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1)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
(2)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3)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三国魏晋时代在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实用阶段。
(4)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茶叶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唐代茶之流行,除了种植、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的原因外,也包括唐代禅教大兴的原因。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在唐代,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陆羽使唐代茶饮上升到了精神领域,形成了“饮茶之道”。
(5)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随后茶书和茶人的世界扩大到整个宋代社会。当时宋代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宋代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宋代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泡沫不匀。宋代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宋代也注意欣赏茶具。宋代的制茶、点茶、斗茶和欣赏茶具,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6)明朝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茶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茶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欣赏茶具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茶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注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的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7)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了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茶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茶雅事了。
(8)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茶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选自《醒狮国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茶在唐朝时上升到精神领域,形成了“饮茶之道”。
C.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只局限在宫廷,宋代的制茶、点茶、斗茶和欣赏茶具,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茶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茶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唐代的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三国魏晋时代,饮茶不再属于贵族专利,而是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种植、茶政、茶税及茶马贸易之建立的原因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毫无关系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魏晋时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再加各种香料和佐料,属于实用阶段。
B.唐代已经形成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但唐朝在制茶技术上没有宋代复杂。
C.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制茶,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茶体系。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福建功夫茶导致小紫砂壶的流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2 11:01: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着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中有千千结。
【小题1】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表达相思和别情。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 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C. 《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漆树的眼泪
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苜蓿坝的地方,那里长着一种叫作漆树的树木。大大小小的漆树长在半是石块半是泥土的混合土壤中,有碗口那么粗的,也有手腕那么粗的。黑黝黝的皮很厚实地趴在树干上,一旦把皮剥开,就会渗出乳白色的汁液,这就是能咬人的漆液。好多对漆树过敏的人,一看到这乳白色汁液就心里发麻。
大滴大滴的汁液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像是谁被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我亲眼看见漆树哭泣,是在苜蓿坝放牧的时候。几个外乡人不知何时来到我们村子,村里人很亲近地与他们搭讪。他们在各山各岭转悠着,那天到了苜蓿坝,突然大动干戈,对漆树动起手术来。我看见漆树冒出浓浓的汁液,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我心里翻腾,刺激着我,呼唤着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漆树的疼痛。植物一旦遇到伤害,无法喊出声音,只能用自己的本能做着力所能及的弥补。在渗出汁液的那一瞬间,漆树迅速做出选择,集聚力量开始修复被割裂的皮肤。那些外乡人拿出大塑料桶,让汁液慢慢地流到桶里,割了一棵又一棵,直到桶盛得满满的才罢休。
“为什么只割漆树,其他树不割呢?”我满含着对漆树的同情问那些外乡人。“漆树的汁液是宝贝呀!”我眼睁睁地看着,心里怅然若失。一棵棵伤痕累累的漆树无声地抗议着,一个郁郁葱葱的坝子几天工夫便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漆树身上布满了刀伤,从树根开始,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几乎所有的皮肤都被割破了,一个个伤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我在心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那些外乡人要漆树的汁液做什么?”
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收集起来,经过几道程序,提炼纯度很高的漆。这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又叫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过的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表面还耐高温。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晴。
漆树的眼泪被提取后,却在家具的表面重生。每当我看见用土漆漆得光亮无比的家具时,总会想到苜蓿坝那一坝漆树的命运。人类为了撷取自身需要的东西,完全不顾植物的感受。
再次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但当我们纵着骡马来到苜蓿坝时,却看见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漆树,原来的伤痕处长出了厚厚的痂。我抚摸着伤痕,想象着漆树被割伤后,是如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其中又有多少艰难。
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可是漆树被割破树皮提取汁液后还能生存下来。对割破树皮这件事,漆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见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漆树的生长环境和状态,其中“趴”写出漆树树皮紧紧裹着树干的情态,“咬人”用拟人手法写出漆液的黏性之大。
B.“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在家具的表面重生”,形象地写出了家具被漆过生漆后的光亮,突出了漆树的价值。
