用汤料勾兑骨头汤,消费者对此大为不满。事实上,基于统一口味标准与专业规范原则,要求肯德基提供现磨豆浆、海底捞提供骨头熬制汤底,都是对牛弹琴之举。
最后想说的是,这并不是在抹杀不同企业品牌之间的商品特色与服务差别,而是想指出,现代性消费的特征对企业履行自身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家小饮食店,老板通过个人采购、直接管理,便可完全掌控所有流程,但对肯德基、麦当劳等大型连锁店来讲,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分工和代理完成。在这其中,基于法律构成的契约关系,是维系企业正常运作的关键。
福喜事件告诉人们,在不同文化与制度背景下,如何保证这种契约关系不被消解与破坏,是多么的重要。
【小题1】本文作者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消费世界中,企业通过不同的 构建了消费者想象中的消费世界,进而让其忽视生产背后的真相、陷入消费陷阱。(4分)
【小题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奥尔良烤翅就来自于美国的新奥尔良”,这一幻象的产生是消费者自己的事,归因于消费者的异想天开。
B.在近日被曝光的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中,所有的著名洋快餐品牌都受到牵连。
C.不少国外企业对其商品进行贴牌实际上就是为品牌命名,再通过向消费者讲述品牌故事的方式进行品牌推广。
D.在中国市场上,不管是速溶咖啡,还是现磨咖啡,其很大一部分咖啡豆原料均来自于云南普洱这个地方。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对企业间“分工与合作”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家手机企业不能独自包揽所有零部件的生产。
B.大大小小的食品连锁店采用统一口味标准与专业规范原则纯属无奈之举。
C.法律是保证各企业间“分工与合作”关系的正常运行的最重要因素。
D.在一家小饮食店中,老板对这种“分工与合作”的依赖性是极小的。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就揭示和表现客体世界内蕴(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价值追求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是相通的;然而文学反映客体世界的审美特征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这就使它与科学真实区别开来。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②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当做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纯客体来把握的;尽管这种把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主体介入的印记(理论方法及观察手段的影响),但是它的方向和目标却是致力于认知的客观性,让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不受主观影响的条件下显露出来。文学创造则不然,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例如,天体运行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现象,所谓“日出日落”不过是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的生存感受和主观把握而已。然而在文学史上,不只是古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咏“日出日落”的诗句,诸如陶渊明的“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就是今人也还在无视哥白尼学说而继续描绘着主观化的“日出日落”景观:

③当太阳破晓时光,它呐喊着,打开了黑沉沉宇宙的大门。那时,它红得那样发亮、发烫,然后把红光普照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了,树叶从沉睡中扬起头,水波从宁静中睁开眼,一切曾经被黑夜掩盖了的,都露出了鲜红的笑靥,花朵带着珍珠般的露珠,在第一线战颤的阳光中,显得那样的鲜艳可爱。(刘白羽:《平明小札》)

④这样的描绘显然与科学真实相去甚远,却表达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经验。文学创造对自然界如此,于社会生活亦然。我国历代的诗词曲剧中的王昭君也是如此,历史人物只有一个,而她的艺术形象却千姿百态,面貌各异,实际上都不过是艺术家们借古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之物。现代历史剧《蔡文姬》的作者郭沫若甚至公开申明:“蔡文姬就是!——是照着我写的。”福楼拜也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总之,无论是观照自然现象还是反映社会生活,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心灵化。诚然,任何人类创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 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然而较之其他人类创造活动,艺术创造显然更加突出了主观性,即是说,它在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与或然性的基础上,更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文学以这样的主观化的“真实”,在作品中建构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感情,以履行不同于科学活动而属于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追求职责。

⑤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还在于它的诗艺性。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诚如德国近代美学家、诗人席勒所说:“它有权利,甚至于可以说有责任使历史的真实屈从于诗艺的规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加工得到的素材。”“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运用诗艺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显然,上述作品提供的艺术真实,与讲究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是完全不同的真实。抒情作品也是这样,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这样的例证俯拾皆是。可见,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的,没有“诗艺”的运用便没有艺术的真实,因而文学求“真”的审美价值追求就无从谈起。

