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由唐到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类需求日益增长,一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所需劳动力,二是日益繁盛的各行业所需从业人员。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及户籍管理成为当时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这些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虽然史书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义,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中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功人”等。

除了建筑业,外来人口更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业。李白的<少年行》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其中的胡姬是西域来的胡人女子。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屠宰业、租赁业等日益繁盛。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

唐朝对这些人口到底如何管理,虽未见出台严格的措施,但通过官府颁布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条文,可知总的趋势是限制逐渐松弛:一是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旧唐书》),居住地原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人口的身份问题,也使国家有可能重新掌控大量流失的人口;二是坊郭户成为城墙内及周边附郭居民的正式称谓,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也成为有别于乡村户的主要标志。这一制度在北宋得以确立,并推广到全国,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至此拉开帷幕。三是中央官府在招聘和选用执役杂使人员时,对一些重要和关键岗位有户口的限制,如规定在选用门仆时,必须“取京城内家口重大、身强者充”,但在某些岗位,对“浮寄”人口给予了更宽松的政策。

此外,国家财税征收的结构和对象也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如唐德宗建中年间,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反响最大的是建中四年开始征收“税间架”,即房产税。结果“怨讟之声,嚣然满于天下”(《旧唐书·卢杞传》)。最终被废止。百年后,北宋时期城市的房产、商铺等都已逐渐作为征税的对象,不仅户籍管理实行城乡分治,城乡的税收对象和税收内容都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结构重心的变化,户籍制度发生了变化,政府财税结构和重心更多地向城市倾斜,向城市居民倾斜,向财富集中的区域和群体倾斜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摘自《光明日报》:《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建筑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进而又招引了大量人员进入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B.为了扭转唐中后期对人口管理逐渐松弛的趋势,宋代对户籍管理实行了城乡分治制度。
C.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等吸引外来人口的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低,较容易就业。
D.北宋时期,政府财税结构和重心更多地向城市、向财富集中的区域倾斜乃是大势所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讲唐代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再述政府对城市人口进行管理的情况,层次分明。
B.文章为了说清楚唐朝户籍管理的措施,引用了《旧唐书》《太平广记》等史籍中的资料。
C.作者引用古籍上的内容时,多是直接引用,有的还注明    JLH处,使本文的论述更有说服力。
D.户籍管理与国家税收关系密切,文章就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了唐宋户籍管理制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只看史书而不参阅其他资料,我们很难了解唐代城市与建筑业有关的外来人口情况。
B.唐朝对外来无户籍人口的限制是逐渐松弛的,这从官府颁布的具体措施和条文即可看出。
C.宋代吸取了唐朝征收房产税的教训,所以能成功地将房产、地产、物业等纳入征税对象范围。
D.随着涌人城市谋生的人数增多,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一般会调整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4 11:20: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僻字的文化意义
①在“汉字听写”比赛中,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并不受青睐,比赛的意义就是看那些学生选手能否写出高难度的字和词。所谓高难度,就是在现代汉语中用不到或者难得一见的字和词:比如“捍蔽”“溪刻”“唼喋”等等。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词,现在露出了芳容。它们躺在某些古代的典籍和文献中,或者在文学作品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这类竞技节目,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光顾,它们可能也没有机会光临。
②人们有理由质疑出题人的意图:那些古怪冷僻的字词除了难倒选手们,在最后关头起到淘汰一部分比赛者的作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吗?即除了比赛上的意义,它们还有深刻一点的文化意义吗?
③所谓冷僻的字和词,是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不常用而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有点自然淘汰的意味。孤立地说,那些僻字对今人有意义,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特别的功用,那是无稽之谈。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特定的语境,文字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也难说今后会派上什么用场;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创造能力。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词,记录了我们古人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也表明人类文化演进的复杂性和彼此的不可替代性。
④我想,随着汉字听写比赛的深入,古奥冷僻的词语或许也会不甘寂寞,纷纷登场。作为一档竞技节目,我认可这样的说法,即听写那些相对常用的而又容易读写错误或互相混淆的词语,对于规范我们的语言更有帮助。毕竟僻字不是为了竞技节目而存在的。“汉字听写”比赛也许只会时兴一阵,而僻字作为人类文化的化石,会长久流传下去。
⑤没有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僻字,像是古董。除了供摆设、观赏,古董大多数时候是压在库房的,僻字的情形也相似,压在古文献和辞书中,难见天日。不过有些也许还能重新融入我们的语言交流系统之中。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有时会在某些境遇中又重新露头,成为文化焕发活力的新因素,文化神秘的伟力有时就缘于偶然性和突变性之中。
⑥从当下应用的角度讲,我们倡导语言文字的简便实用,但是不能因为推崇简便实用而否决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世界历史的丰富性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之中,当然也包含在那些僻字之中,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某种轨迹。如果我们把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看成人类早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把中国古代语言看成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禁锢我们国人思维的不是中国古代文化或文字,而是只认某种文化为唯一正确者而屏蔽其他文化,不能吸收人类的整体文明成果。
⑦像“汉字听写”这类节目反映出的汉字文化,其生命力不取决于外在的所谓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汉字使用者,取决于汉字使用者的敬意和热忱。
(取材于蒋原伦《僻字的文化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者所认为的僻字的“文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僻字可以显示出我们文化演进的独特轨迹。
B.僻字作为文化的化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C.僻字虽冷僻,仍可能再进入语言交流系统。
D.僻字承载着古代文化,比常用字价值更大。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字和词相比,人们更青睐在现代汉语中难得一见的字和词。
B.汉字比赛中听写僻字,因为能难倒选手、分出胜负,所以具有较深刻的文化意义。
