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与秦汉时期偏于事功的文化迥然不同,在以道为本的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体验“道”的存在,是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人生境界高低的标准。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作为一个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当时著名的审美文化活动——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世说新语·赏誉》赞赏的内容很广泛,举凡品德、节操、本性、心地、才情、识见、容貌、举止、神情、风度、意趣、清谈、为人处世等等,都在赏誉之列。从时人的评价来看,当时均以“清”为上品。
“清”作为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从趣味上讲即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这一趣味成为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在不同语境中,“清”往往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如“清远”“清峻”“清雅”“清真”“清婉”“清劭”“清峙”“清通”“清和”“清绮”等等,但核心旨意大体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玄远。“清”及其复义词大量在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在中古时期,几乎可以说是无“清”不美的。“清”也凝聚升华成为一个具有魏晋时代气质和风韵的审美范畴。
大凡趣味皆有文野、雅俗、高下之分。晋人尚“清”,“清”作为审美趣味标准,是在对“浊”“俗”的差评中得以更清晰地确立起来的。文人刻意区分“清”与“浊”、“雅”与“俗”的差别,在道玄的文化语境中建立起“清”这一审美趣味,并将之确立为与“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士文人以这种富有文化内涵、高品位“清雅”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凭借文化上的优越感,抚慰内心的失落和愤懑。当时盛行一时的竹林、山水、箫声与琴音等因其“清美”的特质,成为魏晋士文人构建其理想生活的主要手段,凸显出他们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孔子删诗、儒家以“雅正”确立了儒家主流文化的审美趣味标准之后,魏晋士文人又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逐出了审美领域,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并将之发展为独立于儒家“雅正”主流文化系统之外的审美文化体系。“相对于政治、哲学、伦理、科学、历史等等,审美无疑是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照见一个民族之集体无意识的一面镜子。更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李劼《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作为元范畴的“清”对中国古典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审美趣味深刻地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一种深邃澄澈清雅含蓄的东方式精神境界。
(节选自《玄学语境中的美》,作者陈迎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汉时期,士文人文化偏于事功,魏晋时期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士文人在人生追求上普遍以能否臻于“道”的境界作为评价标准。
B.《世说新语·赏誉》以“清”为上品的赞赏内容非常广泛,因而使“清”在魏晋的玄学语境和人物品藻中,具有了明确的审美属性。
C.在魏晋玄学文化语境下,描述道之性状的“清”成了审美趣味和风格,开始流行于人物品藻中,普遍用之于人物品藻和诗文书画鉴赏。
D.“清”在趣味上表现为自然素朴、简约玄淡、超然脱俗,不奢、不繁、不浊、不俗、不媚,该趣味是当时衡量士文人品位高下的标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魏晋玄学文化的不同语境中,“清”与其他词组成复义词形成其衍生、派生意义,其核心旨意总是不脱离“清”的简约、清澈与玄远。
B.“清”及其复义词语大量在人物品藻以及诗文书画鉴赏中出现,共同表征了魏晋玄学语境下以“清”为主导、无“清”不美的审美倾向。
C.魏晋人在道玄文化语境中把“清”作为审美趣味的标准,并将其确立为与“浊”“俗”相对立的“雅”,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和美的条件。
D.“清雅”作为魏晋时期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是审美最具底蕴意味的深层结构,它是镜子,能窥见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精神质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晋士文人凭借“清雅”这一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拉开与达官贵戚、富商巨贾的距离,抚慰其内心的失落感和愤懑感。
B.魏晋士文人以“清”为核心范畴,建立起了“清雅”这一精英文化的审美趣味,而将与荣位与权势相关的儒家的功利文化归为“俗”。
C.“清”以其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的道玄气质,在魏晋文学中呈现出活力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受到士文人的推崇。
D.“清”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深远,其审美趣味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园林、器物美学之中,使中国的古典艺术始终内含着东方式精神境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8 01:40: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真正有力量的文艺批评,应该表现为对文坛正义的雄护、对偏离文艺发展正确方向的 错误取向的匡正,能够真正为人民群众的文艺接受和文化消费服务。这是对文艺批评基本功能和效用的坚守。否则,文艺批评无论表现得多么强大,其力量都只能是“伪力量”。
