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名字不仅是单纯的指称符号,它还具有丰富的意蕴。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的姓名也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从而形成姓名的鲜明时代特色。
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主要来自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有些被学者认为是人名的文字,也可以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暂且悬而不论,让我们从周代谈起。
周代人的姓名,也正如周代文学如《诗经》一样,洋溢着一派质朴、随意、清新、犷野之风,与后世相比,周代姓名并不咬文嚼字,刻意雕饰,但却自有一种纯真天然之美。
周人常常根据人的身体特征来进行命名。春秋时期的晋成公,堂堂一国之君,名字叫黑臀,这肯定是由于晋成公出生时臀部的青色胎记特别明显的缘故。以胎记命名的名字,在春秋时还有黑背、黑肩、黑肱等,可见春秋时的人们取名并不避粗鄙。
因身体特征而取名当然不仅限于胎记,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叫李耳,字聃,据后人考证可能就是因为老子的耳朵没有耳轮而得名。郑国有叫游眅的,“眅”的意思是眼睛的眼白较大。眼白太大在今天人看来也许是个缺陷,但周代人却可能以此为美。
不仅新生儿的身体特征可被用作进行命名的依据,孩子出生时发生的一些令人注意的事件也具有标志的意义,因而也可据以取名。春秋时郑庄公名字叫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的。不是像通常那样头先出来,而是先出脚,生孩子脚先出来可能导致难产,为了纪念其诞生的艰难。庄公的父母就给他取名为寤生。
春秋时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过于讲究。像牛、马、羊、彘等畜牲之名,春秋时人都取以为名,孔子有个学生就叫司马牛。蝎子乃毒物,令人闻之色变,但春秋时却有不少人的名字取自蝎,齐有公孙虿,郑亦有公孙虿。虿即蝎。
《左传·桓公六年》载鲁桓公夫人生了太子,即后来的庄公,请教申取名之法。申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杜预对这五种取名方法的解释是:信即根据孩子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义即选择表示美德的字眼命名:象是根据孩子身体的某些特征命名:假是借用各种事物的名称命名:类是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眼命名。上面提到的郑武公之子“寤生”当即属于“以名生为信”:“黑臀”“游眅”之类则属于“以类命为象”:“公孙虿”“赵盾”等名字则显然是“取于物为假”:鲁桓公的太子与他的生日是同一天,因而名之曰“同”,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至于“以德命为义”,如周文王名昌,寓希望周族昌盛繁荣之义。
申列举的五种取名途径中,至少信、象、类三类都涉及到孩子诞生时的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现象,也就是说,周人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侧重于名实之关联,同时,由于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因此其命名亦必重视姓名的分类功能,这也就决定了周人在命名时必定要着眼于姓名的语言学和社会学属性,而对姓名的美学属性则未加在意。
——(摘编自刘宗迪《姓氏名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字不仅仅具有指称功能,还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B.甲骨文中有些文字被认为是人名,但又存在其他理解,因此作者对周之前的取名风尚悬而不论。
C.周人常常根据人身体上的胎记或某个身体器官比较明显的特点来取名,这些名字都很粗鄙。
D.郑庄公诞生非常艰难,他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并以此为他取名“寤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名字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必要讲究,所以不仅会以畜牲为名,还会以毒物为名。
B.周人可以根据出生情况或身体特征命名,也可以用美德字眼或借用事物名称命名,还可以选择与父亲有关的字命名。
C.鲁庄公取名为“同”揭示了其与鲁桓公的关系,即儿子与父亲的生日是同一天,杜预认为这就是“取于父为类”。
D.周人在命名时重视姓名的社会学属性而不在意姓名的美学属性,这与其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有很大的关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周代人的姓名,可以发现质朴、随意、清新、犷野是周代人姓名的特色,崇尚纯真天然是周代的审美风尚。
B.周代时,郑国人游皈以“畈”为名,老子以“聃”为字,这说明在当时人们有以身体缺陷为美的风尚。
C.《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的取名方式应为“假”,而按照秦伯“以乱易整,不武”的解释,烛之武的取名方式应为“义”。
D.周人虽然强调取名应能体现被命名者的特征,但是在周代的实际社会生活中还是有人取名并没有注重名实之间的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3 03:13: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统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别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悠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材料二:

临夏因毗邻大夏河得名。大夏河水哺育着这里的人们,但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河流健康亮起“红灯”。

治理母亲河,临夏统筹设计。源头封山育林、围栏禁牧,实施生态修复。沿线区域综合治理,严禁“两高”企业,关停一批铁合金、制革洗毛企业。加大水源涵养区、城乡水源地和湿地的保护力度,打造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建设生态河廊。

