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以地域划分大致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河洛文化和湖湘文化等。湖南即湖湘文化的发祥承载地。
湖南古属荆楚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就敢于与周文化叫板。而“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实在是个人才荟萃之地。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南人周敦颐的思想学说,经南宋时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人传习、发展,从而创立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湖湘学派,而后,历经世代的封建演绎,历经三湘四水的洗炼,历经土著湘人和中原移民的不断融合和探索,终于形成了勇于开拓、富于气节、善于包容、敢于国事的湖湘文化特质。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时的民族精神和应世策略。它的多重性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一是中原文化通过移民南下,湖南因而从"蛮夷区"成为儒家正统区;二是唐宋以前的土著人创造的本土文化,即荆楚文化。中原移民文化中的经典儒学思想、吃苦耐劳、富有韧性和本土文化中的固执守旧、勇猛剽悍、实事求是的个性彼此长期相触相融相斥,便形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经世致用、兼容并包、刚毅倔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神。湖湘文化既有一批著作等身、影响深远、开一代风气之先的理论著述,如曾国藩的家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和《***选集》,但湖湘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湖湘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显露出来的思想、观念、品性,以及以人为本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之中。 
具体说来,湖湘文化的精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心忧天下”。这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近代以来,湖南人民以“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的坚强决心,坚定“吾湘变,则中国变;吾湘存,则中国存”的强烈信念,积极投身救亡图存的爱国洪流之中。无论辛亥革命时期,还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湘爱国人士既志向高远,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人更是把“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传统提到新的高度。二是“百折不挠”。这是湖湘文化的高贵品格。湖南人民历来就是追求理想而坚忍执著,战胜困难而义无反顾。例如,左宗棠抬棺抗击沙俄,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就表现出强烈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式的历史责任感,展示了湖湘文化“荜路蓝缕”、奋发图强的坚毅品质。三是“敢为人先”。这是湖湘文化的显著特征。“道莫盛于趋时”。从屈原求索天地由来开始,“流风所被,化及千年”,湖湘知识群体思想开阔,总能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沿。其间,周敦颐重构儒道,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致力引进西方技术开办洋务,宋教仁、黄兴进行民主革命推翻帝制,直至*** “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体系的形成等等,无不彰显湖湘文化思变求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四是“兼容并蓄”。这是湖湘文化的活力源泉。湖南三面环山,北为洞庭,古为“四塞之地”,但就在这块土地上,湖南本土文化充分汲取外来文化的养分丰富发展自身,最终形成了顽强坚毅和灵性飘逸相结合的湖湘文化。这种文化在近现代湖湘知识群体身上表现得更加强烈。如,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谭嗣同倡导“天变道亦变”等等,都是湖湘文化开放特性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说,这四个方面,既是湖湘文化的精华,也是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湖湘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作为区域性历史文化形态,也是良莠互见、长短并存,对其应该采取历史的、理性的、批判的态度,不能蛰伏一隅、抱残守缺。任何取其一面而不纳其余的做法,都不足取。(人民网综合)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湖湘文化是在以周敦颐思想学说为基础,经由各个历史时期的融合发展丰富,最后形成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B.湖湘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有其精华也有其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对其要更多地注意采取历史的、理性的、批判的态度。
C.湖湘文化之所以能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其总能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前沿。
D.“心忧天下”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内容,湖湘文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湖湘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显露出的思想品性。
【小题2】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湖湘文化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在长期的相触相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为本土文化对湖湘文化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湖湘文化还是以楚文化为正统的。
