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晋商是指发端于明初、发达于清代的山西商人群体。明末清初,集中在太谷、祁县、平遥一带的票号生意兴隆,是晋商最辉煌的时期。五百年的晋商辉煌,得益于其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开放性。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使晋商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是晋商开放经营的具体体现。
②为引进人才实行“经理制”。晋商商号职员的设置历来“因事设人”,从不“因人设职”。在普通员工的选择上,秉持开放的人才选用观念。因为晋商在各地广设分号,机构日趋庞大,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经营模式难免出现管理效率低、内部运营成本高昂的弊病。晋商以开放的经营智慧,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经理制”,突破了所有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在“经理制”下,财东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是授予掌柜资金运用权、职员调配权、业务经营权,委托掌柜具体管理。财东充分信任掌柜,令其放手经营。“经理制”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闭经营管理模式。经理人的选择突破了家族、宗族、本村的固有限制,是晋商开放意识在企业管理上的具体体现。
③为引进资金实行“股份制”。晋商的“股份制”萌芽于明代,大兴于清代。晋商早期实行的独资制、贷金制、朋合制和伙计制,远远不能满足大商业、大流通下的资金需求。晋商适时调整,不拘泥于本家、本族、本地拓展融资渠道,广纳闲资,形成“股份制”这一开放的资本组织形式。开放的股本结构,使晋商突破单纯依靠自身资本积累的局限,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充实资本,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休戚与共的接近现代股份制的商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数千年“公财与私财不分”的商业习惯,财东对企业财产控制权与财东个人财产控制权有了一定程度的分离。财东将其个人私有财产作为股本投入商号、票号,与其他出资者的资本融合为一体成为企业资本时,便失去了这部分资金的自由支配处置权。作为一种融资和收益分配制度,晋商股份制已明显不同于独资、一般合伙等传统企业制度,而更多体现了现代企业精神,也体现出晋商开放的经营思路与高超的管理智慧。
④晋商还开创了“人身顶股制”这一独具特色的人才激励机制。经理的身股和财东的银股一样具有分红权,内部员工也有一定的身股,并据创造价值的大小酌情增减。这种将员工利己性动机与商号经营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度设计,蕴含着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的开放的大利益观。
(摘编自王清宪《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商历史可追溯至明初,而明末清初日益兴隆的票号生意让晋商走向辉煌。
B.“经理制”的实行转变了财东在商号的职能,改变了商号经营的传统模式。
C.“股份制”是明代晋商的发明,有助于突破单纯依靠自身资本积累的局限。
D.“人身顶股制”将经理、员工和财东地位平等化,从而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商的辉煌为切入口,围绕“晋商”的开放性,条理清晰地展开论述。
B.通过梳理晋商不同发展阶段在经营上的创新突破,文章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C.文章以回顾晋商早期资本构成的局限性为前提论述了“股份制”的重要价值。
D.晋商的人才激励机制虽不是文章论述的重点,但却是对文章论题的有益补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努力发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能为现代企业在人才及资金方面提供启示。
B.企业主如果能力不够,则可以借“经理制”来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
C.晋商对名下的财产能否自由支配,取决于这些财产与晋商自己商号的关系。
D.晋商给予员工一定身股,员工在商号所应获取的利益就可以得到充分保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7 11:0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
  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中庸的枢要在于“诚”。《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
  “谦”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诗经·大雅·皇矣》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说,决不能厉声厉色地对待老百姓,而应对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罚”,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万物。可见,中庸大道的弘扬,不在强行说教,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庸既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梁惠王上》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即立足多数人的需求治理社会,着眼全社会的包容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官民同心同德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当全体社会成员都衣食无忧、工作无虞时,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中庸思想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平衡、稳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实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为中华民族独特创造,很多大儒对其概念都进行过诠释,这些诠释都能体现出为人居中正、不偏不斜的基本精神。
B.中庸作为儒家弘扬的一种基本价值理论,既关乎个人修养与品德,又关乎社会治理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受统治者阶级立场的影响,中庸之道也曾被篡改并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对此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理性看待。
D.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严以律己,时时处处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从而提高自身修养,最终达到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的目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这说明对中庸之道的追寻不是被动遵守外界强加的监督规范,而是内化的自律和持续践行。
B.中庸之道有对人性中的某些欲望和需求的存在做出的合理性解释,认为它们只要有节制,不过度,就符合天理大道。
C.“诚”是中庸的核心,也是天道的一种体现。有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且内心知足坚守,不过度追求的人也可以称作“诚”。
D.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明白“诚”。只有致力于“诚”,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之理,才能贯通天道与人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谦”是中庸之道的品的根基。笃诚、谦逊可以带来精神感染和号召力,这启示为政者要效法天,以谦逊之德待民。
B.中庸之道的价值和功用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它不仅作为理想和观念而存在,也运用于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具体实践中。
C.中庸之道反对贫富两极分化,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可能创造和谐包容的社会。
D.中庸思想作为一种文化需求,具有平衡、稳定人类社会的作用,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礼俗文化
刘志琴
①礼俗本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礼是典章制度,俗为风俗习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对礼和俗进行了整合是为礼俗。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部分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为政》时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③而植根于民众的生活的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的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他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导德以礼”等成为治世的通则。
④所谓礼俗,即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个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透的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⑤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加大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力度。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借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⑥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之风;戊戌维新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后立即颁布新服制……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还是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是因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影响着民族心理。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⑦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选自《礼俗文化的再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礼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俗于生活,礼是指典章制度,俗是指风俗习惯,二者相互渗透,几乎难解难分。
B.礼俗就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C.礼俗文化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形成的,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D.礼俗文化的特点是,礼俗相互依存,使上层文化向下层文化、精英文化向民间文化渗透。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礼治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B.在权力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下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相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
C.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以礼俗治国,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缩小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
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说明礼俗文化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挥作用。
B.社会的变革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会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反映出来,这是因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影响着民族心理。
C.朱熹在《论语·为政》注解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礼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的证明。
D.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这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我们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中,可见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
B.寒食节的起源与习俗,与晋文公、介子推的故事有关,也与古人的自然观密切相连。当代学者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C.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等的开始。
D.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来逐渐变为了带有一定社会性质的春游活动,到唐代时已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等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民风民俗的盛况。
B.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后来基本消亡。
C.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寒食的主题为怀旧悼亡,清明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D.无论是民间的私祭还是国家的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祭奠与追思,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它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后来逐渐与寒食节、上巳节融为一体,成为我国重大的综合节日。
B.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故清明节具有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
D.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慎终追远的情怀,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汽车工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动力系统里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处于主导地位,多年来发展一直比较稳定,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近两年行业里很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新四化,包括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四化给传统汽车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当其冲就是动力系统,因为新四化首先是电动化,关系到所谓能源革命的问题。