C.看到外乡人割破漆树树皮收集漆液,“我”怅然若失,因为漆树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故乡的财产,是属于家乡人的。
D.全文围绕着“漆树的眼泪”来组织内容,先后写了漆树的眼泪咬人、漆树流泪、漆树流泪后结痂重生,体现出漆树顽强的生命力。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章画横线的段落。
【小题3】作者从漆树树皮被人割开流出汁液这件事得到哪些感悟?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所洞察的“荒谬”恰似我们的当下
①在加缪诞辰百年之际,再来看这位伟大的人物又多了几分意味。尤其是在中国的当下,重新审视加缪,其斑驳的色调更为复杂:一方面,通过时间加缪更加确立了自己的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有一批年轻有为的作家公开承认受加缪影响,这是跟以往更重在哲学上被学院派认可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加缪”二字成了一众只是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的口头禅,跳出学术框框已经大有显学之意,他们将之符号化,甚至在整日里将“萨特”、“存在主义”、“虚无”、“局外人”作为关键词挂在嘴上的人那里,加缪仅仅是比郭敬明更严肃一点的作家。
②很多事情发生在我们这里,就会诞生出几分荒诞的意味。以存在主义的流行或者加缪的风靡,来彰显自身文化上的脆弱和残缺,这令荒诞瞬间产生了爆炸般的效果,即,以荒诞的现实来呈现荒诞,这实在是太荒诞了。
③可是当一件事物变成大众审美、流行趋势,就难免让人趋之若鹜,正如前不久无数媒体脚碰脚、肩擦肩地争先纪念死去的娄·里德一样,谁让你那么流行和据听说的牛逼闪闪了,那么我将你拉下至大众的泥潭又有什么不妥呢?
④换个角度来想,我们用晚于西方大概五六十年的时间,认识到了“存在与虚无”,以一种新的维度来看世界和人生,晚是晚了点,但也不能不说是好事。即便这里面多少呈现了我们自己本身的一点荒诞色彩,也可以将之看成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向前走。
⑤加缪作品的数次再版,以及我们更加大众化的阅读,从未来有可能的意义上来讲,这是件提升一个民族文化和审美的事情。你没法想象假如所有持汉语的人,都是荡漾在《小时代》、《一座城池》这样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会是一副怎样的荒诞和廉价;你更没法想象,当汉语作为一个语种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学成就时,仍然搬出来还是唐诗宋词--曾经,莫言、阎连科以压榨花生油般地学习过马尔克斯,苏童、余华被卡夫卡、博尔赫斯影响着改变了汉语文学,那么今天为什么不能有一批受加缪影响的作家成为中坚呢?
⑥从因物质的严重匮乏进而着迷给物质世界披上一层魔幻色彩的叙事,到因置身于现代性之外而对技术的迷恋和对精神的过于依赖,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文学主流的道路,如今从意识到现实困境,我们有理由想当然地以为,未来可能会看到存在主义的风靡。那些困扰现代人的障碍,以及对现实所呈现的荒诞无能为力的状态,实在太贴近我们每天刷微博看到诡异的社会新闻时的心理状态了。
⑦而加缪此时此刻的意义就在于,他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洞察了人类的荒诞和虚无。这种洞察依然可以让今天的中国作家和读者一次次张大嘴巴恍然大悟。
(选自《洞见》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的人们对加缪的认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缪是伟大的,在中国的当下重新审视依然可见其受重视程度,很多年轻有为的作家和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对加缪的看重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B.加缪以往的影响力更多是在哲学上,是被学院派认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渐渐显现 与以往不同的在文学史上的崇髙地位。
C.很多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将“加缪”作为口头禅,将其符号化,好像已使“加缪”跳出了学术的范围而成为社会显学,但这只是一种肤浅理解加缪的表现。
D.整日将“萨特”“存在主义”“虚无”“局外人”作为关键词挂在嘴上的人,对郭敬明持不认可的态度,他们认为郭敬明是一个不严肃的作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国,存在主义的流行或者加缪的风靡,恰恰彰显了我们自身文化上的脆弱和残缺,这是令作者感到极其荒诞的一个文化传播效果。
B.加缪的流行,就和前不久无数媒体竞相纪念死去的娄·里德的情形一样,都是因为人们有一种将名人拉下到大众的泥潭的心理。
C.尽管加缪和萨特等人的思想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被国人接受,但这种文化传播有其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由此获得了看世界和人生的新维度。
D.莫言、阎连科、苏童、余华等作家对西方作家的借鉴和学习为今天的作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未来存在主义可能风靡,受加缪影响的作家可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所洞察的“荒谬”和我们当下的一些现象极其吻合,这既显现了加缪的伟大,也显现了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健全。
B.从作者的角度看来,不是所有的流行都是进步的表现,像加缪的流行、《小时代》的流行以及人们每天刷微博看社会新闻的流行让人感到的都是荒诞。
C.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固然要从传统文化里吸收营养,但更要摈弃廉价肤浅的文化、引进接受像加缪这样的外来先进文化。
D.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文学主流的道路,与中国历史上曾经历物质的严重匮乏期和置身现代性之外等因素不无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相师

王往

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

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土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

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

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

他不会白等。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的,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这也是照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题。是不是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

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来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

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简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母亲笑笑,看着女儿。

小茴低头不语。

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角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她站到月李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

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说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我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

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落后,同时表现了乡下民风的淳朴。
B.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他也通过照相把让他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
C.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小苗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可是小茴见她们来照相就悄悄地溜掉,这说明小茴是个不喜热闹、性格孤僻的女孩。
D.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所以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题2】小说中的照相师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前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故事,后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