B.因为湖湘文化所具有的开放特性,“兼容并蓄”,未来的湖湘文化必定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也对中华文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在湖湘文化形成过程中,无论是中原文化中的经典儒学思想、吃苦耐劳、富有韧性还是本土文化中的固执守旧、勇猛剽悍、实事求是的个性,都对湖湘文化造成了积极而巨大的影响
D.湖湘文化经过无数湖南人的切实践行和不断的演绎发展,终将成为引领中华文化的最先进力量。
【小题3】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湖湘文化概念内涵及其形成原因的概括性阐释,请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1)中,这种本土文化受到南移的(2)的影响和浸染,两种文化长期的交汇融合,成为影响着湖湘文化渐次成形的两个(3)。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文化。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7 10:3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局外人”鲍勃•迪伦
郝巍
鲍勃•迪伦出生于1941年5月24日,他本姓齐默尔曼,是个来自明尼苏达州希宾小镇的犹太男孩。少年时就开始接受美国乡村音乐、黑人音乐的熏陶。
从故事的开始,迪伦就打算隐藏自己的身份。他曾回忆说:“我所有的事就是写和唱,还有在纸上涂抹小画。让自己消融到看不见自己的场景中去。”很快,美国传奇男星詹姆斯•迪恩和猫王的摇滚乐成了他的“新宠”,他隐藏自己的手法多了起来。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迷上了垮掉派诗歌和民谣音乐。他想成为一个民谣歌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名字改成“鲍勃•迪伦”,并且给“迪伦”编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南方身世――少年时他所听的很多黑人音乐大师都是来自南方。
改名之后.迪伦无意中读到民谣歌手伍迪•格里斯的自传小说。读罢,迪伦立刻把格里斯当成这辈子最重要的精神偶像,当他听说格里斯患上不治之症住院后,立刻决定去纽约看望他。也从此开始自己的音乐流浪之路。迪伦初抵纽约时,这里的民谣群落正经历第二次民谣复兴运动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他和民谣伙伴们展开了一场对古老歌曲版本的搜寻,写歌时,歌里容不下半点“新意”。即便这样守旧,迪伦遣词造句的天赋也绽放出来。
在上世纪60年代,当民谣承担起“抗议”之声的作用时,迪伦把诗歌的形象和韵律写进歌词。一首抗议歌曲开始承载更多的讯息和意味。1963年,他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了抗议之声中传唱最广的歌曲。迪伦作为一位民谣“先知”被推至大众视野,他成了一位明星。
很快,迪伦就开始追寻身份的变换。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他首次换上了一把电吉他。把民谣和更为强烈的摇滚结合起来。然而,这一次,他却是被台下观众的嘘声轰下去的,因为对于欣赏纯净民谣的人来说,电吉他太大逆不道了。迪伦成了一个“叛徒”。其实,早在当《答案在风中飘》成为翻唱热门时,对迪伦自己来说,一切就开始变味了――从某种层面,流行就意味着民谣抗议之声的终结。
迪伦从来不会去追求他人的认同感。被民谣信徒爱着、恨着的他,没有放下过对摇滚乐的热情。相反,他洞察着音乐领域的变革契机:摇滚乐不痛不痒的歌词成了一种束缚。于是,他把诗歌的书写带进了摇滚乐。迪伦成为为摇滚乐注入灵魂的人,摇滚乐所能传递的讯息不再有局限。
同时,诗歌、嬉皮生活释放了他本性中的更多维度。他在迷幻剂导致的癫狂中继续写作。这个语言的天才收集和拼贴一切美国生活中的语言碎片,把他们揉成一团。他的歌词不再只是歌词,而是时空交错的舞台,那里复活了无数古老美国的形象,幻影重重。这样的歌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阅读答案。出现在彼时充斥商业主义陈词滥调的美国,投射在历经战争恐慌的心灵中,自然寓意深刻,诗意盎然。
后来的歌手们,每个翻唱版本都获得成功。这不得不说是迪伦写作的另一种成功。他善于隐藏故事的完整性,让歌词像是片段影像的闪回,真实、自然,却又带有一点神秘,让听者感到不解、好奇。这种语言,人们更容易从情感面来感知,跨越空间、时间,人人都能感同身受。
上世纪70年代,迪伦退隐农村,一度“改邪归正”。他成了基督徒,安心于家庭,生活中除了音乐就是《圣经》,对外界的纷纷扰扰毫不关心,“当年我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现在我更是个局外人。”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迪伦冲出江湖。1997年一场大病过后,年过半百的他再次攀上高峰――专辑《被遗忘的时光》拿下格莱美年度专辑奖;2001年拿下奥斯卡电影金曲奖;2004年凭借自传拿下普利策奖。
他成为唯一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大满贯选手”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
(选自2016年10月26日《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10月13日,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颁奖词如是说:“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
②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柏琳《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描述、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二次民谣复兴运动期间,迪伦迷上了古老的歌曲版本,写的歌里也容不下任何“新意”,但“守旧”中其实有新的诗意表达。
B.整篇文章写的是“局外人”鲍勃•迪伦,实际上作者也是从另一种意义上的“局外人”身份对鲍勃•迪伦进行定义、剖析、调查、检验等实用类文本阅读“局外人”鲍勃•迪伦郝巍阅读答案。
C.《答案在风中飘》使迪伦作成为明星,但对迪伦却意味着他使抗议民谣承载的“更多的讯息和意味”逐步丧失,所以他迫切的寻求改变。
D.在种族歧视现象严重美国,迪伦的犹太身份受到歧视,这使他将自己“隐藏”起来甚至更改名字并编了有模有样的南方身份。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年轻的迪伦崇拜民谣歌手格里斯,所以当格里斯患上不治之症时,迪伦就匆忙赶赴远方的都市,这件突发事件后来导致他走上流浪之路。
B.民谣信徒爱迪伦在民谣方面的天赋。也恨他对民谣的“背叛”,然而迪伦毫不在乎这些人的认同,而是将存在不足的摇滚作为发展契机。
C.迪伦是个“大满贯选手”,但也有自身的不足。在充斥商业主义和战争恐慌的美国,他也曾行为放荡,这就有了后来的所谓“改邪归正”。
D.迪伦的歌词善于隐藏故事的完整性,这样恰好就会让听者感觉不解和神秘,使人容易从情感方面感同身受,也就很容易被翻唱成功。
【小题3】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对鲍勃•迪伦的描述可以概括为“身份多变”,迪伦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局外人”,你如何看待这两者的关系?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狗狗姓氏