新四化的出现对整个动力系统的影响非常巨大。传统动力面临了很大挑战,但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来看,传统动力系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现在汽车行业的基本共识是,在较长时间段里,多元化的动力系统会共存,发动机和变速箱等传统动力系统还是会被认为是汽车领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动力系统。

新能源的动力系统里面也分两部分,从国家定义的角度来讲,一部分是纯电动,另一部分是插电强混,插电强混中也有内燃机,也有电动机。

就纯电动而言,这块在我国发展非常快速。因为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在全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压力。一方面能源被大量消耗,石油需要大量进口;另一方面就是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决心来发展新能源的动力系统。从更长期来看,现在很多主机厂都在投资研发燃料电池,也就是氢能源,因为氢能源目前也被认为是终极能源,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在新四化这样一个大变革环境下,动力系统将会多元化发展。因此也需要我们提早布局:一要持续提升传统动力系统的效率,来支撑我们目前作为汽车行业基础的传统动力系统;二要不断发展电动化,包括混动和纯电动:三要提早布局燃料电池氢能源动力系统。

(摘编自《未来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化技术和动力系统并存是大趋势——对上汽集团乘用车技术中心总监、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徐政专访》)

材料二:


(摘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分析及展望》)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的投诉也是络绎不绝。在多个汽车投诉平台上,关于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短、充电难等问题的投诉不在少数,其中,“续航里程锐减”、“续航里程与官方宣传不符”更是消费者们的重点投诉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发生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就有几十余起。频发的蓄电池自燃事件,让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甚嚣尘上,也让行业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质量的担忧和焦虑随之增加。“电池是否安全?”俨然已经成为消费者首要担心的问题。

车坏了没人修,只能返厂更换。如果购买的是国产车倒不用过多担心,若购买进口车,车辆故障需更换零件,只等相关配件配全也得耗上好几周甚至更长;再者,电工类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技术标准也相对滞后。因此,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和保修维护的方便性等等也频频遭到消费者质疑。

新能源汽车保值率低,是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主要障碍,也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些主流新能源汽车的3年保值率甚至低至20%,也就是说3年后只能卖到原价的20%。总的来说,纯电动车型残值衰减较快,并且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的电子产品升级,新能源汽车将可能出现难以预估的保值率变化,中国自主品牌的机会与风险并存。

(摘编自《从消费者权益探析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汽车工业发展史中,一直以传统发动机和变速箱为主要动力系统,近两年来,要解决能源带来的问题,汽车动力系统发展呈现新四化趋势。
B.2014年以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增长量均在10万辆以上,供需矛盾并不十分突出。
C.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105.4万辆,销售了103万辆,奇瑞就贡献了8.13万辆的销量,新能源汽车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D.2018年五大厂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均出现不同幅度上涨,超过市场份额1/2。其中,比亚迪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行业地位得以巩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非常快速,从车企的销售情况来看,主流车企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加,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B.能源消耗和影响环境两大问题是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长过快带来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高速发展新能源动力系统的重要原因。
C.目前,新能源动力系统包括纯电动和插电强混,从长远来看,作为可预见的终极能源和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氢能源将是车企投资研发的方向。
D.消费者投诉围绕着动力系统展开,这促进新能源动力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成本得到降低,可见市场驱动是推动整个新能源动力系统发展的核心要素。
【小题3】新能源汽车要健康发展,亟待解决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意象作为一个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另如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虛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张世英先生说,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美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并没有过时,它仍然对人们的精神和艺术创造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而认真汲取意象美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则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
(节选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2017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认为,美不是依附于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
B.“诗“的本体是意象,这一观点虽然是王夫之首先提出的,但也得到中国诗歌美学界的普遍认同。
C.不仅仅是诗歌,中国戏曲艺术、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本质上也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D.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意象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也反映了现代人的视野。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运用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揭示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的特点及内涵。
B.第二段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论述意象范畴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密切关系。
C.第三段通过引述中外名家的言论,证明中国意象美学实质上就是现代现象学美学。
D.结尾段指出传统意象美学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所创造的世界是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能让人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
B.西方传统艺术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中国传统艺术则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C.意象之美在于通过“象“想到“意”,让人从看到、说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说到的东西。
D.当今时代,传统意象美学仍能引领人们精神和艺术创造,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