治理母亲河,临夏责任明晰。现在不仅是河长在治河,不少村民、学生也一起加入护水行动。

治理母亲河,临夏依靠新技术。从河岸望去,河水流经14座水力自控翻板闸坝,形成类似瀑布的连续景观水面。这种闸坝构思巧妙,不仅能挡能泄,解决了挡与泄之间的矛盾,还具有投资省、寿命长、工期短等特点,通过手机APP即可控制闸门开合度。闸坝建成后,河流恢复自净功能、景观功能,大夏河“垃圾带”摇身一变,成了风景带。

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临夏提出生态战略:建设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山水生态为主的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

治理后的大南岔河也变清了,周边的景区推出生态旅游,和政县形成“春赏花、夏游绿、秋观景、冬玩雪”的全季全域旅游格局。依托美丽乡村,农家乐办得风风火火,带动了农村就业,也促进了农副产品销售。  

好生态也是生产力。去年一年,临夏州旅游人数达1530万,同比增长41%;旅游收入67亿,同比增长42%,第三产业增速在全省领先。

黄土坡上点新绿,山河叠翠倍还人。临夏州不断兴起的绿色产业,构筑起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点燃当地摆脱贫困的新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黄土坡点燃绿色希望》(2018年02月03日09版)

【小题1】下列对于文本中乡村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曾经由于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综合利用。
B.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加快了绿色产业建设。
C.实践证明,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是可以兼顾,并且相互促进的。
D.好生态也是生产力,这不仅是认识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临夏市在农村建设中已经尝到了甜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对于农村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宏观的指导意见,侧重政策性;材料二报道了临夏市治理母亲河的举措和效果,侧重实践性。
B.认识是实践的先导,主流媒体对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营造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C.“好生态也是生产力”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但不能直接增加农业收入,并且由于关停一些企业,会造成工业收入的减少。
D.作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临夏市在绿色产业实践中努力打造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使《实施意见》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E.《实施意见》通过顶层设计,把临夏市的经验推广开来,对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小题3】怎样才能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华的智慧》一书 “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爱智”提出的,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他说:“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
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毫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本书的特点。比如讨论老子,阐释了“道为万物之宗”“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特质。“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儿,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在老子的有些著作中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说:“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秩序。”这样通脱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他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容纳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他在本书《序言》中说:“中国哲人,在一定意义上,富于探索精神……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彼此立说不同,但都肯定‘穷理’的必要,都肯定世界是有理的,学问在于认识此理,生活在于体现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可以说富于理性精神。但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此种高屋建瓴的中国文化观,成为本书重要的纲领与血脉。本书一方面寻绎着“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视野观照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家们,超越他们的旧哲学。他在书中还提出任何文化形式也不是教条地、理念性地存在的,它往往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阐释中。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时代性存在,依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现代的解读和实践。
(摘编自李瑞卿《建构中华智慧谱系——评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
【小题1】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中“中华的智慧”是指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
B.张先生在书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最早可以从老子的“道”的理论中找到依据。
C.书中关于老子的研究认为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是老子著作的显著特征。
D.著作中提到的“道”,不同于西方的“爱智”,是接近于老庄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最后提出要古为今用,树立民族文化复兴的观点。
B.文章第三段引用《<中华的智慧>序言》的原文证明了中国哲人是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国哲学是富于理性精神的。
C.在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大量引用了张岱年先生作品的原文,具体地展示了《中华的智慧》的哲学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张岱年先生认为建构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就是加强个案研究和建立唯物史观,这也本文展开充分论述的两个重要角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岱年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能真正触及中华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进行了精当的个案研究。
B.因为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徳伦理体系上增加了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说道家思想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
C.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孕育出实证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穷理的传统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
D.张岱年先生既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智慧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同时又主张必须综合中西文化之长才能创造新型中国文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是温暖平和,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的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次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澈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闪烁,透明的尾翼和双鳍像是透明的几抹色彩,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而窗外风沙正厉,黄浪滚滚,天地间满是强硬和烦躁……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也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定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定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微笑。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双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平实从容地讲述故事,能在娓娓道来之中,让读者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真切地体会到在戈壁的狂沙风暴中一个偏远小城的风情韵味。
B.文章开头两次提及裁缝店很小,突出“我们”生活条件简陋、裁缝店生意的窘迫,欲扬先抑,为后文写“裁缝店的温馨快乐”做了铺垫。
C.文章详细地描写了晚春裁缝店里的情景,从听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店里的舒适温馨,其中墙皮、馍馍片的细节让人如临其境。
D.文章对人物的描写不慌不忙,而这些人物又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的,这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与戈壁小城相映成趣,展现了这片土地诗意的美。
E. 文章语言幽默风趣,作者刻意把生活写的有趣,如“五六十岁的老妇人”动人的撒娇和狡猾的笑,这样的调侃充满生活气息,让人忍俊不禁。
【小题2】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以“我们的裁缝店”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亚马逊大火已经燃烧了3周,我现在才知道。”推特用户@tyswizzlcc的推文写道,这条推文还配了两张大火熊熊浓烟蔽天的图片。它被转发了约50万次,在微博和QQ空间上,类似的转发和说法也层出不穷。后来证实,图片一张拍摄于1989年,另外一张则是2012年,分别在2007年的《卫报》和2012年的《自然》杂志上可以看到。

