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一味向后看的阿Q精神

童大焕

总是有人不断地提醒我们不要“数典忘祖”,然而却不告诉我们他所提醒的“典”和“祖”到底是不是我们真正的传统和根本,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是增添我们生活的营养,还是仅仅给我们浮躁的生活表面加一点盐,撒一点胡椒面?

不久前,有十位在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不甘寂寞,联名号召大家不要过圣诞节,为的是“抵御西方文化扩张,建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这两天,媒体又报道说有几位在大学挂名的媒体人主张恢复“黄帝纪年”,以“唤醒国人,恢复和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意思仿佛是别人都睡着了,只有他们几个醒着。

类似的热闹总是抽筋似的一阵又一阵,从“国学热”到“读经运动”,再到“牛郎织女传说申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占风头三五天。但恕我直言,除了倡议者们在个人的名利上通过类似举动吸引了一点眼球之外,我看不出其对我们的文化和社会有何真正的建树,倒是平白无故地浪费了不少媒体资源。

当一个人逐渐老去的时候,总是频频地回顾往事;而当一个人处在儿童、少年、青年的时候,总是以极大的兴趣与好奇睁眼看着广阔的世界,抬头展望遥远的未来。因此,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可以基本判断一个人心态和智慧的衰老程度。同样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其中的人们不是以极大的热情将自己融入到广阔的世界,以极大的热情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而是耽于回忆,沉湎于复古之风且乐此不疲甚至引为时尚,则只能证明这个民族的心智已然衰老,他们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我们不是数典忘祖,因为祖先的血液、祖先的精神早已一代代传承并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中,不需要刻意通过浮华的表面上的仪式来证明。而在另一些方面,我们并不需要回到凿穴而居、凿井而饮的过去,那些固然也是我们的“传统”,但并不代表人类前进的方向,也与祖先们不断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久远梦想无关。

甚至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说,极度的自尊实质上就是极度自卑的表现。那些一心复古、寄希望于通过某种传统的“仪式”去建立自己“文化主体性”的人们,恰恰是对自身文化极度不自信,与鲁迅先生批判的“我的祖先比你阔”的阿Q精神并无二致。不要以为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就多么的高雅和高尚,华美皮袍下面的虱子总是按捺不住地蹦出来,在世人面前现眼。

龙应台说得好,文化是要让人更好地活,而不是相反。是啊,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和资格让活人成为死的“文化”的祭品,相反,活生生的文化,一定是让人活得更自由、更开阔、更有权利和尊严的。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09:04: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实体书店的“危机论”一直没有消停。随着京东、当当等网上购书平台的日臻完善,实体书店一直备受冲击。而近七八年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从纸质阅读转向数字阅读,也让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进一步遭受蚕食。
“为什么要去书店?”就职于深圳一家本土高校的苏先生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五六年的光景没有去过书店了:“我现在一年的购书数量不下50本,但全部是通过网络书店下单。首先这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时间成本省了,自己喜欢的书到网上订购,第二天快递马上就可以送到家,资金成本也省了,网络书店的折扣是实体书店很难比拟的;其次是现代都市生活习惯的问题,去一次实体书店,你要花很多时间在车上,在路上,一些书店的停车设施不完善,你还得头疼停车的问题,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在实体书店找不到你想要的书籍,整个人的心情也会不好了,而即使找到很多你很喜欢的书籍,你还得辛苦地把这一堆书都搬回家。”
(摘编自《实体书店日渐式微传统阅读如何突围》)
材料二:
附表:读者对于实体书店提供特色服务的需求(多选)
选项
比例
设立书店微信或APP,方便读者随时获取信息
62.81%
开展读者沙龙、名家讲座
65.63%
开设水吧、咖啡吧及文化创意新产品
43.13%
提供能满足人们阅读、聚会等不同要求的功能区
67.5%
其它
5.31%
 