晚9点,尹局长下了小车示意司机把车开回去,打着饱嗝进了有小院的屋子。在沙发上坐着的邻居,曾在局里工作过的退休职工老年看见他进来,赶忙站起身来。一直卧在门前警惕地瞪着老年的局长家宠物狗“丹丹”,也一跃而起,在局长脚前撒欢蹦高。

“尹局长回来了?”老年的脸上堆着谦恭的笑

“嗯,有啥事?”尹局长边用牙签剔着牙缝,边漫不经心问。

“是这么回事。”老年有点忸怩起来,“我是刚搬过来的,有些情况可能你不知道,听说你家狗狗名字叫‘丹丹’,恰好我小孙女的名字也叫丹丹。你给狗狗起名字时,我还没有搬过来,你不知道情况,可现在,你看这狗狗和人一个名字,总觉得那啥。你能不能把狗狗的名字改改?”

“有这事?”尹局长往沙发后一横,撩一眼老年,架起了二郎腿,正好小保姆的茶也递到跟前,放好了,诺诺然退去。

“可不是!要说这名字吧,也就是个符号,可人和狗总不能一个名字,你看……”

“这事有点不好说。”尹局长半歪着头,口气很干脆,“要说咱们是邻居,退休前你又在局里工作,没有什么不好说的,可这狗狗的名字是叫顺了的,一下难改口。最关键的,你给它改了名,你叫它肯定不理你,它已经记死了‘丹丹’这个名字。”

宠物狗一听主人嘴里出来“丹丹”俩字,很兴奋地人立起来,把两只上蹄搭上沙发,瞪着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局长的脸。

“你看你看,它就认这个名,叫它其他肯定没有反应。”

老年憨憨地站着,一脸的失望:“你看这事没商量了?”

