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士人与文人虽然都是读书人,但两种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明朝正德嘉靖以前,中国主流文化主要是由士人的人格引导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用世精神和济民情怀,因而他们代表的文化就是人格文化,或表现为庙堂文化——达则兼济天下;或表现为山林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进为统治者服务,退则隐居山林修炼人格。士人提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自己的欲望为出发点。士人的表率或是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的范仲淹,或是处江湖之远一边过苦日子一边心怀天下的陶渊明,或是杀身成仁的文天祥。从明朝隆庆万历起,以文人为表率的人性文化开始成为主流,强调真性情和享受。文人居于市井,热爱享受。他们热衷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市井文化。对他们来说,跻身官场往往琐碎险恶,隐居山野又过于清苦。当然士人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人性的温情,而文人也时常做出一副悲悯的样子,人格与人性不能说不可得兼,但崇尚人格高尚的士人往往视人性放纵为仇敌,而人性真实的文人又总是以仕途经济为笑柄。人格与人性“冰炭同炉”又“形同水火”。我以为,人格文化主张为社会、为别人,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它是伪道学,因为它压抑人性。明代之前中国也有零星的文人,如李白。李白与苏轼的区别就是典型的文人与士人之分。“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学”即为兼济天下的学问。

【小题1】士人与文人有何区别?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冰炭同炉”与“形同水火”各有怎样的含义?
【小题3】为什么说“太白有东坡之才,而无东坡之学”?请结合材料,以《将进酒》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4 08:0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在很多领域,移动支付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显著的是移动支付方便了居民的消费,无论是出门打车还是市场买菜都可以不带现全。在促进消费的同时,它还可以保障财产安全。
清华大学国家全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教授表示,过去我因的金融服务发展得比较慢,很多人没有信用卡或者没能得到相关的金融或理财服务,移动支付弥补了这部分人的金融需求。发达国家期是由于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系统比较完善,在移动支付方面的需求比较少。
目前来看,移动支付等无现金支付是一种健康的趋势。“未来,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在无现金支付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会有越未越多的南家和商业环境使用这种支付方式,并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海外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和一些旅游场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这也是推动我国移动互联技术在全球布局的过程。”朱宁表示。
(摘编自2017年12月11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材料二:
今年,中国移动支付加快了走向海外的步伐,从欧洲最繁忙的希斯罗机场免税店到英国受欢迎的比斯特购物村,再到伦敦复古“潮地”卡姆登市场,支竹宝和微信支付的范围不断扩大,显示当地购物环境对中国消费者的友好程度不断提高,也体现出海外市场非常重视中国消费者实力,中国消费红利正在惠及世界。
支付宝在欧洲的运营已大面积展开,作为支付宝业务运营主体的螞蚁全融服务集团目前已在英国、卢森堡等地设立分公司。蚂蚁金服希望用枝术和数据在10年内为全球20亿用户提供服务,其中60%用户来自境外,通过输出技术和经验,帮助合作伙伴发展,从而推动普惠金融在全球发展。
(摘编自2017年12月15日新华网)
材料三:
近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什业务规范(议行))的知》,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什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依现形式。虽然非常使授,但是条码支付准入门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之前就曾发生过多起用户扫码钱被盗刷的案例。
央行明确指出,条码支付有一定技术风险。由于条码是图形显示,不法分子可以通过截屏、偷拍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盗用资金;此外,条码容易携带非法链接或程序代码,不法分子可普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制成条码,诱导客户扫描,窃取支}敏感信息。
因此,新规明确规定,使用静态条码,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成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摘编自2017年12月29日A5创业网)
材料四:

【小题1】下列对材料四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方移动支付自2011年产生以来,交易规模稳步增长.预i2019年将达到229万亿元。
B.从第三方移动支付同比增长情况看,2011年至2013年处于上升态势,2013年可能是最高点。
C.数字调查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在移动支付市场上腾讯金融和支付宝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D.中国银联等发布“云闪付”可能使移动支付市场从“双寡头”时代发展到“三足鼎立”时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在移动支付方面,发达国家已落后于中国,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借记卡与信用卡系统方面比较完善,无现金支付几乎设有市场。
B.在无现金支付所呈现出的健康趋势下,我国移动支付的使用范围将越来越大,使用过程中对互联网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C.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但给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消费带来了便利。也让中国消费红利惠及世界。
D.支付宝在欧洲的运营已大面积展开,蚂蚁金服希望在十年内使境外用户达到60%,说明支付宝已经把战略发展重心转移到欧洲。
E. 条码支付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如果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就可以避免用户信息被盗。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概括移动支付给国民带来的积极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新诗的宿命。语言方面与文言相对的白话,形式方面与格律平仄相对的不拘音韵、长短不一的自由体,对旧有的诗歌规范来讲,无疑都是颠覆性的,是对于诗歌基本范型的重构,是对诗歌本身的重新定义和对诗歌边界的拓展,这是极富想象力,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诗歌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方面的,而更重要的是精神、观念方面的。近代以来,中国所发生的危机其原因是多重、复杂的,但其中非常根本的一点是文化层面。新诗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文化的问题。
新诗的“新”自然首先体现在其物质材料、其外在形式上,白话诗、自由诗相对于此前的文言诗、格律诗而言的确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极大地解放了诗歌的“生产力”。胡适在写于1919年的《谈新诗》中,首先强调的是“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的意义,并指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就新诗的语言构成来讲,现代汉语更为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时代性,其变化更多,句式结构也更为复杂,更长于表达复杂精细的情感、思想,就此而言,的确是别开生面,冲破了古典诗歌语言较为单一、封闭、僵化的状况,在最为基础的语言层面为新诗之呈现新的面貌打下了基础。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语言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其能力、资质已经得到公认,呈现了与古代汉语大为不同的诗意空间。新诗是与时代同行,不断“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观念、美学取向、艺术技法等层出不穷;与传统诗歌相比,在诸多方面均实现了置换与更替,称之为“新诗”名副其实。
20世纪以来,新文化、新文学、新诗、新中国……短短百年竞有如此多的“新”,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奇观。这一方面说明“新”有其现实基础、外在需求和内在的激情、冲动;另一方面,说明这里的“新”其发育是不充分的,其发展有挫折、有中止,因而才需要另起炉灶、重新出发。“新”的并不就是“好”的,关于“新诗”之“新”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诸多有识之士的反思。
(摘编自王士强《新的,现代的,自由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在外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彻底颠覆了传统文言诗、格律诗,是对诗歌基本范型的重构。
B.新诗在语言构成上以白话文为主,不注重音韵等外在形式,打破了旧体诗歌的规范。
C.胡适先生认为旧体诗的外在形式已经成为新诗基本内容表达及精神情感表达的一种枷锁、镣铐。
D.随着新诗的出现,现代汉语凭借自身的资质、能力成为了新诗的主要语言方式,并得到认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新诗的“新”人手,论述了新诗与旧体诗歌在语言、精神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B.文章引用了胡适关于新诗的观点,既表明作者对新诗的认识,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论述逻辑严谨,不仅写出了新诗发展的革命性意义,也看到了背后存在的不足。
D.文章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古典诗歌语言的单一、封闭、僵化的状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文化、新诗等的出现,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外在需求,但其自身依旧需要不断改进,甚至重构。
B.近代以来,正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层面的变革,新诗才呈现出了不断发展变化、不断繁荣的景象。
C.现代汉语富有时代性,变化繁多,句式结构也比较复杂,其所创造的诗意空间与古代汉语有较大区别。
D.新诗之所以为“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在思想观念、美学取向等方面均实现了对传统诗歌的置换与更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郢爰,世称印子金。最早记载见于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及沈括《梦溪笔谈》中。它的制法是在一块金板上划出许多规则的小方格,格内有篆文“郢爰”二字,形式似印章,故称为印子金。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可分三种:一种是金质,黄色,格子稍大,边宽字粗,“郢”字反书,宽长均为1.5厘米,厚0.3厘米,重为市秤六钱三分三厘,背有斜形方格纹。沈括《梦溪笔谈》说“背有五指及掌痕”当是指此。这种郢爰是合肥西门外出土的。第二种是金质,赤黄色,格子稍小,“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38厘米,重为市秤四钱六分七厘。这种郢爰是在庐江出土的。第三种是金质,赤色,格子与第二种大致相同,字体稍细,“郢”字也是反书。宽长均为1.4厘米,厚0.4厘米,重为市秤六钱四分。这种郢爰是在广德出土的。
在币上记以地名是战国时的一种特殊风格。如赵国有“中都”“晋阳”,魏国有“山阳”“安邑”,韩国有“屯留”“郑子”,齐国有“即墨”,燕国有“渔阳”等币。《史记》:“周封楚子居丹阳,文王熊赀始都郢,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名曰郢”。郢是楚都,郢爰一般被认为是在楚国郢都制造,与其它各国以地名命币用意相同。曾经有人把“郢爰”二字释为“刘主”,又因在寿县八公山(刘安墓所在地)出土,故传为淮南王刘安的药金。但是,清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说:郢爰是黄金币,出安徽凤台县,古郢都地;顾震福《郢爰陈爰考释》指为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作;王国维考证郢爰是战国时楚国金币。这些史料更为可靠。
据李石与沈括的记载,郢爰大的有二十多个印(方格),重七两多;小的一个印重五钱。杨宽《战国史》说:是十六格子、重半斤。1953年湖南长沙战国墓中也发现陶制郢爰,是十六格子。1954年春,合肥西门外发现金版一块,上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但被切开分散了。安徽博物馆收集的郢爰皆是切碎小块,多数皆是这批东西。
以前各种记载皆说郢爰出于寿县、凤台两地,这次出土的有合肥、庐江等处。楚国在战国时代,地方五千里,占有今湖南、湖北等地区。郢爰既是楚国行使的金币,无疑问地也会流通到这些地区,不只凤台、寿县两地。郢爰含纯金成分约90%以上。从这里可见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同时可以了解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郢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节选自白冠西《郢爰考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郢爰被称为“印子金”的原因是它的形式和印章非常相似,而且是黄金质地的。一般情况郢爰上面都印有篆文“郢爰”二字。
B.目前出土的郢爰分为三种,除了材质基本一样,颜色却不尽相同,其大小、形状和重量也都各异,相同点是上面的“郢”字都是反书。
C.郢爰被传为是淮南王刘安的药金,并且有人将“郢爰”释为“刘主”,因为郢爰曾经在寿县八公山出土。
D.战国的冶金术的成就和战国时代楚国的经济制度和商业发展情况,只可根据已经出土的郢爰的含纯金成分来推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考古类的文章,文章运用了精确的数字(包括郢爰出土年份、大小、尺寸等)与详细的史料和出土文物来论证考古成果。
B.文章认为最早研究郢爰的历史考古学家是宋代的李石和沈括的依据应该是查遍了所有相关的历史资料之后确定的,应该没有人比这两人更早。
C.文章通过战国时期在钱币上标记地名是该时期一种特殊的风格和郢爰上面的“郢”指楚国的都城郢都这两点判定郢爰是楚国制造的。
D.文章通过1954年春在合肥西门外发现有二十方格和“郢爰”篆文的金版来佐证李石与沈括关于郢爰大小和形状记载的真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各家对郢爰的研究论断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说法是汉淮南王的药金,另一种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前一种说法信度不高。
B.郢爰应是在郢都制造的一种金币,不过郢都不只是一个地方,可能是几个地方都被命名为“郢”,有人考证郢爰是楚考烈王迁都寿春时所制。
C.因为郢爰是楚国行使的金币,自然也会流通到别的地方,所以在别的地方出土的郢爰完全可以判定是楚国郢都制造的。
D.楚国在战国时期地方五千里,占地面积比较大,凡是属于楚国的地方都可能出土郢爰,关于郢爰的考古还远远没有结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书事