批评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判断,面玲良莠不齐、取向各弄的文艺作品,当几乎所有判断都沦为表扬的时候,批评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更遑论批评的力量。在某些批评家看来, 也许只有唱赞歌的批评才能为文艺家所接受,殊不知,这恰恰是对批评价值的解构。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家,不但善于接受表杨,更应该善于接受批评,因为唯有批评,唯有“逆耳忠言”才会帮助他突破既往,取得更大进步。对文艺创作而言,批评的力量不在 于表扬还是批评,而在于能否直击要害,能否切中肯綮地指出作品的成就和不足、优长和缺失,推动文艺创作向前发展。
如何重建文艺批评的尊严,打造有力量的文艺批评?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最核心的一点当是强化当下文艺批评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能够敏感地随时捕捉到文艺发展中的新气息,发现新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测,并最终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文艺枇评才具备真正的力量。而我 们当前的文艺批评却明显滞后于文艺发展现状。面对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问题,比如 网络文学问题、大众文化问题、文艺创作的市场化倾向等问题,文艺批评的反应是迟钝 的,声音是微弱的。如果将这种局面的形成完全归咎于枇评家的懒惰是有失公允的。问题 的关键在于,截至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从本土语境出发、能够有效处理“中国经 验”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比,文学艺术的生产具有更加鲜明、更加强烈的民族特色,其中熔铸着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那么,文艺批评的发展无论其视野多么开阔,无论它借鉴吸纳了哪些异域的 "营养”,其出发点和最终的皈依必须是本民族的文艺现实。
30多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的目光始终是投向西方的,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在中国获得了过于持久的掌声与欢呼声,致一些批评家患上了西方话语“依恋症”,只会移植与套 用。这样建构起来的文艺批评,面对中国的文艺现状,只能是要么不知所措,集体“失语”,要么隔靴搔痒,毫无力量。民族化的理论体系是文艺批评的灵魂,只有有灵魂的批 评才是有力量的批评。
这些年来,文艺批评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非议和指责,无论文艺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文艺批评的现状不满。认为在当前文化发展空前活跃、各种文化观念交融碰撞的时代,文艺批评没有坚守住自己的立场,发出坚强有力的声音。某些批评家将此归因于时代的因素,声称批评的浮躁化、功利化、低俗化是时代造就的无疑,作为一种与社会发展密切 相关的学科,文艺批评当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语境的裹挟和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文艺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也恰恰就在于坚守和抵御,披沙拣金, 激浊扬清,弘杨社会主旋律。
(节选自廖文《批评的力量》,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文艺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文艺批评如果不能维护文坛正义,不能匡正文艺发展的错误取向,不能为人民群众的文艺接受和文化消费服务,那么其力量只能是“伪力量"。
B.面对良莠不齐、取向各异的文艺作品,文艺批评要善于判断,而且其判断不能都是表扬。否则,文艺批评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C.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家只有善于接受批评,不断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和缺失,才能突破既往,取得一些进步。
D.文艺批评借鉴吸纳异域的文艺批评理论是可以的,但其出发点和最终的皈依必须是本民族的文艺现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文艺创作而言,真正有力量的文艺批评能够直击作品耍害,能够切中肯綮地指出 作品的成就和不足、优长和缺失,推动文艺创作向前发展。
B.强化当下文艺批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解决“如何重建文艺批评的尊严,打造有力量的文艺批评”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
C.当前的文艺批评明显滞后于文艺发展现状,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
D.—些患上西方话语“依恋症”的批评家,没有立足本民族的文艺现实。所以,面对中国的文艺现状,他们要么不知所措,要么隔靴搔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批评家认为,只有唱赞歌的批评才能为文艺家所接受,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因为真正的文艺家不但善于接受表扬,更应该善于接受批评。
B.文艺批评具备真正力量的前提是能够随时捕捉文艺发展中的新气息,发现新间题,做出理性判断和预测,并最终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C.文艺批评不能离开本民族的文艺现实,因为民族化的理论体系是文艺批评的灵魂,只有有灵魂的批评才是有力量的批评。
D.无论文艺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对文艺批评的现状不满。他们认为,当前的文艺批评浮躁、功利、低俗,而这是由时代造就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数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百度、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 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 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付费阅读提供的碎片化解答方式,难以满足消费者通过学习有所成长的需求,答案知识和思考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E. 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小题3】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孤独的守望