C.远离我们日常生活的古汉语与古希腊语、拉丁语一样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D.只要使用者具备敬意和热忱,那些僻字便能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重新焕发光彩。
【小题3】作者认为:“文化的发展是淘汰和唤醒并行的。”下列各项中所引材料的性质不属于本文作者所论的一项是
A.网友们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缩写为一个词“喜大普奔”,这个网络成语被网友们争相使用,风靡一时。
B.“囧”(jiǒng)字,“槑”(méi)字,还有“烎”(yín)字等等一些早已退出人们生活的古汉语中的词,而今又回来了,成为网络热词。
C.以前的文学史,说到汉赋,往往批判其辞藻繁缛堆砌,讽一劝百等等。后来的研究者,重新肯定了其开拓性价值和在修辞方面的努力。
D.过去北京有很多老规矩,如“一见面就地打招呼”“不许当众喳呼”等等,已经渐渐被人淡忘。现在被重新整理出来,引发大家的热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名字不仅是单纯的指称符号,它还具有丰富的意蕴。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姓名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形成姓名的鲜明时代特色。
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主要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有些被学者认为是人名的文字,也可以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暂且悬而不论,让我们从周代谈起。
周代人的姓名,也正如周代文学如《诗经》一样,洋溢着一派质朴、随意、清新、犷野之风,与后世相比,周代姓名并不咬文嚼字,刻意雕饰,但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
周人常常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命名。春秋时期的晋成公,堂堂一国之君,名字叫黑臀,这肯定是由于晋成公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特别明显的缘故。以胎记命名的名字,在春秋时还有黑背、黑肩、黑肱等,可见春秋时的人们取名并不避粗鄙。
因身体特征而取名当然不仅限于胎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叫李耳,字聃,据后人考证可能就是因为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郑国有叫游眅的,“眅”的意思是眼睛的眼白较大。眼白太大在今天人看来也许是个缺陷,但周代人却可能以此为美。
不仅新生儿的身体特征可被用作进行命名的依据,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一些令人注意的事件也具有标志的意义,因而也可据以取名。春秋时郑庄公名字叫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的。不是像通常那样头先出来,而是先出脚,生孩子脚先出来可能导致难产,为了纪念其诞生的艰难。庄公的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寤生。
春秋时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过于讲究。像牛、马、羊、彘等畜牲之名,春秋时人都取以为名,孔子有个学生就叫司马牛。蝎子乃毒物,令人闻之色变,但春秋时却有不少人的名字取自蝎,齐有公孙虿,郑亦有公孙虿。虿即蝎。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夫人生了太子,即后来的庄公,请教申取名之法。申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杜预对这五种取名方法的解释是:信即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即选择表示美德的字眼命名:象是根据孩子身体的某些特征命名:假是借用各种事物的名称命名:类是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眼命名。上面提到的郑武公之子“寤生”当即属于“以名生为信”:“黑臀”“游眅”之类则属于“以类命为象”:“公孙虿”“赵盾”等名字则显然是“取于物为假”:鲁桓公的太子与他的生日是同一天,因而名之曰“同”,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至于“以德命为义”,如周文王名昌,寓希望周族昌盛繁荣之义。
申列举的五种取名途径中,至少信、象、类三类都涉及到孩子诞生时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现象,也就是说,周人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侧重于名实之关联,同时,由于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因此其命名亦必重视姓名的分类功能,这也就决定了周人在命名时必定要着眼于姓名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属性,而对姓名的美学属性则未加在意。
——(摘编自刘宗迪《姓氏名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字不仅仅具有指称功能,还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甲骨文中有些文字被认为是人名,但又存在其他理解,因此作者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悬而不论。
C.周人常常根据人身体上的胎记或某个身体器官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取名,这些名字都很粗鄙。
D.郑庄公诞生非常艰难,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并以此为他取名“寤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讲究,所以不仅会以畜牲为名,还会以毒物为名。
B.周人可以根据出生情况或身体特征命名,也可以用美德字眼或借用事物名称命名,还可以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命名。
C.鲁庄公取名为“同”揭示了其与鲁桓公的关系,即儿子与父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
D.周人在命名时重视姓名的社会学属性而不在意姓名的美学属性,这与其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周代人的姓名,可以发现质朴、随意、清新、犷野是周代人姓名的特色,崇尚纯真天然是周代的审美风尚。
B.周代时,郑国人游皈以“畈”为名,老子以“聃”为字,这说明在当时人们有以身体缺陷为美的风尚。
C.《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取名方式应为“假”,而按照秦伯“以乱易整,不武”的解释,烛之武的取名方式应为“义”。
D.周人虽然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但是在周代的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人取名并没有注重名实之间的关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22时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飞几十万公里, 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 “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 “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 “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一群80后、 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80后”,平均年龄为31-33 岁。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 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 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B.因为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嫦娥四号探测器得以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作。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想象失败的后果。
D.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让其它国家羡慕不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测器得以开展工作,需要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因为月球背面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
B.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 苏联多次登月探测失败,足以说明成功的难度之大。
C.国家的支持,老一辈科学家的积极参与、推动与艰辛付出,中国航天队伍的年轻化与青年航天人的奉献精神都是此次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成功的因素。
D.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群80后、 90后,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表明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具有巨大的优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在探月工程中面临哪些困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一味向后看的阿Q精神