尹局长边摩挲着狗狗的头,任其红红的舌头舔着可以逮住的手腕手心,边撩起一只眼睛来:“不就是个名字吗,那么讲究干啥?我家这小家伙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狗狗,而是当宝贝女儿看。再说了,啊,你家孙女的名字肯定没有申请专利,是不是?”

老年脸上一阵红一阵紫,定定神说:“那好吧,局长你歇着,我走了!”说罢不等局长有回应,一扭身出去了。

隔了一段时间的又一个晚9点,尹局长又乘车回来,下车刚走到大门口不远地方,听背后有人猛喝了一声:“尹贵生!”

这是谁呀,左邻右居可从来都是喊他尹局长的,还没有过谁对他直呼其名。打着饱嗝脸色不悦的尹局长扭过身来。

路灯浑浑的巷子口,站着老年,并不看他,扭着脖子左瞅右看,又扯着长腔大喊了一声:“尹贵生!”

“你叫我?”尹局长口气不大好听。

老年一抬头,脸上又堆上谦恭的笑容:“哟,是尹局长!我哪里敢叫你名字,我在喊我家狗狗呢,前几天刚抱回来,一转身就跑出院子外边,我怕丢了。”

“你说啥?你家狗狗叫啥?”

“噢,没有说清楚,我家狗狗的名字也叫尹贵生。”

“你,你,你怎么能这样呢?”

不就是个名字吗,那么讲究干啥?我家这小家伙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狗狗,而是当宝贝孙子看。再说了,啊,你的名字肯定没有申请专利,是不是?”

尹局长脸涨成紫茄子,嘴张了几张,终于没有吐出一个字来。

老年仍然不依不饶:“你觉得我这样做很不讲人道很没有人性是不是?你觉得你很丧失人的尊严是不是?忍着点吧,人的尊严算个球?”

尹局长有点气急败坏了,可一贯练就的嘴皮功夫尽数散失,只有干张嘴冒热气的份。

老年不再理他,又扭头连声喊“尹贵生”,巷子里滚肉球一样跑出一只杂毛小狗,嫩声嫩气“哈儿、哈儿”地叫。

【小题1】文中两次写到“老年脸上堆着谦恭的笑”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__描写,这两次描写各反映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请摘录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相关情节,比较下面两句意思几乎相同的人物语言,简析各自的言外之意。
局长:“不就是个名字吗,那么讲究干啥?我家这小家伙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狗狗,而是当宝贝女儿看。再说了,啊,你家孙女的名字肯定没有申请专利,是不是?”
老年:“不就是个名字吗,那么讲究干啥?我家这小家伙我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狗狗,而是当宝贝孙子看。再说了,啊,你的名字肯定没有申请专利,是不是?”
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构思精巧,简单的情节中却反映了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B.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是心理描写更为突出。
C.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作为平民百姓的读者读后感觉很痛快。
D.老年脸上“一阵红一阵紫”表现了他“请求”不成后的无奈,局长脸“涨成紫茄子”表现他的尴尬。
【小题5】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什么的,请用简要的语言具体概括并阐述理由。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关于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启明

东方晓

“咣当!”监牢的铁门被重重地踹开了。

“赵云霄!”一声粗暴的喊声。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

“我就是。”一个柔和而细弱的声音从坐在一起的女难友中间传来。

等赵云霄拖着受伤而又有些笨重的身体被难友们扶着走到门口时,那个剪影把信摔给她,说:“这是你男人临死前写给你的。好好看看吧!死硬分子!”