刘涛

(1)“跑书”这个词不知是何时出现的,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中提及这一类人,然而他所谓的跑书和我所说的跑书,又难免有意义上的分歧。

(2)跑书,从一个书市跑到另一个书市,从一个书摊跑向另一个书摊,这一个和另一个究竟有多远?也许是几米、几公里,也许是几百公里,几千公里。他们新到一个城市,往往背包还扛在肩上,就会急切地问:“哎,你们这儿有没有旧书市场?”

(3)旧书市场上有许多个图书室的书籍,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书。这一次你抓起一本书,上面盖有×××单位的章子,这些公章很好看,淡红色的,但字迹还很清晰,盖章时是用了力的,就好像给一位心仪的姑娘搽上了胭脂。想一想吧,这是三十年前盖的章子,曾经摆在书架上无人问津。有一个事实,二三十年前企业单位的图书并不是向所有人开放。尤其是《鲁迅全集》这样的书,都是摆在单独一间小屋,只向为数不多的人开放。这些人在单位算是有头有脸的人,可以钻进昏暗寂静的藏书室里一本一本地挑书,借书后往兜里一揣,背着手走了。而面向大众开放的只有两个小窗口,木框子,绿油油。借书的工人一来,图书管理员把一大摞书往窗台上一撂,卷了边的,封皮上都有裂纹,画面全是花花绿绿的美女侠客。一双黑乎乎的手从窗口上伸进来,在日光灯下吧嗒吧嗒翻了一阵儿,管理员从翻书的节奏都可以感觉到人的表情。