社交媒体上普遍常用的数据来自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该数构的数据显示,今年已经发生了超过7.2万起火灾,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80%。乍看之下数据确实可怕,再加上“已经烧了3周”,似乎对亚马逊的森林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但实际止自1970年起,几乎每年的8月,亚马逊都会发生火灾。8月是亚马逊流域的旱季,降水的减少带来火灾的高发,在雨季开始后,火灾活动就会逐渐停止。

美国宇航局(NASA)表示,尽管火灾的数量创下了纪录,但火灾的总覆盖率实际上低于每年这个时候的平均水平。“由于旱季的到来,7月和8月的活动通常会增加。许多人用火来保持农田和牧场,或为其他目的清理土地。通常情况下,活动在9月初达到高峰,11月前基本停止。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全球火灾排放数据库上的图表显示,巴西的火灾活动远低于2003年至2006年期间的峰值,略低于2016年的“百年一遇”干旱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以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今年的火灾活动确实又大又频繁。但如果不仅仅与过去几年相比,而是与过去15年相比,或者与全球火灾活动的同期水平相比,今年亚马逊森林的火灾活动根本没有社交媒体上说的那么严重,且实际上毁坏的雨林数量比往年还少,只不过火灾数量看起来多。

(摘编白马妮《这场“浩劫”纯粹靠编!亚马逊今年火灾远小于2016和2005年》,2019年8月26日《时代周报》)

材料二:


图一:2012~2019年,亚马逊火灾数量的逐天数据


图二:2012~2019年,亚马逊火灾辐射功率的逐天数据

注:以上为美国宇航局发布的用于火灾探测的卫星工具记录的2012年以来的亚马逊火灾的相关数据图,2019年数据止于2019年8月16日。

(选自曹培信《通过NASA卫星,带你看真实的亚马逊火灾》,2019年8月27日《大数据文摘》)

材料三:

尽管网络引用图片确有错位造假现象,但这些照片的拍摄地点仍大多在巴西,也就是说,森林火灾始终是巴西不可忽略的一个重大安全隐患,而这与政府的政策引导是有看直接关系的。以眼下为例,亚马逊大火引发的网络争议使巴西深陷国际舆论危机,但其史真正引爆舆论的、还是博索纳罗上台以来忽视环保的政策方向和他在此次大火危机公关中的失当态度。

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巴西全境火灾发生次数约为2013年同期的两倍。此类森林火灾确有旱季天干物燥的气候原因图,但更与森林砍伐、畜牧用地扩张等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甚至大部分火灾的直接起因都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导致。

自上台以来,博索纳罗不仅宣布巴西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还为发展经济大力松绑环保政策,计划进一步开发亚马逊雨林,支持农民砍伐雨林制造更多耕地,并以此创造条件,吸引外资。这一系列政策早已引发国内外忧,此次亚马逊大火点燃了国际环保人士对博索纳罗长久以来的不满,也就不难理解了。

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林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固碳地之一,其大部分位于巴西。然而在历史上,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高砍伐率也是巴西致使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而巴西对于雨林的保护和碳排控制的观念并非始终如一,其本身的环境政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只专注于发展,到21世纪初大多数人具备更强的环保意识。

如今,巴西依旧面临着发展和环保的选择题。在近年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这种纠结心态进一步显现,以至于博索纳罗逆数十年积淀而行的反环保政策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相关利益部门的响应。据当地媒体报道,博索纳罗23日已授权巴西军队参与林火扑救工作,并公开表示“亚马逊大火不应引发针对巴西的国际制裁”。有当地环保人士呼吁称,希望博索纳罗对这场仍在燃烧的大火的反思不止于国际制裁,而是能够重新考虑雨林保护的长远意义和经济发展的眼前之利的关系。