⑥综上所述,求“真”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之一,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做如下表述: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无疑,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也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因其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B.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
C.较之其他人类创造活动,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的对象物。
D.文学履行审美价值追求职责的方式是通过在作品中构建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艺术真实,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艺术真实的主观真实和诗艺真实,并得出了艺术真实的概念。
C.文章采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确,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D.文章运用多处对比论证,通过与科学真实的对比,论证出艺术真实的特点,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真实是特殊的真实,其必然体现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B.如果没有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的运用,就一定不会有艺术真实。
C.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以及经典的艺术形象,或多或少是作家自己的真实写照。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推究起来严重失真,不符合艺术的主观真实。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文化体系的分析与综合
①文化包含多层次、多层面、多项目的内容。每一项目又包含许多要素。每一时期的民族文化形成为一个枝叶扶疏的宏大体系,其中各个项目、各个要素密切相关,但不是清一色的“铁板一块”,其中的项目、要素有些是密切结合不可离析的,有些不但可以离析而且是相互矛盾,相互差异的。
②举例来说,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哲学有很多派别,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自立说,相互辩诘;汉代以后,儒学定于一尊,但道家、墨家的反儒篇章仍保存下来,并未毁弃。隋唐时代,三教并尊,道佛与儒家鼎足而立。宋代理学兴起,号为正学;但反对理学的言论仍大量存在。这些情况表明,自古至今,文化的不同要素纷然杂呈,都是可以分别观之的。
③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文化的不同要素的新故推移、选择取舍的过程。就中国古代哲学而论,汉代初期选择黄老之学作为主导思想,兼容百家之说,但黄老之学比较缺乏进取精神,于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于是转入经学时代。其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曾经与儒学并称“显学”的墨学中绝。墨学中绝对于后来名辩之学与物理之学的发展有严重影响。而近代西方学术的特色之一是名辩之学与物理之学有巨大发展。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儒墨的盛衰显示了中西的异同。
④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许多文化要素是可离可合的,而每一时期的选择也有得有失。
⑤有些文化要素是不相容的,如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有些文化要素则是相容的,如道德与法律、文治与武功。在历史上,有的思想家往往将相容的认为不相容。韩非在《难势》篇中引述慎到之说“贤者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屈贤者也”,从而下结论说:“夫贤势之不相容亦明矣。”事实上,贤与势是相辅相成的,并非不相容。中国历史上所谓治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贤势结合的典型。儒家重义而轻利,实则义利是统一的;法家重法而贱学,实则文化教育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
⑥我们在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其任务之一是对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进行分析选择,然后将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就综合起来。分析综合的过程包括改造与提高,而不是简单缀集。这是一项艰苦的工程。
【小题1】下面说法不符合作者对于文化发展的看法的一项是(3分)
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和儒家不能相容的。
B.以儒家学说代替黄老之学,是当时的统治者根据现实的需要作出的一种选择。
C.虽然文化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新故推移的特点,但未必都带来积极的意义。
D.准确认识哪些文化要素可以相容,哪些不能相容,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2】(小题2)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体系”所指对象是新中国的文化体系。
B.文化要素的离合和每个历史时期统治者的选择有关。
C.在历史上,有的思想家往往将相容的文化要素认为不相容。
D.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需要我们把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就真正的综合起来。
【小题3】(小题3)根据文中观点,我们在创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的时候,需要吸取哪些教训?并请联系生活实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自孔子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时期内,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而西方的反汉化论者强调族群认同,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丰满中,蒙古,汉军,汉人,壁垒分明。罗斯基与克劳杜雷等西方学者,大都研究清史,不以“满人汉化”为然,他们严厉批评“汉化”的提法,指为大汉沙文主义,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华裔学者大都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如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能否长久,是其能否汉化,汉化是夷狄之乡,成为冠带之邦,如12世纪的女真在进入华北之前,就已经从事农耕,占据华北后,起用汉人官僚,采取中国制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金世宗虽极力保存女真文化和语言,但是到了金章宗的年代,汉化程度已深,并允许汉人和女真人通婚。
满人的族群认同,固然归属于八旗制度,但编入八旗内的所谓“旗人”除女真族主体外,包括蒙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并不是单一族群的认同。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质”固然有其过程,疾徐有别,最终“融合”亦难易有异,不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经长时间之同质化以及同质,终于达到相当成功的融合。若说政治认同,无论任何族群,在清帝国时代都认同清朝,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一抹不认同清朝。然而一旦帝国覆亡,认同随之消失,而满足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最终结果是,满汉两族经过“同质化”而终于“同化”。 带有满族血统的汉人,增大了汉族的总数,而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趋向认同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并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情感。但汉化并不是全面的,实有程度深浅之别,而深浅取决于个人所属种族,社会阶层,家庭背景与居住,中原时间之长短;不过,即使汉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与汉族融为一体时,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满、蒙等胡族吸纳汉文化,势必回馈汉文化,也是比丰富汉文化的内容,是汉文化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以非原来汉文化的面貌,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而其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亦因而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所以汉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同化其他民族,而是长期的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与西化或现代化之过程并不尽相同。在绵长的中国历史里,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毕竟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摘编自汪荣祖《明清帝国的生态危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学者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用夏变夷,不允许用夷变夏”这一史观来自孔子赞美管仲的“尊王攘夷”。
B.钱穆认为,宋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或全部或部分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但西方的反看化论者则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为例,强调族群认同。
C.有些研究清史的西方学者,并不认同中国学者的满人汉化论,他们指责“汉化”论是大汉沙文主义的表现,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D.华裔学者基本上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来说明夏夷之变,认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夷狄之乡可成为冠带之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朝的八旗满人并不是单一族群,它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包括满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在内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
B.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化”都会有一个过程,有快有慢,有难有易,但最终都会成功”融合”的。
C.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同质化”以及”同化”达到了相当成功的融合,虽然清朝灭亡,但蛮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
D.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莫不认同清朝,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也趋向认同中华民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所以并没有形成汉文化,吞并少数民族文化或少数民族放弃原有的文化的局面。
B.在汉族同化异族的过程中,汉族与其他民族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感情的同时,即使汉文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也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C.满、蒙等胡族在吸纳并回馈汉文化中,是汉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他们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
D.“汉化”是汉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长期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