(4)“怎么,你还想看《二十四史》不成,给你看得懂吗?”手把书往旁边一推,笑嘻嘻地说,“再拿一些吧,上班时翻着玩。”这些管理员也不是一般人,不是哪个科长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会是厂领导的老婆、干女儿之类。你看她们一个个细皮嫩肉,粉嘟嘟水灵灵的,哪耐得住黑手这番折腾:“哎你到底借不借?不借就算。”

(5)想想这些二十年前天天发生的事,转头已经是过眼云烟了。如今人去楼空,书卖光了,图书馆两层楼窗口的钢筋已经全被人夜里扒光卖破烂了。从黑洞洞的窗口往里看,蜘蛛网被风一吹擦得人脸上痒痒的。两个借书的窗口还在,玻璃被孩子们打烂了,窗口上方贴着收款处之类字样的白纸,应该是后来又当作卖纱卖布的办公室。如今纱厂也倒了,布厂也被内地老板收购了,于是最后一批人也撤走了,只剩下坚固的防盗门,生锈的防盗锁,拆,拆不掉;扒,扒不动。

(6)在书摊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从这些图书馆流出来的书。如果有大批书是从一些单位图书馆流出来,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个企业倒闭了。破产后的企业人都不知到哪里去活命,谁还怜惜这些书呢?卖吧,该卖的都卖吧,有人疼惜,有人无奈,有人咬牙切齿。到了这时,书的命运等同于秦淮河上浪迹的歌女,任人凌辱,任人玩弄。

(7)书的命,人的命,一本书被撕光扯净,一把火烧掉算立刻玩完。如果偶或留几张残片,五十年后,地摊老板会扯着嗓子给你讲:看看吧,五十年前的书,有收藏价值,现在哪有这样好的书啊!

(8)书的命与国家的命、单位的命、人的命紧密相连。国亡书亡,单位亡书亡,人亡书亡。公元前47年,恺撒一把大火不是烧光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七十万卷图书吗?其中有许多手稿,或许有柏拉图的手稿,亚里士多德的手稿——焚书的时代就是黑暗时代。

(9)有时候,书的命运是和读书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读书人在,会时不时拿起这书摸一摸,那书读一读;有时候想起来一本书,就翻箱倒柜,书摆了一地,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连孩子进来都会说:哇,这么多书。

(10)一旦读书人死了,他的儿子或孙子根本不读书,再多的书也失去了意义。他儿子兴许会说:我爸咋买这么多书,看这些破书有什么用,一辈子连个官都当不上!也或者读书人老了,眼花了,守着大堆的书看不成,儿子、孙子又不读书,不卖咋办?写到这里,我的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句话——你写出来的东西,标志着你的恐惧。

(11)是啊,最害怕书毁人亡。

(12)一本书,千万别往收书人手中送。我曾见过那种血腥的场面,一所巨大的图书室,瞬间就被收书人扫荡得一无所有。两元一斤,挑出来的书三元一斤,可以吧?处理图书的人,原以为这近万册图书至少能卖上万把元钱,面对这惨无人道的收书人只得作罢。

(13)两千元吧,这么多书两千元不贵吧。

(14)一千五百元,爱卖不卖,不卖我走了。

(15)这些收书人真正懂得书的价值,书的命运,书的品位。他们会分门别类把书挑选出来,哪些书什么人会喜欢,他们揣测得一清二楚。买书人买的是个侥幸,收书人卖的是个眼力。

(16)世界上有三个时代,让书流通的时代,让书拉动GDP的时代和让书毁灭的时代……这三个时代交替出现,不会有太多的规律性,更无所谓哪个是悲剧,哪个是喜剧。

(选自2018年5期《朔方》)