方爱华

⑴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⑵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⑶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⑷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⑸我在进入小村的那一瞬,突然变得很宁静。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从这幅静默的油画中走出来,一路跋山涉水而来的疲倦和烦躁一扫而光。一处处低矮的农舍以最简单的装束站立在我面前,而它后面是五彩锦缎装扮起来的山坡,像一首天地之间的赞歌,我看见纯朴与艳丽和谐的统一。

⑹田园,多么美妙的字眼,它让许许多多流浪的心灵找到了家的温暖。袅娜的炊烟,鸡鸣狗叫,满山遍野的牛羊,子孙绕膝,我多么希望看到曾经在这里上演过的那些温暖和最原始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啊。然而这里拥有的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看不见炊烟,听不见鸟语,也听不见动物的欢鸣,就连风都停驻在不知什么名字的山那边。

⑺物竞天择,时代犹如一列火车,轰鸣着滚滚向前。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那些没了主人的房屋,虚掩的房门,荒凉的院落,都似在诉说着一种久已淡去的生活,房前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小灯笼,就连地上也落了许多熟透的柿子。这些原本代表丰收的累累果实,在这里忽然受到冷落。

⑻一方石碾,丰碑一样默默地站在时光的怀抱里。深深的皱纹里记载着多少酸甜苦辣的过往?它在怀念那些五谷丰登的日子吧,还有那吱吱唱着的远去的歌谣。我看见空地上面的水井里面装满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⑼所有的土地都荒芜着,那些被收割的玉米秸秆,怀抱成一堆坐在秋阳里,哀伤而无助。曾几何时啊,仿佛还看到它们挺拔着腰杆,向上生长着浓浓的丰收和喜悦。一些被开垦的梯田就那么闲散敞着怀,留着斑驳的印记,像是刻满了主人点滴的心事。几垄白菜,几颗萝卜成了这些被弃置土地的最后守望者。

⑽我停下探访的脚步,对着一片宁静和绚丽沉默。

⑾我不知道繁华在身后隐退的时候,是不是一些东西也会随之消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就这样被遗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在时光的隧道里独自演绎着一场兴衰与荣辱。美丽与孤独同在,寂寞与哀愁共存。

⑿在村庄的深处,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主人。一位老人,就那么安然地倚在门口,身后巴掌大的小院里,两棵参天的老槐,像硕大的两把巨伞,卫士一样的护着庭院。树是老人出生时爷爷种下的。

⒀老人手捧山里红,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她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这些山里的果子。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女一起走,老人只憨憨地一笑:“舍不得啊,几十年的家!”

⒁已是夕阳西下,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落寞的房屋都开始变得暗淡起来。我最后一次回望山村的时候,老人正被金色笼罩,仿佛坐在一片灯影里。

⒂她在守望着一个人的山水,守望着一个她自己的家么?