虽然赵云霄对爱人陈觉的牺牲并不意外,因为她和他早就收到了“惩共法院”的死刑判决书,罪名是“策划暴动,图谋不轨”。但真听到他的死讯时还是昏了过去。难友们赶紧将她抬到稻草上,喊她的名字,拍她的脸。

“云霄!云霄!肚子里有孩子,你可要挺住啊!”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缓地睁开眼。眼角的泪珠滚了下来,但她还是平静地说:“我没事,不要为我担心。”

赵云霄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她原本想陪爱人一同走向刑场,但她最终还是接受爱人的劝告,向敌人提出了一个请求:“我已有身孕,请求生下小孩再临刑”。经过三四个医生的检查确定属实,敌人被迫同意延期执行。

在难友们的搀扶下,赵云霄艰难地坐起来,打开了陈觉在就义前写给她的诀别书: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我就要上路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的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生女,我都祝愿孩子健康快乐。

云,你迟早也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惟愿有鬼。“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这几天我常常记起我们在苏联学习时的美好时光。相互切磋,相互勉励,谈未来,话明天,始终不离不弃。去年回国后,你为了陪我执行任务,过家门而不入,未能跟父母见最后一面,令我深以为憾。你在事业上给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幸福。前年我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可感,但我宁愿玉碎不愿瓦全。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着她出国的。想起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第一次流泪了。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教助全世界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才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每想到此,我就觉得,死而无憾!

云,我无法见到咱们的孩子了,请你带我向他(她)问好!

此祝,

健康!

觉手书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日

读完信,她放声大哭,又一次昏了过去……

4个月后,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陈觉和赵云霄的女儿出生了!难友们怕婴儿受凉,把母女俩围在中间。赵云霄和大家商量,决定给婴儿取名“启明”。

由于营养不良奶水不足,婴儿饿得“哇哇”直哭。牢房的铁窗开得很高、很小,阳光照不进来,尿布无法晾干,赵云霄只得将尿布缠在腰上,垫在身下,用体温暖干。赵云霄日夜抱着自己的骨肉,把她贴在胸口上。看到女儿那圆圆的小脸,她幸福得想笑,但又心酸得想哭!

可是,赵云霄生下女儿才一个月,死刑执行通知书就又来了。

她接着女儿亲了又亲,吻了又吻,晶莹的泪水一串串地落下来。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她给亲爱的女儿写了遗书。

启明我的小宝贝:

“启明”是妈妈在牢中生下你的时候,给你起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有特殊意义的。怀上你才四个月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便被关进了监狱。当时妈妈本来是要被立刻处死的,因为怀了你,才被敌人晚执行几个月。宝宝,妈妈之所以要生下你,就是因为妈妈相信你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光明的。宝宝,你是民国十八年正月初二生的,但你的妈妈在你才一月零十天的时候,便与你永别了!妈妈无法尽到抚育你的责任了,但妈妈希望你不要恨我,妈妈是为了全世界更多的宝宝不再受苦受难才狠心扔下你而走的。宝宝,你是个不幸者,但妈妈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幸福者。

宝宝,妈妈走了,妈妈祝你和所有孩子一生幸福!

妈妈绝笔

 三月二十四日

3月25日,刽子手在监外高声点名。叫到“赵云霄”时,生死离别,痛断肝肠,她怎舍得初到人世的婴儿呢。

诀别的时刻到了,赵云霄喂完最后一次奶,强忍悲痛,把启明留给了难友。

“同志们,拜托了,我先走一步。”她含着泪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和她的丈夫,生前曾前往苏联学习,相知相爱,同国参加革命,不幸被捕,先后壮烈牺牲,反映了当年革命斗争的无比残酷。
B.陈觉和赵云霄既是恩爱夫妻又是革命同志,但小说主要表现的是他们的人性之美包括亲情、爱情和对孩子的爱,而不是革命精神。
C.“门口出现了一个戴大盖帽的黑色剪影”一句很有深意,不仅从侧面写出了监牢里光线昏暗,也暗示出反动派是背对光明,背对正义的。
D.小说中的陈觉虽然是位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但也是一个有着儿女情长的人,他也觉得愧对父母,愧对孩子,这表现了革命者的真性情,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请分析题目“启明”的深刻意蕴。
【小题3】小说占用大量篇幅展示了烈士两封写给亲人的书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B.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C.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D.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B.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C.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
D.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B.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C.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