(摘编自张峻榕《亚马逊雨林大火遭“全球声讨”,“烧出”巴西困境》,2019年8月24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已有数据看,亚马逊地区火灾数量与火灾辐射功率的关系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B.从2019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亚马逊地区火灾数据呈现出异常上升的特征。
C.2012~2019年,亚马逊地区火灾数量逐日渐增,增势先慢后快,年底达到终值。
D.2012~2019年,亚马逊地区上半年火灾辐射功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增势不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网络媒体上关于2019年亚马逊地区火灾的说法并不是“纯粹靠编”。
B.历史地看,2019年亚马逊地区火灾没有有的人说的那么大,但也并不小。
C.2019年亚马逊地区火灾的直接起因包括但不限于新政府的经济政策引导。
D.博索纳罗的反环保政策虽有数十年积淀,但巴西环保力量仍在积极阻止。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你丢一块石子在一池止水的中央,一圈又一圈的微波就会荡漾开来,而且愈漾愈远,愈漾愈大。在静水中投下知识之石的是蔡孑民先生。他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但是充满了西洋学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信仰,植根于对古希腊文化的透彻了解。

蔡先生认为美的欣赏比宗教信仰更重要。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囯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结果产生对西洋雕塑和中囯雕刻的爱好:他喜爱中国的山水画,也喜爱西洋油画;对中西建筑和中西音乐,都一样喜欢。他对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国人的传统见解:认为宗教不过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爱美的习惯来提高青年的道德观念。这也就是古语所谓“移风易俗莫大于乐”的传统信念。

蔡先生崇信自然科学。他不但相信科学可以产生发明、机器,以及其他实益,他并且相信科学可以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习惯,有了系统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则的发现,定理定则则是一切真知灼见的基础。

蔡先生早年写过许多才华横溢、见解精辟的文章,与当时四平八稳、言之无物的科举八股,造成强烈的对照。有一位浙江省老举人告诉我,蔡元培写过一篇怪文,一开头就引用礼记里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蔡先生就在这场乡试里中了举人。后来他又考取进士,当时他不过三十岁左右。以后就成为翰林。

蔡先生晚年表现出了中囯文人的一切优点,同时虚怀若谷,乐于接受西洋观念。他那从眼镜上面望出来的两只眼睛,机警而沉着;他的语调虽然平板,但是从容、清晰、流利而恳挚。他从来不疾言厉色对人,但是在气愤时,他的话也会变得非常快捷、严厉、扼要——像法官宣判一样的简单明了,也像绒布下面冒岀来的匕首那样的尖锐。

他的身材矮小,但是行动沉稳。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使他的心境平静,思想崇高,趣味雅洁,态庋恳切而平和,生活朴素而谦抑。对于任何意见、批评,或建议,他都欣然接纳。

当时的总统黎元洪选派了这位杰出的学者出任北大校长。北大在蔡校长主持之下,开始连串重大的改革。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领域一直是由文学独霸的,现在,北京大学却使科学与文学分庭抗礼了。历史、哲学和四书五经也要根据现代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冋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冋席笑谑。

这情形很像先秦,或者古希腊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徳时代。蔡先生就是中国的老哲人苏格拉底,同时,如果不是到处都有同情他的人,蔡先生也很可能遭遇苏格拉底冋样的命运(注)。但是中囯和外囯的保守人士却一致指摘北京大学鼓吹“三无主义”——无宗教、无政府、无家庭——与苏格拉底被古希腊人指摘戕害青年心灵如出一辙。争辩不足以消除这些毫无根据的猜疑,只有历史才能证明它们的虛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了苏格拉底的清白无罪吗?

(节选自蒋梦麟《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注)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开始就把蔡元培比喻成投入水中的石子,形象而又准确地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与深远影响。
B.蔡元培认为,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崇信,就不能培养有系统的思想和研究,也就没有了定理定则。
C.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最重要、最深远的改革之一,就是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由研究风气的确立。
D.材料结尾将蔡元培和老哲人苏格拉底作比较,既道出他艰难的处境,又给子他崇高的历史地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元培既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著名学者,又对古希腊文化有透彻了解,服膺“为学问而学问”的自由研究精神。
B.蔡元培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一样喜欢,因为他的思想中融合着中国学者对自然的传统爱好和希腊人对美的敏感。
C.蔡元培参加乡试时,引用《礼记》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为文章开头,表现了他的特立独行、狂放不羁。
D.蔡元培在晚年时,不仅乐于接受西洋观念,对于何意见、批评也都欣然接纳,表现出了虚怀若谷的高尚情怀。
【小题3】材料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和评价了蔡元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