(选自《散文百家》2010年第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的人群”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繁华喧嚣,表达作者想暂时逃离这喧嚣的城市。
B.第7-9段写村庄的各种景象和自己感受,是希望人们对美丽村庄行将消失给予高度关注。
C.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景、事、情、理完美融合。
D.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采用“移步换景”的记游手法,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写景状物淡而有味。
【小题2】“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分析。
【小题3】文章末段文字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它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认为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这即是超越。
那么,进一步的根本问题便是,禅宗这种既达到超越又不离感性的“顿悟”究竟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顿”悟。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的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在禅宗看来,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超越者与“此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可见,这并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否则也就无永恒。
这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既然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也就必须有具体的感性空间,所以也就仍然不脱离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这也就是超越不离感性。重要的是,经此一“悟”之后,原来的对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样了。尽管外在事物并无任何改变,也不需要任何改变,但是经此“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其意义和性质却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我即佛佛即我的真正超越里,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而这也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存在”。消除了一切欲求、愿望、思虑、意识,“无念”“无心”,“心”“境”也就两忘。既已超时空、因果,也就超越一切有无分别,于是也就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从而,既不用计较世俗事务,也不必故意枯坐修行:饿即吃,困即眠;一切皆空,又无所谓空。自自然然地仍然过着原来的生活,实际上却已“入圣超凡”。因为你已经参透禅关——通过自己的独特途径,亲身获得了“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神秘感受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认为,执著于特定环境和仪式规矩等外在事物的坐禅修炼,反而不能达到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感性经验中所达到的“无所住心”。
B.禅宗“悟道”不依赖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在感性自身中实现超越,是因为“悟道”与现实生活相连,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
C.禅宗的顿悟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情况下,产生顿悟的瞬刻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从而让过去、未来和现在融合在了一起。
D.在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一体的瞬刻永恒中,瞬刻即可永恒,但又必须有此“瞬刻”才能完成“瞬刻即永恒”的顿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禅宗的“悟道”既不同于一般的感性,是因为它获得了某种精神超越;又不同于一般的精   神超越,是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
B.如果达到了禅宗所认为的“真我”,也就是真佛性,那就可以实现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对佛的超越。
C.禅宗所说的“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依旧不脱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因为这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和空间,即超越而不离感性。
D.在佛我一体的真正超越里,超越时空因果,超越一切有无分别,尽管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变化,也可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需特定条件修炼,不凝滞于外物,不计较世俗事务,不枯坐修行,自自然然地仍然过饿即吃、困即眠的生活,就已“入圣超凡”。
B.经过“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外物的意义和性质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由此可知“瞬刻永恒”的“悟”是修行的关键点。
C.顿悟的一瞬刻完成了对一切物我人己界限的超越和与对象世界的完全融合,一切混然失去区分,可以使人达到“心”“境”两忘的境界。
D.通过独特途径参透禅关,实现我与佛一体的真正超越,可以亲身获得“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找回对汉字的热爱
张颐武
①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用于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②中国人有个经典的说法,叫做“读书必先识字”。汉字是中华文化存在的基础。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起的作用,所谓“书同文”;汉字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它的文化内涵丰富丰厚。
③在我看来,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精妙组合。其次是意之美,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其中的意蕴很美。再次是声韵美,汉字组合成诗文,声韵组合很美。
④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从软笔到硬笔,从书写到输入。两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当然,简体字成为规范的正体字也是汉字在二十世纪的重大的、不可逆的深刻变化。简体字是今天全球汉字应用的主流,也是汉字的现代规范写法。这些变化之中,不变的是汉字本身。
⑤如今,虽然汉字的普及程度,即识字率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大有提高,但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情况却大不如前,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更别提遣词造句的水平。比如微博,不过一百多字,但这一百多字却缺乏美感,乏味、单调,常出现成语使用不当、错别字等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那就是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这种情况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
⑥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打字让撰写文章、与他人交流都变得更为快捷。但同时,这种便捷却无形中阻碍了我们对汉字的兴趣。追求速度的心态让我们一味快,却忽视了汉字本身的意蕴。莫言就曾说过,使用电脑敲字撰文会使他常顺手选用电脑提供给他的一些词汇,而无法组织出具有独特意蕴的新词汇,所以他最终放弃使用电脑进行创作。另外,如今学生普遍课业重、压力大,常为了应对考试而囫囵吞枣地接收学校老师授予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消化吸收、没调动兴趣,很容易学了便忘。
⑦我们总以为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基本技能,如同吃饭走路一样无需投入过多学习精力。这种认识偏差常导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观地轻视学习汉字、汉语的重要性,一味追求数理化或英语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我们在学生期间就不曾打下牢固的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常遗憾地发现,一些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非常糟糕。
⑧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完成了最基本的文化学习后,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对知识有了精益求精的追求,因此社会开始重视汉字的读写。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的开始。
⑨我学中文出身,却也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也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我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我们需要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找回对母语的热爱。   (选自《新湘评论》,有改动)
【小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作用的一项是(   )
A.汉字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每个字都有文化内涵和很长的演化传承。
B.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符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
C.汉字造字有六法,许多字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复杂的演变历史。
D.汉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厚,是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小题2】下列做法不属于“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措施的一项是(   )
A.领悟汉字本身的意蕴,体会汉字的形之美、意之美和声韵美。
B.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压力,呼吁学生少上网和少发微博。
C.掌握汉语、汉字的基本技能,提高应用汉语、书写汉字的能力。
D.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推出汉字读写的电视节目。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至今,汉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每次变化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应用汉字的方式。
B.当今社会,胡乱书写、使用汉字的状况层出不穷;提笔忘字,认得字却想不起如何书写的现象则更为普遍。
C.我们总以为学习汉语、汉字无需投入过多的精力,这种认识偏差使得中文系、新闻系的大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都非常糟糕。
D.作者常感于自己文学水平、文字使用能力的不足,有时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因而,他觉得汉字、汉语是需要终身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