注:2015年9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在人人网、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以及线下的实体书店启动“2015实体书店读者需求调查”,从读者的进书店频率、进书店原因、进书店行为、心目中的书店等多方面,全面了解互联网时代下读者择店、进店的情况。
材料三:
在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副教授梁小建看来,实体书店的转型发展受到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出版管理政策导向、阅读活动走向等多种因素影响,转型和复苏可谓刚刚开始,要实现 “华丽转身”,还应该有更多的考量。梁小建指出,除了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外,更为系统化和细化的外部支持也必不可少,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图书弹性定价机制、阅读推广促进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扶持。
今年3月1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提出“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加快推进实体书店或各类图书代销代购网点覆盖全国所有乡镇”。
(摘编自《实体书店创新成长的途径》)
材料四:
有人评价,吴清友最重要的遗产是激活了书店文化。的确,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是充分挖掘出了书籍的商品属性,并且给其叠加了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将书作为核心产品,铺排开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再配上温馨典雅的室内装修,辅之以韵律得当的背景音乐和缱绻的咖啡消费等,甚至实行24小时营业,书店可以不买书,可以在此下午荼、在此谈公务、在此消磨碎片时间。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地标,称得上开风气之先。
文化O2O的观念,指的即是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文化消费是不同于其他物质需求的一种更为多元的消费需求,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才是真正抢夺市场的关键。实体书店更多的空间是用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体验的开发。
(摘编自《数字阅读繁荣时代实体书店能否靠文化逆袭》)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体书店的危机于网上购书平台完善、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这些因素导致了实体书店的生存土壤遭受蚕食。
B.实体书店的转型和复苏需要书店自身系统性的创新,也需要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C.书店文化的核心产品是书、文创售卖甚至百货经营,将书店打造为一个提供文化体验、互动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D.书店文化体现于休闲、学习、书籍周边产品展示等多元化文化,这些文化消费丰富着人们的都市文化生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网络购书具有更大的便利,可以节省时间、足不出户,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更大的折扣,并且有更多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选择。
B.实体书店需要提供各种创新的服务,尤其是开展读者沙龙、名家讲座,这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进书店。
C.人们对实体书店特色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这些需求都超出了单纯的书籍文本阅读范畴。
D.书籍的商品属性的挖掘,以及叠加的丰富的文化休闲属性,这些是诚品书店最大的创举,也是其他书店做不到的。
E. 实体书店抢夺市场的关键是对于文化氛围及体验的打造,因为单纯的买卖关系不是维系用户的长久之计。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怎样才能解决当前实体书店的危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佛教在唐朝走向了成熟,并初步完成了其中国化进程,《西游记》便是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宋元时期,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渐渐走向衰败,但佛教的分支——禅宗却在北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北宋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三冗”问题突出,同时吏治腐败,更加深了百姓的负担。与此同时,北宋时期西夏、辽等少数民族政权空前强大,与北宋政府之间征战不断,边疆百姓居无定所,民怨沸腾。偏偏统治阶级只会对百姓加大压榨力度,对侵略势力却委曲求全,这使国家公信力越来越低。在这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无法继续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北宋的知识分子于无奈中选择了禅宗作为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宣泄工具,借此逃避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同时,北宋的统治者从太祖到神宗,对禅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一信仰传统对于从舆论上推动禅宗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北宋处于三教合一的大潮流之下,禅宗继承了佛教思想中的精义,但自身又对传统有了新的解读和创新,对儒家思想也有了部分融合,形成了全新的能够使人心灵平和的宗教信仰。禅宗不具备太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可以让人们修心养性,在精神层面得到解脱。因此,在北宋内忧外患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下,禅宗成为了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共同追求的精神避风港,其思想被文人们广泛接受。
苏轼成长的眉山地区与佛教圣地峨眉山相去不远,在一个佛教氛围如此浓郁的地方生活,不难想象苏轼的成长一定伴随着佛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父亲苏洵对佛教也颇为青睐。此外,苏洵还非常喜欢收藏佛教珍品。家庭中有如此浓郁的佛教氛围,很难说没有对苏轼产生影响。在生活中,与苏轼交往密切的高僧佛印是对佛教思想领悟颇为深刻的人,大觉怀琏、玉泉承皓等高僧也是苏轼很好的朋友,他们平时经常在一起以佛理佛经互辩。在苏轼的生活与成长环境中,处处都有佛教,这些都极为深刻地影响了苏轼的思想及其诗词创作风格。他在给秦观的诗中写道“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有“五蕴皆空”的意味,一种超脱的情怀跃然纸上。同时,苏轼的很多诗词都与佛典相关,许多意象都来自佛经中的典故,《琴诗》中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便与佛教经典《楞伽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他生活中的佛教浸染是分不开的。
佛教在苏轼的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像空气一样随处皆是,凡目所及处,皆是佛理。这样的环境和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共同造就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诗词风格。
(选自张子西《苏轼创作的佛学背景》,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都对佛教颇为青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渐染下,苏轼的理念中也渗透着佛教思想。
B.虽然禅宗不具有现实意义,但它可以让人们修心养性,让人们心灵平和,它成为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避风港。
C.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诗词风格,与苏轼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佛教信仰有密切的关联。