童大焕

总是有人不断地提醒我们不要“数典忘祖”,然而却不告诉我们他所提醒的“典”和“祖”到底是不是我们真正的传统和根本,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是增添我们生活的营养,还是仅仅给我们浮躁的生活表面加一点盐,撒一点胡椒面?

不久前,有十位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不甘寂寞,联名号召大家不要过圣诞节,为的是“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建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这两天,媒体又报道说有几位在大学挂名的媒体人主张恢复“黄帝纪年”,以“唤醒国人,恢复和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意思仿佛是别人都睡着了,只有他们几个醒着。

类似的热闹总是抽筋似的一阵又一阵,从“国学热”到“读经运动”,再到“牛郎织女传说申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占风头三五天。但恕我直言,除了倡议者们在个人的名利上通过类似举动吸引了一点眼球之外,我看不出其对我们的文化和社会有何真正的建树,倒是平白无故地浪费了不少媒体资源。

当一个人逐渐老去的时候,总是频频地回顾往事;而当一个人处在儿童、少年、青年的时候,总是以极大的兴趣与好奇睁眼看着广阔的世界,抬头展望遥远的未来。因此,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可以基本判断一个人心态和智慧的衰老程度。同样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其中的人们不是以极大的热情将自己融入到广阔的世界,以极大的热情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而是耽于回忆,沉湎于复古之风且乐此不疲甚至引为时尚,则只能证明这个民族的心智已然衰老,他们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我们不是数典忘祖,因为祖先的血液、祖先的精神早已一代代传承并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不需要刻意通过浮华的表面上的仪式来证明。而在另一些方面,我们并不需要回到凿穴而居、凿井而饮的过去,那些固然也是我们的“传统”,但并不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也与祖先们不断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久远梦想无关。

甚至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说,极度的自尊实质上就是极度自卑的表现。那些一心复古、寄希望于通过某种传统的“仪式”去建立自己“文化主体性”的人们,恰恰是对自身文化极度不自信,与鲁迅先生批判的“我的祖先比你阔”的阿Q精神并无二致。不要以为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就多么的高雅和高尚,华美皮袍下面的虱子总是按捺不住地蹦出来,在世人面前现眼。

龙应台说得好,文化是要让人更好地活,而不是相反。是啊,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和资格让活人成为死的“文化”的祭品,相反,活生生的文化,一定是让人活得更自由、更开阔、更有权利和尊严的。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等则不具备这种艺术境界。
B. 北宋的大量作品,如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
C. 北宋山水画具有整体而多义、宽泛而不细致的特点;而南宋山水画注重艺术家主观情感观念的直接表露,不注重客观写实。
D. 在第二种意境中形似与神似这对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但在元代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通过与诗的“无我之境”做比较,最终论证了北宋山水画的思想情感具有多义而丰富的特点。
B. 文章分析了南宋山水画既是又不是“有我之境”,是为了论证第二种艺术境界较第一种自觉的抒情诗意更为浓厚、鲜明。
C. 文章论述了宋元山水画“无我之境”、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的“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这三种面貌和意境。
D. 作者在论述这三种面貌和意境时,字里行间没有随自己的兴趣、倾向而偏爱偏好任何一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我之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因而作品的思想情感就更为宽泛、广阔。
B. 由于引用的陶渊明的这几句话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就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C. 南宋的山水画有的标题可能和北宋的一样,但刻画更为精巧,能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思绪、感受。
D. “有我之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的两种意境三分鼎足,各擅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