【小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叙事线索。
【小题2】请赏析第(3)段画横线语句。
【小题3】文章第(8)段写公元前47年恺撒烧书的事有何作用?
【小题4】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层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寻找桃花源
两个城里人有五天假,他们相约去散心。去哪里呢?城市他们肯定不去的,城市带给他俩的是吵闹、拥挤和忧伤。八年了,他俩仍蜗居在巴掌大的地方。
他俩把外出的地点选在大山里。从城市坐火车到小县城,又坐汽车到小镇,人越来越少,风景越来越美。在小镇停留片刻,他俩坐着三轮车行了不知多少时间,下车后,他们漫无目的地朝前走。斜阳里,风景无限好。
不知走了多少路,眼前的小河上出现一座小石拱桥,过桥,两座青山夹条小沟,溪水潺潺而出。沿着小溪,过山门,凉风扑面而来,旅途劳顿随风飘散。山间暮霭腾起,山雀呼唤,该是喊小雀回家呢!
城里人A说:“应该找户人家,要点吃的。”
城里人加快脚步,过了山嘴,远远就看到一户人家。城里人甭提多高兴。近了,城里人大失所望,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城里人A说:“难道山民还在劳作?”
城里人B摇头。
突然,B喊:“快看,那边山脚有人家。”A顺着B手指的方向,看到山脚果然有四五户人家,其中还有一座两层小洋楼。
城里人飞奔而去。到了,他们又瞪大眼睛,大门上挂着一把铁锁。
“人都哪去了?”
“鬼才知道!”
又走了一段山路,一家家大门上仍是挂着一把把铁锁。就在城里人要绝望时,细心的A发现,一户人家的大门上没锁,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这是三间土瓦房,借着月光,A毫不费力地解开铁丝,门开了。
城里人像盗贼般进入,屋内有床,有电视,有电话,有灶台,日常用品几乎全有。两个城里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眼睛,他们觉得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里。
橱柜里有鸡蛋、方便面。城里人生火,舀一瓢溪水,煮面;吃毕,两人无力地躺在床上,惴惴不安等着主人回来,他们猜到了将要受到的惩罚。
夜深了,屋外依然静悄悄,银色的月光在窗户上,城里人沉沉地睡了。
城里人醒来时,天已大亮,屋外鸟雀欢唱。城里人没见到主人,A说:“屋主品格简直赛过七个小矮人,见我们睡着不愿打扰。”
他们一骨碌爬起,大门还是那样虚掩着。“或许主人走亲戚了,被亲戚留下不许回来。”城里人惊讶地说,“我们赶快吃完饭,逃吧。”匆匆吃饭,把门环重新用铁丝缠绕。
两人沐浴在晨曦里,沿着小溪继续走,到了小溪尽头,眼前是茫茫林海。
城里人吃惊地说:“怎么没有一个山民!”他们走过每一处山脚、每一个土场、每一块凹地,见到大门上统统挂着一把铁锁。
“难道集体大逃亡了?”四目相对,没有答案。
两个城里人又溜进昨晚的屋子,生火,做饭。第二天早晨,仍不见主人。
“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A欢呼雀跃起来,B恍然大悟。
有这么好的地方,回蜗居干什么!城里人拨通公司的电话,大声说:“喂,小资本家,爷爷不干啦!”城里人放下电话放声大笑。
一天,A做了把万能钥匙,最终,他们把住地选在一户两层小洋楼上。小洋楼装饰优雅,生活用具齐全,还有几件瓷器、几幅字画做摆设。
城里人进入了所有屋子,屋内大同小异。后来,城里人把目光散落在沟壑、山洞、森林里,他们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时间真快,要过年了。
腊月里的一天,一群男女老少吵吵闹闹沿着冰冻的小溪回来啦!两个城里人慌乱地扛着米面逃进山洞,在洞口,城里人看到一拨拨山民唱着歌回来了。
过年了,山沟里灯火通亮,焰火绚烂,俨然一座山城。两个城里人悄悄溜出山洞,来到小洋楼外,见主人正在吃年夜饭,神龛上燃着蜡烛和一炷香;桌上饭菜丰盛,山民边吃边说着城市里的街道、超市、公园。
热热闹闹到正月初六,山沟里倏地安静。城里人从山洞里探出头,一户户人家正在锁门,一拨拨人悄然离去。
城里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好多道理是没必要弄明白的,他们又回到小洋楼,小洋楼里添置了好多生活用品,冰箱里有牛肉鸡肉等等。城里人又在山民的小洋楼里过上神仙般的日子。
一天,城里人在小洋楼里的电视里,看到一群似曾相识的面孔:男女老少一伙人,在城市广场上,蓬头垢面,啃着方便面。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话,不仅交待了故事的起因、时间、地点,更是突出了城里人对城市生活不满的态度。
B.城里人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风景无限美好的地方,作者意在表明世外桃源虽然风景优美,但是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抵达。
C.“我们找到世外桃源啦!”不仅写出了城里人找到新生活的欢愉,也照应了标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山村民风淳朴。村民无需过多照应门户,只是用铁丝把门板上两个铁环缠绕几圈,就非常放心地出门了。
【小题2】山民是一群怎样的人?刻画这一群体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你认为城里的两个人找到他们自己的桃花源了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