D.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禅宗在文人身上及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文人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受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其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  
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
(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B.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
C.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
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
C.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
D.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鱼,飘在空中
江飞
  (1)很长时间了,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么一句生动莫名的话,仿佛一条顽固而狡黠的鱼,时不时地钻出水面,似是引诱,又像是提醒,告诉我这样一个真相:曾经或者将来,鱼,飘在空中。
(2)飘在空中的鱼,是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的那一条吗?从水里直接飞升到空中,再在空中完成难度高超的自由转体,像一只灵巧异常的风筝。我曾见过无数的风筝,挂在十月的高压线上,它们在春天里逃跑未遂。我也曾见过无数的鱼,它们都能侥幸地从鱼网和我们的口中逃脱吗?更多的恐怕是成为鱼缸里供我们欣赏的活物,或是填了我们胃的狭小的一角了吧。我曾经满怀深情地描写过死去的它们:
(3)鱼死在水里,肚皮朝上。
(4)我从湖边经过,从它的身旁经过,它曾经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鱼,现在却是一具尸体。幸运的是,它最终死在水的怀里,水是鱼的情人,它应该感到幸福。
(5)我不知道,这条鱼,是否是从不远的老家游来,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选择在这里死去。
(6)我准确地向它扔了一颗石子。
(7)石子很快沉了下去,浮起来的却是长久的思念。我想起跟鱼关系最密切的我的母亲。她在乡下日复一日地卖鱼。她对鱼充满感情。她的鱼从不轻易死去。
  (8)我能感受到的每个相似的冬天,都渗透着刺骨的寒意,和阵阵逶迤而来的鱼腥的气息。昏暗中的清晨,最先看见的是已坐起身的母亲,而在她看不见的几十里之外的养鱼场里,无数条鱼也在整装待发了。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而奠定了寒冷的基调。
  (9)母亲的鱼一个挨一个的匍匐在地上,母亲也就蹲在鱼的旁边。蹲得久了,母亲就随意地抬起头来,看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也只是随意地看。街道实在是太小了,跟大城市没法比。母亲是去过首都北京的,那里人多得就像整筐整筐的鱼。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母亲都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向安分守己、谨小慎微的母亲,怎么敢在北京的许多街道上兜售盗版影碟呢?母亲知道那是犯法的事,她也曾为此被便衣警察带到派出所两次。有一次,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把她关在一间封闭的小房间里,手被铐在固定的桌脚上。夜深了,他们都去吃夜宵,只剩下母亲一个人,抚摩着被踢打过的青肿的脚踝,坐在地上,坐在黑漆漆的夜里,捱着饿。就这样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才把她放了。母亲并没有告诉那个年轻的警察,她有两个儿子,和他一般大,都在读大学,为了高昂的学费,她铤而走险。后来,母亲跟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也总是轻描淡写的,就像是在天黑之前去了一趟菜地,顺便割了点韭菜而已。就在今年七月,我第一次去了北京。站在陌生的胡同街头,首先想到的便是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就是站在这样的地方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我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象着母亲那谨慎卑微的笑脸,直想哭。
  (10)母亲拿起塑料瓶,不时地给鱼洒点水。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浙江义乌的深夜好像也只有这么少的人。那一年,母亲跟老家的一对夫妇到那里打工,洗盘子,洗碗,洗菜,收拾里外。最让母亲难受的,是连续地熬夜。她们必须等,一直等那些从酒吧舞厅里散场的人,到她们那里吃点馄饨、水饺。母亲那时已经有四十多岁了。她的脚和胳膊都浮肿了。母亲累到极点的时候,就想家里的男人,想两个儿子,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偷偷地哭。坚持了大半年,母亲终于还是回来了。转来转去,还是卖鱼好啊,一回来,母亲就对父亲说。
  (11)在外奔波多年之后,母亲又重操旧业了,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有时候,我喜欢胡思乱想,常常在心里完成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有一天从市里回来,远远的望见鱼市上的母亲,蹲在那里,就像是一条失去光泽的鱼。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12)波纹层起,水藻繁盛,白色的鱼浮在其间若隐若现,然而我却能轻而易举地提起一条又一条鱼来。只是那一夜的梦里,风很大,鱼儿很小。咬在鱼钩上的轻飘飘的小鱼,我散乱的衣裳,塘埂上齐膝的野草,以及来寻我回家的母亲的发梢,都一起飘向我身后倾斜的天空。
【小题1】(小题1)文章以梦境结尾,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题2)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
答:
  
(2)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答:
  
【小题3】(小题3)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4】(小题4)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悟,谈谈你对标题“鱼,飘在空中”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王侯,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者,蒙人也。”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i/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之实录”。

(摘编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小题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
B.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
C.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史公作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D.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B.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C.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明确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D.《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同避。
B.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C.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D.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白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